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論文

大學生樹立法治理念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3-18 16:06:11

❶ 公安大學生如何樹立「依法治國」的法治理念 以此為題寫一篇論文1000字以上

你可以參考以下內容,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完善,希望能夠幫到你!
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獲得生命。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者與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與主要依靠,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對法治事業的熱心擁護,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最終將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有序展開。
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是培育法治信仰的前提。
沒有知,談何愛?!只有認知法律,理解法律內涵,掌握法律精髓,才能信奉、運用、捍衛法律,最終樹立法律權威。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思維的形成、立法宗旨的明確等方面都屬於法律認知的范疇。在提高大學生法治認知的過程中,應對我國法律體系中各個法律部門的重要條文進行具體闡釋介紹,擴充大學生法律基礎理論知識;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及法律邏輯思維的培養,提升其用法律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明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增強大學生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普法成效。一方面,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傳輸、普及法律基礎性知識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還應做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課與法學專業課的有效銜接,形成漸進、科學、合理的法治教育體系。課堂內容力求全面准確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以及法治建設的豐富實踐,同時注重吸收引薦外國優秀法治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第一,推進法律名著與普法讀物的賞析。組織開展「悅讀法治經典」主題活動,推薦一批主題鮮明、通俗易懂的法治普及讀物,起到「雅俗共賞」的實效。第二,有效憑借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系列輔助教學平台。通過平台及時傳遞法治新聞、最新案例,以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的方式來傳授法律知識。第三,以學生為主導,有效開展翻轉課堂。促使學生通過課堂素材的收集、內容的講授、問題的探討深入領會法治的內涵及精髓。
健全宣傳機制,營造法治氛圍。一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弘揚法治精神。有效利用傳統媒介與新興技術開展法治宣傳。既要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宣傳優勢,又應激發網路、微博、微信、微視頻、手機客戶端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傳播潛能。通過「時時更新、處處可得」的網路情境空間,提高法治宣傳的實效,實現「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的新型普法工作模式。有效憑借人文影院、舞台劇目、書法展示、演講比賽等藝術形式和文藝創作來表現法治文化,促使法治宣傳由靜態向動態轉變,打造聲色俱全的普法平台。另一方面,把握宣傳規律,探索長效機制。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宣傳實效。結合其個性特徵、專業特色、學習需求、價值觀念等,確定宣傳主題,准備宣傳素材,有效把握輿論導向,提高法治宣傳的針對性與吸引力。堅持持久推進,形成長效機制。要有「抓鐵留痕,踩石留印」的狠勁,要有「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確保法治宣傳的常態化。
強化大學生法治認同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關鍵。
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是強化法治認同的客觀前提。道德與法律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基本手段,兩者相輔相成。沒有道德的支撐,法律將陷於癱瘓。沒有法律的保障,道德也將蒼白無力。人民的法治信仰源於對其內蘊的道德標准、價值取向的認同。法治只有契合人的真實情感,反映人的道德准則,符合人的價值追求,才能被人民認可、信任、敬畏與支持。所以,應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的諸多環節中,強化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民主等價值目標,以此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在立法時,應以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准則為指導,做到科學立法,使法律反映人民對善惡是非的基本態度,符合公平與正義的道德要求,達成以道德滋養法律,以良法獲取信任、以良法促進善治的美好願景。在執法中,應嚴格遵循程序正當、及時有效、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等要求,做到忠於職守、公平公正、執法為民,彰顯法治人文關懷。在司法中,應做到忠於事實、忠於法律,忠於立法宗旨,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等法則,因為「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所以,司法人員應秉公辦案、不偏不倚,為實現公平與正義,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而奮斗,以此弘揚社會正氣,堅定人民的法治信仰,最終樹立法治權威。
提升大學生法律情感是強化法治認同的主觀保障。一方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理論授課、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等方式,促使「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在優秀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有責任感、正義感與榮辱感的青年群體。另一方面,展示法治魅力,激發情感共鳴。通過電影、紀錄片、人物傳記等方式,介紹執法、司法等先進典型,展現其為權利而奮斗、為公平正義而努力的鍥而不舍、剛正不阿、求真求實的法治精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保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大學生對法律信賴、熱愛與尊崇的真實情感,培養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認同,促進法治理念在其內心落地生根。
推進大學生法治實踐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抓手。
法律只有被實踐,才能獲得實效。倡導大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法律在定紛止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實現公平正義中所展現的巨大魅力,法治實踐利於堅定法治信仰,反過來,法治信仰又利於推進法治實踐。法治實踐既是培育法治信仰的重要抓手,又是培育法治信仰的最終願景,應通過各種方式、載體、途徑來促成大學生用法律視角看待問題、法律思維分析問題、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促使法治成為大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一種行事態度、一種生活理念,實現法治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紙面上的法」轉化為「行動中的法」。
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進法治社會實踐。注重與法律實務部門開展合作,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立法機關、行政執法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部門進行參觀體驗,了解熟悉立法、執法、司法、訴訟等法律活動,通過實踐強化法治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會法治精髓。
精心打造專兼結合的法學專業教師隊伍。扎實推進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選聘理論功底深厚和法律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選送高校法學專業骨幹教師到政法部門掛職鍛煉,鼓勵擁有法律職業資格的法學教師到律師事務所兼職工作,形成一支理論功底深厚、業務精良、德才兼備、熟悉中國國情的法律教師隊伍,為學生開展法治實踐提供專業指導。
有效推進模擬法庭教學法的開展與應用。挑選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難易適當且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角色分工,指導學生按照庭審要求及程序做好各項准備。通過庭審實戰,提高學生用法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庭審實戰,讓學生真切認識到法律在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從而更好地體會到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❷ 思修大學生如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法治本質內涵,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就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新時期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根本目標。為此,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核心的深刻內涵。
首先,應該明確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而不是少數黨政官員或國家公職人員。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只是在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的范圍內具體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或司法權,而不能超越人民的授權,成為人民之上的治理國家的主體。因此,對於檢察機關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既必須注意切實、充分地履行人民所賦予我們的權力和職責,真正做到為人民執法,對人民負責,又必須注意我們的一切檢察活動都只能在人民的授權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於法律之外,凌駕於法律之上,隨心所欲,濫用檢察權。
其次,應該明確依法治國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但其實質是依法治權,防止權力的濫用。因此,依法治國重點是依法治官,依法治好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有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治理好,才有可能把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管理好。因此,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法律監督職能,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進行監督,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形式,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其三,應該明確依法治國的依據是憲法和法律,而不是某個領導人或者某些領導人的個人意志。這是區分法治與人治的根本標志。因此,要特別防止和杜絕個別或少數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甚至以權廢法,徇私枉法。而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更應該自覺地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依法履職,並且堅決地同那些利用職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以權廢法,以身試法,徇私枉法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
其四,應該明確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並行無悖,相互促進。依法治國必須依靠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依法治國難以實行,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推進依法治國。因此依法治國不但不能離開黨的領導,而且還必須不斷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工具,我們的各項檢察工作也同樣必須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只有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我們的各項檢察事業才能不斷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只有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我們的各項檢察事業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二、深刻理解鄧小平法制思想精髓要旨,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需要
鄧小平法制理論在總結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個字的前兩句是董必武同志1956年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中首次提出來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全黨的足夠重視,直至時隔22年後的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在提出新時期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針對當時我國法律建設的基本情況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隨著改變。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並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此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十六字方針,作為我國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載入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和黨的許多重要文件。這十六個字既是我黨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它的提出,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各項工作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其中,除「有法可依」是針對國家立法部門提出的要求外,「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都是針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提出的具體要求,既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又提綱挈領,切中要害。因此,作為國家司法機關之一的檢察機關,如果不去深入學習鄧小平法制理論,不能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法制思想,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的這一基本方針,所謂的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可能成為一句空話,或者說就不可能真正樹立起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三、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就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發展觀,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堅持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事物的健康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客觀要求,是因為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進程,也是依照一定的客觀規律而發展變化的,只有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樹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才不至於偏離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正確軌道,才能有利於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健康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要不斷更新執法觀念,如變過去的教條執法、就案辦案,為理性執法、關懷人性;變過去的漠視程序、只重實體,為注重程序、序實並重;變過去的只注重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為既注重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也注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益的保護;變過去隊伍管理的簡單說教,為注重隊伍管理的人文關懷等等,從而不斷地適應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堅決摒棄或改革阻礙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一切不合理的框框和制度,如當前嚴重影響我國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檢察經費保障體系和人事管理體系等,真正實現其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所應該具有的憲法地位。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求我們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不斷強化執法、司法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隊伍建設,使之能夠在推動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忠實履行檢察機關職能,是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目標歸宿
我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立足崗位,切實充分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只有這樣,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才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因此對於檢察機關而言,我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要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維護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就是要依法打擊和防範各類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就是要不斷強化訴訟監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不斷規范執法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的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增強辦案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❸ 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律的性質、地位、作用等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回國家、管答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在西方哲學中,「超越」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不同哲學家語境下,內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哲學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種界限之意,而不是將其全盤否定。
大學生們要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樹立法律意識,維護法律權威,還可以積極參與宣傳普法活動,參與社會法律實踐活動,閱讀法理書籍,學習法學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並樹立法治社會、法治國家的理念和利用法律解決問題維護權利的意識。

❹ 急!求論文一篇: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的意義

大學生與法律 在高校學生中也經常發生一些違法犯罪行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制觀念淡薄。 傳統觀念一般會認為,學歷越高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大學生或更高學歷的人即使犯罪,也是和計算機智能化聯系在一起的。但有一位有關人事指出,這種觀點與事實相差甚遠——「學歷與素質不成比例」。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人數逐年上升,而且以盜竊、故意傷害人為主。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區分局副局長金志海說:「校園里的浮躁讓一些大學生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面對物質誘惑容易迷失,其中,以不正當,甚至違法犯罪的手段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迷失自己的正確價值取向的是屢見不鮮,就本校區而說,在剛開學不久,就有好幾次同學的手機被盜,存摺、現金被偷,有的甚至連別人剛買回的新衣物也不問自「取」。可見這些行為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很難與大學生掛鉤起來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只有那些低學歷,很早就出到社會混的人或是那些外來的民工才會干這些見不得光的事。但這事卻恰恰發生在大學生群中,而且經過校領導多次強調:這是違法行為,是不應發生在大學生上身上的。但校領導的重視,而學生卻不屑一顧,依然我行我素。 小市民的思想在大學生群中滋生著,不是大學生不懂法,因為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這課也有講到其中的細節,但這類事卻屢次發生,可見一個重要原因不是這些學生不懂法,而是因為法制觀念淡薄。其中有這樣一則這樣的報道:小文成績優異,順利考入某知名學府法律系就讀,曾經是父母引以為傲的掌上明珠。2005年,她卻因為盜取同學的筆記本電腦被刑事拘留。小文的家境條件非常好,但父母家教嚴格,以為筆記本電腦、MP3什麼的都是奢侈品,不允許小文買,可是周圍的同學一個比個 「現代化」,手機、筆記電腦、MP4、MP3樣樣俱全。最終,小文抵擋不住誘惑,把同學的筆記本電腦抱回家,一個讀法律系的學生可不能再說她不懂法了吧,但在面對誘人的物質時,她就迷失其中,急功近利,偏離了人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小文她懂法,並且知道自己在干什麼,但物質的誘惑使她失去控制,從而變成一個法制觀念淡薄的大學生。 大學生與法律的關系,不是大學生不懂法,而是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面對大學生頻頻出現犯罪的現象,一方面要求大學生提高法律的觀念 ,考入高校後逐漸接觸社會,要提高和加強社會經驗和判斷能力,遇事要冷靜,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預防大學生犯罪是一項長期並且系統的工作,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各個環節的配合,高校更是義不容辭。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門以法律現象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歷史悠久的社會科學學科。《法律基礎》是法學中的「法律入門」,它使我們充分認識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同時教導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安守本分,循規蹈矩,不做那些違法犯罪的事就等於懂得了法律。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當家做主。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人民是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又不允許人民超越法律法規之外,常言: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的監督,我們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又怎能持續繁榮下去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天子犯法也應與庶民同罪。 學習《法律基礎》使我受益匪淺,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法律法規都教導我如何做到知法、守法、護法。 《法律基礎》中對法學的有關原理和法律規定進行了概略敘述。其中很多東西都要記,死記硬背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在這里我介紹一種簡單輕松的方法就是堅持每天看新聞和報紙,這些媒體傳播的消息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現實生活中,其中的一些有關法律的案件如果我們能運用自己所學到的法律知識來加以分析和研究,必定會加深我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用找借口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與其把時間花在觀看電視連續劇上,倒不如每天花上半個鍾細細閱讀一份有價值的報紙更有意義多了。

❺ 大學生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維系法律權威的論文

近些年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屢有發生。並明顯地呈上升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高等院校必須將培養大學生法制觀念列為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形成大學生較完備的法制觀念。為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提高認識,系統規劃,全面實施
具備良好的法制觀念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制意識的強弱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並不是生來俱有的,需要社會組織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由於一個國家法律體系所構成的內容繁多,並總是處於補充、完善之中,因此,學習和掌握法律就成了公民的長期義務,甚至是終身義務。高等學校是國家人才培養的最高學府,她的畢業生理應具備高於一般公民的法律素質。從目前情況看,一些高等院校在校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隻局限於教學計劃中的法律課設置,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只表現在在校期間的一段時間,學習法律的方式也多是理解和背誦法律條文。掌握的程度僅僅表現在期末的考卷上。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只將學生法律學習作為一兩門課來對待,而沒有將其作為一種個人素質的培養。而這種素質恰恰又是法制社會最為需要的。國家法律體系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四、五年,要使大學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全面、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就需要學校有一個系統的規劃,明確提出總的培養目標,即學生畢業時對國家法律體系的掌握程度。並依據這個目標確定要達到此目標至少要進行的工作,繼而將這些工作按學年或學期分成若干個階段,以及每一階段的具體要求,使其循序漸進,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深入,最終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
二、加大法律課力度,強化案例教學
從目前一般高校法律課開課情況看,大多不到100學時,與繁多法律律內容相比,顯然偏少。在這么少的時間里講授法律,一般情況下只能介紹一些常識性的東西,無法進一步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因此,加大高校法律課的力度,恐怕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運行,要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高素質的人才,高等學校根據這一客觀要求,有必要重新審核教學計劃,增加法律課的時數,並將其分布在四到五年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對現行的法律課教材也有必要重新進行編排,使其與課程體系的內容相應,並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反饋信息不斷完善,在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上突出高等教育的色彩。從法律課的特點看,它是共同性很強的一門課,不論是文科學校,還是理科學校,對法律課的要求應該是一致的。一個大學生,不論其學習何種專業,都有一個法律素質的培養問題。有這個共同性,若干所學校可以共同商討法律課的改革問題,制訂出共同的教學計劃,編寫共同的教材,提出共同要求,甚至可以像大學生計算機過級那樣對待高等學校的法律課教學。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如果沒有了公民的法律實踐,法律學習對絕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大學生法律素質不應僅表現在能背多少條法規,而應該表現在實際生活中能運用法律武器解決法律糾紛。從這一要求出發,高等院校的法律課應更多地接觸實際。從現有的條件看,高等院校法律課接觸實際的可行方法就是強化案例教學,即在講解法律條文時,盡可能多地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使法律知識由抽象到具體,這樣不僅可以增強法律課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學生實踐意識,使其不僅從案例中懂得了學法的重要意義,而且更容易掌握法律知識。一些大學生往往只注重大學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自身法律素質的培養。然而,在法治社會中,公民的活動毫無例外地要受到各種法律的約束,只要你處在現實社會中,你的行為每天都要面對法律,受到具體的法律條款的衡量,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逾越的「路卡」。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將日益復雜化,公民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矛盾,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方法,所帶來的結果將是各自不同的,這些結果有些會是合法的,有些是不合法的,不合法的結果自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假若我們的大學生僅僅在課堂上熟知了法律條文,而缺乏在社會實踐中依法辦事的能力,就免不了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觸犯法律。強化案例教學,使在校生間接地接觸了實際,有助於較高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
三、法制觀念指導高校的各項工作
任何觀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圍,法制觀念也不例外。高校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她的各項工作理應順應法制社會的要求,從表面上看,高校內部管理的大部分內容在現行法律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條款。但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學校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在自身范圍內也具有法律特徵。這種特徵主要表現為各項工作都應在一定的制度規范之下,將管理由靠人的管理變為制度管理,具有統一性和強制性,以防止人為隨意現象的發生。這樣學校的整體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條理。處於制度范圍的人員,能夠從各項規章制度中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若不按制度辦事將會受到哪些處罰。一所學校,其教職員工和學生總有幾千號人,這些人每天都要進行各種各樣的事務,從學生入學、上課,課外活動,到教師的授課及其他活動,如果沒有一整體統一、規范的制度,後果可想而知。現代社會,其成員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每個人均有自己的需要,這些需要有很多是要妨礙他人的,如果每個人都是自行其事,按自己的標准來決定自己的行動,那麼這個社會將無法維持。為了群體的共同利益,人類很早就開始確立共同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演變到今天,對國家而言是法律,對小的群體而言便是規章制度。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小范圍的法律,只是強製程度和處罰方式不同而已。大學生在校期間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懂得在人群中生活就需要遵從群體規則,走向社會以後自然也就本能地去注意按法律的要求決定自己的行為。學校要做到每項工作都有制度可循,並且一經制定即嚴格執行。不能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印象,即制度有時是可以變通的,以致對法律也採取同樣的態度。高等學校應該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學生從入校起,就能時時感到規章制度的約束力和依據規章制度辦事的氣氛,並在這種氣氛中建立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在大學生綜合素質中形成較好的法律素質。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
進行法制教育,應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將法律知識融會貫通。如開展法律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模擬法庭、有獎答卷活動,形成較濃厚的法制教育氣氛,使學生有更多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促進法制觀念的形成。
總之,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高等院校做很多具體工作,這些工作雖然繁雜、長久,但社會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也是高等院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❻ 大學生如何增強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論文

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社會正義感。高校教育培養的應該是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應是一個高科技的高危險的犯罪分子。我們大學生作為新一代青年,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正義感,勇於捍衛社會正義,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一個大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做一個健全的人。
營造良好的環境。
如果想要讓同學們把法治思維重視起來,就要先營造一個具有法治思維的校園氛圍。學校可以在宣傳欄上面多發表一些有關法治思維的文章,或者是舉辦一些法治知識問答活動,一邊鼓勵一邊獎勵同學們踴躍參與,讓同學問在潛移默化當中重視法律。

❼ 大學論文大學生怎樣培養法治思維

如果是大學生論文的話,可以考慮做一個調研,目前大學生的法制思維現狀,同時制定相關的策略。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