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三千願正念道德經

三千願正念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3-18 22:15:29

Ⅰ 餘生煩惱三千,願你可以,擇一人深愛,等一人終老啥意思

餘生說不定能遇到很多的煩惱,但還是希望你可以找個深愛的人,能夠和他白頭偕老。

Ⅱ 浮世三千,吾愛有三,長生求不得,星辰望不及,唯願汝,常伴吾身。什麼意思

浮世三千:花花世界種種誘惑。
吾愛有三:我只追求三樣。
長生求不得:長生不老是求不到的。
星辰望不及:星辰可望而不可及。
唯願汝,常伴吾身:只希望你能陪在我身邊。
總結:這世界有千萬種美好,但我想要的只有三樣。我想長生不死,但是做不到。我愛星辰,卻可望不可及。唯有你,我希望你能一直陪在我身邊。
雖然他說自己追求有三,其實是拿另外兩種來和「你」作比,將你比做長生,比做星辰。但你比那兩樣更好,因為,你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追求的。

Ⅲ 人生三千事,淡然一笑間。 願你微笑向暖,一路從容!是什麼意思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8

Ⅳ 《道德經》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經》這部經典,應該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當時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名言。然後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到了大學,對儒釋道三家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幾句《道德經》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我們姑且把人的悟性分為三種: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聽了「道」的理論,馬上就明白了,就會積極地去實踐,把這些理論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有時候相信比較多一點,有時候懷疑比較多一點,有時候也會去實踐一下,但不久又放棄了,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這一類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聽完「道」的理論後,他完全聽不懂,他以為你在講故事,開玩笑,所以就會哈哈大笑起來,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一部《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說句句都是經典,句句都意趣無窮,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Ⅳ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Ⅵ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的「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應當怎麼翻譯

意思是: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本文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與第十章合起來看主要講有無交通而生利用的道理,為後文的無為而治的具體細節做鋪墊。

人類認知以外的無和有,是自由王國。人類認知以內的無和有,是必然王國。對於人類來說,道是客觀規律性;無是人類對規律性的認識;有是人類對規律性的應用。研究理論的科學家,就是在努力從自然界中具體的「有」,發現虛「無」的理論。

比如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研究應用的科學家,就是在努力根據虛「無」的理論,發明出具體的「有」;比如,根據「相對論」,人類造出來「原子彈」。更多的發明家,就是在努力從「有」應用到「萬物」。

《道德經》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Ⅶ 請問下面這段話是老子說的么出自道德經那段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

不是道德經里的

Ⅷ 解釋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無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無也。 —老子《道德經》

宇宙誕生之前,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也沒有物質和能量。大約150億年前,在這四大皆空的「無」中,一個體積無限小的點爆炸了。時空從這一刻開始,物質和能量也由此產生,這就是宇宙創生的大爆炸。

剛剛誕生的宇宙是熾熱、緻密的,隨著宇宙的迅速膨脹,其溫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鍾過後,宇宙的溫度降到約100億度,這時的宇宙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形成的一鍋基本粒子湯。隨著這鍋湯繼續變冷,核反應開始發生,生成各種元素。這些物質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並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和行星,在個別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然後,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終於誕生了。

這幅大爆炸圖景,是目前關於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種解釋,被稱為「大爆炸模型」。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進行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不過也只是覺得它很好玩,並不信服。人們更願意認為,宇宙是穩定的、永恆的。

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學上有強大的說服力。我們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個開始,也將有一個終結。它產生於「無」,也終將回歸於「無」。

宇宙:可有始,可有終?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有關創世的問題,一向是留給神去解決的。宇宙起源於何處?終點又在哪裡?生命如何產生?人類怎樣出現?對這些疑問,許多宗教都能給出一份體系完備的答案。至於上帝從哪裡來,這種問題是不該問的。

直到最近幾個世紀,人們才開始學著把神撇開,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這樣一來,就有一個重大的原則性問題需要解決:宇宙是永恆存在的,還是有起始的?

這兩種說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對於普通人來說,更是難以理解。假設宇宙在時間上沒有起源,即過去一直存在,那麼宇宙的年齡就是無窮大了。無窮大這個概念,一聽就讓人頭昏腦脹:既然是已經過去了無窮久的時間,我們的「現在」又是什麼呢?而如果說宇宙是有起始的,那麼它就是從「無」中突然產生的了,這最初的一剎那,又是怎樣呢?

憑著人類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的常識,實在是很難想明白這些東西。不過,我們可以從科學上尋求一些佐證。大爆炸模型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宇宙的年齡有限,這個說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來自物理學中一條最基本的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科學史上最令人傷心絕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規定了宇宙的命運。

簡而言之,第二定律認為熱量從熱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對任何物理系統,這都是眾所周知並且顯而易見的特性,毫無神秘之處:開水變涼,冰淇淋化成糖水。要想把這些過程倒過來,就非得額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第二定律認為宇宙的「嫡」(無序程度)與日俱增。例如,機械手錶的發條總是越來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緊,但這就要消耗一點能量;這些能量來自於你吃掉的一塊麵包;麥子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吸收陽光的能量;太陽為了提供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氫來進行核反應。總之宇宙中每個局部的嫡減少,都須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為代價。

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嫡總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這時,系統內部達到一種完全均勻的熱動平衡狀態,不會再發生任何變化,除非外界對系統提供新的能量。對宇宙來說,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達熱動平衡狀態,就完全死亡,萬劫不復。這種情景稱為「熱寂」。

宇宙正在緩慢地、但堅定不移地走向這無法抗拒的命運,幾代智者為此懷疑人類的存在是否有意義。暫且撇開這種沮喪的情緒,作一個簡單的推理,我們就可以發現,宇宙不可能有無限的過去。很簡單,如果宇宙無限老,那它早就已經死了。以有限速率演變的東西,是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的。換句話說,宇宙必然是在某個有限的時間之前誕生的。

大爆炸:有推論有根據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這個重要推論竟然被19世紀的科學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後來成為大爆炸模型的佐證。該模型的提出,是基於20世紀初的天文觀測。

20年代,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注意到,不同距離的星系發出的光,顏色上稍稍有些差別。遠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紅一些,即波長要長一些,這種現象被稱為「哈勃紅移」。它說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飛離。一列火車快速駛遠時,它的汽笛聲聽來會沉悶很多,因為聲波相對於我們的頻率變低、波長變長了,這就是多普勒效應。把聲波換成光,產生的效果就是紅移。哈勃對眾多星系的光譜進行研究後確認,紅移是一種普遍現象,這表明宇宙正在膨脹。

這一發現,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如果宇宙正在膨脹,那它過去必定比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這部影片倒過來放,我們勢必會發現,在過去的某個時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這個時間大概是100多億年前,要准確推斷它比較困難。

另外,宇宙膨脹的速度會隨時間發生變化,這與引力有關。萬有引力作用於字宙中一切物質與能量之間,起到剎車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從而使膨脹速度越來越慢。在誕生初期,宇宙從高密度狀態迅速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體積越來越大,膨脹速度越來越小。將這個過程向回追溯到宇宙創生的那一刻,可以發現當時宇宙體積為零,而膨脹速度為無限大。這就是大爆炸。

大爆炸是空間、時間、物質與能量的起源。這些概念都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引起了大爆炸,這些問題在邏輯上就是沒有意義的。那以前所有的,只是「無」。

以上所述僅是旁證,似不足以令大多數人信服。如果150億年前發生了一場大爆炸,如此驚天動地的力量是否在今天的宇宙結構上留下了某種印跡?於是,有一陣子,科研人員熱衷於尋找宇宙創生的遺跡,勁頭賽過當年的宗教考古學家尋找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的文物是一樣也沒發現,原初宇宙最重要的遺跡倒真給找出來了,這就是微波背景輻射。

按照大爆炸理論,最初的幾分鍾里,宇宙是一個熾熱的火球,到處充滿溫度高達幾十億度的光輻射。由於此時的宇宙處於熱動平衡中,這種輻射具有獨特的光譜特徵,稱為「黑體譜」。1965年,貝爾電話公司的兩位物理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確實浸潤在一種熱輻射之中。這種輻射以相同的強度從空間各個方向射向地球,其溫度約為3K,譜線具有完美的黑體譜特徵。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對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支持。

知道了今天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就很容易推算出,宇宙誕生後約1秒鍾各處的溫度約為100億度。在如此高溫下,不僅我們熟悉的物質無法存在,連原子核也會被撕得粉碎。宇宙只能是一鍋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構成的基本粒子湯。

隨著這鍋湯變冷,核反應發生了。中子和質子很容易聚合在一起,產生由兩個質子、兩個中子組成的氦核。計算表明,氦核形成的過程持續了大約3分鍾,形成的氦約占宇宙物質總質量的四分之一。這個過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餘下的質子就成了氫原子核。

因此,大爆炸模型預言宇宙應當由大約25%的氦和75%的氫組成,這與天文測量結果極為符合。最初三分鍾里形成的氫與氦,構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質。形成行星和生命的豐富多彩的重元素,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不到l%,它們大部分是在恆星內部形成的。

根據推斷,宇宙的形成距今約100~200億年。

生命:既永恆又無恆

天文觀測表明,各種天體的年齡均小於200億年,這與大爆炸理論契合得非常好。我們的地球大概是50億年前形成的,人類出現的時間更短得不值一提。宇宙現在還算得上年輕,擔憂末日的來臨,對單個人來說是十分無聊的事。然而,為全人類的命運想一想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的。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誕生後不斷膨脹,與此同時,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對膨脹過程進行牽制。如果宇宙的總質量大於某一特定數值,那麼總有一天宇宙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縮,造成與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如果宇宙總質量小於這一數值,則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脹,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下去。

在非常遙遠的將來,比如1億億億年以後,所有的恆星都燃燒完畢,茫茫黑暗中,潛伏著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體。宇宙的尺度已經膨脹到如今的1億億倍,而且還在擴張下去。在這個系統里,引力雖不足以使膨脹停止,但會不露聲色地消耗著系統的能量,使宇宙緩慢地走向衰亡。黑洞在霍金效應的作用下釋放出微弱的輻射,最終全都以熱和光的形式蒸發掉。足夠長的時間之後,連質子這樣穩定的基本粒子也衰變、消亡了,宇宙最終變成一鍋稀得難以置信的湯,其中有光子、中微子,越來越少的電子和正電子。所有這些粒子都在緩慢地運動,彼此越來越遠,不會再有任何基本物理過程出現。

這是寒冷、黑暗、荒涼而又空虛的宇宙,它已經走完了自己的歷程,面對的是永恆的生命,抑或永恆的死亡。這種情景,差不多就是「熱寂」了。

如果引力足夠強大,宇宙終有一天開始收縮,又將如何呢?在大尺度上,收縮過程與大爆炸後的膨脹是對稱的,像一場倒放的電影。收縮的過程起初很緩慢,隨後越來越快。在轉折點過後,宇宙的體積開始縮小,背景輻射溫度上升。漆黑寒冷的宇宙變成一個越來越熱的熔爐,生命無處可逃,全都被煮熟烤焦。最後,行星、恆星也毀滅了,分布在如今浩瀚空間中的物質被擠進一個很小的體積內,最後三分鍾來臨了。

溫度變得如此之高,連原子核也被撕毀,宇宙又成了一鍋基本粒子湯。然而這種狀態也只能生存幾秒鍾的時間。隨後,質子和中子也無法區分,擠成一堆由誇克構成的等離子體。在最後的時刻,引力成為占絕對優勢的作用力,它毫不留情地把物質和空間碾得粉碎。在這場與大爆炸的「暴脹」相對的「暴縮」中,所有的物質都因擠壓不復存在,一切有形的東西,包括空間和時間本身,都被消滅。

這就是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大爆炸中誕生於無的宇宙,此刻也歸於無。無數億年的輝煌燦爛,連一絲回憶也不會留下。

Ⅸ 漂泊繁華三千淚, 願做佛前一朵蓮。 孤影風高月下禪, 閉目經殿香霧中意思

在紅塵中打滾漂泊了多年,過的不如意,一把辛酸淚啊。現在只想出家,就像做佛像前的那一朵蓮花。在風清月朗的夜下在經殿里的香霧繚繞中看看佛經參參禪意。

Ⅹ 道德經到底三千字還是五千字

5162字,又稱之為《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熱點內容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