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行政程序立法的建議

對行政程序立法的建議

發布時間: 2022-03-18 22:43:19

⑴ 簡述行政程序法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程序在行政行為中是無處不在的,實體法不通過一定程序,就不可能被實施。為批准某一申請,可以通過幾個部門,蓋幾個章就簡明迅速地完成,也可以蓋上幾十甚至幾百個章,使這一程序成為一個漫長的難以完成的過程。程序法的作用,就在於將合理的、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護公民權益的程序法律化、制度化,免去不必要的程序或簡化繁瑣的程序,從而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2.制約作用。
所謂制約作用是指行政程序法律能夠在程序上對行政機關起制約作用,防止其失職、越權和濫用職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行政程序法律使行政程序成為行政行為產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第二,是與腐敗行為等行政違法行為作斗爭的重要手段
3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僅要靠行政實體法予以規定,還要靠程序法予以保障。例如,在行政處罰中設置說明理由、聽取意見以至聽證、裁決的順序性程序,就具有避免和減少濫用職權、保障個人和組織合法權益的作用。

⑵ 行政程序該不該立法,其意義與價值何在

該不該立法,這是無需討論的,必須立法加以規范。
所謂行政程內序是指「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容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即行政行為所遵循的方式、步驟、順序以及時限的總和」 。因此,行政程序是就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而言的,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所包含或經歷的過程。
法律程序是人治與法治的分界限。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是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基石。行政程序是現代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法治觀念不斷發展的產物。行政程序法是規范行政程序的法律。作為規范行政權,體現法治形式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行為過程的法律,行政程序法是實現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國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在現代行政法中行政程序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法律地位。

⑶ 行政程序法怎麼解決沖突

參照本人《淺談行政法律規范沖突的適用規則》,行政法律規范沖突解決原則
1、同級規范發生沖突指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相同等級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其中以規章相互間的沖突最為突出,既有部門規章間的沖突,又有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間的沖突。解決原則:被授權者的授權立法優於其職權立法,有權立法優於無權或者越權立法等幾項標准。此外,還可確立合理性原則,比較相沖突的各個規范的內容,看哪個更符合或接近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立法精神、法制原則,看哪個規范更加合理,更加切實可行。
如在查處無證出版物印刷企業時,《出版管理條例》六十一條規定出版部門可以處理,《印刷業管理條例》三十四條規定由公安、工商部門處理,這兩個同級的行政法規在這一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定上顯然是相矛盾的。利用合理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鑒於出版部門執法力量、執法措施相對薄弱,對新設立不久、交通便利的,以出版管理部門查處為宜;對於相對偏遠、當事人不積極配合的,可以移交工商部門查處;對案情重大、復雜或者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公安部門處理。
2、新舊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指新的行政法律規范和舊的行政法律規范規定不一致。應體現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但對於新法生效前發生的違法行為,則應當按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決定適用新法還是舊法。(新法生效後的違法行為自然適用新的法律規定)
如近年來,隨著法制化進程步伐,新聞出版、版權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修訂、修改頻度加大,執法人員應當時刻關注法律變化,做到即時調整,避免出現法律適用錯誤。如2011年修改《出版管理條例》,近日,因行政許可事項變更等原因,修改計劃提到日程。法律條文的變更很大程度會引起法律後果的不同。
3、特別法與普通法相沖突時,原則上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一般適用於同等效力的法律規范之間,即法律與法律之間,行政法規與行政法規之間等,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一般不適用低層級法律規范的特別規定,但基於高層級法律規范的授權或確認,允許低層級法律規范作出特別規定的,則應優先適用低層級的法律規范特別規定。如對音像製品的管理,《出版管理條例》和《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是普通法,《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是特別法。
4、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時適用效力等級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根據憲法、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形式的效力高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但基於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授權效力低的行政法律規范作出與其不同的規定的,行政機關應優先適用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規范。
5、不同區域間的規范發生沖突指各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就相應的事項在內容上往往作了相互不同的規定,地區的差異和人口的流動等因素,決定了它們相互間在法律的適用問題上發生沖突的必然性。對此,應當注意三點:一是地方性的法律規范原則上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二是涉及不動產的,原則上應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規范;三是在資格、能力、身份的認定上適用當事人戶籍所在地或居所地法律。

⑷ 行政訴訟法中行政程序的重要性

具有法定性、復程序性和便當制性。有利於規范行政機關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依法辦案,不僅要依據實體法,更要遵循程序法,這不僅是行政機關的一項權利,更是一項義務,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框定的程序內依法實施職權,超越了這個「紅線」,行政執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有可能導致執法質量的下降,損害群眾的權益。 有利於維護廣大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設立行政程序要求行政機關循規蹈矩,循序漸進,不能自由裁量, 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程序的實施,一方面確保了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必須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防止武斷專橫地行使權力。另一方面,行政程序的建立和完善,使相對管理人不僅享有了解和知悉自己有關行政行為的權利,而且還會在短時間內掌握較為廣泛的救濟渠道

⑸ 如何理解行政程序法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程序法的地位如下:
行政法是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的有機統一。行政實體法對行政關系進行實際調整,即對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影響,主要規定行政機關在某種條件下依法使相對人獲得某種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的法律規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政機關有什麼權力,即能做什麼。行政程序法是對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行使或者履行實體權利義務時的程序作出規定的法律規范,主要是規范行政主體行政行為,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行政機關如何行使權力,即怎麼做。任何行政行為都是實體性和程序性的統一,不存在沒有實體內容的行政程序,也不存在不通過程序就能實現的行政實體內容。實踐中的行政行為,或者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或者由於不公正或繁瑣的程序而使行政行為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嚴重影響,實體權利要通過正確的程序予以保障,否則,實體權利將難以實現,或者將遭到很大損害。行政程序的重要性,使行政程序必須制度化、法律化,以避免和客服主觀隨意性。獲得法律確認的行政程序,它的各項具體程序制度,本身又成為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它將賦予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時擁有程序上的權利,當然也要求相對人承擔行政程序方面的義務。行政程序同樣也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
行政程序法的作用如下:
1)促進行政民主;
2)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行為的效率取決於——行政方式的適當選擇、環節的合理安排、過程的科學組合,以保證行政機關活動的合理化和科學化。
3)行政違法行為的發生大都與制度不完備、程序不健全有關;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不給失職與濫用職權留有餘地,從而起到確保行政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作用。
4)監督與控制行政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A:行政程序法使行政程序成為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
B:行政程序法是杜絕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政違法行為的有效手段;
5)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⑹ 行政程序法有什麼作用

行政程序法作用:

一、促進行政民主;

二、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行為的效率取決於行政方式的適當選擇、環節的合理安排、過程的科學組合,以保證行政機關活動的合理化和科學化。

三、行政違法行為的發生大都與制度不完備、程序不健全有關;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不給失職與濫用職權留有餘地,從而起到確保行政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作用。

四、監督與控制行政權;

五、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⑺ 應當如何完善對我國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

行政立法監督,簡言之,就是指有權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是指權主體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對行政立法活動實施的監察和督促。我國法律未就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做出系統和具體的規定,致使我國的行政立法在其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較多。雖然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的立法監督效果並不理想。就行政立法來說,實踐中出現了大量的問題,有些甚至是很嚴重的問題,沒有通過立法監督的途徑去解決,並且如果立法監督制度不加以完善,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制度,這些問題將會長期存在。

一、 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方式

1、權利機關的監督

在我國,中央一級的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地方主要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就行政立法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過程,同時也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大有權監督該市人民政府的立法過程。權力機關的監督既可以是事前監督,也可以是事後監督,事前監督主要是在行政立法生效前的監督,主要有聽證、審查、決定、備案等制度。事後監督是指對已經生效的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在適用過程中,對其合憲性和合法性產生懷疑而進行審查監督的過程。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事後監督的主要形式是審查行政立法行為,撤銷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或規章。憲法第67條第7項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這里的「抵觸」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是就行政法規的內容而言的,而我們認為,對這里的「抵觸」不應僅僅理解為行政法規的內容與憲法、法律不一致,這里的抵觸還應該理解為行政法規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制定許可權上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2、行政機關的監督

上下級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之間的關系。上級行政機關當然享有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權,在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行政立法活動的主體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憲法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和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和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對於」不適當的規章「的含義,《立法法》第87條規定了五項不適當的規章,即為超越許可權的;違反上位法的;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規定不一致的;經裁決應當改變和撤銷一方的規定;規章規定被認為不適當的;違背法定程序的。目前我國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通過以下方式去實現:(1)改變和撤銷。(2)備案和審查。然而長期以來行政機關的自我監督一直不盡人意,改變和撤銷並沒有真正運行起來,往往是該改變的沒有改變,該撤銷的沒有撤銷,批准備案制度也不夠完善,行政機關的監督有「自己作自己的法官」的局限性。這樣影響了立法監督的嚴肅性,有效性和法制監督的統一。

3、司法機關的監督

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主要是指法院作為掌握司法權的司法機關,對行政權從事立法活動進行制約與控制,《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和發布的規章。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參照使用規章,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就要對規章進行司法審查,審查其是否合法有效、是否越權、是否違反法定程序。人民法院通過審查,認為如果相應的行政規章違法、越權或違反法定程序和法定形式,就可以向相應的行政機關或上級行政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撤銷或改變的建議。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如果發現規章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可以不予適用。這也是行政立法的有效監督形式。

二、我國現行行政立法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建立了行政立法監督機制,但這一監督機制從建立之日起,可以說一直處於萎縮狀態。正如應松年教授所說:一些有利於實現民主,公開的原則,保障公民權益的程序制度沒有制度化、法律化和普遍化。可見我國的行政立法監督機制還存在許多問題,表現在:

1、行政立法監督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授權法,因此沒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雖然《憲法》和《組織法》賦予各級人大廣泛的監督權,如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程序,權力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無法運作,其次,行政機關內部監督也沒有建立起來,法律規定國家有權撤銷國務院各部,委與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規章、決定、指示或命令。有權撤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同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決定和命令,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權撤銷下級人民政府與上級人民政府不一致的命令、指示或決定。但在實踐中除規章通過備案制度建立起了可以運作的監督制度以外,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如何監督,尚沒有規定,也無法操作。

2、行政立法監督程序缺乏有效性

程序的作用在於「通過促進意見疏通,加強理性思考擴大選擇范圍,排除外部干擾來保證的成立和正確性。就行政立法監督的情況來說,現有的監督機制宣言性,原則性的規定較多,具體性,程序性的規定較少,因此缺乏可操作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行政立法方面取得了進展,但還是存在大量的問題,行政立法權的行使非常重要,但對這種權利的行使有一個完備的程序更加重要,我國在監督行政立法的程序非常不健全,可以說,我國行政立法存在的種種問題都與此有關,在監督程序上,我國側重內部監督,如審查、通過、批准、備案這些都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自我監督,無行政機關外部有關的第三者的審查和監督。我國憲法賦予權利機關撤銷行政機關違法和不當的法規,規章的權利,但這種監督並沒有完整的程序予以保障,難以落實。在對行政機關的司法監督上,法院除在行政訴訟中可以對規章「參照」適用外,既除人為不合法的規章不予適用外,法院沒有對行政立法的司法審查權,這樣,當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法院和當事人也無能為力。在立法後評估上尚未形成穩定的行政立法評估體系,評估行為具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很多地方沒有固定行政立法評估體系,另外還沒有嚴格的評估標准。由此可見,行政立法在監督程序上缺乏有效性,需要進一步完善。

3、行政立法監督主體缺位,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限

目前行政立法監督的主體由政府法制機構充任,而法制機構以立法為主要業務,同時作為協助行政首長辦理法制事項的內設機構,不具有基本的獨立性,難以擔當監督行政立法的重任,以規章備案為例,盡管國務院法規備案制度行之有年,但基本上對於備案的規章難以審理,對於違反,越權,違反法定程序和內容沖突的規章也難以糾正。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決定長期以來,我國在民主行政過程中存在這樣幾對社會意識矛盾:一是人治觀念根深蒂固,而法治觀念難以樹立;二是行政支配社會的觀念相當發達,而民主監督行政的觀念仍很淡薄。人民形成依賴性,民主參與意識得不到發展、參政能力得不到增強,長此以往就形成公民參與意識淡薄,對政治缺乏熱情,認為那隻是政府官員們的事情。而人民參與的實質是以權利制約權利,而民主參與能加強民主監督的有效性,對防止腐敗都有一定效果,但是,恰好我國的行政法律監督民主參與度不高。導致監督出現諸多問題。

三、對我國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

(一)規范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加強行政立法的公開性

程序是權利運作的重要保障。行政立法作為行政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有必要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有權利就要有制約,有權力而無制約,權力就會失控,導致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災難。加強和完善善行政立法監督程序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有質詢、詢問、調查、討論等程序,但十分原則,也缺乏連貫性,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尚需從程序上加以完備,使立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在程序上更具有可操作性。雖然我國《立法法》第56條至62條,規定了行政法規的立法程序,第71條至77條規定了規章的制定程序,但在行政立法過程中缺少完善的公眾參與和利益協調機制,行政機關雖然也往往通過咨詢,協商等方式收集民意,進行利益協調,但一般對此不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因此目前,行政立法亟待改進的程序環節就是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徵求意見,要逐步擴大聽證會的適用范圍;要建立科學的處理意見的不同機制。要在各方面充分發表意見和辯論的基礎上,通過民主程序決策,而不能憑長官意志定奪。與相對人利益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必須以公眾熟悉的方式公布。加強行政立法公開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行政立法的草案應提前在公開刊物上公布,使公眾有合理有效的途徑了解法規、規章的內容,以便提出意見。其次,將聽取人民意見作為立法的必經程序。最後,公布對立法意見的處理結果。

我們只有擴大公眾對行政立法的參與權,而且在對參與者就行政立法事項提出的意見和觀點也要給予充分重視。行政立法監督的程序才能不斷的完善。

(二)拓展司法機關的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

現代社會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較之於普通民眾的守法更為重要,因此現代法制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只有官吏依法辦事,才有法治可言。「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其重要內容,公正的司法,不僅在於懲惡揚善,弘揚法治,同時也是對民眾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的教化,是對經濟活動當事人高效有序地從事合法交易的規制,正如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的判決比多次不公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公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破壞了。在我國行政立法中,尚無法院對行政立法的司法監督權的規定,按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相對人對抽象行政行為不得提起訴訟,只能通過其他訴訟解決違法實施抽象行政行為的問題。隨著行政立法數量日益增多,《行政訴訟法》又排除對抽象行政行為的訴訟監督,而其他監督機制又跟不上,致使抽象行政行為的違法得不到司法救濟。泛濫趨勢嚴重。因此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增強對行政立法的監督審查:(1)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2)修改相關條款;(3)擴大原告主體資格。因抽象行政行為具有普便約束力,故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原告應是單個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一定數量的聯合。二是當抽象行政行為可能或者已經發生錯誤時,而在法定期限內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無人起訴時,可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三)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保障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

目前,國家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來自權力機關, 為了保證民意機關的立法者地位,行政立法必須受到立法機關的監督和制約。根據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決定、命令。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憲法和法律賦予立法機關廣泛的監督權,但實際上只是授權,卻無具體的保障措施,形成了權利機關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有權無法用的局面。因此我們應該在授權中明確授權的范圍,行使所授之權的目的、條件、方式、原則和程序。從而保障基本政策的決定權由民意機關去決定,使行政立法在立法機關的標准下進行。另外,對行政立法的監督應增加一些措施,如國家權力機關還應明確立法的監督機構。其次,對行政立法監督的建議和要求應有相應的受理程序,這樣對於加強監督尤為重要。

(四) 加強備案審查和立法後評估,建立責任制

目前,我國行政機關對行政立法的監督主要是通過備案審查來實現的,但從幾年的實踐看,規章的備案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規章不備案或不及時備案的比較多,規章不備案國務院就失去了審查權,因此,規章的備案應受到高度重視。行政機關依據所授許可權制定出行政法規後, 要在一定時間內報送授權機關進行備案。國務院制定出行政法規,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國務院各部委制定出部門規章, 應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應當報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通過備案制度, 權力機關可以有效地對行政立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監督。我國的立法評估也沒有形成體系,並且缺乏評估標准。因此,我們應該構建立法後評估制度及其配套制度,規定立法評估的具體內容、程序、方法和標准。另外還要保證立法評估結果的運用,以便在之後的工作中加以運用。最後,無論是立法後評估還是備案審查制度都應該明確責任制,明確責任的程序、主體以及應該負的具體責任,使違法和越權等行為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也能減輕監督主體的壓力,更好的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⑻ 行政立法的程序包括哪些

1 動議

動議,即向有行政立法許可權的行政主體提出要求進行某項行政立法的建議。動議的功能類似司法程序中的「起訴」,它是行政立法程序啟動的一個條件。

2 預告
預告是行政立法主體將行政立法的草案通過公布的方式告知公眾的行為。它類似於行政決定程序中「告知」程序。預告的功能在於讓公眾了解行政立法草案的內容,以便公民決定是否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3 聽取意見程序之一:聽證
聽證的具體步驟:
通知---確定聽證代表---聽證會舉行---聽證筆錄

4 聽取意見程序之二:座談會、論證會
座談會、論證會作為一種行政立法聽取公民意見的程序,與聽證會相比較之簡單、隨意。但是,它們也是一種重要的行政立法聽取公民意見的方式。

5 聽取意見程序之三:信函、電子郵件等
利用現代通信手段聽取公民對行政立法草案的意見是行政立法程序發展出的一種新的聽取意見方式。

6 決定
行政立法草案在聽取公民意見的基礎上修改後,由行政立法機關負責人決定是否可以成為行政法規、規章。因行政機關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故行政首長可以在聽取其他行政機關組成人員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最終決定

7 公布
公布系行政立法的最後一個程序。行政立法草案經行政立法機關負責人決定通過後,便成為行政法規、規章。

⑼ 行政程序法對行政權力合理運行的有效管控

許多國家現實的政治體制,其形成和發展總是以特定的歷史條件為背景,並且與各國的政治文化傳統、執政當局的統治需要以及多黨制的具體實行情況都有著很大關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實行行政、立法、司法分立政治體制的國家有50多個,既有西方發達國家,也有許多發展中國家。作為一種政治理論,強調行政、立法、司法權力的制約與平衡,但是在政治實踐中,卻幾乎從未真正實現過。首先,在不同國家,行政、立法、司法的具體表現形式、結構和權重是不同的。美國的政治體制堪稱行政、立法、司法的標本,但目前,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權力已經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超越甚至部分取代了其他兩權。例如,美國85%以上的國會立法都由行政部門動議和起草,形成「委任立法」現象,國會更多的是對總統和政府行為進行監督,而法院的制衡作用也僅僅體現於具體的訴訟中。

在英國的政治體制中,議會地位最高,是最高的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政府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執政黨領袖出任政府首相。從這個意義上講,英國的行政、立法、司法不但全部來自議會,而且實質上只能算作「兩權分立」,行政權、立法權是合一的。

在法國,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也有完全不同的內涵。由於普通法院屬於司法機關,而行政法院被列入行政系統,司法職能與行政職能截然分開了。實際上,法國的司法獨立意味著普通法院或法官不能幹預立法和行政事務,這與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所追求的權力制衡完全無關。

二戰後,日本雖然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但也存在著行政權力過大,而立法權、司法權相對較弱的情況。可以說,實行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的國家基本上都存在三權失衡、難以有效制約的情況。

其次,政治體制是特定歷史條件和發展階段的產物。歐洲封建統治者濫用權力的種種弊端,引起歐美資產階級的極大警惕,是其謀求建立分權、制衡權力體系以防止濫權、專權的初衷。

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也反映著國家經濟社會的變化和轉型。美國在19世紀末之前的一個較長時期里,政治體制中「立法至上」的特點十分突出。然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社會逐步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自由資本主義也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全國性的經濟問題、階級矛盾和社會對立日益增多,而缺乏效率、各行其是的國會卻難堪大任。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權上升為權力的中心,形成了新的權力格局。

第三,行政、立法、司法權分立政治體制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各種特定因素的影響。一是傳統政治文化因素不可忽視。歐洲憲政歷史悠久,美國早期的公民多為歐洲移民,歐美國家多有尊重法律、崇尚民主、認同權力有限和主張分權的政治文化傳統,這是三權分立政治體製得以形成的社會政治文化基礎。

二是反映利益集團的政治需要。美國總統權力不斷上升的過程,也是壟斷資本與行政權力緊密結盟的過程。從20世紀初開始,壟斷資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並為掌握全美市場和面向世界擴張而尋找政治代言人,他們成功地操縱兩黨競選,以確保總統和政府維護其利益。

三是取決於多黨制的具體實施情況。以日本為例,自民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不但把持行政權,而且憑借優勢控制議會特別是眾院。執政半個世紀,直到今年才被民主黨取代。

長於監督短於效率

一方面,三權分立的體制一定程度地防止了權力濫用,有利於對權力的監督。由於對國家權力進行了分工,使得任何一種權力都是有限的。三權分立突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職能的差異,做到了機構分離、職能劃界,以保證權力運行的過程中相互形成牽制,從而「以權力制約權力」。因此,當尼克松總統試圖動用國家行政機構為個人利益服務的「水門事件」發生之後,國會可以立即啟動彈劾程序,迫使尼克松辭職。

同時,三權分立「以權制權」的原則,也為實現對權力的監督提供了可行的機制。目前,多數西方國家都建立和形成了以議會監察和司法監察為外部監督、以政府內部行政監察和人事監察為自律監督的系統化權力監督機制,較好地防止了國家權力為某個利益集團所壟斷。

但另一方面,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存在明顯缺陷,權力的分立有餘而協調不足,低效、扯皮和責任推諉現象層出不窮。首先,三權分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產階級國家權力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基本矛盾,難以形成人民和社會對國家權力監督制約的制度化機制。

其次,三權分立體制最受人詬病之處,就在於其重權力的分工與分立、輕協調合作,這常常導致權力間的相互牽制,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特別是與多黨制結合在一起,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及其原則甚至淪為黨派斗爭工具。在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美國,三權制約的效果常常富有戲劇性。在民主黨總統柯林頓當政期間,共和黨控制國會,行政權與立法權分屬不同的兩黨。這一時期,立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與制衡過程中被注入了政黨政治因素,柯林頓政府的施政動議經常被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阻撓,甚至政府因年度財政預算案無法通過而幾度關門。

行政權的膨脹與修正

二戰結束以來,出於治國理政的各種需要,西方國家行政權的發展日益穩定而集中,逐漸取代了立法權在三權中的主導地位,出現了行政權膨脹、其他兩權削弱的情況。從20世紀中期以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這種發展趨勢的嚴重後果,開始採取各種措施限制行政權,限制和縮減行政權力行使的范圍。

其主要思路包括:一是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通過轉變和縮減政府職能,既提高了政府效率,也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因行政權過度擴張而產生的腐敗問題。二是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三是加強社會自治,轉化行政權。引入社會力量,把一部分原本屬於政府的行政權力轉化為社會權力,使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

在具體的調整和修正中,一般採用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通過立法等法律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修正性、補充性的約束和重新界定。如美國國會在羅斯福連任四屆之後提出了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防止無限連任可能導致的個人專權。丹麥在1953年通過憲法修正案,引入國會監察使制度,監督軍隊和行政系統,旨在修正行政權對立法權的侵蝕,防止和治理行政權膨脹帶來的貪瀆腐敗行為。

二是以嚴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權力的過度使用。20世紀40年代以後,行政程序作為約束行政權力的一個手段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美國制定了《聯邦行政程序法》,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奧地利、荷蘭、日本、韓國等也相繼制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的興起導致了控權機制的變遷,對行政權的約束從傳統的事後司法審查,轉變為對行政行為的事前、事中控制。

三是加強社會對行政權力的監督。一方面,通過立法將一部分行政權力交由介於國家與公民之間的社會組織行使,使行政權力向社會轉移。另一方面,讓公民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參與政府的行政管理,如通過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或提交書面資料、書面意見,或通過書面或口頭辯論等方式參與行政立法和行政決策;通過陳述、申辯、取得行政咨詢和聽證等形式參與實施各種具體行政行為。

需要認清以下一些問題:

首先,不能簡單認定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就是三權分立的。一是西方國家政治體制也是多樣化的。如瑞士就沒有實行三權分立,而是採取了委員會制。

二是三權分立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三權分立體制。即使在三權分立最具典型意義的美國,也從未做到過三權的真正分立。三權之間相互滲透的情況十分普遍。如美國的總統擁有否決立法的權力,擁有立法倡議權,可以通過委託立法部分地行使議會的立法權;最高法院可以通過憲法解釋權、違憲調查權參與行政機構的政策制定;國會則能夠利用撥款權廣泛地參與行政決策等。

三是三權分立體制在西方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前面提到的行政權膨脹傾向。

其次,三權分立並不能完全有效制約權力,更不是制約權力的唯一途徑。經歷了從立法至上到行政權力膨脹等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至今也沒有很好地解決行政權力缺乏有效制約的問題。小布希當政期間,以莫須有的證據瞞騙國會與公民,發動伊拉克戰爭;授權情報機關,無須法院許可,即可竊聽收看任何嫌疑人的電話、電傳,使立法、司法兩權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督形同虛設。

制衡也不應局限於三權制衡,既可以兩權,也可以是四權、五權,核心是確保權力受到制約和平衡。如葡萄牙憲法規定,總統、議會、政府和法院是國家權力機構。

與此同時,制衡既可以在政治體制內形成,也可以藉助體制外的力量完成。如西方一些國家的社會制約力量就來自政治體制之外,不屬於三權中的任何一權,因此制衡是超越三權分立而存在的。

現階段,之所以制衡在一些國家以三權分立的面目存在,是社會變遷、政治力量斗爭演變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因此也將隨著形勢發展而繼續演變。這決定了三權分立不會是制衡的終極範式,更不會等同於制衡。
老賣家都會在damaihu.

熱點內容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