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輪廓

道德經輪廓

發布時間: 2022-03-19 01:42:59

⑴ 最偉大的人是老子!地球上的人都要記牢點!!!

你這有點太輪廓太全面了,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它的優秀人才,比如倫理教育是孔子是聖人,他是偉大的,比如在戰術上,孫子是最偉大的,所以說,偉大的人很多,不止老子一個

⑵ 我國的哪些成語反映出了老子的修身思想

本文選取了十個源自《道德經》的成語,這些成語概括了老子修身思想的輪廓。理解了這些成語,就基本理解了老子的修身思想。

1,上善若水

這個成語源自《道德經》第七章,意思是上等德的人就是像水那樣。

道德經

10,功成不居

這個成語源自《道德經》第三章,指事情做成之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事情做成以後,不與別人爭奪功勞,是具有高道德的表現。

在老子的修身思想中,知足是根本的一條。能對現狀感到滿足,就能做好修身。

⑶ 《道德經》之外有《西升經》還有《妙真經》,都是老子寫的嗎

《道德經》乃是老子五千文,眾所周知,但是其他的這些經書呢?是不是他寫的呢?

一、《西升經》

《西升經》,全稱《老子西升經》。

對尹喜訓誡的部分則多屬上卷,經教色彩也較為濃厚,撰作時參考了《西升經》和鳩摩羅什譯《法華經》。而《妙真經》的得名與"真一"相關,為後來道教重玄學和《升玄內教經》"真一"思想的發展奠定基礎。

所以恐怕說《妙真經》也不是老子所書,但同樣,這些經典的文都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也可以說是老子的思想遺產吧。

⑷ 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其中"無"字代表著世界剛剛形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沒有。天地宇宙都是空盪盪的,而這個時候慢慢的形成了一些生物,世界慢慢變得豐富起來,這個就是後來一切的開始。

而其中的"有"字就代表著世界剛剛形成的時候,天地初開。宇宙里出現了非常多的植物和生物,慢慢的進化演變。 一代繁衍一代,最後形成了多樣化的世界。

所以說通過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對這句話的描述,我們可以發現。 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追溯宇宙的形成。並且還形成了比較超脫的見解,而這句話就是老子通過許多的思考之後得出來的結論。

而這句話也成為了一句經典名言,告訴我們,世界就是通過不斷的繁衍進化,從有到無的一個繁復的過程。

⑸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那麼「道」是什麼

關於「道」,中國道家將其看作「世界的本原」,認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依據,有時候為了具體議論,也作「規律」或者「自然」解讀。但毋庸置疑的是,道家之「道」的內涵絕不僅限於「規律」或者「自然」,而是比「規律」或「自然」范疇更大存在,道家之「道」蘊含整個宇宙,道家先哲老莊則是傾盡一生都在「體道」。

註: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文中圖片來自網路,部分素材來自網路,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⑹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什麼意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意思是:"宏大的內方正(形象)一般看容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

出自《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為的美。

(6)道德經輪廓擴展閱讀:

《老子》在此處列舉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五種現象來說明道的無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濁,最方正的沒有稜角,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最大的音樂沒有音聲,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象。

《老子》認為音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無為的自然的音樂;一類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樂。無為的自然的音樂為道的音樂,符合道的特徵,是一切人為音樂之本,無所不在,無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無聲的,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人為的音樂雖然是動聽的,但這種有聲之樂的美是世俗的、暫時的,會「令人耳聾」,所以不宜提倡。

參考資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網路

⑺ 老子的簡筆畫

A:選擇角度、顯示結構特點:
形體結構是繪畫最基本的要素,各種物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構成因素,結構形勢及比例關系,平面化的簡筆劃,表現2維的平面結構比較簡便。但要表現立體結構的物體形象,因主要只表現一個面的圖形,寫生時應選擇能充分顯示對象結構特點的角度和視向,使這些特點能突出地呈獻於平面圖形之中。
a、正視圖:
電視機的熒光屏、收錄機的錄放音座和按鍵、照相機的鏡頭、書櫥、冰箱的門框。這些體現結構特點的構成因素都安置在物體的正面。房屋除屋頂外,體現不同建築風格的柱、廊、門窗及其它飾物也大都在正面。這些物體的正視圖能顯示它的不同觀點的結構特點。
b、側視圖:
脊椎動物由一要脊連接頭尾,橫貫胸廓和骨盆、四肢分別與肩帶和骨盆銜接支撐全身,各種動物因不同的生存方式和運動方式而形成的結構比例與形態的差異。從側面看十分明顯,同樣,各種車輛的外部結構特點,主要體現在車頭、車廂和車輪,畫出其橫式側視圖,能全面顯示各部分的結構特點。
c、俯視圖:
爐灶、餐具、書本、田徑場等物體的結構特點所在的面朝上,畫出它們的俯視圖易於辨識。
d、周視圖:
球體的外輪廓在任何角度都呈圓形,圓柱體和圓椎體在軸線垂直於地面的狀態中,各種角度也會呈現出大抵一致的視覺形態。燈籠、筆筒、手電筒、杯、碗、盆等物,也分別由球體、圓柱體和圓椎體構成,畫這些物體一般不必選擇角度。如果它們被橫置或斜置,即軸線不垂直於地面,則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透視變化,應取軸線平行於畫面的角度

⑻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酷說老子》第一章(21)宮本武藏:頂尖高手的心態,就是三個字!

《道德經》第一章【第四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因此,要常從「無欲中去觀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欲」中去體察「道」的端倪。)


1、

這一句的斷句,同樣存在爭議。

一學界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二學界非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

我依舊支持非主流,為什麼呢?因為有兩個證據。

證據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為:

「恆無欲也,恆有欲也。」

證據⑵,還是從文法來看第一種斷句:

「欲」字同樣沒有存活的意義,可以直接推出午門斬首。

因為老子完全可以寫成:

故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

「常無欲,常有欲。」

那麼, 這是在表達什麼呢?

3、

十七世紀時,日本有一位少年為了替父親報仇,苦練劍法十幾年,終於學成。於是他正式老師宮本武藏辭行,下山之前,他本來想聽一聽老師最後的指點。結果——宮本武藏什麼都沒教!只囑咐了一句話:」

明天決斗之前你要看一下地面,如果能看見螞蟻,你就必勝!①

這個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第二天決斗之前,他還是照做了。最後,他果然成功地打敗了前來決斗的劍客,報了殺父之仇。更詭異的是,這場勝利要比他想像中贏得更輕松。

那麼請問,這個少年為什麼能贏?

4、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僧人名叫法達,七歲出家,喜歡讀《法華經》(妙法蓮花經),堅持了幾十年,誦了三千多遍。

要知道,《法華經》全文二十八品,一共八萬余字,這相當於現代人讀三千部書的體量。但是盡管如此,法達內心裡也知道自己並沒有開悟。後來他聽說禪宗的第六代宗師——慧能——在廣東,於是從老家江西出發,風塵僕僕地前去參見。

到了之後,本來想請六祖慧能開示,沒想到六祖不識字,也沒讀過《法華經》。法達只好當場背誦,結果剛背完第二品,六祖突然說:

「打住!不必念了,我已經懂了!」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法達誦經幾十年不開悟,六祖卻一聽就懂,兩人的差別在哪裡呢?

5、

某天,在一家大型商場里,突然出現了兩類人:

一類鬍子拉碴,穿著打補丁的藍色工裝;

一類則衣冠楚楚,穿著筆挺又精緻的西裝。

這兩類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

當著另一些顧客的面,把一件商品悄悄藏進自己的口袋裡。


因為弟子十年苦練,一心報仇,武藝肯定沒有問題,但這種情緒化的心態——絕對不合格。

宮本武藏的弟子跟念《法華經》的法達一樣,以為念經誦的只是文字,以為決斗比的只是武藝。其實錯了!這只是初級階段的功課,等一個人的文字或者武藝上升到真正純熟境界的時候,心態——就成了最核心的影響因素。

一個報仇心切、慾念太強的人有兩大缺點:

第一,對自己預期太高,哪怕發揮正常也會不滿意,容易心浮氣躁,發揮失常。

第二,對敵人的感情太強烈,會通過眼神或者臉上的表情傳遞給對方,這等於是出賣了自己的攻擊意圖。

所以,無論是比拼什麼技藝,只要是同等水平的人,誰能保持平常心,誰就獲勝!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寂寂無名的宮本武藏能打敗名滿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根本原因。日本歷史學家都公認:

如果單論劍道和武藝,佐佐木小次郎絕不可能輸!

那宮本武藏是怎麼贏的?沒錯,用心理戰。

宮本武藏在決斗的當天故意遲到,本來兩人約好的早上八點決戰,結果宮本故意拖到快中午才姍姍而來,讓小次郎的心情一直處在焦慮和急躁之中。④

決斗時,小次郎怒不可遏,一心求勝,想速戰速決,結果漏出了破綻,最後被宮本武藏斬殺。

11、

說到底,佐佐木小次郎是輸在心態,輸給了自己。或許,這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兩人對於劍道的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別。

小次郎認為「劍即一切」,所以關注的是劍本身,專注於修煉千變萬化的劍術;而宮本則認為「一切皆劍」,所以每次決斗之前都會提前了解場地,包括風向的大小、地面的濕干、光線的明暗等等,甚至包括心情的好與壞,驕傲與自卑,這一切在宮本武藏的眼裡都是「劍道」,都是劍的一部分。

所謂「握劍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我執」與「傲慢」乃是劍士之大忌。」⑤所以宮本武藏才會讓弟子在決斗之前觀察地上的螞蟻,其目的可不是為了讓弟子學習什麼生物規律,而是有很深的用意:

一是想讓弟子在決斗之前,暫時跳出報仇心切的急躁情緒,去尋找螞蟻,欣賞大自然,祛除「我執」與「傲慢」,保持一顆平常心;二是想讓弟子在尋找螞蟻的過程中,順便到決斗場地周圍遊走一圈,從而發現環境中可利用的地方,輔助作戰。

事實證明,這個弟子有著不錯的悟性,最後果然贏得了勝利,沒錯,這本質上是「無欲」的勝利。只有無欲,才能發現道之玄妙。有欲,只會干擾你的透視世界本質的能力。

所以老子才會說: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參考資料】:

1、木幕正夫《宮本武藏》

2、《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3、列納德•蒙洛迪諾《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9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4、吉川英治《宮本武藏:劍與禪•園明之卷•魚歌水心》

5、宮本武藏《五輪書•水之卷》


作者:紫俠狼,90後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⑼ 大象無形中的象是什麼意思

大象無形

釋義:不要過分的主張,要兼容百態。意思就是不要顯刻意,不要過專分的主張,要兼容百態。屬

拼音:dà xiàng wú xíng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說法。

意思是:"最白的東西好象是污濁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稜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

(9)道德經輪廓擴展閱讀

「大象無形」的近義詞:上德不德

拼音:shàng dé bù dé

釋義:形容很有德行的人,不自誇其德。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很有德行的人,不自誇其德,是因為有德行,沒有德行的人自誇有德行,是沒有德行。

熱點內容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