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發布時間: 2022-03-19 02:48:07

❶ 禮記 曲禮上 的全文翻譯有嗎急用!

1.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注釋】辨訟:辨通「辯」,辯、訟都是爭辯的意思。
宦學:游學。
班:排列(等級)。
蒞(li):到任。
撙(zun):撙,剋制。撙節,剋制、抑制之意。
麀(you):母鹿。
作:興起。

【譯文】道德仁義沒有合乎禮的標準的行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沒有禮就不可能完備;論辯爭執沒有禮的介入,就不可能解決;君臣、上下級、父子、兄弟之間的名分禮遇,沒有禮便不能;外出遊學拜師,沒有禮便不會親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級和整治軍隊,官員到位執法,沒有禮就不能樹立威嚴;因事祭祀和曰常例行的祭祀、供養神鬼、若沒有禮的程式,就不能體現虔誠和莊重。這樣說來,君子總是以恭敬、剋制和退讓來闡釋禮。鸚鵡能言,始終是飛鳥;猩猩會說話,也始終屬於禽獸。現在作為人而不受禮的規范,即使能說話,不也合了禽獸的心態么?只是禽獸無禮,才會有父子共妻。所以,聖人興起時,才制定禮教化人們,使人們有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別開來。

2.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注釋】太上:傳說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時代。懾:屈服。

【譯文】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范,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於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麼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❷ 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是指那些

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
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仁義: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

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忠孝: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

(2)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擴展閱讀:

「忠孝」的詳解:

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用明人袁可立的話說: 「為親而出,為親而處。出不負君,移孝作忠。處不負親,忠籍孝崇。」移孝作忠,完成的是儒家倫理的政治化過程,在「家」和「國」兩級共同體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梁。

「忠籍孝崇」,表明個體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成為衡量對國的忠誠程度,這樣就時刻把個體與「國」這個龐大共同體的關聯具象化,無疑大大加強了個體對國的認同,把個體、家和國凝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也成為不同個體之間對「國」產生共同認同的凝結紐帶,這就成為後世維持大一統中國的認同基礎。

❸ 仁義是什麼意思

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

仁義,總結成一句話: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

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3)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擴展閱讀

儒家「五常」的另外三者:

1、禮

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2、智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

3、信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他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之中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❹ 請問,《禮記》寫於什麼時候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❺ 古代人說的忠孝仁義具體指的是什麼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❻ 禮記全文 翻譯

以前孔子曾參加蠟祭陪祭者的行列,儀式結束後,出遊到闕上,長嘆的樣子。孔子之彈,大概是嘆魯國吧!子游在旁邊問:「您為何感嘆呢?」孔子說:「(說到)原始社會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則的實行,跟夏商周三代傑出人物(禹湯文武相比),我趕不上他們,卻也有志於此啊!」 「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公眾的。選拔道德高尚的人,推舉有才能的人。

講求信用,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它達到和睦。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終,青壯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兒童有使他們成長的條件和措施。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少而無父者、老而無子者,都有供養他們的措施。

男人有職份,女人有夫家。財物,人們厭惡它被扔在地上(即厭惡隨便拋棄財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裡。力氣,人們恨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即都想出力氣),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奸詐之心都閉塞而不產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出現,因此不必從外面把門關上。是高度太平、團結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不見,天下成為私家的。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對待財務和出力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父子相傳、兄弟相傳作為禮制。城外護城河作為防守設施。禮義作為准則:用禮義擺正君臣的關系,使父子關系純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用禮義來建立制度,來建立戶籍,按照禮義把有勇有謀的人當作賢者(因為當時盜賊並起),按照禮義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詐之心由此產生,戰亂也由此興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為三代諸王中的傑出任務,(是按照禮義)從中選拔出來的。這六位傑出人物,在禮義上沒有不認真對待的。

以禮義表彰他們(民眾)做對了事,以禮義成全他們講信用的事,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把仁愛定為法式,提倡禮讓。以禮義指示人們要遵循固定的規范。如果有不遵循禮義的人,在位的就會被罷免,老百姓把這(不按「禮」行事)當作禍害。這可以稱為小小的安定。」

❼ 什麼是禮書,禮書又是說的一些什麼要詳細解說

索隱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大體。班氏謂之志,志,記也。□正義天地位,日月明,四時序,陰陽和,風雨節,群品滋茂,萬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咸謂之禮。五經六籍,咸謂之書。故曲禮雲「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雲雲。
○索隱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大體。班氏謂之志,志,記也。□正義天地位,日月明,四時序,陰陽和,風雨節,群品滋茂,萬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貴賤有序,咸謂之禮。五經六籍,咸謂之書。故曲禮雲「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雲雲。 古史公太史公曰:洋洋○索隱音羊。洋洋,美盛貌。鄒誕生音翔。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正義言天地宰制萬物,役使群品,順四時而動,咸有成功,豈藉人力營為哉,是美善盛大眾多之德也。故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余至大行禮官,○索隱大行,秦官,主禮儀。漢景帝改曰大鴻臚。鴻臚,掌九賓之儀也。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❽ 仁義和道德

仁義,下文總結成一句話: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
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❾ 古文翻譯

1:以禮義教化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罰制裁作為治理國家的輔助手段,就猶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輔相成的。
2: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3:敢有經常在宮中舞蹈、在房中飲酒酣歌的,這叫做巫風。敢有貪求財貨女色、經常游樂田獵的,這叫做淫風。敢有輕視聖人教訓、拒絕忠直諫戒、疏遠年老有德、親近頑愚童稚的,這叫做亂風。這些三風十過,卿士身上有一種,他的家一定會喪失;國君身上有一種,他的國一定會滅亡。臣下不匡正君主,要受到墨刑。這些對於下士也要詳細教導。
4:如果懷疑有人犯法,就公告出來讓大家來判斷,若大家都覺得其犯法,賜罪於他。一定要明確其所犯罪行的大小來定其刑罰。
5:夏朝政局動盪,於是制定禹刑來維持統治。商朝政局動盪,於是制定湯刑來維持統治。周朝政局動盪,於是制定九刑來維持統治。
6:道德仁義沒有合乎禮的標準的行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教育人民端正,沒有禮就不可能完備;論辯爭執沒有禮的介入,就不可能解決;君臣、上下級、父子、兄弟之間的名分禮遇,沒有禮便不能;外出遊學拜師,沒有禮便不會親密融洽;排列朝廷上的等級和整治軍隊,官員到位執法,沒有禮就不能樹立威嚴;因事祭祀和曰常例行的祭祀、供養神鬼、若沒有禮的程式,就不能體現虔誠和莊重。
7:禮儀,是用來維護國家,安定社會,使人民有序,使子孫後代有利的。
8:國君在途中遇到大夫,便撫式示禮,而大夫則下車還禮。大夫在途中遇到士,同樣的撫式示禮,而士則下車還禮。而在途中遇到百姓,則不用那樣撫式示禮,刑法也不用對待大夫,要對之刑罰的人是不在君王旁邊的。
9:在秋天的時候,就要求人們種麥子,不能有耽誤時節的。如果有人耽誤時節的,就治他的罪而不能赦免。
10:有人罪過雖小,但因是故意或一貫犯罪,不可不殺;反之,有人犯了大罪,但是由於過失或偶犯,也可不殺。

熱點內容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