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道德
① 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怎樣區分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這方面的認識,認識到道德是怎麼回事兒,社會普遍怎麼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信念,說的是認識了道德自後形成的自己的關於道德的觀念,自己怎麼認識道德,自己人么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意志,是指堅持自己的道德意志的那種情感力量。
掌握道德概念能使人們較好地把握一定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本質,懂得應該怎樣做以及為何這樣做,同時也可對社會行為進行道德評價,它使人們自覺地把理智和情感結合起來、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
按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去行動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認識。
理解和把握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加以內化,是道德認識的重要階段;認識的作用下。道德認識是形成道德品質的基本條件,並用於指導和支配自己的行為。
(1)認道德擴展閱讀:
這三個詞在程度上是逐漸加深的,道德認識可以理解為對一些道德事件的看法。道德意志中的意志就像大家說的意志力強不強,它比認識的程度深,但會在面對誘惑的情況下會發生動搖的;道德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
因此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並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人正是在頭腦中"內隱道德",從而提高自己形成一定道德品質的自覺性。
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個體比較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道德認識是在人們的道德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道德認識在人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表現出相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② 談談大家對道德的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對於行為規范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其中包括道德觀念、原則、信念與觀點的形成,以及運用這些觀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對人對事作出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也可以把道德認識看作是對於行為中是非、好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
③ 如何認識道德,論道德的概念、本質、特徵、層次等
先有信仰,人的心靈和身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命運如何,怎麼變化在這個社會版中?這個人生來就要面對權的問題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標准,道德是對信仰的個人解釋,信仰的內容應該是不改變的,而人的道德卻可能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而違背了他的信仰,個人組成集體,如許多不同的信仰團體,在現在的環境下,按少數個體服從多數個體規則確定集體的信仰和道德,集體組成國家,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確定社會公共信仰,即國家法律,按少數服從多數規則確定社會公共道德。「道」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理解標準的解釋,「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的執行標準的解釋,「道德」可以認為是人對信仰判斷標準的解釋。同一種信仰的標准應該是唯一的,可是人因為各人的悟性或智慧不同,所以道德也不同,信仰和道德在內容上都有必須做什麼,禁止做什麼,許可做什麼。
④ 為什麼現在人只講法律,不認道德
1、如果從證據看,律師認為有罪,則作有罪辯護,看有沒有依法應當或可以從輕、減輕的情節,並向法院提出。
2、如果從證據看,律師認為無罪,則作無罪辯護。
3、如果發現有損害被告人利益的程序違法行為(如刑訊),則依法維護委託人合法權益。
4、如果自行調取到有利於被告的證據,或者發現檢方證據的漏洞和錯誤,則向法院提出。
5、無論以上哪種情況,都不受熱心網友輿論的影響,依自己的獨立判斷進行辯護。而且,此時根本不存在職業需要與道德感的沖突。
6、如果律師為了幫被告脫罪,而去指導或幫助被告偽造銷毀證據、串供、行賄等,那才是違反道德的,而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同時也觸犯了法律。所以同樣不存在沖突。
⑤ 怎麼理解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作用的發揮有待於道德功能的全面實施。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與政治、法律、藝術等意識形式有密切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仁義為基礎的道德。
⑥ 道德認識 道德意志 道德信念,這三個詞有什麼區別
道德認識,指對道德這方面的認識,認識到道德是怎麼回事兒,社會回普遍怎麼認為答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信念,說的是認識了道德自後形成的自己的關於道德的觀念,自己怎麼認識道德,自己人么認為有道德和沒道德,以及怎麼評價。
道德意志,是指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的那種情感力量。
⑦ 1怎樣認識道德的本質
道德是對社會中弱者的保護。
道德是一種詭計,一種獲取權利的詭計;強者和富有創造性的人不需要這種詭計(因為他們已經擁有這種權利),而弱者則永遠離不開這種詭計,他們要靠這種方式來對抗強者以保護自己.如果我們再思考一下各種各樣的道德規則,例如「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欺騙」,我們也許會注意到這些規則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禁令,也就是禁止我們做某事的規則.
為什麼這樣?倘若我們改變一下提問方式,這樣發問:「誰將從這些禁令中獲益?」答案不是「每個人」,而是「那些不能保護自己的人」,換而言之就是弱者.現在我們就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規則都是否定性的禁令,而不是肯定性的美德(如勇敢,誠實,機智,溫和,友愛,慷慨等等):這些規則通過防止社會成員中的強者施展他們的力量,從而使社會成員中的弱者得益.
強者能夠照顧自己,道德是對弱者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