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高效
⑴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什麼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如下:
①健全憲法實施制度。
②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③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④著力培育公民和社會組織自覺守法的意識。
所謂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指法治實施體系能有效地確保紙面上的規范成為實踐的行為和立法目的如期實現。該體系涉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層面,關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核心要點:
人民群眾是法治實施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實施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在黨員帶頭守法、領導幹部帶頭守法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公民和社會組織自覺守法的意識和責任感,充分調動全社會自覺守法的積極性主動性,嚴懲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營造全社會共同守法的良好氛圍,夯實建設法治實施體系的社會根基。
牢固樹立高效與公正相統一的法治實施理念。高效必須以公正為前提、為基礎,沒有公正就不能有高效,錯誤裁判和執行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會更大。公正必須以高效為支撐,遲到的正義會使正義大打折扣,同樣影響法治實施的權威和公信。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官網-高層動態加強法治實施能力建設 形成高效的
⑵ 立法原則的重點環節
總結二十四年來的立法實踐經驗,為了更好地堅持立法原則,提高立法質量,在立法活動中需要正確重點處理好若干關系,比如: (一)立法與改革的關系
法律、法規的特點是「定」,是在矛盾的焦點上劃杠杠,一旦定下來,全社會都要一體遵守。改革的特點是「變」,是突破原有的體制和規則。用特點是「定」的法律、法規去適應特點是「變」的改革要求,難度是很大的。那麼,立法應該怎樣體現、適應改革的要求呢?有人提出,要大膽改革,就要敢於突破法律「框框」,甚至敢於突破憲法「框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如果這個人認為這個法要突破,那個人認為那個法要突破,誰想怎麼干就怎麼干,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和權威就會盪然無存。
(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並不意味著減少政府的責任和作用。這里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主要的方面是政府,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力求做到:一不越位,決不要再把那些政府機關不該管、管不了、實際上也管不好的事情攬在手裡;二不缺位,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就要把它管住、管好;三不錯位,政府機關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四不擾民,該由政府機關管的事情,只要能把它管住、管好,辦事手續越簡便、越透明越好,以方便基層、方便老百姓。而做到這一點,首先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卸下兩個思想認識上的包袱:一是,政府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等於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由政府機關包攬下來;二是,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不等於把老百姓的一切事情都由政府機關包攬下來。總的來看,從發展趨勢看,政府實施的是公共行政,政府是有限政府,而不是無限政府,它的權力、責任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只有「有限」,才有可能「高效」。這個思想認識問題不解決,不可能轉變政府職能。
(三)權力與權利的關系
轉變政府職能,在立法活動中,特別是制定行政法、經濟法,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行政權力同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的關系。按照傳統法學概念,行政權力屬於「公權」。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屬於「私權」。在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問題上,原則上講,權利是本源,權力是由其派生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行政權力是人民通過法定程序授予的。但是,行政機關一旦取得行政權力並對管理相對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這種權力,它就居於「強者」地位。因此,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利的關系,主要的方面應該是對權力加以規范、制約、監督。立法不僅是對行政機關的授權,而且是對行政機關的控權。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行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權,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確保一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防止濫用權力。
(四)懲罰與引導的關系
法律規范是確定社會活動准則的。對那些嚴重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法律、法規當然應該規定懲罰手段、制裁措施,並且所規定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能夠罰當其過、制裁得力,真正達到懲罰的目的,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保證法律、法規的實施。同時,又要看到,法律規范除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制裁功能外,它本身又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規范是為人們設定的社會行為預期,本身首先就是引導。立法應該根據行為人不同的行為方式來確立能夠有效發揮法律規范引導功能的相應制度。在中國,法律、法規既然是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它就應該並且能夠建立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自覺遵守、執行的基礎上,從而具有更明顯的引導功能。因此,在立法活動中,需要重視法律、法規對人們的引導,從制度上預防、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即使對違法行為設定必要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也要考慮懲罰手段、制裁措施的多樣化,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後果的不同,設定相應的懲罰手段、制裁措施。這就要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積極研究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預防、制止、制裁違法行為的新機制、新措施、新辦法。
(五)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黨的十六大明確地提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要求,這是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經驗所得出的結論。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的重要方式。但是,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性質、功能是不一樣的。法律規范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其實施主要(不是唯一)靠他律;道德規范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其實施主要(不是唯一)靠自律。調整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必須把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有些道德規范(如誠實信用等)與有關法律規范(如民商法律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等)是相互融通的。如果法律規范背離了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標准、道德要求,就會失去民眾的誠服,在實踐中就難以行得通;如果一切都依靠道德,就難以有效地制止、制裁那些破壞社會秩序、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也難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甚至會妨礙公共道德的形成。因此,立法必須重視法律規范的道德基礎。看一個法立得好不好,在實踐中能不能行得通,一條重要的標准就是看它是否體現了多數人認同的道德標准、道德要求。
⑶ 及時高效原則指的是什麼
實現法治的公平正義,必須堅持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和及時高效的原則。其中,及時高效原則指的是提高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的效率,避免執法、司法期間的拖延
⑷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指什麼
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標准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這一論斷體現和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規律,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 1、依法行政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 實踐證明,離開了依法行政,就不能在法治的軌道上推行政務,不能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無法實現公共管理的有序高效。依法行政問題是當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大課題。 根據法治國家理論,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機關在其職能活動過程中,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依據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機關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和承擔責任,以實現管理國家、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職能。在現代社會,法律是行政機關據以活動的標准,也是公民及社會對行政機關職能表現評判的重要標尺。依法行政作為法治政府的基石,反映了行政機關運作方式的基本特徵,是政府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法治政府以及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敗。因此,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的建設過程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2、依法行政是政府正確貫徹執行法律的重要保障 據統計,我國的法律約有80%規定政府機關作為執法部門。可想而知,如果政府自身做不到有法必依,出現大量的有法不依行為,就會直接阻礙法律的貫徹執行。 為了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須首先推行和加強依法行政的進程,使各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嚴格做到依法辦事,在行政執法中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真正貫徹執行。 法治資源初步具備後,執法的問題便凸顯出來。因為法律定得再好,若得不到正確和有力的執行,也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強化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辦事,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成為當前比立法更為迫切和艱巨的任務。 3、依法行政是樹立和保持法律權威和政府權威的前提 政府活動依法進行,特別是政府領導人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和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僅在全社會起到良好的遵法、信法、守法的示範作用,有助於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普遍提高,而且能使國家法制在全社會得到全面落實和普遍遵守,促進法律權威的樹立和提高。 依法行政是樹立和維護法制權威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時也是提高政府權威的有效途徑。政府依法辦事,規范地行使權力,才能取信於民。促進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法定義務,促進憲法和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得到普遍切實的遵守。 法制的效力得到了保證,政府的效能自然就會提升,從而進一步強化和提高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關鍵還在於依法行政。通過堅定不移地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一整套依法行政的制度和體制,才能促進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普遍而切實的遵守。 4、依法行政是監督控制政府權力的重要手段 在國家權力體系中,行政權力的適用范圍是最廣的,行政機關所管理的領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涉及社會的各個角落。行政權的強大及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使得行政機關成為國家機關中最為活躍的權力部門。 由於承擔的職責范圍面廣量大,使得行政權成為最易於膨脹和越權的力量。行政機關可以為被管理者設定義務,可以獨立實施行政處罰,特別是大量的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這些權力被濫用,則必然給公民和社會團體造成嚴重的侵害。尤其是在政府部門中發生權力腐敗,危害後果更為嚴重。 近現代法治實踐告訴我們,法治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控制和約束國家權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過憲法和法律有效地約束國家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企業和社團的合法權利,是近現代以來法治活動的核心目標。為防止行政權力的膨脹和越軌,就需要採取有力手段約束行政權力的行使,使其在有序規范的軌道上使用。通過貫徹依法行政的原則,使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在處理社會事務時,能夠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運行。從而達到以法律控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的目的。
⑸ 建立高效的的法治實施體系,什麼是基礎
建立高效的的法來治實施體源系,科學立法是基礎。
詳析: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這就抓住了法治的核心問題。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科學立法是基礎。立法要擴大公眾參與,克服部門本位主義,超越部門利益,制定出公正合理、操作性強的「良法」,為法律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⑹ 中國立法機構的效率到底是很高還是很低
確實很低,人大立法效率低是出了名的。反洗錢很落後很過時,但他們還是沒修改導致國家每年損失很多。嫖宿幼女罪也是一再拖延民怨四起拖延好久才改。沒辦法,很難改變。真的懷疑這些立法者(有些人怕修改法律對自己不利)才這么效率低下。
⑺ 什麼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條件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依法治國"的基抄本條件,襲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所謂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是指法治實施體系能有效地確保紙面上的規范成為實踐的行為和立法目的如期實現。該體系涉及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層面,關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和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⑻ 如何從立法上完善司法權威保障機制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會的首要原則,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最高權威。而司法權威是法律權威最重要的標志。如果司法權威不能確立起來,那麼法律權威也就根本無從談起。本文從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談起,分析了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保障司法權威,從立法上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並著重研究了設立藐視法庭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 司法權威首先來自「現行法規的確認」,在我國即來自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憲法和法律將司法權賦予司法機關,要求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權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當出現違法事由時,司法機關就應當運用司法權強制違法者糾正違法行為,甚至要求違法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司法權實質上是國家強制力的一部分。沒有國家賦予司法機關這一國家強制力,司法機關就如同一民間組織,當出現違法事由時,便不能對違法主體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也就是說,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司法機關便無任何權威可言。 我國憲法第126條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從法律條文上看,我國法律規定的審判獨立與其他國家關於司法獨立的規定並無多大差異。從憲法條文上看,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具有干涉司法的憲法依據。然而在司法的實際運行中,法院與同級行政機關在地位、作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法院院長在黨內的地位要比行政首長低許多,使行政首長與法院院長之間平等的憲法地位得以演變,成了雖無領導之名卻有領導之實的事實不平等關系。「現行體制下,法院工作很現實;……法院工作客觀上是黨委、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 此外,我國憲法對於人民法院獨立審判雖有規定,但沒有審判獨立的保障措施,最明顯莫過於缺乏關於司法經費保障的規定。充足的司法經費是實現法院外部獨立的物質保障。目前法院的司法經費由地方財政供給,在客觀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對法院的控制,不利於法院獨立審判。當地政府控制了法院的經費供給,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法院。司法經費的短缺,迫使法院將司法的獨立性和尊言拋在一邊,處心積慮地四處「要錢」,這就為外部力量干預司法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在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中,長期以來行政權居於主導地位。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檢察院依行政區劃設置,內部實行行政化管理,人力、物力、財力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行政機關,對行政的司法監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的狹小范圍內,客觀上造成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易被行政強制力所淹沒,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 2、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懷疑態度,甚至冷漠,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戰。現實生活中老百姓打官司難,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和效率失去信心,對司法公信力表示懷疑。「根據有關調查的推算,我國已頒布的法律和法規真正在社會發揮實效的只有近50%,公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只達到近幾年法律制定總數的5%,即使是那些廣為人知、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實效的法律法規,其效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訪案件中,「40%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 3、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有效實現,「執行難」問題突出。當前,人民群眾對執行難的反映超過對審判不公的反映,執行難問題在全國各級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基層法院反映尤為突出。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實現;部分敗訴的當事人不尊重甚至不執行法院的生效判決,無理纏訟;少數行政機關對其涉及行政訴訟成為被告很不理解,有的對敗訴更是難以接受,甚至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決;「執行難」仍是困擾法院的一大難題。 4、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普遍被作為公訴機關,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權大大弱化。在司法改革實踐中,不斷有人議論檢察機關在司法改革中面臨「邊緣化」,不斷有人質疑檢察機關在司法體制中的「法律監督」職能。對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權力的理解就是,「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惟一的權力就是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個別公安機關對於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說明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敷衍了事,有的不及時立案或辦了立案手續後卻以種種理由拖延辦案,對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補充偵查或追捕、追訴決定不認真執行,有的補充偵查期限到了之後即將案件材料再原樣移送檢察機關。從而影響法律監督的效果,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威造成損害。 5、暴力抗法,打傷打殘致死政法幹警,政法幹警正當執法權益受到侵犯。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決拒不執行,甚至發展到公然暴力抗法,司法權威已盪然無存。作為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民警因執行職務遭受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民警正當執法權益的案件也屢屢發生,這些暴力抗法,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政法幹警正當履行公務案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對法官和警察個人的人身侵犯,實質上是對國家權威、法律權威的公然蔑視,是司法權威遭受嚴重破壞的外在表現。 三、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的措施 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必須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權威的司法體制應該是能夠有效地抵禦外界的干擾,能夠自主地依法獨立地公正司法,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和信任的這樣一種司法體系。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司法與執政黨的關系、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司法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司法與社會傳媒的關系。 1、正確處理司法與黨領導方式的關系,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司法與黨執政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之間的矛盾,表現為黨的領導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矛盾。維護司法權威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各級黨組織應當將加強和改進對司法機關的領導方式作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自覺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維護憲法尊嚴,推進憲政和政治體制改革健康發展,通過提升司法權威來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 2、正確處理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一是正確定位司法機關的性質和地位,不能把司法機關當作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二是地方各級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能作為地方各級司法機關執行的必然依據,應當賦予地方司法機關審查地方法規的有限司法審查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完整實施。三是嚴格區分監督司法權的方式與監督行政權的方式,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 3、正確處理司法與行政的關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要正確理解司法權的國家性,明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各自性質的不同點。司法權主要不是地方性、地域性和行政性的,而是全國統一的整體。司法機關是「國家的」機關,司法權也非「地方的」司法權,整個司法機關體系是統一的國家機關而不是地方各級政權組成的地方機關。二要實行國家對司法的垂直領導,實現司法體制的一體化。在司法機關的設置上,建立一個司法區劃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制度,司法機關的人事管理和財政保障等都應超越地方行政區劃的限制,切斷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之間非必要的聯系,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屏障」,形成必要的距離,真正保證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保障司法權在全國的統一和完整。 4、正確處理司法與傳媒的關系,增強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一要加強傳媒對司法的監督,以公開促公正司法。「公開審判」是憲法確立的司法原則,通過大眾傳媒客觀公正地報道司法過程,一方面能夠防止和矯正司法偏差,保證司法公正。「只有公開,才能接受群眾監督,法官的獨立才不至於變為獨斷專行。」 同時還能夠通過大眾傳媒對司法過程客觀公正地報道培養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二要規范傳媒對司法的監督,維護司法權威。新聞監督司法活動應符合其內在要求和實際需要,堅持「真實、公正、合法」原則,輿論監督和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和建設性的,而不是惡意的和攻擊性的。過多的不當新聞監督,不僅會破壞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損害司法權威乃至國家形象,而且也會降低公眾對新聞媒體信任,而新聞監督與司法活動一樣都是建立在公正、真實的基礎上的,都要靠公眾的信任才有生命力。 四、保證上位法對下位法的法律效力的舉措 首先要注意從立法技術方面避免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一方面,上位法的制定不宜原則性過於寬泛,彈性不宜過大,立法用語要避免曖昧模糊。另一方面,下位法的制定要以服從上位法為前提,同時要凸顯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立法創新色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其次,要完善相關的備案審查制度,要在法律法規備案時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筆者認為,對備案制度不宜作過於狹隘的理解,備案不僅僅是一種登記、存檔的形式上的備份,還應包括內容上的審查。因此,備案和審查應緊密聯系,要附帶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否則備案制度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無任何實際意義。下位法的備案其實是預防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的一個有效機制。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必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必須報國務院備案。接受備案的機關在必要時可以審查下級立法主體報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督查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此外,要重視法院對地方性法規、規章等下位法的司法審查,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解決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是維護立法正義的重要防線。司法裁決的權威性、中立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法院是審查、判斷、選擇和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理想機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力解釋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的解釋效力雖然低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效力,但以立法工作為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因而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成為法律最經常、最權威的解釋機關。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時,最高人民法院有權進行合法性審查,有權通過司法解釋法律判定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而使之失效。筆者認為,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還應賦予地方各級法院一定的下位法司法審查權,地方各級法院有權審查並裁決本級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與上位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相沖突。 五、保障司法權威在立法上的具體建議 (一)確保司法獨立 應在實踐中實現司法獨立,給司法機關強有力的司法權。這就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在法律上明確、細致地規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機關監督的內容和程序,同時還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法律的規定有正確的理解,不能將監督權理解為干涉權。為實現司法獨立,還要求黨的領導機關明確自己是政治上的領導而不是具體業務上的領導,黨的領導機關不能對司法機關的正常業務干預過多。實現司法獨立,最主要的還是要使司法機關擺脫地方行政機關的干涉,這就要使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權力上完全獨立於地方行政機關,改變當前司法機關對地方政府的依附狀況。 首先,在機構獨立方面:(1)改變目前各級地方黨組織對各級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改由黨的中央組織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的領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根據黨的中央組織上的授權代表執政黨領導全國各地的司法機關。(2)在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上,結合我國的國情並結合國外的經驗,將目前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由地方權力機關選舉和任免的做法,改為由國家元首或由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長官根據一定的程序任命。(3)在財政體制上,將目前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司法機關財政的做法,改為由中央政府負擔,並由最高司法機關集中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經費。 其次,在法官獨立方面:(1)嚴格推行對現行法官的專業知識考試,不合格的堅決另行安置,同時嚴格控制新任法官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法官的資質;(2)在法官的經濟保障上,可提高其薪金水準,以相當於或高於公務員的標准發放;(3)在法官的裁判獨立上,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同時改革同一法院內部以及上下法院間的「請示匯報」、「提前介入」的習慣做法,保障法官的獨立審判。最後,建立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包括法官的外部約束——即對法官違法的懲戒制度,以及法官的內部約束——樹立對自身所處的法官職業共同體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二) 維護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贏得公民對司法權的信賴。司法權的運作過程即為司法人員的辦案過程,所以司法公正,無論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首先涉及的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司法人員的法律專業素質和忠於法律、維護正義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實現公正司法,司法系統應把好司法隊伍的人員入口關,在聘用工作中通過公開考試錄取具備較高學歷的、敬業精神強的法律專業人才。另外,由於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接觸的人層次、類型多樣,思想上易受腐蝕,所以加強對司法隊伍的監督管理和教育整頓是非常必要的。司法公正除人的因素外,還有制度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規則,因為程序具有保證實體公正的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訴訟程序基本上持程序工具主義立場,認為程序不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實體存在,它沒有任何從其自身品質上可找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為實現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這種程序工具主義立場必然導致程序設計和運作中的實用主義和程序虛無主義,在實踐中就表現為程序設計上的不合理和程序運行過程中不公正。而沒有程序的公正實體上的公正也將大受影響,所以要在制度上制約司法權,實現司法公正,就要求程序設計者和運行者樹立正確的程序價值觀,認識到程序具有其自身的獨立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內在品質,設計的程序應具有參與性、中立性、對等性、合理性,並在司法過程中充分體現程序價值。 (三)提高司法效率 終局性要求司法程序的有一定的效率性,司法權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於司法效率。歷史上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某一種糾紛方式的存續,即取決於糾紛的性質也取決於解決糾紛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體現出的效率性是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標志。最有效率的司法應當是及時、有效且公正地解決社會糾紛的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當的司法程序可以實現正義和效率的兼容,在正義和效率這兩大理念的互動中,實現正義和效率這兩大價值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件久拖不決、超審限結案就是有悖於程序正義理念和違反程序法的司法行為,既犧牲了司法的效率,同時也背離了司法公正原則。所以說,完整意義上的司法效率主要指,公正判決能夠及時地作出和執行;作出判決和執行判決所需的費用、時間、人力等社會成本較低,並與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接近和利用法院的審判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公正判決的執行率較高。 及時裁判和裁決的及時執行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備條件。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求社會主體對司法的信任和信賴,而這種信任感來自於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只有通過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才能使社會主體將訴訟作為保護自己權利,解決糾紛的正常的、正規的途徑,民眾也才能在心理上體驗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賴,司法權威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法律實施的低效率、審判的不合理延遲必然導致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全面貫徹,人們的權利不能通過司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司法沒有提供應有的救濟渠道,這種狀況也就會導致人們難以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的感情,而對司法途徑持一種懷疑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法律信仰就無從建立。重視效率已成為當代司法的一個重要觀念,司法效率體現在及時裁決糾紛上,案件久拖不決勢必會增加訴訟成本,往往會給訴訟當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傷害,使訴訟當事人飽受訴訟之苦。司法效率還要求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完全的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的維護。這為司法權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執行,體現法律尊嚴的判決書成了當事人權利的「白條」,人們就會對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視,就會消極地否認法律的權威。 在保障司法權威方面,我們認為,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在司法權威程度較高的國家,法院一般擁有藐視法庭制裁權,通過對藐視法庭行為的即時懲罰,保障對法庭應有的尊重。英國的法律就對侵犯法庭權威與尊嚴的行為,規定了一系列罪名,包括蔑視法庭罪,侵害證人罪,侮辱法官罪,違抗法庭命令罪,損害公平審判罪等。這對英國司法權威的樹立和維護,無疑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國目前的法律雖然規定了對擾亂法庭秩序、妨礙訴訟順利進行和拒不執行司法裁判的行為可以採取罰款、拘留等司法強制措施。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司法強制措施,也只能對藐視法庭者拘留15天,這種強制力度,顯然不足以對藐視法庭的行為造成威懾。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由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移送起訴。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人民法院對拒不執行司法裁判行為的即時懲罰權。而且根據現行刑訴法,追究抗判者的刑事責任,遠未達到促使有關當事人積極履行司法裁判的理想效果。而實際上,法院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暴力抗法行為遠不止一件,還有許多案件在移送公安機關偵查之後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現在之所以造成執行難的現狀,就是因為沒有對那些不執行裁判的義務人和妨礙執行的責任人罰當其罪,嚴懲不貸。這種狀況不僅使藐視法庭者增強了對法院的藐視,也使民眾對司法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 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法院缺乏藐視法庭制裁權,面對干涉獨立審判的行為顯得軟弱無力。由於法律沒有將即時懲罰權賦予司法機關,使得我們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面對各種各樣妨礙司法的行為時,無力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們或忍受或迎合、或被迫屈服,其後果是妨礙司法的行為大行其逆。軟弱的司法,一個任何人都敢於挑釁的司法是得不到尊重的,也談不上被公眾信任。因為往往公眾在權利受到比他強勢的力量侵害時,才導致司法的救濟。如果司法本身軟弱無力,那有何尊嚴、權威可言?公眾又如何信任?據此,我們認為,在立法上增設藐視法庭罪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