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國家對權力的制約主要依靠形式權力制約

法治國家對權力的制約主要依靠形式權力制約

發布時間: 2022-03-19 09:17:25

A. 法治思維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回以法律規范為基答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它有四個基本特徵:1、法律至上;2、權力制約;3、人權保障;4、正當程序。

(1)法治國家對權力的制約主要依靠形式權力制約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B. 求問權力制約權力的基本途徑和方式是什麼

在現代憲政國家中,實現以權力制約權力一般採取以下兩種方式:第一是實行橫向分權。最典型的是美國憲法所確認的三權分立與制衡機制.第二,是實行縱向分權。最典型的是聯邦制。
人民主權學說是由盧梭同志提出來的,是個好同志阿~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聽著耳熟吧)
一個叫貢斯當的傢伙隨後又提出來了一個人民主權學說,現在,他倆的就是主要兩種人民主權學說。。。。
盧爺爺認為人民主權學說的基礎是「公意」,他認為「主權……不外是公意的運用」。在深入探討公意的基礎上,盧梭歸納了主權的基本屬性:(1)主權是不可轉讓的;(2)主權是不可分割的;(3)主權是不受限制的;(4)主權不可被代表
而貢爺爺認為人民主權學說的理論是「普遍意志」而非「公意」,深信人民主權原則,亦即「普遍意志高於任何特殊意志的原則是無可爭議的」
盧梭認為對主權作任何的限制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主權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是國家的靈魂,是受公意指導而建立起來的支配全體公民的絕對權力,那麼在主權之上不會有更高的權力存在。
貢斯當心中充滿了對英國的代議制度的景仰之情。貢斯當對直接民主的批判,是與他的自由觀念密切相關的。他區分了古代自由和現代自由,並認為兩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現代自由意味著公民權的淡化。在現代社會,古代那種人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已不復存在了,人民只能以代議制的方式行使主權
盧梭和貢斯當都極其珍視人類的自由。他們人民主權理論的歸宿也都在於公民自由。但是盧爺爺喜愛積極自由,貢爺爺崇尚消極自由----好多阿,不贅述了!!!
總之哩,盧梭強調主權在民的意圖就是要建立一個「強勢」國家,希望通過擴大國家權力來整合社會,借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盧梭和貢斯當的分歧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實際上體現了歐洲自由主義發展歷史上兩個分支——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的分流。
毛澤東的權力制約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約束、制度約束及群眾監督等方面.深入研究該思想,對於當前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權力制約原則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分權與制衡原則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監督原則的總稱
在權力制約理論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政治家亞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對於西方牛人們的觀點,咱大體可以總結為:1.一切法治國家都需要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否則就會造成權力的濫用。這是一條被人類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2.國家權力制約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沒有社會公正的國家,人民是沒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才能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
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但她在現階段也只能用代表製作為實現民主的主要形式,這就客觀上出現了權力所有的主體與權力行使的主體不相一致的情況,而且權力固有的惡性即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為了保證權力的運行不出現違背人民的意志的異化,必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鄧爺爺指出:「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治,毛澤東就說過,這樣的事在美、法、英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
資本主義憲法體現權力制約原則除了通過憲法規范公開或隱蔽地確認「權力分立與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國歷史傳統、民族狀況、政治力量對比等因素的差異,造成了反映分權學說的不同政體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
1.典型的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形式 2.英國式的以議會為重點的分權模式3.法國式的以行政為重點的分權模式
當然了,咱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無比的優越性,我國現行憲法就號稱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權力的分工與制約原則,表現在:
第一,在人民代表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關繫上,規定人民代表要由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人民有權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控告、檢舉等,重在以人民權利的勢能控制國家權力的動能。
第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立法權;國家主席是國家最高代表;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行政機關;中央軍委是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機關;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這樣我國憲法實際上也遵循了現代國家關於權力分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範式。
第三,憲法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約由它選舉產生的國家機關,但我國憲法並不象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那樣在賦予立法機關制約權的同時,又賦予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反制立法機關的權力。
第四,我國憲法為充分保證執法機關正確執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本系統內實行監督和制約。
終於寫完了。。。。

C. 國家權力如何制約

國家權力誕生之初,權力制約就與之相伴而生。如何為權力這匹放盪不羈的野馬套上韁繩,學界大致有「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社會制約權力」、「以法律(制度)制約權力」和「以道德約束權利」等幾種觀點。制約國家權力之功效,如同機車的制動閥,既是對權力正常運行的肯定與保護,同時又是對權力偏離軌道的防範和矯正,以保證權力朝著主權者預設的目的地運行。然而,目前的權力制約理論卻難以充當好制動器的角色。
以權力制約權力是權力制約理論中最具普遍性、最為傳統的觀點。實行權力制約必然存在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權力在法律上具備明確的分工與界定,擁有獨立但並非無限制的疆域;二是制約者必須具有因制約所需的實力和法律地位,即權力制衡發生於對等的政治實體間。對於我國來說,由於單一制和人大制度下的一府兩院制度並未實行嚴格的立體分權,故以權力制約權力的邏輯基礎並不牢固,可操作性比較低。而且,即使在典型的美國權力制約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權力濫用、政治腐敗等難題,權力制約使掌權者能夠充分地把個人意志放入權力制約的過程中,而且權力制約使權力體系變得遲鈍、短視、近視和弱視,因為人們關注權力的運行,卻忘記了權力本該服務的對象和代表的根本利益所在。
人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是國家權力的最初來源,以人民主權學說為基礎的以權利制約權力的論斷已得到普遍認同,然而,權利是否能夠直接制約權力,以及制約力度如何,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問題。首先,個體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處於不同的懸殊地位,難以形成抗衡之力。其次,「人民」或「公意」作為一個虛化的權利主體,並不能真正掌控國家權力。再次,各國法治實踐中,權利難以有效制約權力的關鍵所在,是由於權利體系本身的不健全。
上文幾種權力制約理論只是一種對權力的外在制約。由於理論本身的問題使其在實踐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境,這是對權力外在制約不可避免的缺陷。構建更為有效的權力制約理論,需要從權力的根源、本質、目的等方面尋找新的元素,進入權力內部形成內在制約,它就是國家義務。
國家義務缺席影響權力制約效果
法治國家中,制約國家權力必須依法進行,否則就是非法干涉,不但不能制約權力,而且還可能引起干涉者的法律責任問題,或者引發更嚴重的對干涉者的權力制約問題。而要想對國家權力形成有法律效力的制約,其前提是受到制約的國家權力負有相應的法律義務。不管是以權力制約權力,還是以權利、社會或法律制約權力,都需要以被制約的國家權力承擔的法律義務為依據,通過該法律義務中介,使國家權力從事應當的、具有必然性的行為,進而達到制約國家權力的效果。沒有國家權力承擔的法律義務為中介,各種權力制約機制都是隔靴搔癢,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制約效果。
然而,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國家權力的法律義務規定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不但表現在憲法體例安排、內容和形式上,而且還表現在憲法具體化的法律中。法學界對國家義務的研究沒有引起重視,這一方面也許受權力(或權利)本位的思維所限,即人們總認為義務是不好的,而義務的主體就只有公民或組織。其實,公民權利直接決定國家義務,而國家權力只有通過國家義務的中介才能與公民權利發生關系。以國家義務制約國家權力實際上是規范和保障了國家權力的運行,最終實現保障公民權利和社會利益的根本需要。
國家義務是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
傳統的主流理論認為,公民權利決定國家權力,國家權力決定國家義務,公民權利通過國家權力中介間接決定國家義務。其實,這種國家權力決定國家義務的觀點是錯誤的。相反,國家義務才是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而國家義務又直接源自於公民權利。
首先,從法哲學意義上來說,國家義務產生於個人利益的需求,而由此衍生出國家權力。如有學者認為,個人的要求權引發國家義務,它是國家存在的根本理由;為完成國家義務,國家需要權力。其次,從分析法學的角度來說,授權規則是寄生於義務規則(即主要規則)的次要規則,它以後者的存在為前提。再次,從社會法學的角度來說,權力的根據和來源是義務,而統治者的義務是為全體民眾提供公共服務。法國法學家狄驥認為,「那些統治者們只有出於實施他們的義務的目的,並且只有在實施其義務的范圍之內,才能夠擁有權力。」
所以,從國家權力的淵源來說,只有基於因履行滿足權利需要的國家義務而衍生的國家權力,才是正當的、符合理性的。不是基於這種義務需要而存在或行使的國家權力是缺乏正當性基礎和制度維系根基的,國家義務是國家權力存在的正當性基礎。
如果對國家權力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國家權力實質上不是權利而是義務。國家權力來源於國家義務,本質上就是國家義務,是國家義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雖然學界對國家權力有所謂的職權、職務、職責甚或權利等多種稱謂,但從權利與義務的不同特徵來看,國家權力同樣只能是義務,不可能是權利。根據權利的構成要素,職權完全不具備權利所具有的行為選擇的自由這一特點,因為職權不能在做、不做、放棄三者中進行選擇,而只能做,否則就構成瀆職,嚴重的就構成犯罪。因此可以堅定地得出結論,國家機關、國家公職人員的職權、職務、職責不是權利,只是義務,這是必須確定的一個基本法律觀念。很明顯,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通過國家義務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就找到了權力機車的制動閥,成為權力制約的治本之策。
國家義務是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
國家義務不僅是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沒有國家義務就沒有國家權力,而且還是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和價值指向,它確保了國家權力運行的合法性與有效性。而國家義務又直接來自於公民權利並以之為目的,因而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最終目的。國家義務作為國家權力的直接目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在公民主觀權利面前,「權為民所賦——權為民而用——還權於民——權為民所用」的權力/權利邏輯鏈表明,國家履行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保護和給付義務是享有國家權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使國家權力最為直接的目的。有的學者認為,從服務關繫上看,國家權力、國家義務和公民權利的關系應當是:國家將權力轉化為國家義務,通過國家義務的履行(提供服務)滿足權利的需要。只有這樣,國家權力的存在和行使才是道德的、正當的。因而,以公民權利的保障作為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國家義務的履行確保了國家權力按這一預設有理、有力、有度運行。
第二,在客觀法面前,除了個別條款明確規定了基本權利的國家義務外,國家權力的行使本身就是國家義務的履行。比如,國家或國家機關「不得侵犯」或「不得非法干涉」是國家尊重義務的體現;國家實行檢察監督,進行行政、司法舉措等是國家保護義務的體現;憲法條文對社會權的物質幫助等是國家給付義務的體現。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一個最大的區別在於,公民權利具備行為選擇的自由,可以在作為、不作為和放棄之間以及如何做出這三種行為之內進行選擇,然而國家權力卻不容選擇,只能依法去「做」,履行滿足權利需要的義務。
具體路徑
與現行權力制約理論表面性的外在制約相比,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是根本性的內在制約。那麼,在實踐中國家義務如何制約國家權力?制約的具體路徑有哪些?
首先,建立健全與國家權力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體系。國家義務之於國家權力制約的決定性不言而喻,但如果現行法律體系中缺乏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那麼以國家義務制約國家權力的機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從發揮作用。因而,國家各級立法機關應根據公民權利保障的實際需要,考慮到國家權力運行規律和特點,使國家權力規范高效運行,從憲法到法律、法規、規章,增加、修改、補充國家義務條款,逐步形成與國家權力相對應的國家義務體系。做到有權力必有義務,無義務則無權力。而且權力范圍大小應以義務履行必要為限度,但也不能低於義務履行必要之限度,否則就會出現權力履行義務之不能,達不到保護公民權利的目的。
其次,嚴格依據國家義務規范國家權力的實際運行。從國家權力的直接來源和目的來看,國家義務既是國家權力運行的內在根據,又是國家權力運行的價值評價標准,對國家權力的運行具有重要的規范作用。
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這種規范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現在兩者前進步調的一致性上。二是體現在國家義務為國家權力運行提供行為模式,規范了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三是體現在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價值評價方面。國家義務對國家權力的行使情況,存在兩種義務性價值判斷標准。一方面當國家權力按照國家義務的要求去行使時是正當的,因為它們是無害的,並且有可能有利於他人和社會;另一方面當國家權力不按國家義務的要求去行使時是不正當的,因為它們肯定有害於他人和社會,是一種資源的耗費。
再次,健全嚴格責任追究制度,矯正不履行國家義務的行為。國家義務正當性必然要求國家機關嚴格履行義務,對國家機關自行履行義務的行為不應加以干涉,當國家權力行使過程中受阻時,還應受到法律保護,甚至可以訴及國家的豁免權。但是,當國家機關不履行國家義務時,就要依靠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進行強制與懲戒,保障國家義務得以履行,實現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行。

D. 法治國家對權利的制約主要依靠哪些形式

對權力的制約吧。 法治國家對權力的制約主要體現在1 立法機關對權力的制約 2 政黨間競爭的權力制約 3 社會中介組織(非政府組織)對權力的分散 4 公民對於權力的制約

E. 法治國家的條件是什麼

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有助於培育和激發人們追求自由、平等、財產等權利的法律積極性

市場經濟的運行發展需要大量的規則調整,從而促進了法律規范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市場經濟培育了社會的自治能力,造就了一支外部制約政府權力的經濟力量

高度的民主政治體制

民主政體特徵是主權在民,民主政體是法治國家根本政治基礎,法治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價值基礎和理論基礎,說明了國家權力的性質①國家權力源於社會,是社會上個體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選擇出來的②國家權力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才組建起來的,所以要保證國家權力始終服務於這一目的,要對國家權力進行規范和限制

民主政體為法治國家提供製度基礎

法治的良法基礎是靠少數服從多數的代議制度和立法程序來保障

法律實施靠國家權力保證,國家權力又靠民主原則確立的

國家法治通過三權分立和憲政規制國家權力,而三權分立和憲政是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體的主要內容

社會公眾多渠道參政議政,是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嚴格依法辦事的有力保障

民主政體限制國家權力的膨脹,大力培育和發展市民社會的自治能力

較高的全民文化素養,即需要特定類型的文化作為觀念基礎

法治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持

要求正視事實,實事求是對待人性固有弱點、社會固有的矛盾以及法律自身局限

法治國家要求權利觀念深入人心,並在社會中得到普及和弘揚:①對公職人員來說,自覺維護社會成員的民主自由②對普通社會成員來說,具備理性的權利觀念,維護自己人格的獨立和尊嚴,對義務有正確的認識

法治國家的實現還需要發達的制度意識和規則意識:①制度意識:人們關於制度的觀念②規則意識:指人們在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中,尊重規則,自覺接受規則的約束和指引的意識。

F.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的主要依據和意義是什麼

強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強監督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教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權力觀問題,是領導幹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也是理想、信念、黨性原則的具體表現。領導幹部能否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權力的認識和理解,能否處理好「為誰掌握,權為誰用」的問題。

首先要認識到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領導幹部的權力決不允許凌駕於黨紀國法之上。權力的大小,只意味著責任的大小,而決定不了個人角色威望的高低。職位更高,擁有的權力再大,也絕不能認為自己「超凡脫俗」、「高人一等」。為民辦事、依法辦事、多辦事、辦好事,責無旁貸。絕不能假借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胡「揚」威風、亂「逞」霸氣。

其次要認識到權要為民所用。要做到公私分明,嚴於律己,權不謀私。權力與金錢的錯誤聯姻,權力就變成了「私利」,必然導致腐敗,這不僅釀成了無數人間悲劇,而且給當前黨風廉政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此,領導幹部在形形色色、紛至沓來的利慾面前,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劃清公私界限,分清權與錢的歸屬,正確應對和處理各種事務,把權力放在為人民群眾謀福利上。否則,權力必將被「錢」所染,也必將毀掉自己。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加強自我道德修養,自覺做到慎始、慎微、慎獨,牢築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線。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像鄭培民那樣「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把人民群眾當成衣食父母,把他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再者要認識到權力是要接受監督的。失去監督的權力容易產生腐敗。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監督觀,正確的對待組織,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自己,要有「求監若渴」的勇氣,自覺接受方方面面的監督。

二、創新機制,從源頭上預防權力腐敗

第一,權力的配置要科學。用什麼樣的機制選人,選什麼樣的人來掌權,這將直接關繫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長期以來,權力來源於組織任用。這種用人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容易產生暗箱操作、任人唯親、買官賣官等不正之風,給權力的源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就為權力的濫用埋下了隱患,特別是一些通過買官得來的權力,由於其支付的經濟成本,一朝擁有,便想大肆撈回成本,並進而謀取更大的私利,形成了惡性循環,造成了極大危害。近幾年來,公開選拔、競爭上崗逐漸開始在一些地區實行。依靠競爭選人用人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民主法制的完善,靠競爭用人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喚。在堅持黨管幹部原則的前提下,將競爭機制全面引入幹部人事工作之中,實行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拓寬了選人用人的視野,不僅有利於德才兼備的人才脫穎而出,而且由於其產生過程公開、透明、民主,有利於遏制用人上的腐敗,從源頭消除權力異化的誘因,為權力的正確行使創造前提和基礎。

第二,權力的運行要透明。實踐情況證明,權利運行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是以權謀私,滋生腐敗的溫床,權力運行過程越不公開、透明,規范約速越少,自由裁量數越大,就越容易誘發消極腐敗行為,而要制約權力,遏制腐敗,除了進一步完善權力的分配、控制等措施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貫徹實施透明化原則。把權力運行置於陽光之下,處在人民群眾的嚴格監督之中,讓群眾了解權力運行規則、程序結果,有效防範和遏制暗箱操作和黑幕交易等消極腐敗行為的發生。

三、加強監督,防止權力濫用

第一,要加強法律的監督。現行的監督機制比較脆弱,迄今為止,我國尚無一部專門用於制約權力的法律,已出現台的法規還存在監督盲區和死角,且監督形式單一,渠道不暢。監督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被監督者的自覺接受監督意識的強弱。因此,國家應當制定一部專門用於規范權力運行的法律,使權力的運行和監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要加強紀檢監察的監督。我們現行的紀檢部門監督手段、監督方式還很不完善,「敢不敢監督」的問題沒有真正解決。監督體制不夠順的問題成為制約監督有效性的瓶頸,必須加以改革。應當建立紀律檢查機關垂直領導體制,紀律檢查機關在人事權、財物保障、業務工作決定權與地方保持相對獨立。完善政府部門的紀檢監察雙派駐制度,派駐人員的人事權、財物保障以及業務工作 由派駐單位統一領導和管理,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這樣不僅能解決紀檢監察監督權受制問題,而且紀檢監察力量可以統一調用,既克服人情關系障礙,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防止權力出現真空,避免權力濫用。

一、加強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督是世界性的普遍規律
二、我國在體制轉軌過程中需要強化對行政權的制約和監督
1、體制轉軌容易產生行政權力真空。
2、體制轉軌容易引發行政道德失范。
3、體制轉軌容易造成行政權力濫用。
4、體制轉軌容易導致行政責任缺失。
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政權制約和監督機制 就必須全面、徹底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有限權力政府;就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轉變,建立遵循正當程序政府和責任政府;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要建立有限權力政府。
2、要建立遵循正當程序政府。
3、要建立責任政府。

G. 憲法的六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為黨的領導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民主集中制原則、權力監督和制約原則、法治原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據。黨的領導原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人民主權原則:主權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民主權是指國家中絕大多數人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權保障原則:人權是指人作為人享有和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法治原則: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規范行為,是對人治的否定。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權力監督和制約原則:權力監督和制約原則是指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監督、彼此牽制,以保障公民權力的原則。它既包括公民權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也包括國家權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H. 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針對國家權力本身,要求全力監督與制約。

法治以人的自由權利為核心

I. 權力制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權力制約原則的要求可以概括為:

1、職權由法定 ;

2、有權必有責;

3、用權受監督 ;

4、違法受追究。

權力制約原則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分權與制衡原則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監督原則的總稱,其存在的歷史基礎和現實前提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導致出現了一個不依附於土地、國家、教會、以商品經濟為主的私人自治的領域。

社會成員本身獲得了私人意義上的「市民」和「公」意義上的國家公民兩種身份。為了保證公共權力的行使不脫離人民的掌控,所以必然要尋求制約公共權力的機制。

權力制約原則是指國家權力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監督、彼此牽制,以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

(9)法治國家對權力的制約主要依靠形式權力制約擴展閱讀:

1、我國也存在著立法(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職能的區分,機構的分離,權力的分工,以及人大對政府的監督,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司法機關通過行政訴訟糾正政府機關的違法行為等權力制約關系。

2、總體上看我國對國家權力比較重視分工(機構的分離和職權的劃分),而缺少對權力的制衡。

3、從我國現行的憲政體制看,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地位高於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因為人大從性質上講是一個全權性的機關,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實際上,人大不可能代表人民行使全部的國家權力,而只能行使立法權、監督權、任免權、決定權等一些重要的權力。

J. 權力制約的幾種模式

孟德斯鳩說,一條萬古不易的政治經驗是,握有權力的人容易濫用權力,直到遇到某種外在限制為止。因此,要想防止掌權者濫用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對權力的行使進行一定的監督。
如何使權力良性運行,減少腐敗行為的發生,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實行民主,即讓人民來監督掌權者的權力,但是要想讓人民來行使監督掌權者的權利,就必須探尋和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制衡機制。就法理學而言,權力制約就是以各種合法的控制手段來規范公權力運行的各種活動。如何對權力進行一些必要的合理限制,在理論界和實踐界已有一些共識,但是由於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對權力制約的不同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1.分權模式。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後經古羅馬西塞羅發展,最終經英國的洛克和法國的孟德斯鳩而完善。其主要內容是將國家權力分為三種,在各個權力之間,均衡分配權力,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保持一種權力之間的均衡態勢,相互牽制。西方的「三權分立」模式講求各個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和牽制,使得任何決策在出台前必須為各權力系統均等接受,否則,便可否決這項決策的效力。而我國的權力監督系統主要是對權力主體的外部和事後對各種權力進行制約,顯然兩種機制是不同的。
2.以權利制約權力模式。有學者認為,在國家權力向公民權利分流的過程中,因國家權力而生並受法律義務所保障的公民的法律權利的行使,可以反過來制約國家權力的擴張,這就是以權利制約權力模式。實際上,公民的各項權利的發展、完善,並不必然產生對權力的制約作用,再加上我國現階段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權利觀念的發育程度還不夠,就整個國家的法律文化水準而言,權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還要經歷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
3.以法律制約權力的模式。有學者認為,我國所提出的依法治國的方略,目的就是健全法律制度,強化法律的監督力量,其本質就是以法律制約權力。但是作為一種權力制約模式,它只是提出了一個大的原則,而不能解決法律如何制約權力的問題。權力運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問題,僅僅有一些大的原則是不夠的,我們應深入權力運行的過程中,從可操作性出發,尋求制約權力的有效途徑。
4.以監督體系制約權力模式。在我國現階段,存在多種監督方式,如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人民團體監督和輿論監督等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模式的存在是對權力的一種制約,而且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該模式主要針對事後而不是事前約束的外部制約,因此並不能當然建立起權力主體的自我約束和限制,因此,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權力制約和監督模式,比如民主制約權力、以責任制約權力、以責任制約和外部監督體系相結合的權力制約模式等等。實際上,權力制約僅僅是防止腐敗的一個方面,僅僅依靠權力制約本身,並不能防治腐敗,腐敗行為從來都是個體利益至上在公權領域行使的必然結果。權力制約作為一種人為的設計,在與個體利益中心主義相博弈當中,建立一種永久的平衡性機制是不可能的,必須不斷進行調整。

熱點內容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
用道德管理 發布:2025-01-24 07:06:54 瀏覽:617
中國司法醫學鑒定中心 發布:2025-01-24 06:56:57 瀏覽:829
體檢車法規 發布:2025-01-24 06:32:45 瀏覽:539
有關海絲條例的內容 發布:2025-01-24 05:25:51 瀏覽:408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