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泉州道德經

泉州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3-19 11:46:30

Ⅰ 《道德經》又叫什麼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Ⅱ 老子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2)泉州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

1、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

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2、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3、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Ⅲ 《道德經》是什麼誰有它的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基本信息
老子的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
dàodé jīng 《道德經》[1],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楚簡老子道德經》竇中亮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甲乙兩本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老子塑像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Ⅳ 道教老子與泉州是什麼聯系

泉州的宋代石雕老子像是目前發現的全國最大的石雕老子像。此像被稱為天下第一老子像。另,老子崇尚水,以水喻道,故道祖老子坐泉州有道之源的味道。

Ⅳ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Ⅵ 老子與泉州是什麼關系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人固有的信仰根蒂。道教信仰最高神靈「三清」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為太上老君。
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將其奉為祖先。
道教在泉州自秦漢始,流傳至今一千多年,對泉州的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泉州的歲時、婚事、生育、壽慶、喪事、營建和避邪等民俗,無不打上道教的烙印,泉州的地方戲曲、雕刻藝術、醫葯、體育民間文學等,都深受道教的影響。
道教在泉州的影響力=老子在泉州的影響力。這就是老子與泉州的關系。
道教經唐、五代流傳,至宋代時最為盛興。宋人將泉州清源山上的「石像天成」的石頭略施雕刻成老君像,即老子像,成為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可見道教在泉州的影響之深。

Ⅶ 道德經到底是怎麼樣的書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知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覺」,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需要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下面這部「《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見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後面附帶《簡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為參考。
[編輯本段]《道德經》解悟要點
老子《道德經》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釋者逾七百餘種,然釋意離題萬里者自不必說,想找到能用現代人思維來詮釋,而拋卻「道」、「規律」、「奧妙」之類語言者,卻是難事。
本人對《道德經》並無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論的指導下,十餘年實修有一定的心得。由於自己學醫出身,為探索佛、道原理,在醫學、哲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中涉獵多年(著有《心理與衰老——生命的三位一體結構及其調控機制》一書,04年5月北京中醫出版社出版),自信對佛學「佛性」、道家「道」、「無」、「內丹」的內在含義,以及「道」與「德」之間的內在聯系能夠做到明了無誤,也因此一直想翻譯《道德經》以及用現代科學解釋佛理,但一來時間關系,二來對世人會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著。
這次召開國際道家學術大會,善音大姐讓我寫一寫《道德經》方面的文章,雖然自己對《道德經》涉獵不深,寫的文章也不象論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無量」,自己也應該為《道德經》的推廣盡一份綿薄之力,並衷心地希望《道德經》能給現代人帶來福慧,同時也為大會推一點波,助一絲瀾。
一、《道德經》總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對於這一段,歷代的人們都把這個「道」解釋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卻沒有與「德」聯系起來。事實上,《道德經》論述的只是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並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個體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現代人把佛學和道家思想當成神秘文化,是由於他們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別,並且需要修道者具備特殊的「德」。歷代人們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終明了「道」為何物的人極少。《道德經》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極大部分卻是論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難於理解它,不實修只從文字上理解道為宇宙之道者更難於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與「德」合二為一,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實已把全文的內容都概括無遺。
故前人有把經文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實是很有見地。對於沒有實修過或尚未修持到練虛合道的人來說,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或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往往只是從字意上理解為某種規律的東西,但具體這個規律是什麼,誰都說不上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經》的譯本越來越多,但是經中說些什麼人們卻越來越爭執不下。
同樣,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二、《道德經》的道經部分
除總論部分外,《道德經》中論道的還包括:第四章中關鍵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塵」;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有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四章是對修道者色、聲、觸、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等。
三、有關《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想對《道德經》的內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所以也沒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釋,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很多地方在當今社會里可能也應修改,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體會到修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因此,這篇文章也就寫這些吧

Ⅷ 泉州道教的泉州的道教著作

五代以後,泉州出現不少道教著述,其中一些著作對泉州乃至全國道教的流播起了促進作用。同時,也對保存我國的道教思想文化作出了貢獻。泉州主要道教著作分列於下:
五代。有譚峭撰的《化書》6卷,即《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其道學理論多出於黃老,其間糅合儒家的思想,有的篇章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如《化書·術化》雲:至淫者化為婦人,至暴者化為猛虎,心之所變不得變。是故樂者其形各,喜者其形逸,怒者其形剛,憂者其形威,斯亦變化之道也。小人由是知顧,六尺之軀,可以為龍蛇,可以為金石,可以為草木。大哉斯言!所謂至淫者人為婦人句,為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偏見,然《心變》一篇卻道出心變人則變的樸素辯證法。即使有六尺之軀,只要心變壞了,其人的價值不如草木。
宋代。有呂惠卿撰的《道德真經傳》4卷、《莊子解》10卷、《中太乙宮碑銘》等。《道德真經傳》4卷,收入道教經籍總匯--《道藏》。此書所說的主要是宋神宗以高真之質而出應君師,以妙本之餘而形為事業,這樣的皇帝就可以同天下華胥,見神於姑射了。意思就是說,皇帝以《道德經》為准則治理國家,那麼老百姓就能像姑射山上的仙人那樣生活於無憂無慮之中。
曾慥撰的道教巨著《道樞》,全書42卷。涉及道教的哲學,如太極、坎離、黃庭、陰符、坐忘、水火、服氣、煉精、胎息、返真,等等,各輯為專篇,並列諸家之說。全書所收道教丹家,都引原著,並注其真名,為研究道教煉養方術的重要著作。如《坐忘篇》上(卷二)雲:心者一身之主,神之帥也。靜而生慧矣,動則生昏矣。學道之初,在於收心離境,入於虛無,則合道焉。這里提到的所謂收心,即為內煉的基本功。所謂虛者,即有聞如不聞,有見如不見焉。毀譽善惡不入於心,其名曰虛。心虛則安心,安則道自來矣。這便是道教和《道樞》提倡的煉養方術的理論。
此外,《道樞》收集不少宋徽宗等帝王儒士的養生心得,提出導養之方,治性保形,行之不怠,進行長生的理論。這些煉養方術,既有辯證的成分,也有主觀唯心的理論。所以《道樞》一書,不失為中華文化和中華科學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道樞》一書被收入道教經籍總匯--《道藏》。清代,又被收入《道藏輯要》。曾慥的道教著述還有《至遊子》2卷和《集仙傳》等。
此外,宋代泉州人的道教著述還有留元剛撰的《雲峰入葯鏡序》。劉驥撰的《老子通論》2卷。陳權撰《道德經注》。黃址撰的《南華真經解》等。
明代,據民國《福建通志》、乾隆《泉州府志》,泉州市地方誌編輯委員會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泉州人著作目錄提醒》,以及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編印的《道教文化研究通訊》等書輯錄,泉州人的道教名著有:汪旦撰的《道德經注》、《黃庭經注》、趙建郁撰的《參同契釋》,李贄撰的《老子解》2卷、《莊子內篇解》2卷和《易因》2卷,陳用賓撰的《悟真篇註疏》、《還真大旨》、《大道指南》和《道德經契心錄》、郭宗盤撰的《老子解》4卷、《莊子解》4卷,周茂中撰的《黃庭經注釋》、《參同契注釋》、《悟真篇注釋》和《感應篇注釋》,蘇希栻撰的《莊子注抄》4卷,李光縉撰的《南華膚解》,鄭字明撰的《陰符經注》1卷、《道德經注》2卷,黃喬棟撰的《老子解》,韋際明撰的《南華經注》1卷、《儒道釋考》3卷,吳載螯撰的《陰符經運灼》,戴亮策撰的《老氏驪珠》、《南華知知解》,林欲揖撰的《道德經注》2卷,陳洪壁撰的《參同契解》,洪天馨撰的《參同契解》、《悟真篇解》,陳榮選撰的《道德經解》和《南華經解》。
明朝中後期,泉州人李贄(1527-1602年)著《易因》,後被收入道德經籍總匯《道藏》。李贄的晚年,用七年時間研究《周易》。據李贄的學生汪本鈳的《卓吾師先師告文》雲,李贄讀《周易》的情況是每卦自讀千遍,達到忘食忘寢的地步。李贄作《周易》的目的,是對歷代註解《周易》之書的不滿,以為多屬臆測附會,使《易》道大喪,遂欲自著《易因》,闡發《周易》經傳之本義。李贄認為孔子以後的《易》學,多悖《周易》大旨,所以他自命說夫子之所攸賴,擔當起疏理《易》義的重任。後李贄又避禍入河南商縣的黃檗山中繼續研究《周易》,修改《易因》,直到友人馬經倫保護他到河北通州,乃繼續修改《易因》。一直到他被捕入獄前,《九正易因》方告脫稿。所以這是他最後學術著作。
清代,因為上層道教的衰微,地方世俗化的民間道教的盛行,所以泉州人研究道教的著作就不多了。有陳年撰的《陰符經解》2卷,王命岳撰的《感應篇引經征事》2卷,黃志美撰的《金丹指南》,李光地撰的《陰符經注》2卷、《參同契章句》和《鼎符》,蔡起撰的《道德篇》,黃煜撰的《修真要言》,李日升撰的《讀老牖規》等。
近現代。民國以來,泉州的道教因受新文化運動和外宗教文化的影響而進一步式微,道教的著作更少子。唯有民國時期的周子秀撰的《性命圭旨評注》(手抄本)、輯的《諸真語錄》(手抄本)和輯的《呂祖仙經》(手抄本)。

熱點內容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