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經典法學案例

經典法學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3-19 14:05:13

① 如何查找2017年經典法律案例

實況足球拜仁慕尼黑在哪?德甲並沒有加入國際足聯球員協議,球隊無授權前提下則完全消失;主機版可等待民間上傳的自定義球隊或自行在各國籍自由球員下組建並導進球衣;電腦版等待球隊補丁。

② 經典法律案例

以下均是我平時和大學用得挺多的。
http://www.lawspirit.com/
http://www.doj.gov.hk/chi/laws/
http://www.chinalawinfo.com/
http://www.law-star.com/
http://www.legislation.gov.hk/chi/index.htm
尤其是第一個和北大得,能找到很多東西。其實每個好一些得大學你只要輸入他們的名稱比如哈佛就會有法學的信息。
所以這些我就不在列的。

③ 經典法律案例評析

不能得到支持。李已滿十六且有穩定收入,可以認定為法律規定的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可以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與商場的買賣合同真實有效。關鍵還是看李所在地區和法官,自由裁量空間還是有點的。

④ 在哪裡可以查看一些經典法律案例

我知道,我之前在天鳥律師進行線上法律咨詢的時候,看到許多精選出來的法律案件,都挺經典的,在律師圈子裡流傳,我覺得你可以去天鳥律師看看去,不管是看案例還是找律師咨詢打官司啥的都蠻不錯的。

⑤ 大學生經典法律案例對中國法律有什麼積極意義

第一,大學生是中國未來二十年建設國家的主力軍,大學生犯罪案件的頻發反映著學回生們的法律素質答和看待事物的心理素質不夠健全,不能找到平衡緩解心理壓力的方式,進而才會有犯罪。第二,大學教育的體制不完善,不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予以解答和輔導,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詢室是有必要在大學開展的。第三,中國法律教育的失調,對於文化水平較高的大學生的法律教育不夠。建議法律教育的普及化。第四,中國法律的便民性不足夠,對於法律的宣傳是要人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但是近幾年發生的大學生犯罪案件頻率增高的現象是值得人們反思的,為什麼我們的法律還有人在觸犯。一種法律的立法,不是在於如何在犯罪後處罰犯罪人,而是要起到警戒的作用,預防犯罪。

⑥ 常見的法律經典案例有哪些

馬歇爾判法官任命違憲案,辛普森案,柏林圍牆槍擊案,南京彭宇案,

⑦ 法學案例

看遺囑是否成立:
一、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必須具有遺囑能力

遺囑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通過設立遺囑自由處分自己財產的資格。

《繼承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 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二、遺囑必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三、遺囑的內容必須合法

四、遺囑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規定

遺囑的形式,是指遺囑表述處分自己財產意願的方式。

(一) 公證遺囑

(二) 自書遺囑

(三) 代書遺囑

(四) 錄音遺囑

(五) 口頭遺囑

⑧ 我要寫一篇法學典型案例分析,所以要選一個典型案例

我也要寫~

⑨ 法律的經典案例

以下為法制的事例:
案例一:

一天晚上,某縣中學的4位學生,傍晚闖進了城郊某中學的男生寢室里,掏出匕首威脅並毆打宿舍學生,共搶劫200餘元。由於受害學生報案及時,他們在回家40分鍾後同時落網。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為人「在客觀上表現為對財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護者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財物」;在方法上,實施暴力,公然「對被害人的身體實施打擊或者強制,例如,捆綁、毆打、禁閉、傷害等等」,嚴重威脅著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觀上,是有意地採用暴力手段,奪取錢物,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故4位學生的行為已觸犯了刑法。我國刑法還對刑事責任年齡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1)犯罪時已滿16歲的人是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因為他們的智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應當要求他們對自己的一切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2)犯罪時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是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對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犯罪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負刑事責任。這4位學生犯罪時3位16周歲,一位15周歲,理應根據刑事責任年齡,追究他們應負的法律責任。 案例二:

16歲的中學生劉某是某中學高二學生,家庭條件很好,劉某從小就嬌生慣養,在學校不求上進,幾乎每天都出入網吧並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花錢如流水,時間長了,父母知道他的惡習,便嚴格控制他的經濟來源。由於找父母要錢這條路走不通,又實在渴望出去瀟灑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機,將家裡的5000元現金偷走。一個多月後,劉某的父母發現5000元現金被盜,很快就懷疑到他,於是追問兒子有沒有拿家裡的錢。此時,5000元錢都快被他揮霍光了,劉某害怕家長責備,便一再說自己沒有拿,其父親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公安機關經過縝密的偵查後將犯罪目標鎖定在劉某身上。在大量事實面前劉某不得不承認錢是自己偷的,公安機關遂將其刑事拘留,後轉為逮捕。父母知道竊賊是自家的兒子後,認為兒子偷拿父母的錢財不犯罪,他們也不想追究責任,要求公安機關釋放劉某,但公安機關認為劉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對於劉某父母的請求未予允許。

案例分析:盜竊父母或近親屬的財物,在是否構成犯罪和處罰上有其特殊性。法律規定:「偷拿自己家的財物或者近親屬的財物,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對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處罰時也應與在社會上作案的有所區別。」劉某偷盜自家錢財達5000元,數額大,在父母追問時又拒不承認,且把偷拿的錢用於賭博和揮霍,結合這些情節看,劉某應當屬於「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情形。司法機關以涉嫌盜竊罪將劉某刑事拘留,這是完全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不過,劉某偷盜的財物畢竟是自己家的,其社會危害性明顯比在社會上作案要小,加之他屬於未成年人,因此法院在宣告其有罪的同時,通常會給予較大幅度的減輕處罰。 案例三:

二00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某中學三位同學乘門衛不注意,悄悄溜進學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學對著教室門先踹了幾腳,然後另兩名同學接著踹,將教室門板踢下一塊,三人乘此鑽進教室,又開始毀壞其他東西,後揚長而去。
案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72條規定:「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三名同學破壞校舍及其他財產行為,應由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案例四:

李某(男,19歲)、王某(男,19歲)、徐某(男,15歲)預謀綁架某鄉中學生劉某、張某,然後向其家勒索現金。於2005年5月8日晚6時許,犯罪嫌疑人李、王帶著事先准備好的凶器卡簧刀二把,繩子三根,鐵棍一根,膠帶一卷,預先到達某鄉大橋東頭第三瀉洪口處,另一犯罪嫌疑人徐以去河西玩電腦游戲為由將劉某(男,16歲)、張某(男,15歲)從家中騙出,當三人走到西大橋東頭時,徐借口說去橋墩取事先藏在那的錢,將被害人騙至西大橋東頭第三個橋墩處,這時躲在橋墩處的李、王手持卡簧刀將二被害人逼住,李用鐵棍猛擊劉頭部數下,劉倒地後王、徐又用事先准備好的繩子將劉的脖子勒住,約一分鍾後見劉不動了,又用同樣的手段將被害人張打倒,認為二被害人已死亡迅速逃離現場。三犯罪嫌疑人第二天給張某家打電話索款,要人民幣五萬元。 案例分析:李某、王某和徐某預謀實施的是綁架罪,但具體實施犯罪過程中,他們不僅實施了綁架的行為,並且還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實施綁架行為並殺害被綁架人的,以綁架罪論處。這種類型的綁架罪實質上包含兩種具體的行為:一為綁架行為,二為殺害被綁架人的行為。這兩種情況在我國刑法中均可構成獨立的犯罪,即一般情節的綁架罪和故意殺人罪。本案中,李某、王某已夠法定年齡,所以應承擔完全刑事責任。徐某案發時的年齡為未滿16周歲,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其不應對綁架罪承擔刑事責任,但應對其實施的故意殺人罪承擔刑事責任。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漸變過程。讓我們每一個同學自尊自愛,遵規守紀,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⑩ 求點經典的古代法律案例

法律形式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通用。其含義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罰。後來,刑稱為法或律,戰國以後常指肉刑或刑罰。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統治者就某一具體事務頒布的命令。是律的輔助性法律,在隋唐時期有專門法典,如《開皇令》和《貞觀令》。



最早出現於唐朝的《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後來的宋和元明清都有此類法典。



這是關於官吏具體行為的專門法律,范圍非常廣泛。式在唐朝還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時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格也是一種行政法規。格作為獨立的法律形式,最早出現於東魏的《麟趾格》。明清時將格的內容歸入了會典和其他形式的法規,不再獨立。



漢朝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科意思是斷,所以依法斷罪叫做科罪。在隋唐以後,敕的地位重要,科被敕和格所代替。



比是兩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種審判原則。如果律中沒有明確規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條定罪,這叫做比。因為這樣類推斷案,出現了司法腐敗現象。到漢朝以後,比不存在,內容被吸收進其他法律形式里邊。但是類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和比一樣,例也是一種斷罪原則,也是漢、唐、宋、明、清時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稱不同。秦稱「廷行事」,即法庭成例。漢朝稱為「故事」,即以《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為斷罪的依據。到了明清時,例和律並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時,其效力甚至高過了律。



是古代皇帝發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法律形式,又叫詔令。皇帝的詔令經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既可以認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變、廢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還有敕、誥、命、制、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是專制集權社會,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詔、敕、誥等法律形式來發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壞現存的法律。這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法自君出。

司法機關

中國古代的司法機關在西周時期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

秦朝建立後,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還有,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

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改法為律

戰國時期,商鞅到秦國後,被秦孝公重用,主持變法,在變法的同時,他將《法經》改造成了秦律,歷史上稱為「改法為律」。原來都稱為「刑」、「法」,現在商鞅改為「律」是有其目的的。

律字原意指定音的竹笛,後來也指音樂的旋律、節拍,主要含義是穩定。商鞅用「律」字代替了「法」字,目的主要是為了闡明法律的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把法律解釋為一種穩定的必須普遍遵守執行的條文。

這次改法為律,統一了秦國的法律,對於商鞅變法的成功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商鞅改法為律之後,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典一般都用「律」來做名字,如秦律、漢律、唐律、明律、清律等。

訴訟制度

古代的訴訟制度規定,訴訟必須逐級告狀(即「告訴」),一般不許越級告狀,違者要笞四十,受理的官員也要笞四十。但有重大冤情被壓制無法申訴的,可以向皇帝直接告狀,但經常要冒承擔沖撞皇帝儀仗責任的危險(杖六十)。

為了防止乖戾之徒誣告別人,在告狀時,訴狀上要寫明事實,不許說自己不能確定的事,否則要笞五十。同時,誣告別人什麼罪名自己要承擔什麼罪名。如果寫匿名信告別人的狀,要被流放兩千里。

古代社會的訴訟權受到很大限制,除了謀反、謀大逆、謀叛外,各朝代都規定,子孫不許控告父母和祖父母,奴婢不許告主人及主人的親屬。如果違反,要處絞刑。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上述三種重罪,那麼任何人都必須向官府舉報。可見,封建社會法律是以維護皇權為第一目的的。

對於民事訴訟一般是要在基層根據倫理道德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狀,不經過調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處罰,並被視為刁民。

監獄制度

到了法律制度成熟完備的隋唐時期,監獄制度也完備了。在中央地區,有大理寺獄,大理寺是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京城和各地州縣,也都有地方的監獄。監獄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善很嚴格:犯人入獄,要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帶不同的刑具,如枷,鉗,(音丑),鎖;應該帶刑具而不帶的要分別給予處罰;紙、筆和刀刃、棍棒等物嚴禁帶入監獄,以防止傳遞消息和越獄;擅自給犯人繩子、刀鋸等物,以致使其自殺或逃跑的,管理人員要被處杖刑一百;虐待犯人致其死亡的,獄卒以及主管官吏都要被處罰。

唐朝以後,宋元明清時期的監獄基本上是繼承了唐朝的監獄體制,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有所變化。如明朝的獄又叫「監」,清朝開始把「監」和「獄」合成為「監獄」。明朝除了一般的監獄外,還有東廠獄、西廠獄和錦衣衛獄,這是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司法混亂嚴酷的表現。清朝末年還稱監獄為「班房」,這是主要關押那些取保候審的輕罪犯人。宋元明清時期,監獄還分為內監、外監和女監,內監關押死刑重犯,外監關押輕罪犯人,女監則專門關押女犯。

中國古代的監獄職能有兩個,一是核實犯罪事實,二是關押。那時沒有現在的教育改造職能,因為古代對待犯人是持一種懲罰和報應態度的。不過封建社會也經常標榜仁政,唐朝以及以後的明清時期,都規定要給囚犯必要的衣服、糧食,有病的還要及時醫治,老人也可以不帶刑具。但法律條文在古代是很難嚴格執行的,政治腐敗首先體現在了司法腐敗上,監獄的黑暗與腐敗現象也是很嚴重的,獄吏敲詐勒索的現象比比皆是,漢朝初年的功臣周勃曾經入獄,出獄後感嘆說現在才知道獄吏也如此尊貴。

熱點內容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