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稅存在問題

依法治稅存在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3-19 16:49:50

① 我國的稅收征管工作存在哪些弊端

一、稅收征管的立法存在缺陷。
1、沒有統一的稅收基本法來明確稅收的來源、支配、征管以及稅務機關的組織、許可權、職責。(稅務機關不同於其他行政機關,存在稅收法定主義的觀點,包括英美法系在內的發達國家都有統一稅法典,明確上述內容。
2、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和絕大多數行政法一樣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在實踐工作中無法落實。
3、稅收征管法缺位而稅收實體法越位。稅收征管的定義和特徵說明,稅收征管為各稅種提供統一標准、統一程序,但是各稅種又不斷規定各自的標准與程序。
4、稅收征管相關規定明顯與現實不符,亟待修改。
二、稅收征管模式缺乏有效支撐。
1、「以納稅申報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 的稅收征管模式是隨著客觀經濟稅收環境的變遷和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而形成的。這個模式明確了征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促進了征管手段和服務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質量和效率,規范了稅收行政執法行為,確保了稅收收入的穩步增長,通過近年來的運行實踐證明,這一模式總體上是成功的。然而,稅收征管模式正處在由監督打擊型向管理服務型的轉變過程之中,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建立管理與服務並重的的征管模式。
2、稅收征管作為一種管理模式是管理學的專門科學,必須涵蓋管理學計劃與決策、組織與文化、領導與溝通、控制與創新等基本內容,實質上這些基本內容都沒有。
3、征管組織體系混亂,分工不明。
三、稅收征管職責劃分不清。
1、科學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稅源,仍要明確誰來管、怎麼管、管的怎麼樣的命題。當前,我們在此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誰來管方面:一是縱向上,機構設置不統一,職責對應不到位;二是橫向上職責劃分不明確,相互銜接不到位;三是縣市局喪失獨立法人地位,凡事必請示上級(縣市局自己降低位置把自己看做分支機構)。
2、怎麼管方面:一是缺乏有效地征管手段,特別缺乏數據綜合分析應用手段(這點主要責任在省級局,因為數據省級集中後,省級局完全可以綜合分析應用征管數據,通過數據模擬運行趨勢可以提前預警異常地區、行業、企業,為稅收征管提供抓手);二是不能揚棄適用傳動手段(這點主要責任在縣市局,因公文、征管信息化後,一些傳統法的學習方法、征管手段被拋棄,而自己和上級沒有發現新的手段,故對違法行為聽之任之);三是能力不足,已經提供的手段無法應用(這點地州局、縣市局都有責任,綜合征管軟體查詢、省級數據報告、綜合數據查詢等為稅收征管提供了一定的手段,但很少培訓和應用;另外對管理人員財務知識、查賬技巧的培訓也是短板,導致稅務人員怕進企業、怕財務人員)。管的怎麼樣方面:當前僅依*總局關於征管質量與效率考核評價體系支撐,實際也沒有落實到位,管的怎麼樣憑感覺來判斷。
3、」四位一體「尚未建立,稅收征管沒有形成合力。為了解決職責交叉重疊,人浮於事,部分稅務機關提出「四位一體」觀念被總局接納,實質上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稅務稽查互動不是新的理論,早在1995年稅收專管員制度時期,稅收專管員就履行分析、監控、評估「三位一人」的職責,只不過經歷了1995-2004年之間的征管改革,2005-2006之間的綜合征管軟體上線,人們認識到無論多麼先進的科技手段都離不開人,人是決定因素。
四、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不足。
1、綜合征管軟體上線後標志著稅收征管步入了信息化軌道,但綜合征管軟體如果僅接收數據和開票,那無疑是葛朗台。
2、各種單行軟體數據不能共享,信息孤島依然存在,嚴重製約稅收征管信息化。
五、稅收征管剛性弱化。
稅收征管剛性弱化,既受整個社會法治化程度不高、守法意識淡薄等外在因素影響,更受稅收執法人員素質較低、監督考評機制弱化、缺乏科學可行的績效管理的內在因素制約。
1、稅務人員素質偏低,依法治稅觀念淡薄。人的因素是組織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人員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組織效率的高低。與其他行政部門人員相比,稅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相對較高的。但與「奉獻、法治、責任、和諧」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相比還有一段差距,尤其是在科所長及以下稅務幹部中業務素質較低、法治觀念淡薄、缺乏責任感和事業心大有人在,成為整個稅收征管工作的薄弱環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稅收征管工作整體效能的發揮。
2、缺乏科學合理的稅收征管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目前,對稅收征管工作的考核主要看是否完成了全年稅收組織收入計劃,其次看稅收征管與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再次看稅收執法過錯責任。這些考核內容由上級派3-5人走馬觀花看看就確定一個單位一年的政績,明顯有失公允。

② 目前制約地稅發展的因素,問題,症結是什麼

(一)職能性服務與情感性服務不能有機結合。職能性服務側重於物質和責任因素,主要體現於「要我做」、「應該做」,是一種制度約束和要求。而情感性服務側重於精神因素,主要體現於「我要做、我願做」,反映出服務者的主動服務意識和優良的人格品質,能使服務對象享受到一種「超值服務」而感受到身心愉悅。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是被動服務還是主動服務。近兩年來,省局在「星級辦稅服務廳」創建工作中,對服務廳的硬體設施做出了強制性規定,各地服務設施、服務環境有了明顯改觀,展現在納稅人面前的是一個優雅的環境、現代化的設施。但是目前地稅部門提供的納稅服務仍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現象,如服務態度缺乏真誠,辦稅效率不高,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重視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少數地稅幹部存在官本位思想,抱著管理者身份不放,自認為是稅官,服務意識不強。二是部分幹部在為納稅人服務過程中生搬硬套,不能因人、因時、因事而異,不能融入個性化服務,缺乏服務的靈性和激情。導致納稅人接受服務後不能感受到順利和愉快,很難體驗到被尊重和被關懷。比如說,年所得超過12萬元以上納稅人申報個人所得稅和納稅人申請下崗再就業稅收優惠,體現不出他們為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作出貢獻的認可和敬重。難免有些納稅人在接受我們提供服務後,感嘆「現在稅務部門的條件是越來越好了,但是令人滿意的人性化服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一窗式」服務模式中仍存在工作運轉不協調問題。
省局為更好地服務納稅人,進一步規范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推出「一窗式」服務,把納稅人辦理的全部涉稅事宜,歸並到辦稅服務廳前台,按照「窗口受理、內部流轉、辦結事項、窗口回轉」的模式,把過去納稅人需要較長時間跑稅務機關找多部門多人才能辦結一件事情的程序,改變為由地稅機關內部流轉,納稅人只要向地稅部門的一個窗口申請或反映便能辦結,體現了地稅機關優質、高效服務的工作思路。但在實際運行中,由於有些地稅幹部認識上受傳統陋習的影響,推行的積極性不高;在操作上受能力、水平的制約,辦稅效率較低;征管查之間缺乏健全的協調運行機制,不時出現工作銜接不及時,造成工作脫節現象;辦稅窗口分類不合理,導致各窗口忙閑不均,有時有的窗口前出現排長隊現象,延緩了「一窗式」辦稅模式的推行進程,阻礙了地稅機關「提質、提速、提效」的目標實現。

(三)對納稅服務存在膚淺認識。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納稅觀念的更新,客觀上對我們提供納稅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納稅服務不能還停留在淺層次服務上,而要努力實現由淺層次服務向深層次服務的轉變。堅持依法治稅,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辦稅就是最好的服務,這就要求地稅人員在工作中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嚴格履行法律法規確定的權利與義務,依法檢查依法征稅;在行使稅務自由裁量權時做到依據明確、程序合法、公正合理。而我們有些幹部仍然把納稅服務僅僅理解為建設一個寬敞明亮的辦稅廳、微笑服務、為納稅人拿一把椅子、倒一杯水等,在思想上把依法治稅與優質服務對立起來,認為要堅持依法治稅,就不能優化服務;要優化服務就難以做到依法治稅。表現在工作中就是:當強化行風評議時淡化執法剛性,不敢依法進行檢查和大力征管;在大力招商引資中,擔心堅持依法治稅會影響地方經濟發展,致使納稅人之間不能實行公平競爭,擾亂正常的稅收秩序,引起納稅人的不滿。

二、解決存在問題方法探討
(一)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地稅幹部素質
1、樹立服務觀念。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和思維引導,徹底消除幹部長期形成的不健康心理,牢固樹立「納稅人是我們的上帝」、「納稅服務無小事」的服務理念,激發全體地稅人的服務熱情,誠誠懇懇做 「納稅人的服務生」,將納稅人的需要轉變為地稅幹部的主觀願望,增強服務的主動性,以真摯的情感、友好的態度體現稅務幹部的人文關懷,向納稅人提供真情、優質、高效的納稅服務。

2、提高服務能力。地稅幹部的素質是提升服務質量的最根本因素。我們要重視和加強全員職業培訓,保證每一個工作人員熟練掌握「一窗式」服務模式內涵和流程、稅收法律法規知識、財務核算知識、計算機操作技巧,及時了解稅收政策的變化,提高對稅收政策的解讀和全面運用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技巧,藉助現代化的辦公設施,達到人機的完美結合,從而提高辦稅效率,提升納稅服務水平。

3、注重社交禮儀。提高個人禮儀修養和溝通能力,在納稅服務過程中,做到有禮有節,提供服務要細致入微、和善體貼,以取得納稅人的認可和贊賞為己任;面對納稅人的無理要求,堅持原則不卑不亢、理直氣壯為國征稅,提高執行力。

(二)強化制度管理,建立科學、規范、操作性強的運行機制,在全市或全省范圍內實行根本制度統一制定,基本程序統一模式,日常制度統一原則,重要環節統一標准,逐步建立以「制度標准文化」為核心的,以規范徵收、管理、稽查各崗位職工操作標准為內容的「員工手冊」。推行標准化辦稅,打造「陽光核定、陽光減免、陽光稽查、陽光政務」的地稅陽光工程。可操作標準是制度文化的生命,應該借鑒「沃爾瑪微笑服務」超值標准、上海東方商廈「全方位服務」等服務理念蘊涵的精神來提升我們的形象和品牌,努力做到制度的規范性融合科學性,強制性融合自覺性,時效性融合自主性和創新性,制度的工具性融合激勵性,努力讓制度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行為規范。

(三)建立質量評價體系,大力推行個性化、人性化服務。
1、嚴格服務質量考核。正確運用「質和量」的辯證關系,開發並推行細化、量化到每個工作崗位的績效考核軟體系統,通過客觀公正、持續健全的考核,具體、真實反映稅務幹部的工作成果,不斷發現和改正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和暇疵,嚴格實行責任追究,揚長避短,全面提升服務水平。

2、拓展納稅服務內涵。充分發揮地稅部門的資源優勢,創新服務內容與形式,開發納稅自助體系,延伸納稅服務領域,把納稅服務延伸到納稅輔導、財務咨詢、稅收籌劃等各環節,從深層次上大力扶持納稅人發展生產,服務全民創業,為實現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一個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3、大力推行個性化服務。通過納稅評估、稅收審計、稅收稽查和稅源調查,發現納稅人所犯錯誤中哪些是經常發生的普遍性問題,哪些是故意所為,哪些是疏忽造成的;運用座談會、網站問卷等方式加強與納稅人的溝通,搜集和積累地稅人員在為納稅人服務的接觸中所聽、所看,及時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服務需求,並根據納稅人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納稅服務,全面提升納稅服務水平,樹立地稅部門良好的公僕形象。

③ 目前我國的稅收立法存在哪些問題

目前稅收立法權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及其部門稅收立法權過大
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授權國務院改革工商稅制發布有關稅收條例(草案)試行的決定》,在我國開了授權立法的先河。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等三部法律由全國人大立法外,其他有關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等全部授權國務院及其相關主管部門頒布、發布、制定、修訂等。為此筆者認為,授權立法雖然順應了稅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情況,但同時也生以下問題。
1.大量的立法授權,其透明度不夠。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等各種性質的企業層出不窮,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職工和個人的收入也隨之不斷增長,稅收已涉及到千家萬戶和每個公民。任何法律、法規或者規章,都要有人來執行和遵守。因此稅收立法程序透明、公開、公正顯得尤為重要。按照目前我國的立法程序,稅收法律是經國務院提議,由代表全國人民意志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具有相當的廣泛性、代表性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民的意志。而國務院及其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尤其是稅務主管機關制定的稅收法規,其廣泛性、代表性、透明度可以說很低。首先立法不講程序。如我們在日常工作看到的稅務機關頒發的文件中,常常用到「經國務院領導同意……」的字眼,或者乾脆把某某領導同志的講話作為文件下發也不乏其有。在行政立法過程中普遍存在「有程序規定不照辦,沒有程序規定更好辦」的情況。其次對稅收立法缺少有力的監控機制。在我國現行的立法體制中,對稅收立法的監控規定不是很完善,不論是事前的監督,還是事後的監督,具體的監督部門、監督措施甚至監督程序無法落實,從而使得帶有部門利益傾向的稅收立法紛紛出台。如稅收任務作為考核指標後,有的地方把稅收收入作為對稅務部門主要的考核指標,任務完成有獎,完不成一切免談,實行一票否決,於是在一些地方稅務部門為了本部門利益,出現收取「過頭稅」、「寅吃卯糧」虛假入庫等種種奇怪現象。
2.立法層次較低,缺乏權威性。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作為國家經濟生活中重要的稅收立法,很少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絕大部分由其授權政府部門來制定,如當前我國稅收收入中,絕大部分是增、消、營流轉稅、企業所得稅等,而這些稅收立法權、解釋權、修訂權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行政部門。誠然,作為國務院及其主管的行政部門制定的法規和規章,是在人大授權的范圍之內,也具有相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但不可否認的,這些並不是法律,不具有與人大所制定的法律有同等的地位。
3.絕大部分稅權具有濃厚的行政命令。在任何國家或地區,凡是涉及到國民財富的調整,涉及到企業財產的再分配的稅收制度的問題,其稅權立法權必須由立法機關制定相關法律,政府和行政部門必須嚴格執行。然而我們國家恰恰相反,幾乎所有涉及到企業和個人的財產和財富的分配,均由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制定相關制度,然後命令下級政府部門及其行政部門遵照執行。如1993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國發[1993]85號)、《批轉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稅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1993]90號),這兩大牽涉到中央與地方經濟利益,牽涉到所有國人和企事業單位財富分配的重大財稅體制改革的制度,全部由政府部門制定,時至今日,始終沒有超越這種行政行為的局面。
4.立法權與執法權出於同一主體,不能保證執法的公正。這里講的立法權是指稅務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法規、規章、決定等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權力。從法理上講,稅務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授權范圍內制定相關稅收政策似乎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它也是稅收執法部門。首先,它是行政立法,不是由民意代表制定,廣大納稅人參與的機會少,且程序相對簡單,有的根本不按程序,並不能保證依法治稅和保護納稅人權利;其次,有些稅務法規具有很強的特需性,即稅務機關往往根據自身的需要制定一些特定的規定。
(二)政府部門稅收立法權部門利益化傾向日趨嚴重。
1.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非常明顯。現代社會利益多元化趨向日趨明顯,行政管理領域內除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以外,還有不容忽視的行政利益,即行政機關在上述利益之外所獨立主張和追求的、純粹出於行政考慮的利益。就與公共性相對應的行政自利性而言,行政機關是由人組成的,自然不能擺脫人所固有的自利性。行政利益和行政自利性是非法定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問題,主管財稅財政部認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過渡期以來,內外資企業稅負不均,既有悖於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利於平等公平競爭,也影響內資企業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強調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必須進行;而在同一問題上主管外國企業投資管理和吸引外資的商務部對此並不認同,認為給外資企業一定的優惠並不違反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同意馬上取消這一稅收優惠政策。這本來是全國人大立法機構的事,而由於我國目前的稅收立法體製造成了國務院兩個主管部門出於不同利益考慮,對同一問題得出相反的結論,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2.稅收法規制定權不符合規定。根據我國目前的稅收管理體制,稅收法規的制定權應在國務院及其主管全國稅務機關的國家稅務總局。如《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凡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徵收管理,均使用於該法,同時規定,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稅收徵收管理工作,這就意味著,國務院對凡涉及《稅收徵收管理法》所轄的一切涉稅事務,能授權的均應授權給國家稅務總局負責管理。但就目前情況看並非如此。如全國人大授權給國務院的《增值稅條例》、《消費稅條例》等,其實施細則均由財政部負責頒布,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負責對其進行解釋 。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的職能和職責范圍有很大區別,財政部參與類似上述純粹稅收法規的制定,與全國人大頒布的《稅收徵收管理法》有關立法精神不符。
3.立法活動與立法過程中的利益驅動現象。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立法過程中廣泛存在,尤其是部門利益、地方利益在立法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由於每一件立法的出現,都必然意味著某種國家權力的授予或分配,而權力則意味著某種潛在的利益,因是之故,各種五花八門的立法也就有可能出台。雖然我國《立法法》就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分配問題已經十分明確,但除了客觀方面的原因外,在立法過程中對自身利益、部門利益追求現象存在不爭的事實。如中央三令五申要維護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各地方政府和部門不得擅自出台稅收優惠政策。但各地政府和部門為了吸引外來投資,以發展地方經濟為由,競相設立所謂的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大開稅收優惠政策口子,今天這個地方出台企業所得稅二免三減半政策,明天那個地方馬上出台更優惠的稅收政策,為了自身利益,濫用《立法法》所賦予的權力,完全把國家稅收法律置於腦後。
4.行政「立法」,實質上就是利益分配的產物。所有的立法,都是權力和權利的再分配,涉及稅收立法權的爭奪也是如此,不客氣地借用經濟學的術語,是「設租」與「尋租」的產物。通過這些立法,某些政府部門所擁有的審批權、管理權、許可權得到了擴張,其所謂的利益(隱性的、潛在的、不易人們發覺的)得到了維護,因此,有些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根本不顧社會公正與大眾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不怕麻煩,想方設法地拚命把所謂的權力攬在懷中,以在社會管理中取得最大權力。這種情況在某些社會性立法及政府對經濟的管制性立法中也極為常見。
(三)征納對象之間的法律地位及不對稱。
從目前立法程序和立法精神的情況來看,由於我國的稅收立法主要是行政立法,幾乎所有涉及到納稅人的法規、規章等,主要強調的國家權力和納稅人的義務,而相對忽視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對納稅人權利的保護。這種情況從我國的稅收法規中最高法律《稅收征管法》中就有體現。如《稅收征管法》中規定,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等等。這些行政處罰的幅度過大,會造成稅務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稅收征管法》 未明確、全面規定納稅人的權利,稅收征管中侵犯納稅人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前幾年國家大量賒欠企業出口退稅現象十分嚴重,要知道享受國家出口退稅是國家給予出口企業法定的優惠政策,也是國際慣例,納稅人這些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④ 結合實際談一談我國稅收制度所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

一、稅收制度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的法治化程度仍需進一步提高。為防止政府公權對私人產權的肆意侵犯,民主國家一般均確立了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即「有稅必須立法,未經立法不得征稅」的原則,並且這一原則大都寫入了憲法。而我國憲法中關於稅收的條款僅為憲法第5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找不到關於納稅人權利的相關規定。從理論上講,稅收法定主義原則要求稅收要素和稅收程序法的基本方面,均由立法機關立法,稅收征管程序中的具體問題由行政機關通過行政法規來規范。從我國目前各稅種的法律層次來看,大多數是以國務院行政法規的形式出現,立法層次較低。
(二)稅收調控經濟的功能還比較弱。我國現行稅制體系格局是1994年稅制改革後確立起來的,隨著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而稅收在發揮引導產業結構調整、解決收入分配、促進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調控經濟過熱或過冷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的主體稅種增值稅仍為生產型增值稅,不利於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稅收在引導企業技術升級、提升經濟增長質量方面仍有缺陷。

二、完善我國稅收制度的政策建議

(一)稅制改革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就必須貫徹「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原則,建立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稅收制度,構建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及有利於收入分配的公平,有利於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合理使用,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稅收制度。
(二)稅制改革與法治化建設相適應。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靈魂和立足點,要求有健全的稅法體系:稅務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活動並接受行政司法機關和社會監督,納稅人能夠依法履行自己的納稅義務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稅法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稅制改革必須堅持法治化原則,納稅人、稅收行政機關都要服從於法,法外無稅。推進稅法體系建設,積極參與稅制改革、稅收立法調研,完善稅收法律體系。
(三)逐步推進主體稅種和地方稅體系建設的改革。繼續推進增值稅轉型,力爭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從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的轉變,在轉型的同時,要推進增值稅的「擴容」,即把有條件實施增值稅的營業稅稅目納入增值稅徵收范圍。穩步推進營業稅改革,適度調整部分營業稅稅目的稅率和計稅依據,消除重復征稅的問題。全面貫徹落實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推進房地產稅制改革,全面總結開展房地產模擬評稅試點工作經驗,繼續研究完善物業稅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措施。以開征物業稅等為契機,研究構建持續穩定增長的地方稅體系,以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力事權相一56一統一,進一步完善分稅制,更好地配合並促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為社會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四)強化稅收調控功能,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稅制體系。第一,建立和完善有利於促進自主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稅收制度體系。一方面完善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促進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應用的稅收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對高科技產業、涉農產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稅收支持力度,建立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和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第二,建立促進收入公平分配的稅收制度體系。繼續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研究推進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同時繼續完善消費稅制度,加大對高消費行為的稅收調節力度;針對收入存量,則要完善財產稅制,加大對個人存量財富的調節力度。積極鼓勵慈善捐贈事業的發展,通過加強對「第三次分配」的稅收引導促進收入的公平分配。第三,建立促進資源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稅收制度體系。在所得稅、流轉稅的改革方面,進一步突出對環境保護、能源節約、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引導,形成全方位、多環節促進資源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稅制體系。第四,建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稅收制度體系。在繼續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稅收政策及繼續深入推進區域性優惠政策向產業性優惠政策轉移的同時,針對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完善相應的區域性稅收政策。區域協調發展還要求我們完善增值稅、所得稅等一些主要稅種的收入歸屬機制,妥善處理區域間稅收分配關系,保障區域間合理的財政利益。

⑤ 中國稅收弊端 如何改進和完善

(1)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穩步推進稅收改革。改革出口退稅制度。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將設備投資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完善消費稅,適當擴大稅基。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實施城鎮建設稅費改革,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相應取消有關收費。在統一稅政前提下,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城鄉稅制統一。 (2)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財政支持。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凡能納入預算的都要納入預算管理。改革預算編制制度,完善預算編制、執行的制衡機制,加強審計監督。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和對或有負債的有效監控。加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本級政府預算的審查和監督。 基於財政職能和預算特殊性的稅收計劃管理,在現實的運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科學性、難以操作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我國當前稅收法治要求。為了使稅收計劃管理逐步滿足科學的財政管理體制發展要求和稅收法治需要,有必要對當前稅收計劃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剖析。 一、當前稅收計劃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 (一)現行稅收計劃的制定與客觀經濟稅源的相關性較差,主觀意志濃厚現行稅收計劃的編制缺乏科學有效的分配方法,長期以來均是採取由上級稅務機關以上期稅收入庫數為基數,確定一定的增長比例,再加上特殊增收因素來制定當期稅收計劃。這種以基數法為內涵的計劃編制方法對以往促進稅收征管工作,保持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起到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這種計劃分配方法的缺陷愈加明顯。 1.缺乏對基數的科學認識,基數對計劃的影響程度較大。上期的實際稅收完成數具有很大的不可比因素,如以前期大型施工工程產生的當期建築營業稅等一次性稅收收入就不可能再構成以後稅收計劃期的收入因素,以此為基數計算計劃數勢必影響計劃的准確性。基期收入越好,計劃期計劃越多,鞭打快牛;基期收入越少,計劃期計劃越少,使一些稅務部門完成了任務不超收。這樣在日常的稅收征管中勢必違反稅收征管宗旨,阻礙依法治稅進程。 2.增長系數的人為操作性較大。編制稅收計劃沒有充分考慮客觀的增長因素,可依據性相對較差,容易導致稅收計劃增長偏離實際經濟稅源,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稅收與經濟的相關性,影響稅收計劃的准確性。 3.對計劃期的特殊因素不能全面考慮。如稅收政策調整中減免稅政策的出台對減收的影響、由市場自動調節和經濟成分的增減變動對稅基的影響等,該考慮的因素不能充分考慮,直接影響到計劃的可靠性。 (二)各級政府不切實際地盲目追加稅收計劃,造成部門垂直下達的稅收計劃與地方政府計劃不一致上級稅務機關下達稅收計劃後,各級地方政府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或為滿足財政支出的需要,量支定收,層層追加稅收計劃。追加的數額不是依據地方經濟發展,而是本地財政支出的缺口,嚴重脫離客觀稅源實際。這種以支定收的稅收計劃,不僅使財政支出的規模擴大,也使稅收規模擴大,導致稅收規模和稅源規模的背離,稅收規模超出了稅源承受能力,出現了寅吃卯糧、收過頭稅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破壞了正常的稅收工作秩序,導致稅源枯竭。 (三)稅收計劃管理手段落後,不能適應經濟稅收形勢發展的需要現行的稅收計劃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沿用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盡管近年來有所改進,但實際工作中仍存在眾多的問題和矛盾。例如,通過稅源調查搜集整理的基礎經濟稅源資料系統性差,稅源底數不清,不能滿足綜合分析的需要;對重點稅源監控的手段和方式落後,稅源數據檔案庫只停留在靜態指標的分析,沒有涉及更廣更深的層次;稅源監控還只是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種事後監督,沒能對由於經濟發展變化和財政、稅收、金融政策調整等對稅源和稅收產生的影響事先予以關注、研究,及早預防;稅收計劃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特別是基層缺少專職計劃人員,且更換頻繁,缺乏培訓,素質較低。 (四)單純或偏重以稅收計劃作為考核稅收工作的依據長期以來,在稅收收入壓力下,收入任務完成情況成了評價稅務機關工作和領導幹部業績的唯一標准。單純地強調完成稅收計劃,或以完成稅收計劃好壞作為考核稅收工作質量的依據,勢必會造成稅源與稅收的脫節,降低計劃對稅收工作的指導作用,容易導致稅收計劃與依法治稅大環境的背離。收入形勢好的考慮來年稅收計劃的完成,往往不超收打埋伏;收入形勢差的就有可能收過頭稅,增加企業負擔,損害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完善當前稅收計劃管理的建議 要使稅收計劃管理發揮好稅收調控作用,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應從我國自身的政治、經濟、財政體制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稅收計劃管理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以市場為主導,以全面貫徹《稅收征管法》為主線,實行指導性計劃,取消指令性計劃,使稅收計劃管理更加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符合從經濟到稅收的財政理論。 (一)改革現行的稅收計劃編制分配方法,使稅收計劃與實際稅源相協調先進的稅收計劃編制方法是建立在科學的納稅能力估算基礎之上的,通過詳細分析,運用科學的、數學的(線性回歸等)方法,採用國民經濟核算中大量指標和數據,計算預測今後數年的經濟增長和收入趨勢。建議改變以支定收的基數法制定稅收計劃,採用GDP稅收負擔率法,充分考慮經濟對稅收的貢獻能力,基本計算公式是:稅收計劃=計劃期GDP(扣除非應稅GDP值)×近年GDP偏差系數×近年平均稅收負擔率±政策性因素±特殊因素。其中非應稅GDP值主要是農業部分,特殊因素主要包括清理欠稅、稅務稽查以及當期可預見的其他特殊因素而形成的稅收增減差額。採用GDP稅收負擔率法編制稅收計劃代表了稅收計劃編制方法改革的方向,它一方面可以客觀地反映各地區經濟稅收總體規模,消除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給確定稅收計劃帶來的差異;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各地經濟發展現狀,起到公平地區間、企業間的稅收負擔,增強稅收宏觀調控作用,使稅收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時有據可查,提高稅收征管質量和水平。 (二)稅收計劃改革必須與財政預算編制改革相結合稅收計劃是國家財政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制國家和地方各級預算,應當以納稅能力估算後的稅收計劃為基礎,而不應該以地方財政支出的需求或人為的主觀意志為依據,以免脫離實際,與依法治稅原則相背離。在編制預算方案時,為防止經濟、政策、價格等重大變化對收入產生影響,建議預留預算預備費。如果稅源發生重大變化,難以完成稅收計劃時,應以依法治稅為前提調減稅收計劃,同時削減預備費。如果稅收計劃完成好,財政出現盈餘,則要追加預備費,以便其他支出。同時,建議用法律法規將制定稅收計劃的許可權規定下來,稅務系統的計劃由主管稅務部門編制、層層分配下達,地方政府不得干預計劃分配,更不準脫離地方稅源實際盲目追加。 (三)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廣泛搜集信息,開展稅收預測,提高稅收計劃管理水平全面、完整、准確、連續的經濟稅源信息是稅收計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保證,它使稅收計劃管理不僅具有事後分析功能,而且具備可靠的前瞻性。要科學合理地編制好、執行好稅收計劃,必須深入調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重點項目等一系列經濟稅源信息,在及時有效地掌握和解決稅源信息所反映問題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網路等先進技術和手段,通過建立科學的收入預測模型,開展稅收分析趨勢預測,使稅收計劃管理更具科學性和可行性。另外,還要不斷加強人員培訓,提高計劃管理人員素質,以符合計劃崗位要求,使計劃管理人員真正成為懂市場、懂經濟、懂政策、會分析、會預測的綜合經濟管理人才。 (四)改革稅收收入考核辦法,強化稅收征管質量考核力度優化和完善稅收征管質量考核體系,改變過去一俊遮百丑,只重視計劃任務、不重視稅源稅基全過程監控的現象。要通過努力把加強稅收征管、嚴密稅源監控作為稅收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加強稅收征管的基礎上,逐步淡化稅收計劃的考核作用。

⑥ 稅務漏征漏管清查工作存在哪些問題

一、稅收漏征漏管戶存在的內部原因
(一)思想觀念轉變不到位,缺乏責任心。一些稅務人員未能理解和准確把握在新征管模式下如何促進納稅人遵守稅法、建立良性循環的征管運行機制的真正涵義,片面認為自行申報納稅無須監控,優質服務就是追求服務環境和形式。專管員由管戶制度向管事制度轉換後,有些同志觀念仍未轉變過來,對征管改革工作被動應付,責任心不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夠主動,工作缺乏進取心和開拓創新精神。從稅收征管看,稅收征管的軟化、責任的淡化以及稅務機關不能充分發揮和應用《稅收征管法》賦予的權力,加大打擊懲處力度,給偷稅者造成了可乘之機。
(二)稅務部門管理薄弱。對小規模企業建賬、發票使用監督管理不夠,要求不嚴,管理偏松,一定程度上造成小規模企業不建賬、建假賬、發票使用混亂等行為的發生;稅務檢查跟不上,起不到應有的打擊作用。在檢查戶數的選擇上,重視了對一般納稅人企業的檢查,忽視了對小規模企業的檢查中,對小規模企業檢查戶數少,檢查面低,在檢查力度上,稽查難度大,處罰力度不夠,由於個體稅收稽查不但費力,而且稅款數額較少,所以多數稽查人員把稽查重點放在大中企業上,忽視了對小型納稅戶的征管檢查不徹底.小深入,檢查質量不高;尤其稅務系統內部崗位之間信息傳遞不及時,系統外部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不夠緊密。稅源管理監控、跟蹤管理不及時,使個別小規模企業已長期經營而未及時納入監控管理,如有些常年經營、流動經營、掛靠經營的業戶,有意選擇無證經營的方式,使稅務機關監管失控,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漏管。
二、稅收漏征漏管戶存在的外部原因
(一)無證經營泛濫,不真實申報收入成為氣候。辦理工商執照但不及時辦理稅務登記、不及時如實申報納稅。一些對稅法缺乏認識的經營者認為營業執照最重要,有了營業執照就可以正常營業,至於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等到稅務機關發出通知後再辦理;有一些本身經營活動不違法,但因一些條件達不到標准,工商部門不發營業執照,由於缺乏法律意識,這類企業在無證照的情況下照常經營,卻不申報收入,造成稅收流失;有的已領取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實際經營地址卻與注冊地址不一致,利用稅收管理上的漏洞,不向稅務部門申報收入,造成稅收流失;納稅人存在攀比思想,互相影響,使稅收流失進一步擴大,納稅人在決定是否進行偷稅逃稅時,會看看他周圍的人怎樣做的,是否也在偷逃稅,如果他所熟悉的人或他所觀察到的人普遍存在偷逃稅行為,如果偷逃稅的面越廣,程度越嚴重.那麼他進行偷逃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一個偷逃稅十分普遍的社會里,反逃稅措施幾乎是無效,小規模納稅人生產經營所發生的應稅收入不真實,國家的稅收流失比較嚴重,從而造成納稅人之間稅負的不公平,影響了依法治稅,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二)不按規定時限建賬,建賬不規范,不建賬、建假賬,擅自銷毀賬簿等現象嚴重。個體業戶尤以現金結算方式銷售貨物的,常以不需要發票的購銷行為,採取現金或私人銀行帳戶結算,或開具大頭小尾的發票,實現不記或少記銷售收入的目的,偷逃國家稅款,一些小規模納稅人故意採取不建賬或雖已建賬但內容不實、科目不全、應設未設的賬目來偷稅。這些企業總是將有進貨發票的部分如實記入賬內,將另一部分進貨時未取得發票的不記入賬內。「庫存商品」只設總賬,不設二級明細賬,三級保管賬,使稅務機關無從下手核對其「庫存商品」的進與銷,不在賬面體現的部分貨物總是「購進—銷售—購進……」,利用設置內外兩套帳,開設多個銀行賬戶,購銷資金體外循環,轉移、隱瞞真實銷售收入結果便是國家稅款的源源不斷流失。
(三)採取更換經營地點或假報停、假歇業手段逃避納稅義務。為了達到偷逃稅目的,一些經營者利用稅務機關不同管轄區域變換經營地點或假報停歇業,逃避稅務機關管理。也有一部分經營者辦理登記證後故意欠稅,等到稅務機關要執法時.宣稱歇業,然後重新辦理稅務登記,一些小規模納稅人經營了三到五年後,為了防止幾年來涉稅問題「東窗事發」,注銷了稅務登記,然後重新注冊一個新的企業。於是,以原企業的「庫存商品」作為對翻牌兒企業的投資,經有關評估部門認定,在沒有任何發票的情況下,只憑一紙評估認定報告便記入了翻牌兒企業的。「實收資本」賬戶。顯然.原企業的「庫存商品」作為投資應視同銷售而逃避了納稅。也有的企業辦理了注銷稅務登記證手續後,將「庫存商品」一次性處理出去,偷逃了國家稅款。
(四)利用企業改制、改組之機,以各種承包租賃經營方式偷稅,或利用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搞假福利、假校辦、假勞動就業等,偷逃稅款。.以非獨立核算分支機構的身份從事生產經營,瞞報、少報銷售收人。一些個人經營的企業.常常掛靠一些小規模納稅人,以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身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在地稅務機關無法了解到該分支機構的申報納稅情況,而總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又不完全掌握其分支機構的生產經營狀況,因此,這個分支機構便以瞞報.少報、甚至不報銷售收入,輕而易舉地偷逃了國家稅款。

⑦ 個人所得稅在稅收征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個人所得稅征管的原因進行探討,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近年來,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管理不斷改進,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功能不斷加強。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個人收入愈加多元化,收入差距越來越明顯,收入來源漸趨隱蔽化,現行個人所得稅制中一些與建設和諧社會不相協調的成分日漸凸顯,給個人所得稅征管帶來了較大的阻力。消除這些阻力,關鍵是要加強個人所得稅徵收的環境建設。

首先是政治環境建設。所謂政治環境,就是黨和國家在一個時期內對個人所得稅重視程度的綜合體現。個人所得稅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功能。在一個時期內國家可以使用這種功能全面調節公民收入,以體現全民納稅意識;也可以重點調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以消除分配不公;還可以放棄一切調節,以鼓勵公民自由發展。採用哪種形式取決於國家領導者的政治取向,同時也取決經濟發展的程度與走向。

那麼,個人所得稅征管的政治環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應如何加強政治環境建設呢?筆者認為,政治環境建設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各級領導幹部把握經濟發展方向的正確程度和科學程度,對稅收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稅收功能的運用程度,依法治國的自覺程度和依法治稅的重視程度,以及各級稅務機關的服務方式和作為程度。

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的政治環境建設,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適時把握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促進經濟與社會諸方面的和諧發展;加強對稅收知識的學習,充分運用其功能領導和指導經濟工作;增強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觀念,減少主觀隨意性,自覺運用稅收手段,支持稅務機關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調節經濟良性發展。

其次是法制環境建設。實踐證明,一個有利於個人所得稅征管的法制環境具備三個條件:1、有一部適應國情的個人所得稅法律。最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雖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從總體上講,它是符合我國目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主要方面的客觀實際的。特別是立法原則、課稅對象、課稅標准、征管方式、處罰責任等方面的設定,都是比較科學的。可以說它為個人所得稅的法制環境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形成依法治稅的風尚。個人所得稅法是我國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領導幹部不僅要自己帶頭繳納個人所得稅,更重要的是要支持稅務機關嚴格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把稅徵收到位。不能憑個人的意願,干擾稅務人員執法,更不能為少數人說情,努力營造人人尊重稅法,人人按稅法辦事的社會風氣。3、建立一套有利於個人所得稅征管的司法體系。稅務機關要建立一套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的辦法和查處偷抗稅行為的規范制度;公安機關對稅務部門移送的偷抗稅案件要有先進的偵查手段和堅決的制裁措施;檢察院和法院對該起訴和法辦的偷抗稅案件要按照規定堅決繩之以法。

第三,個人所得稅征管的社會環境。所謂個人所得稅征管的社會環境,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從各方面取得的收入和從各途徑支出的消費所涉及到的各部門的協同控管環境。其范圍比較寬泛,這方面的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當前應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一是要搞好納稅人基礎信息的標准化建設。公安部門要規范統一全國的戶籍管理制度,特別是要統一全國的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身份證號碼,在全國上網備查,並要設置過濾軟體,將18歲以上有經營收入能力的人篩選出來供稅務機關核稅使用。二是要搞好納稅人現金收支過程式控制管的制度建設。銀行部門要減少現金流量,加強支付過程式控制管,要實行實名存(取)款制度,支付納稅人的現金要上網供稅務機關備查,特別是要大力推廣「信用卡」、「銀聯卡」、「公務消費卡」等電子貨幣的應用。三是要搞好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融為一體的信息標准化建設。國家要進一步規定和明確涉稅協查部門的責任,任何部門不得拒絕另一部門的涉稅協查行為,否則按不作為或失職瀆職論處。在此基礎上,要建立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的技術標准統一、網路互通、資源共享、快速靈敏的信息化稅控應用體系,使稅務機關能及時掌握納稅人的實際收入,准確核稅,依法處理偷逃稅者

⑧ 探析如何防範稅收執法風險

三、有效防範稅收執法風險的措施⒈建立健全稅收法律體系,保證稅收執法依據的可靠性。一是進一步修訂征管法。將現行各暫行條例修訂升級為法律,提高立法質量和稅收法律效力,建立以稅收基本法為主導、稅收實體法與稅收程序法並重的法律框架。筆者認為,較為完善的稅收法律體系應包括:信息化建設辦法、稅務人員行為准則和規范、舉報稅收違法行為和獎勵辦法、稅務登記管理辦法、納稅申報制度、稅款徵收制度、完稅憑證管理辦法等。二是進一步提高征管法體系的協調性和統一性。不僅要注意與各實體法的銜接,還要特別注意在稅務稽查、稅務爭議救濟的立法中,要與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刑法等法律法規相銜接,以消除法律沖突。三是進一步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認真執行稅收規范性文件會簽制度,文件在出台之前,必須統一審核,對本單位、下級單位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類操作規程、辦法等涉稅文件,應當建立執法程序及規范性文件審查機制,切實增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並定期進行清理,對不合時宜的規范性文件及時公開廢止。四是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標准。根據征管法和行政處罰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對稅務行政處罰的內容和程序進行明確和規范,使稅收執法人員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有據可依,盡量避免因自由裁量過當引發的稅收執法風險。 ⒉堅持依法治稅,搞好納稅服務,加強部門協作與溝通,優化稅收執法環境。稅務機關要始終堅持基於國家權力而依法治稅,牢固樹立公正、公開和文明執法的服務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倡導服務稅收與「合作遵從」。 嚴格執行納稅服務制度,為納稅人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辦稅服務,不斷提高納稅服務水平。加強普及稅法知識,取得納稅人與社會各界的廣泛理解和支持,不斷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努力營造依法治稅的良好輿論環境,完成從「納稅遵從」到「合作遵從」的轉變;建立健全良好的協稅、護稅網路。積極探索建立稅務系統內部縱向與橫向之間的工作配合與協調機制,提高稅務系統內部的協調性與一致性。積極與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相互協作配合的工作機制,主動向當地政府匯報和宣傳稅法規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紀檢、監察等職能部門的聯系和溝通,進一步擴大協稅、護稅網路,建立工作聯絡制度,明確外部監督部門對稅收執法的監督內容及評判標准,減少因內外認識標准不一致而引發的執法風險,切實加強相互之間的協作配合,形成執法合力,優化執法環境,共同維護稅收秩序。 ⒊加強法制觀念,強化執法業務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稅收執法人員對新形勢下的稅收執法環境要有清醒的認識,要知法、懂法,要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力,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謹慎執法,不斷提高對事務的判斷能力,提升處事經驗,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避免執法過程中的隨意性,不斷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稅務機關要有針對性地強化稅務人員的法制業務培訓,採取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以自學為主的方式,加強對稅收執法管理人員稅收政策的培訓、執法操作流程的培訓以及執法管理中對數據深度運用的培訓,善於從各種征管數據的異常變化中發現疑點,提高運用數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法律知識以及稅收實務的學習,使其能夠熟練掌握並應用各項規章制度,要適時組織工作實務考試,鼓勵幹部報考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此外,還要強化法律、財務、計算機運用等各方面的培訓,形成完整的培訓體系,以提高稅收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從根本上降低執法風險。 ⒋建立稅收執法權運行風險預警體系。堅持主動全面、警示有效、保障有力、人機結合的原則,突出稅收執法權運行中對稅務管理、稅款徵收、稅務稽查、稅收政策執行管理等重點環節和相應重點崗位人員的監督,通過各業務管理環節的業務主管部門和基層徵收單位分別建立預警信息點,利用現有的征管信息系統軟體,配套建立相應的信息資料庫並設計預警機制數據模型或開發相關軟體,形成相關數據對比分析模型,自動生成稅收預警信息源。比如,建立稅務管理預警體系,對稅務登記率、稅款入庫率、納稅申報率等出現明顯異常時予以預警;建立稅務廉政預警體系,通過設置大案、要案的發案率指標、稅務人員違規違法次(人)數指標等,對管理中缺位、越位現象及時提醒並採取措施。通過對預警信息網路體系的構建,實現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開展預防和警示,對存在的輕微問題進行控制和糾正,對發生的大案、要案及時做出反應和處理,以有效遏制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實現科學預警。 ⒌完善稅收執法監督制約機制。在稅收執法機關內部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比如稅檢聯席會議制度、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制度、稅收執法評議員工作制度、稅收執法案卷評查等風險防範工作制度、述職述廉工作制度等等,定崗定責,從設計工作流程入手,對執法崗位實施有效的責任考核,最大限度地化解稅收執法人員個人被追究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的執法風險;建立專業化的納稅評估體制,組建專門的納稅評估隊伍,增強執法合力,規范執法行為,理順稽查機構,真正實現稽查選案、查案、審理、執行相分離;認真執行重大稅務案件集體審理制度,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審理,對超過一定額度的審批事項,實行集體審批,民主決策,健全情況通報、社會聽證和行政復議制度;進一步完善稅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對在稅收執法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完善稅收執法應急處理機制,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對出現重大執法過錯的,實行領導問責制;建立以執法質量考核和外部評議相結合的風險考核管理機制,藉助稅收執法考核子系統,定期組織以稅收執法質量為主要內容的內部考核和外部評議,完善考核指標,對稅收執法質量效率進行綜合評價,利用稅收執法監督系統,全面推行執法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實現對稅收執法過程中全方位的監督和制約。

⑨ 怎樣解決企業合理避稅存在的問題

淺談企業合理避稅的策略與技巧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利潤最大化成為企業竟相追逐的目標, 如何降低稅務成本, 合法規避各項稅負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遵守稅法、 依法納稅 的前提下,企業如何通過稅收籌劃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了解我國稅收制度和國際稅收方面的知識, 必須精通合理的避稅方法。 1.合理避稅產生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1合理避稅產生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避稅是納稅人的必然選擇。 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就是競爭。 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必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全方位、多 層次的運籌,其中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潤分配關系, 既是國家要依法征稅,企業要依法納稅, 又是企業經營籌劃的重點之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自主權的日益擴大, 企業在逐漸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過程中, 自我意識、主體利益觀念日益強烈。由於稅收具 有無償性的特點,稅款支付是資金的凈流出, 企業的稅後利潤與稅額互為增減。因而,無論納稅多麼正當合理, 怎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對企業來講畢竟是既 得利益的一種喪失。 如何在不違法而又充分利用稅收的各種優惠政策條件下, 預先調整企業的經營行為, 以達到合法的節約稅負支出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影響舉足 輕重,成為現代企業面臨的緊迫課題。 1.2合理避稅產生的可能性 現代企業稅收籌劃是通過對企業經營、 投資和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選擇能降低企業稅負、 獲取最大稅收利益的經濟行為,這需要稅收制度能夠為企業進行稅 收籌劃提供選擇空間。1994年稅收制度改革以後, 我國稅收制度日趨完善,為了體現產業政策、 充分發揮稅收杠桿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職能,國家在已經頒布 的稅收實體法中不同程度上規定了不同經濟行為的稅收差別待遇, 即規定了不同經濟行為的稅種差別、稅率差別和優惠政策差別, 同時在稅收程序法中也為企業進行 稅收籌劃作了肯定,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空間已形成。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自主化,利益獨立化, 權利意識得到空前強化。企業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說是一種本能, 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和為己的特徵,最大限度地 維護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從稅收法律關系的角度看, 權利主體雙方應是對等的,不能只對一方保護, 而對另一方不予保護。對企業來說,在稅款交納過程中, 依法納稅是其應盡的義務, 而通過合法途徑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 維護自身的資產、收益,亦是其應當享有的最重要、最正當的權利。 2.合理避稅的路徑選擇 2.1合理利用稅收政策,規避相關稅金 稅收優惠是指為了對某些征稅對象和納稅人給予照顧或鼓勵而採取的 減輕或免除稅負的措施。它是國家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區、行業、 企業或業務的發展,或者為了 減輕某些具有實際困難的納稅人的稅負, 而在稅法中進行的某些特殊規定。 稅收優惠政策就是指對某些特定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 各種規定。 2.1.1利用減免稅優惠進行避稅 目前,國家在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個主要稅種中, 制定了近百項減免稅優惠,體現了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稅收導向。 為了減輕稅收負擔,一些企業採取"虛虧實盈"策略, 利用困難性減免稅的政策,以達到享受稅收減免的目的。 還有一些企業通過轉移經營業務給關聯企業的手法, 轉移收入和利潤,造成本企業微利或虧損, 然後通過困難性減免達到避稅的目的。 2.1.2 利用稅收優惠的多、雜進行避稅 我國稅收優惠按地區分為全國優惠條款、經濟特區優惠條款、 經濟技術開發區優惠條款等不同層次, 還有各地方自己公布的條款和地方政府及各部門內部掌握的優惠 條款等等。按企業投資人的不同,又分成外國、港澳台胞、華僑, 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 還有在國內按不同經濟形式劃分稅收優惠條款, 如新辦企業的優惠條款,下 崗職工、病殘優惠條款,校辦企業優惠條款等等。總之, 企業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實現合理避稅, 進行稅收籌劃,以減輕企業的負擔,從而實現 稅後利潤受益最大化。 2.2選擇合理的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規避稅負 由於所採用的會計政策不同,對企業稅負影響就不同。 企業管理者可以合理、 合法地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使企業的稅負降到最低。目前, 企業中常用合理的避稅方法, 我認為主要可以從費用的分配和利潤的分配入手: 2.2.1費用分配避稅法 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 ,利用不同的費用分配方法,進行合理的籌劃, 以達到合理避的目的。 計提折舊是對企業固定資產給以補償的基本方法,沒有折舊的計提, 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均不可能實現。 折舊作為企業的經營費用或管理費用, 其大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各期損益, 進而影響企業當期應納所得稅額。 2.2.2利潤分配次序避稅法 企業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預測利潤水平的高低, 是確定投資規模和方 向的重要因素。同時企業進行投資活動已經獲得了利潤, 該如何分配問題,不僅關繫到企業未來的發展, 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的稅收問題。正視利潤分配過程中征納 稅行為的存在,並盡可能採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 減少或降低利潤分配過程中的稅收成本, 這也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的重要環節。 3.結語 避稅是經濟生活中一個長期的話題。 但企業的合理避稅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認可, 是企業合理安排稅收籌劃,合理組織經營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雖然稅法的健全和 企業的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只要企業界認真學習稅法,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有關經濟政策,合理安排企業活動, 從長遠來看,合理避稅是和國家稅收政策不沖 突的,並且對企業和國家以及社會的發展會起促進作用。

⑩ 稅收法律存在的彈性以及漏洞有哪些

稅收法律是指擁有稅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頒布的調整稅收關系的規范性文件,是稅法的主要表現形式。下面為大家介紹下2014《經濟法基礎》中關於稅收法律存在的彈性以及漏洞有哪些的內容知識。
一、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最基本的原則,它是稅法三大基本原則中最基本的原則。稅收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稅法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都必須由法律予以確認;沒有法律依據,國家就不能課賦和徵收稅收,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這是世界各國稅法普遍遵從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稅收法定原則包括兩個基本要素:
1、是征稅必須立法。
2、是納稅也必須立法。
所謂征稅必須立法是指國家征稅機關,即稅法中的征稅主體必須依法征稅,如稅法沒有規定的,國家不能隨意進行課稅、征稅。《稅收征管法》第3條規定:「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優惠、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優惠、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二、稅收法律存在的彈性
經濟活動是復雜多變的,納稅人的經營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國家要對納稅人的經營活動征稅,就要制定能夠應對復雜的經濟活動的稅收制度,這就要求稅收法律具有一定的彈性。這種彈性也給納稅人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彈性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征稅范圍的彈性
征稅范圍是可大可小的,稅法上往往難以准確界定。例如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稅,「所得」的范圍就很難把握。在世界各國的稅法中,所得也沒有一個統一標准。從理論上說,應納稅所得額應該等於企業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項目金額。單從准予扣除項目金額來說,稅法只是作了一系列較抽象的界定,納稅人完全可以通過一定的合理的技術處理,使自己的征稅對象游離於征稅范圍之外,或者將高稅范圍內的對象轉移於低稅范圍之中,從而不納或少納稅。
2、納稅人定義上的彈性
任何一種稅都要對其制定的納稅人給予法律的界定。這種界定,理論上包括的對象和實際包括的對象差別較大。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納稅人定義的變通性,特定的納稅人繳納特定的稅收。納稅人如果能設法證明自己不是某種稅收的納稅人,自然也就不必繳納這種稅了。
3、計稅依據的彈性
稅額的計算關鍵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課稅對象金額,即計稅依據;二是適用稅率。稅額就取決於計稅依據金額的大小和稅率的高低。納稅人在既定稅率前提下,計稅依據愈小,稅額也就愈小,納稅人的稅負也就愈輕。為此,納稅人就會想方設法研究如何縮小計稅依據,從而達到減少稅額的目的。
4、稅率的彈性
稅率是稅額多少的一個重要因素。當課稅對象金額一定時,稅率越高稅額越多,稅率越低稅額越少。稅率與稅額的這種密切關系誘發納稅人盡可能避開高稅率,尋求低稅率。稅制中不同稅種有不同稅率,同一稅種中不同稅項有不同稅率,以及「一種一率」和「一目一率」上的差異性。累進稅率是稅率彈性的重要基礎,當計稅依據達到一定標准後,它適用的稅率會增高或降低,並且這種增降幅度相差非常大。這就使得納稅人對稅率的增降非常敏感,並想方設法去使自己適用較低的稅率。這種巨大的稅率差異對納稅人進行納稅選擇具有非常大的刺激力。
5、應納稅種的彈性
稅法規定,當納稅人存在混合銷售行為時,當其銷售額小於全部營業額50%時徵收營業稅,當其銷售額大於全部營業額50%時徵收增值稅,這樣納稅人可以通過對銷售額的控制來選擇應納稅的稅種。
三、稅收法律存在的漏洞
除了差異、彈性,現行的稅收制度中還有很多漏洞。任何稅法都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也不可能對征稅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都作出嚴密而周全的規定。稅法上的缺陷和漏洞使納稅人的主觀避稅願望有可能通過對其適當的利用得以實現。就我國而言,稅收法律方面的漏洞主要有:
1、稅法條文過於具體
任何具體的東西都不可能包羅萬象、完美無缺,過於具體的稅法條文造成一部分應稅行為游離於稅法規定之外,從而給這些應稅行為的避稅提供了機會。如我國目前對電子商務的征稅問題就沒有具體規定,我們無法對電子商務進行征稅。
2、稅法條文不一致
由於稅收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總是處於調整和變化狀況,導致有些稅法條文前後不一致。
3、稅法條文不嚴密
許多稅收優惠條款沒有防範避稅的規定,使納稅人存在濫用優惠條款的可能。如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制度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稅收優惠待遇,許多內資企業就利用這方面的政策搞假合資企業,規避企業所得稅負擔。當然這種作法是不可取的。
4、稅法條文不明晰
稅法有些規定過於抽象,不便於操作,這也許對納稅人有利,也許對納稅人不利,關鍵看納稅人如何爭取對政策的理解和稅務部門的支持。如現行增值稅制度和消費稅制度要求關聯企業商品交易按公允價格進行處理,如果出現無正當理由而價格明顯偏低的現象,稅務機關有權依照有關規定對交易價格進行調整甚至對企業實施處罰。但在實際操作中,計稅價格到底低到什麼程度才叫明顯偏低,標准不確定,可操作性較差。
建立合理的稅收立法結構、規范立法許可權;建立執法約束機制、規范執法行為;完善稅務救濟法律建設、建立獨立的稅務司法體系不僅僅是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也是提高依法治國、依法治稅從而提高依法執政能力水平的需要,更是建立現代化法制社會與國家的必然趨勢。(網摘)

熱點內容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