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妄想

道德妄想

發布時間: 2022-03-19 17:13:13

㈠ 「妄想入六道,業識不得脫」這話的意思「業力」又是什麼意思

(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若有誤處請指出)

顧名思義.(因)妄想會入六道.(果)就是業識不得解脫.
意思應該是指:
因為"妄想"才會入六道輪回.所以"業識"就不得解脫了.

業力.應該是指種種造作吧.

下面是業力的參考:

http://www.szjt.org/xuexiu_h/rufojian/contents/rushi_16.htm
業力
壹.業的定義與輪回說

「業」,梵語karman,音譯作羯磨,是「行為」(個人)、「行動」(社會)、「運動」(自然界)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各種行為、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的身心生活。佛教把我們身體、語言、思想的行為、造作,稱為身業、口業、意業,合稱為三業。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因為業既然是一種行為,這個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展轉相生,就形成了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力,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這種行為的業力,維系了三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里生生循環不息,於是便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回」說,而這個輪回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所以佛教主張:人的禍福是由自身業力所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便成為佛教重要的基本理論與特質。

貳.業的性質與種類

一般而言,業分為身、口、意等三業。內心想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就稱為「意業」,又稱「思業」;把內心的意志表現在身體的行動與言語上,稱為「身業」與「口業」,二者又稱為「思已業」,也就是已付諸行動者。由此身、口、意所造的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

一、善業、惡業和無記業

身、口、意所造的業,並非全是惡業,因此若依性質分,業有善業、惡業、無記
業三種。

善業:凡合乎人間道德,合乎大眾利益的,都稱為善業。譬如身行放生、布施、凈行;口說誠實語、柔軟語、贊嘆語;意起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等。

惡業:凡是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都稱為惡業。譬如身行殺生、偷盜、邪淫;口說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起貪欲、瞋恚、邪見等。

無記業:不能記為善或惡,即非善非惡,如無意識的動作等。

眾生若造善惡之業,其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因為有業因,必然招感業果。但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則無招果的力用。

二、表業和無表業

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又分業為表業和無表業,認為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則稱無表業。意業則不分表與無表。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於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

三、引業和滿業

引業:又稱總報業。就是牽引我們在四生六道輪轉的業力,故稱引業。這種隱而不顯的力量,在生死輪回中起伏,橫遍三際虛空,無所不在,是三世累劫以來的強勝業力。

滿業:又稱別報業。就是圓滿有情的眾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的善惡業。例如:同樣轉生為人,在人當中,卻有身體強弱、壽命長短、賢愚不肖、貧富貴賤等差異,此種差異的產生,是由於各人所造的業力不同所致。譬如布施者得富貴報,殺生者得短命報,這種令各人完成圓滿一生的業報,就稱為滿業。

四、共業和不共業

共業:眾生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為共業。又譬如天災、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災難,就是眾人的業報所招感,此稱為共業。

共業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不共業: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也就是有別於群眾共業的個人業力,稱為不共業。譬如每個人的待人接物、喜怒哀樂會有所不同,此即不共業。

不共業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系,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五、定業與不定業

定業:就是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也就是不但決定了怎麼報,連報應來臨的時間也已決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俗語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這就是所謂的「定業不可轉」。

不定業:就是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不定,因為時候和因緣未到,不管做了多少善事、惡事,報應來臨的方式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所謂「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貽家人,其禍必危。」這就叫做不定業。

六、四業

四業是指四種不同的業果報應,根據業的善與不善分,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業和不黑不白業。

黑黑業:惡業名黑,惡業招感苦果(惡報),因果皆黑,所以叫做「黑黑業」。

白白業:善業名白,善業招感樂果(善報),因果皆白,所以叫做「白白業」。

黑白業:善惡交參的業,招感白黑間雜的果,所以叫做「黑白業」。

不黑不白業:這是解脫善惡諸業的無漏業。永斷煩惱的無漏業,其性質已超越相對性的黑白,不招果報,所以叫做「不黑不白業」。

參.業報先後的規則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業報的關系雖然極其復雜,卻是有條不紊,毫釐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只見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報;作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為沒有因果業力的存在。其實,業依照受業的時間分,有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等三時業:

順現受業:現生造業,現生就受果報。

順次受業:現生造業,次生受果報。

順後受業: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

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種,須待三、五年後方能收成。

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陽光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裡,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做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由此我們可以獲得因果業報的兩個要點:

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不造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等待緣起而現行,產生作用。

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但是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以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力量逐漸減弱。譬如一杯表示惡因的鹽水,如果多添加善因的淡水,就可以沖淡惡果的鹹味。

此外,決定業報的先後,尚可分為隨重的業報、隨習慣的業報、隨憶念的業報三種:

隨重的業報:就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

隨習慣的業報: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譬如修凈土宗的人,須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凈土。

隨憶念的業報:由憶念決定去向。譬如有人出門,茫然地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不知去向何方,此時突然憶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在臨命終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感應的。

肆.業報的原理與啟示

佛教講「諸行無常」,世間萬法既是無常,必然不是常住不變的,何以唯獨業力能三世相續,輪回不已呢?據佛經所載,佛陀曾將「業」比喻為「如種」、「如習」。

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又有種子保留下來。經過一段時期後,開花結果的黃豆雖然凋謝、枯萎了,但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從以上的種種說明,可得如下三項業力論:

業力不失,通於三世。

作如是因,感如是果。

自作業因,自受果報。

這是說,眾生在生死海里流轉,生命不斷,就是靠「業」。業有如念珠的線,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不會散失;業維系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里輪回不已。所以,雖然我們的色身有生滅,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無法復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里,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里,它不會減少。由於業如茶水,是會流轉再生的,所以說「業力不失,通於三世」。尤其業有善有惡,善惡果報,均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賞賜福禍,也沒有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在這個教義下,我們得到幾個原則性的道埋:

業力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

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都是由我們自己所造作,沒有神明能為我們安排,甚至連神通也抵不過業力,因為在世間上的各種力量當中,業的力量最大。因此,自己所造的業,一定要自己去受報。

業報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在業報的定義下,大家受報的機會均等,不管達官顯貴,或是販夫走卒,做了善事就有善報,做了惡事就有惡報,絕無特權可言。

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

業,告訴我們,不論做了多少好事,不必自以為了不起,因為福德因緣如銀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因此,要不斷地積善行慈;相對的,縱使犯下滔天罪惡,負債累累,只要改過遷善,「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債務終有償清的一天。所以,業的定律告訴我們,自己的前途操縱在自己的手裡,它讓我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無窮。

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

因果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了解「善惡因果,決定有報」的三世因果觀,可以讓我們舍惡行善,趨樂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還債觀念,甘心受苦,進而扭轉惡緣為善緣。

尤其,從三世因果觀中,知道業道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互為眷屬。有了這層體認,必能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圓滿自在的人生,來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夠清楚的認識因果業報,必能把握業力而謀求自己的幸福。

㈡ 道德菩提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是什麼意思啊

道德菩提這些都是名相所知障與正果毫不相關,世間一切是放下了,心裡卻執著道德菩提。佛在《金剛經》上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間法是煩惱障,所學的是所知障,你這些通通放下了,真心本性就現成,真心本性是真我,所以後面才說今日方知我是我。

㈢ 妄想的思維內容障礙

(1)患者專心注意,堅信不移;
(2)判斷與推理有明顯錯誤,經驗與教育均無法糾正;
(3)內容與現實相違,但與個人利害有密切關系;
(4)與文化背景無關,這一特徵足以與迷信、偏見相區別。
妄想的最大特徵是妄想內容的核心完全涉及自我,如「我偉大」、「他人要加害於我」、「我是有罪的」、「那件事情會毀掉我的」等。如內容的核心不涉及自我,就算是一些沒有依據的且荒謬離奇的想法,在精神病學的評價標准上,也可以不被視為妄想。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與其他精神症狀的關系分類,可將妄想分為原發性妄想與繼發性妄想。(1)原發性妄想直接產生於大腦的某種病理變化,具有突然性,找不到心理上的原因,而且沒有心理學上的解釋。原發性妄想以突發性妄想最為常見,另外還包括妄想知覺和妄想心境。(2)繼發性妄想是繼發於其他心理過程的障礙,因而能找到心理學上的解釋。
妄想的內容有多種多樣,有被害、關系、物理影響、誇大、罪惡、嫉妒、鍾情、疑病等。多見於精神分裂症偏執型、偏執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與器質性精神病。其中,認為自已受到外力操縱,被電腦、原子能、激光控制的被控制感(delusion of being controled)和覺得自己正在想的內容已為周圍一切人所洞悉的被洞悉感(feeling of being revealed),以精神分裂症最多見。妄想的內容常由病人的經歷、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隨時代發展而有變動。如果說幾十年之前,妄想有較多的神鬼、催眠術之類的內容,那麼,當今,由於科學的發展,妄想有較多的電腦、激光的內容也就毫不奇怪了。通常按照妄想主要內容歸類,可以分為:
(1)誇大妄想
1)發明妄想,對個人科研才能的誇大;
2)財富妄想,對自己經濟地位的誇大;
3)血統妄想,出自名門後裔,對出身誇大;
4)鍾情妄想,堅信自己被別人鍾情,被異性追求。
(2)自責妄想
1)貧困妄想,對自己經濟條件的低估;
2)罪惡妄想,即自責妄想,是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貶低;
3)疑病妄想,對自己健康情況的貶低;
4)虛無或否定妄想,對自己存在的否定。
(3)被害妄想
1)被害或迫害妄想,認為被迫害;
2)關系妄想,它是產生其妄想的先驅,但多具被害性質;
3)跟蹤妄想,懷疑別人跟蹤;
4)妒嫉妄想,懷疑配偶與別人有不正當男女關系;
5)控制妄想或影響妄想、物理影響妄想,懷疑被別人或儀器所控制;
6)附體或著魔妄想,體內來了精靈生物,指揮他的言行;
7)變獸妄想、化變妄想,身體經歷生態的變化,變成了蟲、獸、龍,或其他非生物性的東西;
8)損失妄想,財富受得了損失;
9)訴訟妄想,堅信受委屈、打擊而反復訴訟。
(4)特殊妄想
1)內心被揭露感,又稱被洞悉感。患者覺得自己的思維未經有聲語言表達,就已經被周圍的人悉知。
2)影響他人的體驗。患者覺得自己一搖頭,文娛室內的病人都鴉雀無聲;自己一點頭,他們都談笑如常。
3)妄想性洞悉感。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患者都有一種預見感、洞悉感,早知即將如此的感覺。
4)思維插入。堅信他人在介入自己的思維活動,特別是插入一些污穢的思想。
5)思維被剝奪。堅信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移走了。 1. 葯物治療:以抗精神病葯物為主治療妄想症主要依靠葯物但對不同類型的妄想症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抗精神病葯是其中一類首選葯物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可考慮使用抗精神病葯物的長效針劑如果病人情緒波動較大包括出現精神病後的抑鬱便可使用抗憂郁葯物
2. 心理治療:首先需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透過給予病人支持來改變某些行為此外病人要避免過度的壓力在壓力情境下常會影響妄想強度針對個案情形教導適當的適應技巧或者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減少個案對壓力的不當反應如果病人同意應鼓勵其家人一同參與治療計劃對治療進度有幫助
3. 團體治療:配合上述治療進行
有些病人可即時好轉但有些則較難治理甚至可持續終生如若不予適當治療大部份病人仍可維持相對正常的社會生活但也有病人不能自我照顧情況嚴重

㈣ 如何看待南懷瑾先生與宣化上人對妄想的兩種不同觀點

凈空法師---什麼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聽兩個老師,你就會打妄想,他們兩個人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麻煩就來了。

第二、這個修學。古時候的規矩比我們現在好,這是第一天跟諸位講的「師承」,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國古代的師承,應用在傳統的文化,應用在佛法的修學是決定正確的,決定能夠達到教學的目標,我們佛門講「修行證果」,它確實能夠達到。可是師承在現代已經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還沾到了一點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就斷掉了、就沒有了。我還沾到一點邊緣,非常的幸運!

什麼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哲學,遇到方東美先生,我對他非常尊敬,我想跟他學。那個時候我在工作,只希望在工作多餘的時間裡面去旁聽他的課。他在台灣大學教哲學,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我還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他看。他回了我的信,要我到他家裡去見面、面談;談了以後,他不讓我到學校去。他告訴我,四十年前的學校跟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學校跟四十年前比,那就變化太大了,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講這一句話,就是涼水澆頭,沒指望!我聽了心裡很難過。到最後他老人家很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課。所以我的哲學是在他家小客廳、小圓桌,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傳授的。當時我不明了,學了佛以後,才知道這叫師承。

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要防止污染,現在講環保。我到學校去,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一接觸常常交談的時候,心裡就被污染了。所以他要單獨教,只聽他一個人的;換句話說,他一個人之外的,任何一個人我沒機會接觸。看的書,只有他一個人指導的,這是他對學生的愛護,真正得利益!聽兩個老師,你就會打妄想,他們兩個人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麻煩就來了。三個老師講的,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無所適從,到最後決定一無所成。一個老師走一條路,這真正是慈悲。所以我對他非常非常感謝,學生對老師要百分之百的依從。

我從方先生那個地方知道佛法的好處,認識佛法了、相信佛法了。當我研究佛經的時候,算是運氣很好,看佛經一個月,就有一個朋友給我介紹認識了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真正有學問、有道德。這個老人,那個時候大概六十一、二歲的樣子,我那時候二十六歲。章嘉大師也是跟方先生一樣,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他知道我讀經,每一個星期見一次面,提出問題他給我解答。他教給我一些修學的要領,我的佛學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一個老師。

三年之後章嘉大師圓寂了。我沒有法子,再去找一個老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到台中,找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師十年。第一次跟李老師見面,他就問我:「你以前跟哪些人學?學了一些什麼東西?」我很單純只跟一個,而李老師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雖然跟他一個人,也不行!李老師提出條件,你要想跟我學,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講經說法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一律不準聽。第二個,你看書,無論看什麼書,不經過我的同意不準看。第三個條件就更苛刻,你以前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否定,要在這個地方從頭學起。

我想像這個老師非常苛刻,很厲害,最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他的條件,做他的學生。這樣他就告訴我,他說:「我這個三條有期限的,只有五年。」要我遵守五年。而且很客氣的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這是師承,現在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什麼學生肯接受這些條件?我沾到這個邊緣,我接受了。他提出來,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大概到半年,真的得利益、得好處,所以才覺悟到,從前方老師、章嘉大師對待我都非常真誠慈悲,愛護備至,防止邪知邪見,讓我走一條正路。這個在李老師那個地方得到結果。

在李老師的會下,我深深感受到這個教學的好處、利益。他老人家要求我遵守五年,我延長了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絕對不違背他的規矩。十年之後,的確比較成熟了,特別在講台上能夠表現得出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早年講經要准備,很充分的准備。十年之後,從來沒有預備了,從來沒有講稿了。所以現在要有人請我去講演,叫我寫講稿,我絕對不去,我沒有這個習慣,我沒有講稿,而且還習慣臨時出題目、臨時限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一定一分鍾、一秒鍾不會差,到時候我的東西講完了。講經也是的,從來也沒有準備,十年以後沒有了,這是得力於師承的邊緣。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比現代科學的教學法高明多了!

我勸大家「一門深入」,一部《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用意何在?三千遍念下來,你的心定了。念經就是持戒,念到心清凈,心清凈自然開智慧,那個時候你聽經,一聽就開悟,就懂!如果你的心不清凈,妄想、雜念很多,諸佛菩薩來講經,你也不會開悟。道理在此地。

㈤ 妄想的症狀,以及克服方法

我感覺你可能有一點強迫症的症狀,希望你耐心看完我的文字,我相信你看了以後,一定會從其中獲得啟發。

硬碰硬我們是干不過強迫症的,否則它就不叫強迫症了。
對於是石頭的強迫症,我們是雞蛋,不要拿雞蛋去碰石頭。
就是應該把強迫症當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就像你的眼睛、鼻子一樣,他是你身體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強迫,只要你思維是正常的,你就有強迫,那麼為什麼正常人沒有被強迫難住呢?因為很多問題都是不需要答安的,正常人想想就過去了,因為正常人接受了強迫,自己也不追求完美,所以強迫就對他構成不了威脅。但是強迫症患者,卻把自己的強迫當成不正常的,老是和強迫較勁,又變態的追求完美。所以就強迫你

治療強迫症千萬不要控制與克制,那樣只會更嚴重, 要允許自己的焦慮、不安,恐懼情緒的出現。
在強迫症中,一切的心理反抗,或者是轉移注意力,都是沒有效果的
不管強迫症如何千變萬化,「把心放平順其自然」是治療強迫症的核心與關鍵.
心病還須心葯醫,用葯物治療強迫症治標不治本。
「把心放平順其自然」可以理解為當強迫症來襲時對症狀的不理不睬, 或者不抵抗不幹涉,或者接納,又或者不理不怕不對抗-------,而且一定同時要允許強迫症帶來的焦慮不安恐懼的存在
在強迫症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接受症狀產生的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是正常的。只有接納了這種焦慮,焦慮才會正常的消退,如果對焦慮進行壓制與控制,必然會加重焦慮對自己的影響,造成自己更多的痛苦。

你最應該做的是把心放平順其自然,這一點至為重要。 強迫症就像在冰面上騎自行車,你越用力摔得越狠。又像一個彈簧,你越是摁它,它就越彈的高,你不動它,它倒自己靜止不動了,你的強迫症和這個彈簧原理差不多。以後什麼都不要刻意去控制它抑制它,順其自然就好。
再有一點,得強迫症的人,往往把什麼都幻想得完美,這是錯誤的。比如,心理強迫症的人多數有「強求完美「的思維觀念。什麼事都強求做得十全十美。但你靜心思考一下,世上存在完美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沒有!! 所以當自然、現實是不完美的,而你又去強求做到十全十美,結果一定會是矛盾痛苦的! 試著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世界,用包容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建議你區分對待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對於強迫思維要順其自然,採取接納的態度,而強迫行為則採取控制不去做的態度。強迫症的復雜和反復就決定了康復之路的漫長,不過貴在堅持,相信一定會有回報的!

再舉例說明:很多人總「怕」強迫症的出現。其實,這在正常人身上也會出現的,只不過當事人不在意罷了。而強迫症患者由於怕這種思維的出現,於是,越怕就越會出現,越出現就越緊張,並不斷把這種意識強化和鞏固下來。究其原因,強迫症患者首先要改變思路,即大家都有過這些思維,我也有,我和大家一樣正常。這樣一來,就能逐步建立自信心。有此依靠學會把心放平順其自然,就能在強迫症這只「紙老虎」面前站得住,和它進行戰斗,並且戰勝它。

不要總是試圖反抗或想擺脫它,要學會接受它是你的一部分,因為當你反抗的越激烈,它反而會越容易影響你,因為此時你的腦海里都是它,雖然你想的是擺脫它,但卻恰恰提醒了你自己它的存在,反而會更難過。追求完美誠然是好事,但這世上有誰做事能達到絕對完美、絲毫不出錯呢?答案是沒有。只要是人,就沒有誰能達到絕對完美的,我們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你無法窮盡所有意外,那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所以,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吧,不要被它占據了你的思緒,將它放置在你心中的一個角落,不要去觸碰它,即使有時不小心又觸碰了它,也不要擔心,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管它是否回到了那個角落,慢慢的你會平息下來。

當你在大腦里不受控制的想一些事情的時候,心理上放鬆,不要用力控制自己去不想,也不要刻意去追著想,允許自己的焦慮、恐懼情緒的出現,然後順其自然把心放平。剛開始做或許會有點困難,但是一次又一次慢慢的就發現自己就不想了,就輕鬆了!記住,關鍵是順其自然把心放平,我就是這樣治癒的。 強迫症就像拍皮球一樣,皮球跳動代表著病態思維。那麼,怎樣才能使球靜止下來,即症狀消失呢?答案就是停止拍球,球自然會靜止下來,患者只有忽視它的存在,把心放平順其自然,症狀才會慢慢的消失. 為什麼很多強迫症患者與其斗爭多年,卻一直無法戰勝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順其自然把心放平」。學會把心放平順其自然,一點一點的把心放平,一開始會很痛苦,只要長久做下去,強迫症是可以完全治癒的。

所以給你推薦三種療法以供參考

第一種療法-------把心放平療法

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心放平順其自然和為所當為」當為這兩項。
「把心放平順其自然」是指心裡方面,就是當一些想法出現的時候,讓它自然出現,不強迫自己一定不要去想。自然一詞,在這里是指自然出現的念頭讓它自然去想,不去控制和強迫它停止。
「為所當為"是指行為方面,是做現在該做的事。接著順其自然這句話,意思是,當一些念頭想法出現的時候,不要強行控制它停止,想一想也沒什麼,但是現在該做飯了,你要去做飯,該讀書了,你要去讀書,做現在應該做的事,就是為所當為。
就是不讓大腦過多干預,不當一回事,然後努力做別的事,而不是努力控制或者忘掉現在的狀態。

努力做事 + 平靜的面對+ 順其自然的心態。這種心態才是真的治療強迫症最好的心裏面對的狀態。再加上 有正常的生活規律 好的心情 自己的 意志力 。
強迫症就能逐漸減輕,可以正常生活,再自己適應這個狀態,就能逐漸治癒

不去排斥,不去分析,不去評判,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我們從來不覺得人類穿衣服有問題,為何?那是因為我們把衣服看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所謂順其自然嘛。比如說你家裡有鬧鍾,時間長了你就注意不到鬧鍾滴滴答答聲音。火車站的周圍的居民,睡覺也可以很香噴噴,這就是接納了對他們的影響,從來自然來,自然去,就好像我們拿筷子吃飯,用筆寫字,走路,刷牙一樣,都是很協調流淌一般。你去刻意改變了,反而顯得不自然。

第二種療法如下:

第一步:看清想法。學會辨別自己的強迫思維,離開想法,堅持不理不怕不對抗,想法只是想法。
第二步:停止所有的強迫行為和儀式行為。
第三步:接納情緒。在停止強迫行為的過程中,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只要你堅持不去做強迫行為,而是帶著這些焦慮恐懼等不舒服的感受繼續做該做的事,情緒會按其規律隨時間逐步緩解。成千上萬次的這樣堅持下來,你就贏了。強迫症最終會逐步淡出你的生活。

第三種療法-----森田療法
治療原則
"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

對症狀而言,就是要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真正認識到對它抵制、反抗或迴避、壓制都是徒勞的,不要把症狀當作自己心身的異物,對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帶著症狀學習和工作。應當說"順應自然"是森田療法中最基本的治療原則。這條基本原則包含著下述多層涵義:

順應自然地認識精神活動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
神經質症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是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其結果如同高良武久所說:"如果有人無論如何要祛除一切邪念,就可能產生不正恐怖的強迫觀念"。神經質症患者對這種心理採取抗拒的態度,他們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絕對清凈,結果必然出現心理沖突。改變這一點,就應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不好的想法在頭腦中閃現,是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
此外,認識精神活動的規律,還需認識精神拮抗作用,認識到人有對生的慾望和對死亡的恐怖這樣兩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現象。接受這種心理現象,而不必為出現死亡的恐怖而恐懼不安,以至拚命排除這些令人恐懼的念頭,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內部沖突之中。例如,站在高處時,想到可能摔下去,這本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想法。神經質症患者卻認為這是異常現象而與之對抗,越對抗則越感到有可能摔下去。改變這種症狀,只有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對立觀念的抗拒,才可能減輕以致消除精神內部沖突。
順應自然地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
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心身異常,只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對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制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繼發性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
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症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症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而使症狀得以減輕以至消除。例如,對人恐怖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現,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的感覺持續下去了。相反,接受臉紅的症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認識症狀的規律還包括要認識到症狀的改變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認識這一點才能堅持對症狀視若平常,不當作自己心身的異物加以排斥,才可能真正消除精神交互作用的影響。


森田療法認為改變神經質症狀,一方面要對症狀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慾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盡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能夠見成效的事情。努力作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
神經質症患者本來具有強烈的生的慾望,但為死的恐怖所束縛,原有的精神能量均投入在對症狀的關註上,而影響了其正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工作和學習越無成效,患者的注意就越固著在其症狀上,就越把症狀當作必須排除的異物看待,從而加重其症狀。
按照生的慾望所表現出的上進心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第一,會把一直指向內心的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第二,因為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上而使症狀得到改善;第三,雖然帶著症狀去行動仍有痛苦,但行動本身會帶來兩種收獲,其一是該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不必等症狀消除;其二是做了就能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上有所收獲。
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端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症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系,但該見的人還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注意自己是否又恐懼了,堅持做下去,恐懼就會逐漸減輕。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想方設法要消除症狀,想等症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里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盡管痛苦也要堅持,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對行動束縛的模式。

總之就是在把心放平順其自然的治療原則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治療強迫症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不經歷痛苦的過程是治不好強迫症的,最起碼開始的一段時間是會極不適應的,也是極痛苦的。正如我對很多迫友說的,當強迫症成為習慣時,要更正到正常人的思維是很痛苦的
治療強迫症好比開車,當你剎車時,總有一點慣性車才會停下來

還有一點就是強迫症是任何人都有的,有些人輕有些人明顯一些. 所以強迫症只要不影響生活就是痊癒的.
你應該認真琢磨我給你的這些建議,剛開始做的時候會很痛苦,一般會有3---6個月的調整痛苦期。以上按我說的堅持兩三個星期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變化。

我15歲得強迫症,強迫症整整折磨我20幾年,我的人生徹底毀了,痛不欲生,就是依靠上面的方法痊癒的,希望能對你能有所幫助有所借鑒。(以上為我個人治療強迫症的心血,也借鑒復制了一些網友的治療經驗,歡迎看到以上文字的網友粘貼,復制,轉載給有需要的人看,在下不勝感激。)

㈥ 怎麼解讀「不要對人性有任何妄想」

科學出來有自然身體的機械人也有談人本性的條件?另類只能隨口人性,實際不知自己隨口出來的人性是啥東西。

㈦ 妄想的解釋

妄想是一種不理性、與現實不符且不可能實現但堅信的錯誤信念。它包括錯誤的判斷與邏輯推理。即使把事實或已經被完全論證的理論擺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難動搖他的信念。
概念
思維內容障礙,主要主要表現為思維內容的荒誕,包括妄想、超價值觀念和強迫觀念。妄想是指在精神病態中產生的,缺乏事實根據地,堅信自己的某種錯誤判斷和推理,是思維障礙中最常見、最重要的症狀。
特徵
妄想內容與事實不符,缺乏客觀現實基礎,但患者仍堅定不移;
妄想內容涉及患者本人,且與個人具有利害關系;
妄想內容具有個體獨創性,是個體的心理現象,並非集體信念;
妄想內容與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經歷有關,且通常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通常按照妄想主要內容歸類,可以分為:
誇大妄想
1)發明妄想,對個人科研才能的誇大;
2)財富妄想,對自己經濟地位的誇大;
3)血統妄想,出自名門後裔,對出身誇大;
4)鍾情妄想,堅信自己被別人鍾情,被異性追求。
自責妄想
1)貧困妄想,對自己經濟條件的低估;
2)罪惡妄想,即自責妄想,是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貶低;
3)疑病妄想,對自己健康情況的貶低;
4)虛無或否定妄想,對自己存在的否定。
被害妄想
1)被害或迫害妄想,認為被迫害;
2)關系妄想,它是產生其妄想的先驅,但多具被害性質;
3)跟蹤妄想,懷疑別人跟蹤;
4)妒嫉妄想,懷疑配偶與別人有不正當男女關系;
5)控制妄想或影響妄想、物理影響妄想,懷疑被別人或儀器所控制;
6)附體或著魔妄想,體內來了精靈生物,指揮他的言行;
7)變獸妄想、化變妄想,身體經歷生態的變化,變成了蟲、獸、龍,或其他非生物性的東西;
8)損失妄想,財富受得了損失;
9)訴訟妄想,堅信受委屈、打擊而反復訴訟。
特殊妄想
1)內心被揭露感,又稱被洞悉感。患者覺得自己的思維未經有聲語言表達,就已經被周圍的人悉知。
2)影響他人的體驗。患者覺得自己一搖頭,文娛室內的病人都鴉雀無聲;自己一點頭,他們都談笑如常。
3)妄想性洞悉感。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患者都有一種預見感、洞悉感,早知即將如此的感覺。
4)思維插入。堅信他人在介入自己的思維活動,特別是插入一些污穢的思想。
5)思維被剝奪。堅信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移走了。

㈧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是什麼意思

  •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古德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德,不明道德。

  • 上德不德:雖然行菩薩道,可是不執著於行跡;雖然做種種善事,可是不存行跡。所謂為善修德,這是做自己份內之事,絕對不會生驕傲的心,沒有一種自滿,不會說:「我做了德,我做了善,我做了好事」,沒有這種的思想。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真正行菩薩道的人,行所無事,一切不執著,無論做了什麼功德,沒有執著心,不認為自己做了功德,對人不生驕傲自滿的思想,這是上德不德的表現。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智慧;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有道德;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生驕傲心,目空一切;真正有修持的人,不會生自滿的心,自我宣傳。

  • 下德執德:一般凡夫俗子,做點功德便認為了不起,到處賣廣告,我做了什麼善事?我做了什麼功德?以此為招牌,到處騙人,令人對他有好感。換言之,就是變相的老千。上德的人,雖然做了功德,可是不執著功德;下德的人,做點功德,便執著功德,到處宣傳:「我造了什麼廟?我建了什麼塔?我印了什麼經?我說了什麼法?」總而言之,有說不完的功德。這是下德執德的作風。

  • 執著之德:凡是有所執著,我在某河建大橋,我在某處修大道等等。

  • 不明道德:那就沒有道德。有這種思想的人,是沒有明白道德的真諦。

  • 自我宣傳,自我陶醉,這是一種妄心在作祟。所謂眾生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動一個殺念,也是妄想;動一個盜念,也是妄想;動淫念,動妄語念,動飲酒念,都是妄想。總而言之,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妄想是修道人的障礙物。如何不起妄想?參禪打坐、誦經持咒,精神集中,心無二念,這是控制妄念不生的法門。

㈨ 請問佛教說的煩惱是什麼分別、妄想、執著又是什麼意思謝謝。

煩惱,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通常是指內心的煩悶苦惱或焦慮不安。不過,在佛教中所指的煩惱,包含的范圍要大得多,它不單指煩躁、苦悶、焦慮,還包括貪婪、執著、自私、傲慢、虛榮、妒忌、吝嗇、錯誤的見解、懷疑、猜忌、生氣、憤怒、憎恨、殘酷、反感、愚昧、無知、麻木、散亂等等。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負面情緒、不好的心理狀態。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煩惱。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
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

雖然煩惱多種多樣,但都可以歸結為貪、嗔、痴三大類。
什麼是貪?貪就是指想得到東西,心黏著對象。
什麼是嗔?嗔就是心厭惡對象,不喜歡、討厭、反感。從憤怒、兇狠、殘酷,到憂郁、煩躁,都屬於嗔。
什麼是痴?痴是心對目標的愚昧、盲目、無知。

這些煩惱是怎樣產生的呢?
根據佛教,我們所謂的世間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自己的身心,一類是外境。自己的身心是什麼呢?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所看的是顏色、光等。耳所聽的是聲音;鼻所嗅的是氣味;舌所嘗的是味道;身體所碰觸的是觸覺,如軟的、硬的、滑的、粗的、輕的、重的、冷的、暖的,還有痛、癢等。意(心識)所思維的是各種各樣的現象。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和意,離開了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眼睛看到好看的、美麗的東西,會產生愉悅的感受,認為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產生想要得到、擁有對方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就生起。

當一個人見到不喜歡的東西,聽到難聽的聲音,聞到很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或者天氣酷熱難耐的時候,就會產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為對象是不好的、是壞的,內心會排斥、反感。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這種心理就是嗔。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了痴。痴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為有痴,貪、嗔才會產生。

總之,貪婪、追求、執著、痴迷,還有邪見、傲慢、虛榮等,都是屬於貪。發脾氣、煩躁、妒忌、焦慮、憎恨等,都屬於嗔;麻木、愚蠢、無知、恍惚等,屬於痴。所有的煩惱都可歸類為貪、嗔、痴。
貪、嗔、痴三種煩惱,佛教稱為三不善根,即一切煩惱的根本。

所謂的煩惱,其實都是基於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產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產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產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痴三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佔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為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為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這叫做痴。
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層關系——見到好的就想得到,見到不好的就想排斥——煩惱就這樣產生了。

煩惱又可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面叫做違犯性煩惱。違犯性的煩惱是一個人不良心理已經表現在他的行為上了。比如一個人暴怒到要殺人或者殺生;由於貪心而去偷別人的財物,去搶劫;打架,罵人、騙人、搬弄是非;為了往上爬而不擇手段打壓別人;沉迷於追求異性、玩弄感情、吃喝嫖賭。心裡的煩惱已經顯露在身體的行為、語言上,稱為違犯性煩惱。這種煩惱是最粗的煩惱,已經在燃燒人的身心了。
第二個層面叫困擾性煩惱,即一個人的煩惱只浮現在心裡,還沒表露出來,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包括貪婪、執著、傲慢、自負、憎惡、煩躁、散亂、沮喪、麻木等。例如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採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你感到很焦慮、煩躁不安,但還不至於做出沖動的事情來。雖然在語言和行為上並沒有表露出來,但內心已經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緒所佔據,這叫做困擾性煩惱。
第三個層面叫潛伏性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指沒有表露於行動、語言和內心的煩惱。也即是說,現在沒有煩惱,但並不等於說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它們只是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例如:當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時,生起的心稱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時可能不會感到煩躁,沒有煩惱,但是只要遇到適合的條件,煩惱立刻就跑出來了。譬如現在大家很歡喜地坐在這里聽佛法開示,暫時將工作放在一邊,沒有煩惱;但聽完之後,一回到辦公台,看到一大堆還沒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煩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靜止不動地坐在那裡入定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他的心很快樂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間,入定多長久就享受多長久的禪定快樂,完全沒有雜念,更不用說煩惱了。但是當他出定後,當他看到了漂亮的東西、聽到悅耳的聲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內心難免會產生貪愛,這證明他的煩惱還沒有完全被斷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鎮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樣,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乾枯了;但只要根還在,一到春天,它又開始發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樣,只把草拔出來,但根沒有被拔掉,有機會它還是會生長出來。煩惱只要沒有被連根拔除,它就以潛伏性的狀態存在著,叫做潛伏性煩惱。
作為佛教,即覺悟者的教導,目的就是為了斷除這三個層面的煩惱。
煩惱根深蒂固,想要斷除煩惱不是說想斷就斷、輕而易舉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煩惱由粗到細分三個層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個階段。修行的三個階段分別可以去除三個層次的煩惱,即:
1.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
2.通過修定去除困擾性煩惱;
3.通過修慧去除潛伏性煩惱。
一、想要去除違犯性煩惱,必須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雖然不能防範一個人的心,但能規范一個人的行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應該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稱為戒。許多人將「戒」片面地理解為消極的禁戒,認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然而,「戒」的巴利語為s?la,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范、好品德、良善的行為、佛教的行為准則等。是從「戒」的原意來看,它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素養。
一個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不會去做損人利己,甚至是傷天害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會做對他人會帶來傷害、對自己會受到良心譴責的事情。
總之,當一個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會在言行上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會成為違犯性煩惱的奴隸。通過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二、想要去除困擾性煩惱,去除內心的煩亂,就應該修定。定是什麼意思呢?定就是內心的平靜。佛陀曾教導我們很多讓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業處」,即心工作的地方,讓心通過專注於單一的目標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為什麼讓心專注於單一的目標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靜呢?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閑,甚至到處惹事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著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從事心靈工作的,教我們如何引導這顆心、善用這顆心,讓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發展。
在這里,我想教大家兩種修定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專注於特定的目標來培育平靜。
第一種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過專注呼吸來培育定力。當你回到家之後,可以抽一個時間段,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鍾或者一個小時都可以。在這個時間段里,不要看電視,不要開電腦,把手機、電話都關掉,找個安靜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間、書房坐下來。找一個舒適的坐墊坐著,墊大約高四指,或者更高一點,把臀部墊高一點,這樣的話可以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後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彎腰、駝背,也不要綳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輕輕地閉上眼睛,然後全身放鬆,讓身體處於輕松、自然、舒服、適合禪修的狀態。這個時候,應當暫時放下公司的事務,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擾,暫時放下家庭的瑣事,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追憶過去,也不要計劃未來,把所有跟禪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先放下,決意回到當下,回到這一刻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當身心都處於自然、輕松、舒適的狀態之後,再把心念確立在鼻頭、人中或嘴唇上方這一帶區域,嘗試去覺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著呼吸進到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吸出到體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軟、細滑、輕盈、流動、熱、冷、推動等感覺,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讓心覺知進出於鼻端、人中這一帶區域的呼吸就行了。
覺知呼吸其實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呼吸無時無刻都在,只是我們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覺知呼吸,無須造作,無須刻意,只須嘗試去知道、去關心一直都在這里的呼吸就行了。
這是通過專注呼吸來使內心平靜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經常學習關注你的呼吸,你將會發現:你的情緒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內心更容易平靜了。
三、想要去除潛伏性煩惱,根除內心的煩惱,就應該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過智慧,才能把煩惱連根拔除。
這里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佛教所說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夠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智慧。
包括身心在內的世間所有現象都不是永恆的,一切都在剎那剎那地生滅變易著,這稱為「無常」。萬物都在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因為無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個所謂的「自我」、「靈魂」、「實體」、「本體」存在,這稱為「無我」。
如此用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觀照一切的世間,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通過觀智如此透徹地觀照,當他的智慧成熟時,就可以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

熱點內容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