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治國
Ⅰ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經》第幾章
修身齊家,治國平抄天下,這個是大學里襲面的內容。是儒家四書五經中大學的篇目。他告訴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為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為本。所以這是儒家經典大學裡面的內容跟道德經沒有關系,但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個基礎,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修心的話,那麼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經的。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Ⅱ 《金剛經》抄襲萬經之王《道德經》
您好!請問您的根據是什麼?對此我想引用羅大倫博士的觀點:《道德經》專和《金剛經》的屬核心思想是一樣,都講放空自己和利益眾生(無我利他),對宇宙根源的講述也異曲同工。但我認為這是英雄所見略同,不存在「抄襲」。因為除了「文字相」和「名相」之外,兩經還是有區別的(水平不夠不敢詳述)...
雖然從民族感情上看道家相對佛家更「本土」,但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把儒釋道合而為一了,對不對?此回答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Ⅲ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
利用自己的智謀來治理國家,將會是國家的盜賊,不用自己的智謀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道德經裡面講的基本上就是無為而治,取其自然,然後利用自然的狀態這才是最好的。
Ⅳ 道德經真的是只講治國的政治書嗎
不是,道德經就是一本奇書,還像是寫給自己的一樣
所以 政治家看到治國內,陰謀家看到陰謀,兵家容看到兵法
不同的經驗的人,會有不同的收獲
可惜我不會古文
要不然我就不看翻譯
因為翻譯是以別人的經驗進行翻譯的
所以馬雲不看翻譯版的道德經
所以那些名家才會誇道德經
Ⅳ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對治國有什麼主張
作者認為治國治軍要道、德、仁、義、禮兼而用之,統治者要謙柔角晦,專對人民要「慈」,屬如此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王真還認為對戰爭要有準備,注重為止戰而備兵,反對麻痹輕敵;對戰爭的到來要有預見性,以「戢兵於未動之際,息戰於不爭之前」。在戰略上以不欲求欲,以不為求為,以迂求直,以損求益,以柔克剛,以無事取天下。認為非勝非難,持勝難;要持勝,君主就要有道,善於自為卑小,常示寡弱,而不可為強梁於天下。
Ⅵ 道德經·以正治國的出處
《以正治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道德經》,又稱回《道德真經》、《答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Ⅶ 道德經中有關治國思想的表述有哪些
2013年1月5日 - 而且,老子的治國思想非常超前,與西方近代政治理念往往...第一,關於老子其人和《道德經》的版本問題 老子這個...《道德經》裡面那些看起來像是純哲學的
Ⅷ 老子的道德經,大家是怎麼理解的,關於無為而治的治國 管理 做人
老子的無抄為治國的思想,是老子辯證思想的治國上的具體的體現,在道德經第十八章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荒廢了,才有提倡仁義的必要,所以仁義 智慧 孝慈 忠誠出現的太多並不是什麼好事情,這證明天下並不太平,所以作為統治者,要遵循老子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原則,有時不能政令多變,應順其自然,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人性本來就是善良的。統治者不去干預的太多,天下就會太平了
Ⅸ 《道德經》:為什麼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治理國家必須推行正直、誠信的教化,因為治理國家的重點在於教化人心,所以基本國策必須回堅持正道,才能答國泰民安。正直、誠信的教化是引導人心向善的,是弘揚正氣的,是凝聚民心的,所以才能把國家從根本上治理好。
用兵是特殊的情況,是不得已而採取的國家暴力行為。用兵的目的在於取得勝利,《孫子兵法》上說:「兵貴勝,不貴久。」。戰場上是只求勝利而不擇手段的,為了勝利可以犧牲別的一切——戰場不是講究正道、濫施仁義的地方。所以戰爭的精華在於出「奇」制勝。
「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兵法上講究「以正合,以奇勝」,意思就是用兵的統帥要懂得戰爭的基本規則,但又不能拘泥於那些規則。既要會布下堂堂之陣,又要善於奇變橫生。戰爭是講究斗「智」和斗「力」的。
Ⅹ 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分別是什麼
思想: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
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10)道德經治國擴展閱讀:
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影響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歐洲從十九世紀初就開始了對《道德經》的研究,到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