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缺陷

道德缺陷

發布時間: 2020-12-21 13:17:42

Ⅰ 怎麼理解「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

因為如果遵循道德的要求,即使做出的事不是那麼明智,至少不會是愚蠢的。

Ⅱ 大學生道德修養缺陷是什麼

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現狀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但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價值取向趨於實惠,社會責任感淡薄,自我意識彰顯,公德素養較差,認知與行為脫節,求職和學習目的功利化等等。現在的大學生好像已經失去了「謙謙君子「的風度:校園內,大學生忽視公德、失落文明的行為還是比較多的。上課已一刻鍾,還有同學在堂而皇之地吃早餐;一節課後,很少看到有學生主動幫老師擦黑板。這些「小事」折射出學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明顯不足,大學生在文明修養、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許多學生在校期間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凡事不想「出風頭」,遇上明顯不對的事也不敢據理力爭,挺身而出。某媒體雜志更是詳細而全面的概括了當前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現:1)考試作弊,大學生考試作弊已經司空見慣,期末考試作弊、畢業考試作弊、各種資格考試作弊,無考不作弊。作弊者隊伍越來越龐大,手段也越來越先進,甚至出現了以賺錢、營利為目的「槍手公司」。(2)學術抄襲, 論文移花接木,東拼西湊,假想實驗數據,編造實驗過程,在網路上購買學士、碩士論文。「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就是搜尋、拷貝和粘貼」。(3)簡歷注水,招聘會上人人都是優秀班幹部、三好學生,個個都有一疊榮譽證書、都有一流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甚至出現了一個班級里出現十幾個「學生會主席」的「咄咄怪事」。4)投機取巧,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幹部等的時候,想法設法請客送禮、投機取巧拉關系。5)騙貸逃貸, 借了貸款不還,甚至壓根就沒打算還,國有商業銀行國家助學貸款壞賬比例高達10%,全國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銀行列入暫停發放助學貸款的「黑名單」,部分大學生出具虛假貧困證明騙取助學貸款。6)拖欠學費 家裡按時給了學費,結果被拿去吃喝玩樂談朋友,甚至從事賭博等違法行為,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許多高校被拖欠的學費每年都在遞增。7)隨意違約 就業的時候任意變更、撕毀就業合同,不少學生因為戶口、待遇等問題解決不「如意」就不辭而別,給招聘單位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8)放縱自己 上課時聊天,吃巧克力,聽隨身聽,化妝,打手機,呼呼大睡,在公共場所半摟半抱著談情說愛,旁若無人。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網路信息社會的到來,科技革命給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以及行為帶來了雙重影響,東西文化的交匯碰撞,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矛盾性和復雜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實亡,德育目標過於理想化,教育內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單一,德育工作者隊伍不穩和素質不高等問題,是大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另外,大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這些問題形成的內在原因。因此,各高校也在不斷的提出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的舉措,爭取能讓新生力量做一個合格的具備高素質的人才。可是何謂合格?不少人琢磨著,但就是搞不清楚。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後備軍和接班人,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國家、學校歷來重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以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對於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對於發揚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學生群體的思想、學習、生活現狀而提出的。 當代的大學生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八榮八恥」,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一項根本的內容,就是要培養「榮榮恥恥」的觀念。在大學生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首先要自己做到自省自律、知恥改過。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理論中,對於自省、改過、慎獨等都非常重視,要求人們「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君子慎其獨」,這些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榮辱觀的培養中,我們應該自覺地養成:自律、自省的意識和知恥改過的觀念,明確辨別是非榮辱,自覺加強自我約束,使優良思想道德觀念的培養成為我們當代大學生主動的人生追求。大學生應當具備的道德品質是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時應該表現出來的品德:勤勞節儉、尊重師長、團結和睦。立志勤學、謙虛禮讓,誠實守信等等。我們當代的大學生要時刻記住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我們代表著中國最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作為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和人民的希望,是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光榮而神聖的歷史重任,應該把握當前形勢,認清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責任,不斷弘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立志奮發成才,為祖國和人民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Ⅲ 關於道德缺失的事件

網友「半瓶風度」在某論壇成都版發帖,鏈接了一個視頻:一操著成都口音的長發美女竟笑著將活兔子生生坐死。該視頻令眾多網友憤怒,紛紛發出最強音:人肉她!
不忍目睹的4分7秒
視頻長4分7秒,美女白衣、短裙、長發,看上去很美。但她做的事情卻讓人不忍目睹,整個過程充斥笑聲。畫面上全是女的,聲音也只有女聲,說的全是川話,極像成都方言。這只可憐的兔子被蓋上玻璃板坐了兩次,第一次持續47秒,第二次32秒。
屁股直接坐 長發美女從桌子上的籠子拿出一隻活的兔子把玩,籠子裡面還有3隻。
第1分16秒,長發女說「輕輕的坐一下」,然後將兔子放在桌子上,屁股坐下去。「好軟哦!」她說。兔子跳了起來,摔到地下。長發女將其提起來丟在桌子上。
蓋上玻璃板坐 長發女將旁邊一塊玻璃拿起來。據目測,玻璃長方形,約半米長,30厘米寬,兩三厘米厚。她笑嘻嘻地將其放在兔子身上。第2分16秒,長發女坐在玻璃板上,說:「坐到偏腦殼的地方……它曉不曉得我是在坐他哦?」東西被擠破的聲音傳來。 邊扭屁股邊哼歌 長發女一邊扭動屁股一邊哼歌,還發出愉快的尖叫聲「呀」。第3分03秒,她站了起來,揭開玻璃板。長發女將已死的兔子提了提,再次放下,然後放上玻璃板。 提起雙腳再坐 第3分35秒,長發女第二次坐上玻璃板,同樣在哼歌,旁邊的人在笑。長發女提起雙腳,說「"告"一哈我全身的力量。」第4分07秒,女子站了起來,鏡頭定格在她那雙修長的腿。

Ⅳ 思想道德上的缺點

在思想品德上,同學們應該有良好道德修養,並有堅定的政治方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思想道德方面自我評價,歡迎閱讀。

自入學以來,一直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各方面表現優秀,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工作責任心,堅持實事求事的原則。

我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勞,有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目標,注重個人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樂於助人,關心國家大事。

在校期間,我一直勤奮學習,刻苦鑽研,通過系統地學習掌握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由於有良好的學習作風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曾獲得」優秀團員」、」三好學生」等榮譽,得到了老師及同學們的肯定,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

在課余時間,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也熱愛勞動,積極參加校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繼承和發揚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也參加了校文學社和書法協會,豐富了課餘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堅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挑戰,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我畢生的力量。

通過在大學的三個月的學習,意識了自己在思想和法律有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法律素質方面。不過我相信在以後的學習我會彌補我的不足。

對於自己的認識在思想道德上,我有良好道德修養,並有堅定的政治方向。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決擁護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愛護公共財產,團結同學,樂於助人。並以務實求真的精神熱心參予學校的公益宣傳和愛國主義活動。 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以品德至上來要求自己。無論何時何地我都奉行嚴於律己的信條,並切實的遵行它。

我一直自覺遵守國家各項法律和校規校紀,沒有違反過各項紀律,沒受過任何處分 在學習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鑽研,勤奮好學,掌握與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平時注意各方面知識的擴展,廣泛的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專修計算機專業知識,使我能夠熟練的操作各種辦公軟體,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

在身體、心理素質方面在生活上,我崇尚質朴的生活,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派的作風。此外,對時間觀念性十分重視。,和同學團結一道,配合其他學生幹部順利的完成各項工作。敢於拼搏刻苦耐勞將伴隨我迎接未來新挑戰。

在大學四年間我會積極發揚「厚德博學,強吾興邦」的黑科技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嚴格要求自己,艱苦奮斗。並且在認真學習的同時,也不忘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我的優點是誠實、熱情、性格堅毅。我認為誠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來要求自己。別人有困難我會熱心幫助,面對壓力和挑戰我會勇敢的面對,不氣餒,不報怨。我個人認為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一心兩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歡一口氣學許多東西,但是貪多嚼不爛,即使最後都能學會,也已經搞得自己很疲勞。另外就是交際溝通能力還有待加強。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我很積極,夠樂觀,我堅信我的未來不是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生活上,我誠實守信,待人友好,樂於助人,一直以來與同學相處融洽。

在工作上,責任心強,具有良好的組織交際能力,和同學團結友愛,注重配合其他學生幹部 完成各項工作。

[個人思想道德方面自我評價]相關文章:

1.思想道德個人自我評價

2.個人的思想道德自我評價

3.思想道德自我評價100字

4.思想道德自我評價範文

5.科研方面自我評價

6.自我評價在生活方面

7.生活方面自我評價

8.性格方面自我評價

9.工作方面自我評價

10.自我評價在工作方面

繼續閱讀
2

Ⅳ 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彌補不了道德缺陷,怎麼看

所謂來彌補是指對於成自為一個完美人格而言。顯然,這句話里的智慧含義其實被縮小為「知識」來理解,否則這句話是說不同的,因為真正的智慧之人其實是包括善和道德的,就是說道德有缺陷的人不叫真正有智慧是吧。被理解為知識的智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掌握知識以不一定能讓一個人變成善人。用自己的知識來做壞事的人也不少啊

Ⅵ 道德缺陷是指什麼

倫理道德方面異常,有目的有意識地不能自覺接受或遵守在一定社會中由人類共同高級智慧形成的約束人們言行的准則和規范,並危害他人及社會,不利人類自身健康發展和進化.

Ⅶ 道德和法律分別存在哪些缺陷

法律被譽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古代法學家傾向於「德主刑輔」,近代法學家們強調「依法治國」.
從《漢莫拉比法典》開始,法律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具有建構性、確定性、一元性、法律評價的共同性、外在側重性、程序性、外在強制性、可訴性的特徵.
道德具有非建構性、模糊型、多元性、道德評價的個體化、內在關注、非程序性、內在約束、不可訴性的特徵.
個人認為:例如
1、法律的缺點是:當代法律覺有不健全性,很多權益無法用法律保障.
道德的優點是: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可為」或者「勿為」,但根據個人的信念和良知,自行約束或者判斷該行為的「可為」或者「勿為」.
2、法律的缺點:滯後性.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物質決定意識,不同時期,人的觀念會隨之變化,而法律卻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很多法律問題出現,且法條不能解決時,才會修改或從新解釋法律.
道德的優點:社會不斷發展,物質決的意識,人的思想覺悟會隨社會的變化而改變,道德具有靈活性.自身修養的提高,道德水平會隨之提高.
3、法律的缺點:只懲罰行為.此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法,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道德的優點:可以懲罰思想,也可以懲罰行為.例如,犯罪預備中的中止行為,有些法條可以是不處罰的.都是法律不懲罰行為,而當犯罪嫌疑人後悔時,或者當此行為引起社會公憤時,道德是可以懲罰一個人的思想的.例如,犯罪行為結束後,銷贓行為的時候不可罰,在道德層面是可以懲罰行為的.
總是,道德的層面比法律廣很多,法律僅僅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Ⅷ 道德缺失是什麼

我不這樣認為 因為道德往往建立在自身利益為基礎上的小到個人大到國版家 就像在大街上遇見搶劫權路人因為和你自身利益沒有損失並且你很畏懼你可以選擇不救他並不存在道德缺失 如果你救他那應該上升為美德 如果是和你利益相關的人比如親人朋友你因為害怕而不去救他那就是道德的缺失, 如果不同意我的觀點可以找個理由反駁我 我很樂意接受 呵呵!~

Ⅸ 為什麼所有的偉人 道德總有比較大的缺陷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偉人也是人,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專。有時候我屬們的偉人正是通過他的道德的缺陷使自己成為偉人的。有的偉人會通過自己的陰險狡詐去完成自己的事業。如曹操。
有的偉人或許在作風方面會有些許問題。但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應該看它對社會所作的貢獻,而應該忽略道德方面的缺陷。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說就是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要抓主要矛盾。

Ⅹ 道德和法律分別存在哪些缺陷

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二者的關系是一個歷史與現實中永恆的話題。人類的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就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採用德法並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筆者試圖通過對禮與法關系之歷史考察,尋求道德與法律協調之合理內核,進而就當今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矛盾略陳解決之管見。
關 鍵 詞:禮;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治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 德治是指在社會治理中對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設的重視和適用。法治與德治在社會治理中應是相輔相成、相互呼應的,即法律與道德雙管齊下、「綜合治理」。中國古代的法律實際上是一種二元體制,就是兩種體系或淵源、形態的法律並存。一種是國家制定法,一種是「禮法」、「德法」。這兩種社會調節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種社會現象納入其調整范圍。而我國當代社會法律是唯一的社會調節手段,道德作為另一種調節手段存在嚴重缺位。這樣的一元法體制亟待調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國古代「禮」與「法」的關系,吸收其合理內核,建立起德法並治的二元法體制。
一、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之考察
「德」,在西周時是一個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為一體的綜合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敬天孝親,對己嚴格,與人為善,只能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刑罰,而使用時必須慎重。儒家對「德」加以繼承和發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認為「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權與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導方針,即主張「德主刑輔」。〔2〕 儒家的這種德治是以「禮」做為根本內容的。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 禮的起源與宗教、祭祀、宗法有關,它體現了社會中的宗法身份等級,同時作為身份社會的古代中國也促成了禮的繁衍,兩者互為支架。但禮的范圍很難界定,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在,既可以是個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國的根本綱領;它是對他人做道德評判和法律裁斷的最後依據,又是社會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細膩地對人的行為做出准則式規定,另一方面又對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理論上的抽象。再論及「法」,「灋,刑也,平之如水;灋,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禮與法的關系,就必須將其放入中國古代這片土壤中,以中國傳統的視角來審視。
(一)道德的法律化
所謂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禮,引禮入法
周公制禮就是對夏殷之禮進行整理補充、厘訂,使禮的規范進一步系統化,禮的原則趨於法律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5〕「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6〕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7〕
周禮所確定的基本原則是「親親」、「尊尊」。親親與尊尊的一致性,表現了族權與王權的統一。「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8〕 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違法即是違禮,出禮入刑。但是禮與刑的適用對象各有所側重。正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獨尊儒術,德主刑輔
漢儒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說為德主刑輔的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而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也」,「聖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減其刑」,〔9〕即「德主刑輔」。
漢朝的道德的法律化一方面表現為把符合儒家原則的通過法律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表現為董仲舒的春秋絕獄,即在司法中引經絕獄。董仲舒對春秋絕獄的解釋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著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由此可見,「春秋絕獄」的要旨是:必須根據案件事實,追究行為人的動機;動機邪惡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責;首惡者從重懲治;主觀無惡念者從輕處理。此絕獄固然是要解決法律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層面上看,就是他同時在重建古代法的倫理結構。
案例一: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後長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謂乙曰:汝是吾子。甲以乙本是其子,不勝其忿,自告縣官。仲舒斷之曰:甲生乙,不能長育,以乞丙,於義已絕矣。雖杖甲,不應坐。〔10〕
案例二:甲夫乙將船,會海風盛,船沒溺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皆何論?或曰:甲夫死未葬,法無許嫁,以私為人妻,當棄市。議曰:臣愚以為,《春秋》之義,言夫人歸於齊,言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也。婦人無專制擅恣之行,聽從為順,嫁之者歸也,甲又尊者所嫁,無淫行之心,非私為人妻也。明於決事,皆無罪名,不當坐。〔11〕
通過春秋絕獄中的案例可看出,它在親親、尊尊等總的原則上與漢律是相同而且互補的,也就是說經義與律令絕不可能水火不容。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漢朝法律即使體現了完全意義上的法家思想,但內中也有許多基本合乎儒家信條的內容。這表明了儒、法兩種思想實際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背景,也表明了他們在早期法律實踐中的融會貫通。
3、德禮為本,刑罰為用
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體現宗法倫理關系的禮,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具體說來,第一,禮指導著法律的制訂。如貞觀修律時根據「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罪,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12〕儒家教條,調整了謀反大罪應誅連父子、祖孫、兄弟的血親范圍。第二,禮的基本規范直接入律。如祖父母、父母在,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子孫違反教令,供養有缺者,徒二年。第三,定罪量刑於禮以為出入。第四,禮法由互補,發展為統一的體用關系。《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確宣布:「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二)法律的道德化
以上考察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法律化的過程。下面再談另一主題——法律的道德化。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不同而有關系密切的社會現象,中國古代社會的「出禮入刑」產生了雙重結果: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另一方面,法律規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請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三:吳重五家貧,妻死之時,偶不在家。同姓吳千乙兄弟與之摺合,並挈其幼女以往。吳重五歸來,亦幸其女有所歸,置而不問。未幾,吳千乙、吳千二將阿吳賣與翁七七為媳婦,吳重五亦自知之。其事實在嘉定十三年十一月。去年八月,取其女歸家,至十一月,復嫁給李三九為妻,……阿吳既已嫁李三九,已自懷孕,他時生子合要歸著。萬一生產時,或有不測,則吳重五、李三九必興詞訟,不惟翁七七之家不得安跡,官司亦多事矣。當廳引上翁七七,喻以此意,亦欣然退廳,不願理取,但乞監還財產,別行婚娶。阿吳責還李三九交領。吳千乙、吳千二、吳重五犯,在赦前且免於斷引,監三名備元受錢會,交還翁七七。〔13〕
這篇判詞絕妙之處不僅在於它解決了一起糾紛,更在於它注重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停,以避免日後再因此事起糾紛。執法者著意由道德上立論,使案件的判決合情、合理、合法。從這樣的意義上,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法律受道德原則支配,為道德精神浸染。
案例四:謝登科控戚徐有才往來其家,與女約為婚姻,並請杖殺其女。余曰:「爾女已字人乎?」曰:「未」。乃召徐至,一翩翩少年也。斷令出財禮若干勸放,謝以女歸之。判曰:城北徐公素有美譽江南,謝女久擅其才名,既兩美之相當,亦三生之湊合,況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嫁伯比以為妻,雲夫人權衡允當,記鍾建之大負我楚季革,從一而終,始亂終成,還思補救,人取我與,畢竟圓通,蠲爾嫌疑,成茲姻好。本縣亦冰人也耳,其諏吉待之。〔14〕
此案為兒女自由戀愛引起,謝登科以女兒私訂終身,違反了禮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而執法官卻對傳統禮法重新釋義,「律雖明設大法,禮尤貴順人情」,促成一段美好姻緣。這二則判例說明一個問題:當時的執法者已將法律內化為道德,追求一種超法律的境界。
(三)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嬗變的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的嬗變過程表現出如下特點:1、儒家的「仁、義」思想是「禮」與「法」嬗變的基礎。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其對當時中國的法律發揮著重要影響。「三綱五常」等儒家禮教是中國古代正統道德的一般原則。法律與道德發生沖突時,自漢唐始便以法律的讓步來解決:法律公然規定了「親親得相首匿」的制度,公然破壞了自己的尊嚴而開方便之門。這就是中國古代人的選擇。2、社會經濟狀況的發展是「禮」與「法」嬗變的條件。經濟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人類向更高文明邁進的前提。中國古代的法律史表明,經濟的興衰與法律的道德性直接相關。經濟發達時期,人們對社會的道德要求較高,同時自身也表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這時的法律體現著更廣泛的道德。與此相反,經濟蕭條時期,人們的道德表現較之以前欠缺,社會總體道德水平也下降,這時的法律就缺少道德的教化。3、維護封建皇權是「禮」與「法」嬗變的核心。不管法律與道德誰主沉浮,二者都要以維護封建皇權為其首要考慮,這也是階級社會道德與法律所不可逃脫的命運。4、權力階層的態度是「禮」與「法」嬗變的關鍵。申言之,「出禮入刑」即道德的法律化,要求道德須是符合權力階層意志的道德;重「禮」守「法」即法律的道德化,要求法律須是權力階層內化為其自身道德的法律。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道德與法律的嬗變
法律與道德因存在差別而有不可調合之矛盾,同時又因二者之間的聯系使矛盾之協調成為可能。
道德法律化使社會規范系統中道德與法律的結構趨於合理,以實現系統本身的功能優化。首先,通過立法確認某些道德標准為法律標准。我國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合同法確認交易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教師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青少年權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以及若干職業道德、市民行為規范被賦予行規、民規的法律意義,等等,無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現。第二,使某些道德升格為習慣法。法可分為國家法和民間法。國家法,即典型意義上的法,指一國立法機關通過一定的程序制定的,並由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民間法指民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自行創制和遵守的,在特定地域、社會關系網路內發揮作用的地方性規范。民間法一般不見諸文字,而且是零散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民間法是一定地區道德的泛化、規范化,是一定的道德加強了其強制力並更經常地得到遵守的產物。至少,民間法與道德傳統、社區習俗有更強的依附力、親合力,並往往交織在一起而難以區分。所以,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關系,也能折射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第三,通過監督保障機制保護文明道德行為,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為。總之,道德法律化是進行法制改革的基礎,是實現法治的橋梁。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范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普遍守法即法律道德化後的守法精神;良法即善法、符合人類良知與正義道德的法律。稱之為良法的法,也即法律道德化後的法律,至少應包含人權性、利益性、救濟性三種內在的品格。其中人權性是法律的道德基礎,失去人權性的法律即使形式合理但實際價值不合理,最終會被人類所唾棄。〔16〕法律道德化正是通過立法者、執法者、守法者三方將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反映到法治活動中來。「越文明發達、法制完善健全的國家,其法律中體現的道德規范便越多。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法制是否完善和健全,主要取決於道德規則被納入法律規則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17〕使法律與道德的精神一致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為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才有可能。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必須盡可能地把更多的基本和重要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18〕但法律並非萬能,其設定的「中人」標准不同於道德倡導的「聖人」標准,因此對雖「缺德」而不犯法的行為往往無能為力。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19〕在把道德規則、道德觀念法律化的過程中,要注意道德與法律在本質和內涵上的一致性,否則會給法治帶來災害。〔20〕不論法律中的道德原則實際上能夠被貫徹到什麼程度,只要是全面地以法律去執行道德,其結果不但是道德的外在化、而且是道德的法律化,這種外在化、法律化的道德,按我們的界說,其不但不是道德,而且是反道德的了。〔21〕
三、歷史與現實之間
(一)現實中的矛盾
在現實社會中,道德與法律存在著不和諧之處。中國的道德至上思潮盛行只是表明人們企圖擺脫法律的拘束以求更隨心所欲地實踐道德、弘揚道德。人們並不是以崇尚道德來追求一種更趨於合理、科學。德國大哲人黑格爾曾有過如下論斷:在中國人心目中,他們的道德法律簡直是自然法律——外界的、積極的命令——強迫規定的要求——相互間禮貌上的強迫的義務或者規則。「理性」的各種重要決定要成為道德情操,本來就非有「自由」不可。然而他們並沒有「自由」。在中國道德是一樁政治事務,而它的若干法則都由政府官吏和法律機關來主持。〔22〕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請先看下面一則案例:
案例五:一對農村老年夫妻鬧離婚,按照法律判決,離婚後的一間住房應判歸男方。但如果這樣下判,女方離婚後就將無所居住,顯然與情不合。於是,法院綜合考慮後判決將一間房隔為兩半,一人一半,解決了女方離婚後的住所問題。這樣的判決並未引起男方的「鬧事」,雙方相安無事。〔23〕
這是來自執法第一線很具體的案例,問題隨即而提出:在司法實踐中要不要考慮道德評價標准?如果要,那麼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該怎樣取捨?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
案例六: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24〕
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問題是:法官以自己的信仰取代法律條文是否沖擊了法治原則?
(二)讓歷史告訴未來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1、情法沖突——法治的尷尬。
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前面談及的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25〕 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
2、儒家倫理——道德化的法律。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申言之,即道德化的法律要行道德的職能,從而使司法過程成了宣教活動,法庭成了教化的場所。
3、中庸之道——法追求的品質。
法的品質在於公平、正義通過法而得到實現。中國古代的「中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和諧、平衡、穩定。中庸主義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審判案件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包括法律以外的情和理,旨在徹底解決糾紛,平息訴訟。現代法同樣面臨著效率與正義的挑戰。一方面,法律要體現其威嚴,不可侵犯,人們必須遵守;另一方面,法律還要有其緩和的一面,比如法要體現人道,法要尊重私權等。
4、禮法結合——德法並治的模式。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於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西方社會普遍存在

熱點內容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
湛江法院新聞 發布:2025-01-19 16:58:02 瀏覽:265
要有規章制度的說說 發布:2025-01-19 16:48:14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