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機統一

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機統一

發布時間: 2022-03-20 11:15:10

⑴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依法治國的總章程。中共中央依據法律程序,把十六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寫入憲法,正是依法治國的體現。

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首要地位。首先它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其次,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率;再次,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為嚴格,以保證憲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以及國家長治久安。

憲法是最高的行為准則。首先,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的最高行為准則。各種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國家權利的最高原則,是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據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其次,憲法是一切團體和組織的最高行為准則。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再次,憲法是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任何人無論職位多高、功勞大小,都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現行憲法是1982憲法,其後又經過了三次必要的修改,補充完善了一系列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依照法律程序寫入憲法,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法律保證,有利於貫徹依憲治國的指導思想。

⑵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是什麼關系

憲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礎。
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內涵上沒什麼不一樣,都強調法律的重要性,但側重點不一樣。
依憲治國是落實依法治國的重點與關鍵,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⑶ 全面依法治國的著力點

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依法治國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特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於依法治國的新部署,是基於對我國法治建設已有成就和存在問題的總結和評估而作出的。

(3)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機統一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憲法確立了國家治理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機制,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保障。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依憲治國,就是要用憲法約束公權力,把公權力關進憲法制度的籠子。

依憲治國,就必須保障憲法的實施。習近平同志指出,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要保障憲法的實施,就必須建立和完善憲法實施的監督制度。為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加強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憲法解釋和憲法監督職能,建立承擔憲法監督職能的具體機構,明確憲法監督的具體程序,從而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⑷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首先應當是依憲治國

在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我國憲法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要以設立國家憲法日為契機,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更好發揮憲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大作用。

⑸ 論述如何理解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基,是依法治國的總章程。
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思想體系、一種治國原則體系和一種治國制度體系的總成,包含有豐富的內容。在這一整套的龐大體系中,憲法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憲法是法治的標志,沒有憲法,就沒有法治,就不可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在很大程度上講,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第一,沒有憲法,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民主政治就無法得到確認和保障。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會的基石,有了民主,法治社會才得以建立。一旦抽掉民主這塊基石,法治的大廈將會不復存在。憲法之所以在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法律中的法律」,是因為憲法直接捍衛著人民群眾在國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衛著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沒有憲法,民主的事實無法得到法律的確認;沒有憲法,各項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無法得到實現。

第二,檢驗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標准,不在於它是否擁有完備的法律,而在於它是否擁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

一個國家擁有了憲法,也不等於它就是法治國家。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國家的根本標准,在於是否有切實發揮作用的憲法。憲法能夠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的國家,就是憲政國家,也就是法治國家。

第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各項權利不受侵犯,而憲法則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依法治國的目的有很多,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權利的正當行使則是其根本的目的。

我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革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後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的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於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

第四,「法律至上」是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憲法至上」,「法律至上」不可能實現。
「法律至上」的前提條件是「憲法至上」。在一個「憲法至上」的憲政國家裡,法律才是國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無論什麼人、什麼階層、什麼政黨,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都服從於法律;如果誰違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第五,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而只有在一個憲政國家裡,「永久和平」才成為一個可以企及的目標。

⑹ 依法治國重在依憲治國是什麼意思

因為:
首先,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的地位。
一切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維護法制的權威,首先是維護憲法的權威。憲法序言明確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因此,依法治國,首先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憲法,樹立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證憲法的貫徹實施,做到依憲治國。

其次,憲法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下來。樹立和維護憲法的權威,堅持依憲治國,就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第三,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憲法關於國體、政體、國家機構的一系列規定,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依憲治國,就是要堅持憲法確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

第四,憲法對公民的政治權利、人身權利、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等基本權利和自由作了全面的規定,是人權的保障書。堅持依憲治國,就要切實保障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和自由,堅決制止和糾正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

堅持依憲治國,必須切實保障憲法的實施。憲法明確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憲法的實施,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的遵守和執行。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要切實把憲法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以憲法為根本活動准則,堅決維護憲法的權威,這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⑺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這不僅是對憲法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時也對憲法的實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憲法是治國的總章程,是治國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來源和依據,堅持依法治國要明確兩個關系:

1、堅持依法治國,要明確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是法治中國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只有通過憲法治理國家,把憲法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與保障,強調法治思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才能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現行憲法規定,「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遵守憲法不僅是公民的義務,更應該成為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全會公報突出依憲治國的基礎地位,進一步明確表明了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基石;

2、堅持依憲治國,要明確黨的領導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我國憲法的優勢與特點是: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在理論指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在經濟上,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政權組織形式上,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核心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最佳實現形式。

二、堅持依法治國要把握兩個重點:

1、要明確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

樹立憲法權威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體系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化的基本出發點。我們要從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憲法重要性的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只有首先確立憲法權威,才能確立法治權威。全會公報對於「首先要」的強調,突出了依憲治國在全局部署中的優先性;公報還對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進行了具體部署。

堅持依法治國,還要堅持依憲執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進一步推進依法行政、依憲執政。要完善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責任法。以制定政府職權清單與負面清單保障公民權利為核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職權配置法治化;建立健全行政決策程序,增強政府執行力;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嚴格公正文明規范執法;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嚴密規范的行政責任制、過錯追究制,才能提高行政監察效能,增強政府公信力;

2、堅持依法治國,要加強和健全黨的領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完善保證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和程序,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

這表明,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不僅強調了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還首次提出了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建設,這是黨踐行法治理念、堅持依法執政、實現黨的執政方式領導方式法治化現代化的重大抉擇,也是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實踐。

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哪些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既是我國法治的特色,也是我國法治的特有優勢。沒有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就會落空,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實現;不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不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就會失去政治和社會基礎;不推進依法治國,黨就難以對國家實現有效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就會失去基本保障。

2、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規范公權力與促使公權力機關積極有效履職有機統一

我國法治強調公權力執掌者必須合法、積極、有效履職盡責,確保人民所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福祉,不得消極無為。同時,又強化制約和監督,合理分解權力,科學配置權力,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做到控權和促進積極履職雙管齊下,防止權力濫用與預防庸政、懶政、怠政同時發力,從而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落到實處。

3、堅持平等、自由、秩序等法治基本價值有機統一

我國法治強調自由與平等、秩序的有機統一。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和遵守憲法法律,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黨和政府不斷創造物質條件和制度條件,充分保障憲法法律所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各種權利和自由的實現。

4、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有機統一

我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從而實現執政黨依法執政、公權力機關依法行權、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法辦事三者的有機統一。

(8)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有機統一擴展閱讀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效路徑。法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載體,已經成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必須依靠法治,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由成熟而定型,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不斷完善發展。

熱點內容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