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義的道德觀念

義的道德觀念

發布時間: 2022-03-20 11:40:28

A. 孟子所倡導的「義」是什麼意思,包括哪些方面的道德范疇。。。

義就相當強調正統的觀念而已。
在孟子的義中既有政治的道義也有世俗的社會秩序上的維持。

B. 人義道德意思是什麼

一、通常的寫法是「仁義道德」。
二、仁義道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專。
1、「屬仁」的含義
2、「義」的含義
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後來,人們常說「正義」。正義就是符合客觀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心理規律)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原則。義(作為動詞)就是按照符合客觀規律的原則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把「仁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准則。

C. 人義道德意思

應該是仁義道德吧。
任是仁愛,對於周圍事物和人要有仁愛之心。義是大義,自己的行為要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道德就是規范自己的德行。

D. 義的含義是什麼

一撇,一捺,一點,這就是義。義,它的主要含義當然是義氣,這個義的前提是,沒有任何利益。「義」,它在於不出賣朋友;不作為被朋友的事;朋友有事不做任何推辭;是關鍵時候幫你說一句話;是知道你有難處自己四處借錢卻難以啟口要你還錢;是錢包掏出大把大把鈔票心在流血嘴上說「不過如此嘛」;是把你曾經和他說過的某件事情牢記在心念念不忘經常提起。這就是義,但這義的前提是,你要「義」

E. 「仁、義、禮、智、信」分別是什麼意思

仁就是寬厚,義就是正直,禮就是謙讓,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誠實。

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北京為迎奧運正大力開展禮儀教育。「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

F. 「義」的含義是什麼

讀音:[yì]

含義: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不容辭。~無反顧。仗~直言。

2.合乎正義或公益的:~舉。~務。~憤。~演。見~勇為。

3.情誼:~氣。恩~。~重如山。

4.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內容:意~。含~。釋~。微言大~。

5.指認為親屬的:~父。

6.人工製造的(人體的部分):~齒。~肢。

7.姓。

造句:

1、子女必須承擔起贍養父母的義務。

2、孔子不止學識淵博,待人待物更是時刻以仁義為上,品行高潔,德高望重,引人稱道,是衛道者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智者。

3、陳勝揭竿起義,天下立即一呼百應。

G. 孟子所說的「義」的內涵是什麼呢我們今天還需要堅持嗎為什麼呢

如果把《孟子》中談道義與利益的內容綜合加以分析,就會看出孟子的義利觀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片面偏激,只講義不講利。他的義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後義、以利說義、先義後利三個層面。 (一)先利後義。孟子繼承了孔子先滿後教的思想,與管仲說的「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一樣,認為要讓老百姓講道德禮義,首先要保證他們起碼的物質利益,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孟子並不是道德至上論者,生存才是第一位的。普通百姓首先想的是維持一家人的生存問題。生存問題解決了,才會想如何體面的生存,做受人尊敬的講禮義的人。顯然,孟子認為道德要以一定的物質做為基礎,他還把道德水平與私有財產聯系起來,作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論斷。這里的「恆產」指土地、房屋、田園等固定財產以及與此相聯的穩定職業;「恆心」指基本的道德觀念。 (二)以利說義。孟子把義和利聯系在一起,再三告訴人們只有按道義的原則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當長遠的利益。孟子游說諸侯、勸導民眾的方式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講仁義是因為它有用,大則可以得天下,小則可以滿足個人的求利、求名、求自尊的慾望。「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都想求名利,求富貴,要達到這些目的,孟子認為只有義才是最正確,最寬敞,最穩妥的道路。 (三)先義後利。孟子是熱衷於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家,先義後利、重義輕利主要是作為一種治國策略提出來的。他認為當時「天下之人,唯利是求」,執政者行仁義的力度非常小,「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從宏面調控的角度看,就是利益驅動的力量過大而道德制約作用太小,求利與求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嚴重失衡。面對這種形勢,孟子覺得必須加大道德對人們求利行為的制約力度,強調以仁義治國,才能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因此孟子對諸侯講治國之道,總是主張先義後利。儒家創始人孔小和孟子大概認識到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本性難以改變,但又不能不加以節制,搶著「知其不可而為之」悲劇意識奔走呼號,伸張道義,宣傳仁愛。 孟子和康德式的西方思想家不同,他不是在書齋里從事純粹形而上的思考,專事著述,而是四處奔波,游說諸侯,推銷自己設計的政治藍圖。因此他非常注意因人施教,根據具體對象決定說什麼,怎樣說。他的話被回憶記錄下來,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典籍。《論語》、《孟子》這類語錄體經典,語境還原對理解其思想內涵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抽離了語境而盲目加以普適化,就會導致誤讀。

記得採納啊

H. 人義道德是什麼意思

一、通常抄的寫法是「仁義道德」。
二、仁義道德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
1、「仁」的含義
「仁」是會意字。從人,從二。本意是兩個人在一起、親近友愛。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近友愛、善待他人。
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①倡導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勸誡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義」的含義
孟子說:「義,人之正路也」。後來,人們常說「正義」。義或正義就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原則。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把「仁義」作為道德的最高准則。

I. 簡述儒家「義」的內涵。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J. 論語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義"是"天之德",即天意、良知落入於人世間,或反過來說,在最最具體事物中包藏的天心或道心,就是"義"。換言之,"義"與"仁""禮""知(智)",合稱"天之四德",皆為生命之本體,所不同的,是"義"較之其他三"德",更富有"具體性"和"當下性"。

孔子所說的"義"與西方人所說的"正義""公義"有本質區別,這對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應走中國"義文化"的正確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義文化"。

(10)義的道德觀念擴展閱讀: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熱點內容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