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解釋意義
『壹』 立法的價值與意義
法律分析:第一,它是國家意志形成和表達的必要途徑和方式;
第二,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必須利用立法手段,來確認那些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
第四,立法還有指導未來的預測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條件,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三條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第四條 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五條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第六條 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貳』 當代中國立法基本原則的意義是什麼
1、憲法原則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治原則回 一切立答法權的存在和行使都應當有法的根據,立法活動的絕大多數環節都依法運行
3、民主原則
4、科學原則 立法遵循科學原則,有助於提升立法質量和產生良法,有益於尊重立法規律、克服立法中的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也有利於在立法中避免或減少錯誤和失誤,降低成本,提高立法效益。
(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二)堅持黨的領導
(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四)堅持服從並服務於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五)堅持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制統一
『叄』 法律解釋的必要性
內容摘要:「徒法不足以自治」,在法治社會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特定的法律執法主體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職業法律群體的法官作用尤為重要。他們將抽象的法律規范用語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案件的解決,妥善的處理規范和具體案件之間的矛盾,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法律方法便是法律解釋。本文試對法官解釋法律這一司法過程中的現象作法理論上的探討。分析了法官解釋法律的必要性及其限制。
關鍵詞:法律解釋不確定性法律漏洞
「徒法不足以自治」,在建立法治社會中,職業法律群體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於中國普通老百姓而言,法律對於他們更多意味著幫助他們解決民事糾紛,懲罰犯罪,維護穩定的社會生活秩序,保障他們的安全與權益,所以筆者從一個現實實用主義者角度出發認為法律的意義在於將其與個案相結合,做出對具體案件的具體判斷和裁決,當然,法律實現這一價值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特殊群體對其進行的解釋,也即「法律解釋的目的不是為了恢復立法者的原本意思,而是為了適用法律…….」「法律解釋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認識法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使法律文本能適用於具體案件」[1]梁慧星先生認為,法律解釋的目標,「是指解釋者通過對法律條文、立法文獻及其附隨情況進行解釋,所欲探究和闡明的法律規范之法律意旨」。[2]法律解釋按照解釋的主體的不同,可以作出不同的分類。筆者在本文中僅就與自己所學的訴訟過程中的法官解釋法律必要性作一些淺析的探討。
一、 案例:問題的提出
案例一:蘇力教授曾經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法律解釋的重要性,那就
是「王海事件」。在1995年底到1996年初沸沸揚揚的王海「知假買假」事件中,很多人對於王海是不是屬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說的「消費者」意見不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的規定「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可見消費者目的的確定性。因此,王海到底是否屬於消費者呢?答案不一。
案例二:《濟南時報》2001年12月2日第17版所登載的「珍貴野羚牛殺人案」一文中所稱的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明文規定:對危及人身安全的,對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傷害的,已經傷害的或者正在傷害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其採取措施,必須報經國家林業部門批准。
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我國法律對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但是如果野生動物致人傷害甚至死亡應當由誰來承擔責任呢?是國家承擔責任呢還是由無法承擔責任的動物承擔呢?
案例三:02年浙江綠城足球俱樂部懂事長宋衛平將在甲B聯賽執法中涉嫌收受俱樂部賄賂的裁判名單上交有關部門。但是我國刑法現在存在著這樣的盲點,裁判到底屬不屬於國家工作人員,所以對貪贓和吹黑哨的足球裁判無法對應現成的司法條文給定罪。足協官員利用權力直接受賄,按犯罪追究沒有問題;但是對不在其編制中的臨時約請和指定裁判身份難界定能不能視為「受委託從事公務的人員」?是一種委託管理還是聘用勞務關系;足球的現場裁判行為算不算公務行為?這些問題在我國的法律規范中都沒有規定。
以上的這些疑難案件的存在給我們這樣一種印象:明確的法律條文在與具體案件結合進行適用時卻變得模糊了。法律的確定性要求與法律適用過程中產生的這種模糊性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體,是法官在適用法律時經常遇到的,法官為了處理案件,作出確定的裁判,就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方式之一就是解釋。
二、 法官解釋法律的必要性
(一)法律的相對不確定性
眾所周知,法律規范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准則,具有指引、評價和預測作用,確定性因而成了法律的內在要求。法律的確定性意味著法律規范規定了某種行為與一定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才具有可預見性,人們在行為之前就可以參照法律文本預見自己的行為後果而慎重設計自己的行為。法律的可預見性又要求法律盡可能對每一種行為模式作出設計,並預告每一種行為的後果,也就是說,法律的規定應盡可能面面俱到。確定性還意味著法律不是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一旦法律設定了某種權利義務關系方案,就應當盡可能避免對該方案不斷修改,以免讓人無所適從。
但是,社會的絕對發展和法律的相對穩定性是存在矛盾的。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發展的,即使在一個靜態的社會中,也不可能創造出能預料到一切可能發生的爭議並預先加以解決的永恆不變的法律。立法者制定法律時不可能捕捉到社會生活的每時每刻所發生的所有變化,只是根據一個時期內相對穩定的社會關系來調整這些社會關系的法律,而那些在這一時期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正在萌芽狀態的或正處於質變階段的社會關系無法顧及,相對穩定的法律面對這些千變萬化的客觀事物,往往顯得捉襟見肘。伴隨著法律穩定性之優點而來的缺乏應變性之弊端只有依靠司法解釋以彌補,才能使穩定的法律適應已發展了的社會情況,適應於豐富多變的案件。正如哈耶克所說的:「我們應當學到了足夠多的東西,以避免用扼殺個人互動的自生自發秩序的方式摧毀我們的文明,但是要避免這一點我們就必然鄙棄這樣一種幻想:即我們能夠經由審慎的思考而創造人類的未來……這是我現在對我就這些問題四十年研究所下的最終結論。」[3]
哈耶克立基於人類理性有限的洞見,反對建構主義唯理論所主張人類可以知道並掌握社會成員的偏好並考慮到型構社會所需境況的所有細節。事實上,人類社會存在許多零散化、個人化的知識,這是任何個人、社會、國家都無法掌握的,基於此,立法者不可能制定完美無缺的法典,法官在作出判決時必然會運用分散化、個人化知識,這是立法者難以掌握的。
(二)法律的漏洞性
任何法律文本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法律規范。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由於起草者、制定者的無意或疏忽,甚至是標點符號的誤用,都會引起法律條文意義上的歧義,從而使法律條文的具體應用具有爭議性。
另外,表示和展示法律的語言存在局限性。語言是表述和展示法律的當然載體,但是,面對無限的立法客體即使語言世界再豐富也會顯得蒼白無力。「語言是無限客體世界之上的符號世界,世界上的事物比用來描述它們的詞彙要多得多。」由於語言的有限性,一詞多義的現象不可避免,因此極易造成語言的歧義性,由於對於語言的理解受到語言環境、對象、條件以及理解者的經驗、知識、利益等因素的影響,當語言脫離其發出者而被表述和展示於他人時,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就未必是發出者的本意。因此,通過法官的法律解釋,統一人們對語言的不同理解是極其必要的。正如哈特對法律語言進行分析後指出,與所有的經驗領域一樣,在法律規則的領域存在著一般語言所能提供的指引上的限度,表達法律規則的語言並不具有數學的精確或邏輯上的嚴密,這使法律具有一種人類語言本質所決定的「空缺結構」。 [4]
再者,立法者方面還存在一些使法律存在漏洞的原因。立法者認識能力存在局限性。立法者並非是萬能的,他們不過是被推到立法者位置的常人,常人預料不到的事情,他們同樣可能預料不到。立法者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立法客體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只是整個立法客體的一個部分,不可能透視立法客體的全部,只是對它的一定程度的認識。同時立法者的這種一定程度的認識還要受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們只能對一定時期某些問題的基本方面及普遍可能的解決措施達成共識,但對某些特殊問題或某些問題的特別解決措施並沒有達到共同意見,所以法律規范中的語言一般都是高度概括性的術語。立法者無法克服的問題就只能由特殊情況下特別案例中法律的適用者即法官來解決了。前面提及的案例三中職業聯賽中裁判是否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問題,就是立法者制定法律時候沒有預想到的特殊問題,因此只能由個案的法官來作出解釋裁量。我們都知道人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立法者對立法客體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永遠沒有窮盡的,不可能達到認識的頂點。現代社會發展變化之迅猛是驚人的,而立法者不是萬能的,他們制定的成文法不可能涵蓋和預測所有現實社會中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全部內容,因而法律存在空白、漏洞的情況在所難免。
『肆』 試述法律解釋的重要意義
你好:
法律解釋在法律實施與法律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1)由於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點,因此需要法律解釋化抽象為具體,變概括為特定。
(2)由於人們的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上的差別,也由於人們利益與動機的差別,因此會對同一法律規定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對法律規定中的一些專門術語有不同的理解。
(3)由於立法缺憾,需要通過法律解釋改正、彌補法律規定的不完善。
(4)通過法律解釋解決法律的穩定性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
(5)通過法律解釋普及法律知識,開展法律教育。
『伍』 立法解釋的作用
立法解釋是一種完善補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於立法和法律實施之間促進法律 實施的一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立法解釋對於衡量是否為違法行為具有決斷作用。具體說立法解釋有以下作用: 在有些情況下,立法解釋實質上起著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法律原意,賦予那些已不適應客觀現實的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有些法律條文修改起來非常困難,而不修改又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有時只有通過解釋來打破窘境。當然,通過解釋改變法律條文的原意必須十分慎重,應嚴格遵守解釋規則,符合語詞與邏輯規范。
立法解釋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能公開允許和提倡以解釋法律來代替修改法律,否則會對法制的權威和統一產生不利影響。解釋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國外修改法律是議會的權力,解釋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雖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釋法律,但是它可解釋憲法,就無權修改憲法。顯然允許以解釋來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這是一項特殊的立法解釋,與其他法律解釋不同的是,憲法解釋機關的專一性。它不存在對憲法的立法解釋和執法解釋的區分問題,對憲法的解釋都是立法性解釋,具有最高權威。憲法解釋只能由一個專門的最權威的機關來實行。憲法解釋機關專一性,並不意味著只能由立法機關進行解釋,相反,在西方國家,有權解釋憲法往往不是議會,而是最高法院或者憲法監督委員會。在我國,解釋憲法的機關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此外,任何人或組織都無權對憲法作出有法律約束力的解釋。
憲法解釋的必要。解釋憲法是憲法實施和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因為:憲法雖然有些規則條文,但條文含有更多的原則性。由於原則的特點是概括性,其含義比較模糊和不確定,實施起來就特別需要解釋。同時,憲法與其他法律相比具有更長的適用時效,就是說,憲法需經得起歷史發展的考驗。一部好的、穩定的憲法,要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除了憲法制定得好以外,充分運用憲法解釋是一門重要技術。可見,要實現憲法規范的直接適用性和規范性,使憲法具有較強的適應現實能力,憲法解釋是不可缺少的。
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一體。解釋憲法就是為了使憲法得到適用實施。憲法實施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按憲法原則精神去制定法律和規范,從而保障憲法得以落實。所在,實施憲法的關鍵是監督審查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的原則精神一致。而要審查判斷法律規范是否與憲法一致的前提,就要闡明憲法條文的含義。所以,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是不能分開的,各國情況大致如此。美國和日本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德國和法國的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憲法法院和憲法委員會進行。我國憲法解釋與憲法監督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
憲法解釋一般是因憲法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提起,通常不是事先抽象解釋,而是事後的,隨具體案件進行的。就憲法中原則性條文的立法精神、含義、行為的界限作出確定的說明,使人們能根據這個說明准確判斷某一行為或法律文件是否符合憲法。 這里的法律是狹義的,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法律從它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看,處於中間層次,上有憲法,下有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它的這種地位決定法律解釋的重要性和廣泛性。法律對社會規范的廣泛性和它承上啟下的地位,決定法律規范有雙重特點。一方面,對社會行為作出具體規定,能直接適用,這是些規則性條文。實踐中,對規則性條文提出的解釋,大量屬於法律實施中對條文理解不同和具體應用性解釋。這主要由司法和行政部門解釋。有些法律不是由司法和行政機關執行,而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其工作機關直接實施的,如選舉法、代表法、議事規則和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實施中的具體問題,一般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或法制工作委員會解答。在法律的規則性條文中,也有少量涉及到明確法律界限、含義和補充意義的解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立法解釋。另一方面,由於法律適用廣泛性要考慮各地方、各部門的具體情況和技術性問題,法律有時只能作比較原則的規定,因而有些原則性條文的適用往往需要解釋。這些條文適用大多又是間接的,它依賴於其他法規和實施細則來落實。法規和實施細則與法律不協調和矛盾時、需要對法律進行解釋。這方面的解釋主要是立法解釋。通過解釋。以確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符合立法原則、精神。
對法律的立法解釋權,憲法明確規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所以在法律的附則中一般不規定解釋權條款(許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有解釋權條款),常委會也很少將法律解釋權授予他人。由於對法律解釋權缺乏充分認識,加上兩個月一次常委會難以適應實際中經常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實踐中,不管是對法律條文界限的闡明,還是法律適用中的具體理解問題的解釋;都由執法部門和法工委進行。於是,不斷有學者批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失職,最高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和法工委解釋越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應重視解決這個問題,行使立法解釋權。解決這個問題有個相關的技術問題,就是區分法律解釋和法律實施中具體問題解答的界限。當然,要想弄清這個問題的絕對界限是不可能的、目前,人大常委會能做到對一些重要的,特別是對有關國家機關和組織提交的對法律條文意義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解釋就可以。 國務院承擔兩種法律解釋任務,一是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在實施中對具體問題所作的解釋叫行政解釋。另一種是國務院對自己制定的行政法規所作的解釋,叫立法解釋。我們現在研究的是後者。大量的行政法規是基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能而制定,一般比較具體,可直接執行,它不需要再制定具體規章或法規來貫徹實施,操作性比較強,因而需要作的立法解釋較少一些。但實際上,由於立法的指導思想、經驗和技術等問題,一些法規制定得比較粗,因而也需要國務院大力加強對行政法規的解釋。
對行政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法律解釋體制的推論,毫無疑問是屬於國務院的。根據現行的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情況看,凡國務院自行制定頒布的法規,有些在附則中明文規定由國務院解釋;有的沒有規定由誰解釋;有些主要涉及部門管理和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明確授權由部門進行解釋;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在附則中明確該條例由證券委員會負責解釋。如果是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頒布的法規,大多都規定由制定部門解釋。凡沒有明確授權部門解釋的行政法規,都由國務院解釋。 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權,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由省級人大常委會統一行使。因為,這里的地方性法規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規和它的常委會制定的法規;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制定的法規;民族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然而,在實踐中,對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解釋並不是這么統一的。地方性法規對法規解釋權現有四種情況:一是在地方性法規的立法程序法中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二是在法規附則中規定法規解釋權屬人大常委會;三是在法規的附則中沒有規定解釋權條款;四是將法規解釋權明確授予其它國家機關行使。筆者認為,不管在專門法規還是在具體法規中有沒有規定立法解釋權屬省級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它都是屬於省級人大常委會的。所以,如果不是對某一法規解釋權進行授權,地方人大制定法規時,可以不必規定解釋權條款。對解釋權進行授權的,現在一般有這幾種情況:對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一般明確規定解釋權屬於該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如貴州省的自治法規都對此作了規定。對省會所在地的市和較大市的法規的解釋權,有的地方在制定法規程序的規定中,或者在具體法規中規定,由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行使,如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的法規制定程序法作了此規定。有的地方規定報批法規的市的人大常委會只有法規應用問題的解釋權,如寧夏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程序規定中有些規定。而四川省對成都、重慶兩市制定的法規,有的附則中規定解釋權是市人大常委會,有的規定解釋權是市人民政府,有的規定為市政府的某個部門。有的地方將常委會議事規則的解釋權授予給主任會議,將常委會聯系代表工作條例的解釋權授予給省人大代表工作委員會,有的直接將解釋權授予給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見,地方性法規的解釋權各地實際做法很不一致。
『陸』 民法的立法論與解釋論的含義
民法的解釋論抄,是通過解釋既存的民法規范而形成的理論,其目的在於正確地理解和適用民法規范。民法的立法論,是圍繞著如何設計出合理的民法規范或者如何改進既有的民法規范而發表的見解、觀點和理論,其目的在於指導或者影響民事立法實踐。
『柒』 立法解釋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立法解釋是一種完善補充法律的重要手段,又是介於立法和法律實施之間促進法律 實施的一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立法解釋對於衡量是否為違法行為具有決斷作用。具體說立法解釋有以下作用:
完善法律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一般規則,有些規定只能是概念性、原則性的,具體操作起來,有些界限不好把握。而一些規則性條文,也會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用語不夠准確,條文多歧義,含糊不清的問題。通過對法律的解釋,可以將條文准確化,充分闡明法律條文的意義,明確行為界限,將原則性的東西具體化,彌補不周全的地方,從而使法。針對法律在實踐中暴露的問題,通過立法解釋。
補充法律
法律是在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下制定的,不免帶有時空的局限性,所以有些法律規定本來就可能不很周全,有些可能有遺漏,有的法律會隨新的社會關系出現而變得殘缺甚至過時,通過法律解釋,使不周全的法律得以周全,有遺漏的法得以填補,並可以根據新的社會關系,對法律條文作比立法原意更廣的擴充解釋或轉義解釋,便某些詞語和句子更富有包容性,而不用正式補充修改法律,使之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修改法律
在有些情況下,立法解釋實質上起著修改法律的作用,它可以改變法律原意,賦予那些已不適應客觀現實的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有些法律條文修改起來非常困難,而不修改又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有時只有通過解釋來打破窘境。當然,通過解釋改變法律條文的原意必須十分慎重,應嚴格遵守解釋規則,符合語詞與邏輯規范。
立法解釋具有修改法律的作用。但筆者認為不能公開允許和提倡以解釋法律來代替修改法律,否則會對法制的權威和統一產生不利影響。解釋法律和修改法律不是一回事。在國外修改法律是議會的權力,解釋法律是最高法院的事。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雖可制定法律,又可解釋法律,但是它可解釋憲法,就無權修改憲法。顯然允許以解釋來代替修改法律是有害的。
裁斷違法行為
法律解釋還有一種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實際上起著對違法行為的裁決作用。法律解釋往往是就某個具體問題或案件是否合乎法律而提出,而很少作一般抽象解釋,針對具體案件解釋的結果,就必然是對某種或某類行為是否違法作出判斷,從而制止違法行為。彭真同志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法律的職責,如果兩方對法律的理解發生了分歧和爭執,常委會一解釋,必然肯定一方、否定一方,所以法律解釋也包括有監督的意思在內。」解釋法律實質上能起到裁決違法行為,監督、保障法律實施的作用。
『捌』 法律解釋的意義是什麼
法典永遠是不會完全的.社會在進步.法律也在進步/
法律解釋是對法律的條文做出書面化,文字性解釋
也是在實踐中對法律健全的一個過程.可以當做是法典的補充.
法律解釋分為:
有權解釋和無權解釋(有效解釋/無效解釋)
有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查院等有權機關發出的解釋,是有法律效力的.
無權:學者.書.等對法律做出的一些新的解釋.是無法律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