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益組織立法

公益組織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3-20 17:47:46

『壹』 公益組織相關法律

看了一下 你這個東西法律關系非常復雜 包括組織的注冊審批成立 這就是一大團法律關系 成立後再看具體情形 是好意施惠 還是有償服務 如果無償 再區分事故原因 單車 還是有第三人的事故 駕駛方是否對事故的原因負具體哪一種責任 不要在這里問了 如果是組織一定要有自己的法律顧問 或者咨詢當地律師

『貳』 如何挽救公益組織的公信力

2011年,「郭美美事件」讓公益界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機。如何重建公益的公信力,如何立法促進公益事業的透明度?3月6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搜狐網聯合舉行兩會在線訪談,邀請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王名、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浩明共同探討相關問題。

王名反復強調,「透明度是主要的問題。」在他看來,過去的一年裡,公益慈善機構飽受詬病的一點在於透明度不夠。資金的去向、慈善組織的管理、公益組織的涉商行為都成為公眾質疑的對象。

「在捐款的時候我也會想,我捐的錢到底去了哪裡?」王名坦言。

2011年中國慈善透明度調查表明,公眾對慈善透明度的滿意度僅有8%。

這讓黃浩明汗顏。剛剛到德國考察的他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德國人認為,德國的透明度比英國差了10年。而中國要比德國差10年。

代人花錢要花得讓人信任,這是公益組織起碼的公信力,也是公益組織的生命力。但這點起碼的公信力在去年的一系列事件中被嚴重透支。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郭美美事件」發生後的6-8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贈8.4億元,降幅達86.6%。

實現公益組織的透明化那麼難嗎?

黃浩明認為,一是監管體制沒有建立起來,二是公眾缺乏了解公益組織的途徑。「我們到歐美去看,它所有組織的信息、社會成員、項目怎麼運作,在網上可以看到每一個項目。但是中國在這方面沒有很多信息,很多組織連網站都沒有。」

在黃浩明看來,慈善組織公開信息也需要有一個界限。他認為慈善組織本身要從三方面去考慮:信息要對捐贈人公開;對受益人有確切交代;制度建設上要實現外部監督和內部控制的統一。

「有政府監督、媒體監督、捐贈人監督、受益人監督,再加上內部控制,比如說理事會、監事會、志願者,這樣公益組織的透明度才會提高。」

「慈善跟國家到底是什麼關系?」王名認為,慈善組織一直沒有釐清這個問題。

在他看來,國家和慈善事業應該分開,政府是監管者、促進者、問責者,但政府不能做慈善。但在很多地方,有的地方卻明確要求企業家給政府捐款,這樣政府就成了慈善事業的主體。

「也就是說你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在黃浩明看來,這種合二為一的「比賽」註定實現不了完全透明。

黃浩明認為,要實現慈善組織的公開透明,就要改革慈善體制。「第一要走民間化的道路。第二,要真正分清責任和權利。」

在監管方面,慈善組織曾做過努力。

王名和黃浩明有著一個共同的社會職務——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社會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聘請社會各界人士做志願監督,黃浩明認為這是彌補政府監管空白的一個有益嘗試,但這些兼職的社會監管員發揮的作用畢竟很有限。

「如何真正發揮社會監管員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黃浩明坦言。

雖然從2003年就開始參與慈善法的討論,近兩年也不斷在兩會上呼籲,但直到現在,王名才看到慈善立法的希望,「因為全國人大法工委已經明確表態把慈善事業法列為2012年的立法工程。」

「有了法律規范,公民才知道我要求什麼,慈善組織才知道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可以有條件公開,哪些可以適當收費。組織運作、資金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都可以以法律的形式進行明確。」王名說。

在今年的提案中,王名提到,公益界僅有1999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登記注冊的相關行政法規,法律位階低、規制少、協調差、缺位多,捐贈人、志願者、公益組織、受益人等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參與人缺乏應有的法律保障,對借公益慈善之名營利、謀私等缺乏必要的威懾和懲治,致使公益慈善領域出現超越底線的丑惡現象。

他建議加快公益慈善事業立法,及時出台《慈善事業法》及其配套法規。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叄』 中國慈善立法是否已經通過

實際上,2005年,民政部就已經正式啟動了《慈善法》的起草工作,2006年《慈善事業促進法》草案出台並被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並准備於2007年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但是,在2007年的「兩會」上,立法規劃中並未能見到慈善法的影子。人們不由揣測其間原因。

慈善立法的定位爭議被認為是慈善立法延緩的一個重要原因。曾參與早期慈善法討論的楊團指出:《慈善法》草案之爭議主要表現在兩個問題上,一是慈善到底是靠政府還是靠民間,二是靠「大款」還是靠大眾。

但是,這個理由未得到普遍認同。「一個如此簡單的選擇題,難道還有什麼爭議嗎?你覺得會是問題的所在么?」同樣曾參與立法討論的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教授如此對本刊記者說。

而民政部相關負責人的多次講話與論述也印證,起碼在高層,關於慈善「民間-政府」「大眾-富人」的認識並不是問題。

國務院法制辦政法司處長朱衛國曾專門撰文指出:慈善法的立法本位,是「靠民間,而不是靠政府」「靠大眾,而不是靠大款」。

民政部副部長李立國也曾在某慈善法的研討會上明確表示,要踐行「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民政部將不再作為慈善主體,而要為慈善事業、民間慈善事業創造條件。要逐步推動民政部門主辦的慈善和救助、福利設施由民間組織和社區承辦,逐步實行管辦分離。」

慈善立法延緩的另一個理由是鄭功成教授提出來的。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就立法而言,根據國家發展需要與可能條件,是有一定的計劃的,立法機關必須保證一些重要的或者發展進程中需要急切規范的立法項目優先出台,從這個意義上講,為慈善事業立法雖然很重要,但在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等基本的社會保障法律還未制定之前,顯然不可能將慈善事業立法擺到優先位置。」

但是,屬於政府責任的《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是否就具有優先於慈善法的理由呢?鄭功成教授的理由是:面對巨大的災難,慈善行為能夠解決多少現實問題呢?

這正是一種現實的考慮。民政部部長李學舉8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自然災害救助和城鄉困難群眾救助問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截至當時,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了3.1億人次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64億元。

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救助主要依賴於政府,這是一個必然,因此,民間慈善不可能在其中成為主角。

但是,這種現實的考慮並不能抹殺慈善之與救助不同的意義。

對於受難者而言,來自政府的社會救助屬於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而慈善,其意義則不僅在於救助,更在於一種慈善文化、一種志願精神的釋放。

民間慈善組織缺失

接下來,「一對一」的行為方式被認為是一系列問題的核心所在。這種模式被評論者認為難脫「舊時代的施捨與恩賜觀」。而現代慈善觀念,則是以施助者與受助者法律與人格地位平等為基礎的。

捐贈與受贈分離的「個人——機構——個人」的行善模式,被視為是一個成熟的現代的慈善模式。但是,盡管中國也有慈善機構,人們卻更願意選擇「一對一」的模式。

這是中國慈善行政色彩濃厚的一大結果。

民政部官員曾公開表示,「我國的慈善工作基本是由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各界參與。在救災和群眾生活困難救助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由於民政部門直接承擔慈善募捐工作,難免出現濃厚的行政強制色彩,缺乏慈善事業本該有的自願性、獨立性和自發性。」

慈善的窘境也就不斷出現:一方面大家都在感慨中國慈善人士太少,國人慈善意識不強;另一方面當真有慈善家出現時,往往被「槍打出頭鳥」。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教授看來,問題的真正所在在於獨立的民間慈善組織的缺失。

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NGO發展的老話題。這也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國務院法制辦政法司處長朱衛國在他的一篇論述慈善的文章中曾寫道:「慈善法不能是一部偽善庇護法。我們決不給非法、虛偽、欺詐、貪婪等留置空間;『顏色革命』的企圖和勢力更不要幻想披上慈善的外衣。」

「慈善立法的核心問題是民間慈善組織的發育問題。而要是離開了慈善組織,那麼現在已有的法律法規是夠用的。」王名說。

對慈善行為的捐贈、優惠、管理,實際上已經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規范。這一點,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鄭功成也曾提到。

目前,我國涉及慈善事業以及公益捐贈的法律法規總共有六部,分別是:《公益事業捐贈法》《紅十字會法》《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所得稅法》以及《個人所得稅條例實施細則》。

但是,在現實的操作上,關於慈善組織發育的問題仍然會出現。王名說,「關鍵不是民眾是否捐錢捐多少的問題,而是這些錢能否得到一個合理的利用,能否有所值的問題。」

在他看來,慈善NGO(非政府組織)的問題不解決,那麼慈善立法是否拖延就是一個「假命題」。 這涉及到如何對NGO定位,包括政府和慈善NGO的關系、慈善組織的屬性與結構治理。慈善組織的注冊問題、企業捐贈12%的稅收減免政策如何落實等等。

「這顯然不是一部慈善法所能夠解決的。」王名說。
在8月2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慈善進入立法的竇玉沛最終也並未明確表明,慈善法將何時出台。

『肆』 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可以採取什麼等組織形式

職業法規定職業組織可以採取什麼等。組織形式自然呃規定的實驗組在應該是根據根據他們組織的要求,然後到呃睡會呃過去。嗯。去走一點資金。他們可以組織人力到社會供顧客計算,嗯。進行嗯。

『伍』 公益性社會組織的公益性社會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區別

1.目的不同。有學者認為,「結社權所體現的其實是憲法對群體利益的肯定,是對人們之間以互益為目的形成團體的權利的尊重,單純的私益性目的,或者單純的公益性目的都不足以形成結社的願望,但是如果缺少了互益的元素,則可以斷言任何結社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從理性人角度對結社作出上述判斷,盡管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公益性社會組織以公益為目標追求,一般沒有成員,即使有成員的社團式公益組織,其成員一般也不享有組織提供的服務特權;互益性社會組織則以成員利益為目標追求,其成員既是該組織的設立人、組織事務的決策者,又是組織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當然,利益目標的差異並不排除社團式公益性社會組織在特定情況下給予其成員一定的象徵性利益,也不排斥互益性社會組織在特定情況下為不特定的社會公眾謀利益,但這迥然不同於公益性社會組織必須服務於社會公益的要求。
2.開放性不同。一般來說,互益性社會組織是由有著共同身份地位、利益需求以及愛好志趣的群體組成的團體,具有封閉性。在設立以及成員資格取得上,互益性社會組織成員是一群特定的人,其成員資格受到職業、興趣愛好、行業等限制;而公益性社會組織則往往會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組織設立中來,即使採用社團式組織形式的公益組織,其成員資格一般也並不受任何限制。不僅如此,公益性社會組織的治理機構對社會人士也是開放的。因此,公益性社會組織具有開放性。
3.資產分配與處置不同。一般來說,公益性社會組織和互益性社會組織都不可以以營利為其主要目的,都不可以像營利性組織那樣將組織的利益在其成員間分配。然而,二者在終止時是否可以向其成員分配資產是有所區別的。由於互益性社會組織的財產主要來源於會費(在日本為了將之區別於公司股東的股份或出資而稱之為基金或者社會捐助),其享有的稅收優惠待遇也比較有限,因而組織一旦解散,財產可以在成員中間分配,或者由成員大會決定處分的方式,國家一般不得干涉。而公益性社會組織由於其財產來源除了會費(適用於社團式公益性社會組織)外,更多的則來源於社會募捐、政府資助,而且享有較高的稅收優惠待遇,其財產具有明顯的公共性質。因此,一般國家的法律均規定,公益性社會組織在解散時,應當轉交給其他目的相近的公共團體或者國庫,而不應在成員間分配。
4.自治程度不同。由於互益性社會組織的利益范圍主要關涉到組織成員的利益,因而各國立法對它的干預較少,這類組織的治理主要依靠內部治理結構、自律機制來實現。而公益性社會組織因其資金來源上具有政府性和社會性,享受較高的稅收優惠待遇,而且牽涉到較高程度的社會公益,因而國家在其組織和行為方面都有著較多的干預和監管,其自治程度明顯較低。
5.組織變動的路徑不同。公益性社會組織一旦成立,就應當服務於公益目標,即使存續中出現重大障礙,也不能轉變為營利性組織或者互益性社會組織。而互益性社會組織則可以轉變為營利性組織或者公益性社會組織。 其一,主體性地位不同。公益性社會組織無論採用公益性法人、還是合夥形式以及個體形式,在法律上,它都可以是一個獨立的組織體。而公益信託,所表明的則僅僅是在特定公益目的之下,委託人將信託財產置於受託人控制之下而創設的一種法律關系。不管公益信託的受託人是一個法人還是其他形式的主體,也不管受託人對信託財產是擁有所有權或者管理權⑦,公益信託本身僅僅表明一種關系或者一種行為而不是一個組織體。
其二,所受限制不同。在公益信託法律關系中,受託人受到信託協議所規定的財產管理方式以及用途等限制。法院、受益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對於受託人行為擁有相對較多的干預權利,甚至可以通過對受託人的直接訴訟而獲得信託財產的執行權。而公益性社會組織較少受捐贈人、受益人以及其利害關系人、法院等的干預和限制。
其三,設立繁簡程度不同。公益信託的設立簡便靈活,在大陸法系國家,需要目的事業機關許可成立;而在英美國家則僅需要委託人和受託人簽訂契約,只要按照相應的條件向登記機關申請登記即可設立,而無需特定機關的批准。而公益性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法人的設立則更加復雜。
其四,運行費用不同。因公益信託無需一個組織體,而僅靠一筆較小的費用就可以由他人來實現公益目的,而公益性社會組織的管理機構、人員配備、辦公開支等所需的費用顯然遠遠大於公益信託。

『陸』 注冊公益組織需要什麼條件

公益性社會組織,是指同時符合相應條件的慈善組織,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2、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3、有固定的辦公活動場所;
4、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5、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地方性的社會團體應有3萬元以上的活動資金;
6、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十條
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登記或者認定期限的,報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的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捐贈和受贈
第三章 捐贈財產的使用和管理
第四章 優惠措施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則 總則
第一條 為了鼓勵捐贈,規范捐贈和受贈行為,保護捐贈人、受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無償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公益事業是指非營利的下列事項:
(一)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
(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三)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
(四)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
(相關文章: 法學文獻1篇1次)
第四條 捐贈應當是自願和無償的,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活動。
第五條 捐贈財產的使用應當尊重捐贈人的意願,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將捐贈財產挪作他用。
第六條 捐贈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第七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受贈的財產及其增值為社會公共財產,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損毀。
第八條 國家鼓勵公益事業的發展,對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給予扶持和優待。
國家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公益事業進行捐贈。
對公益事業捐贈有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表彰。對捐贈人進行公開表彰,應當事先徵求捐贈人的意見。 捐贈和受贈
第九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選擇符合其捐贈意願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進行捐贈。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
第十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贈。
本法所稱公益性社會團體是指依法成立的,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社會團體。
本法所稱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是指依法成立的,從事公益事業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公共體育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等。
第十一條 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或者境外捐贈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受贈人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接受捐贈,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對捐贈財產進行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可以將受贈財產轉交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也可以按照捐贈人的意願分發或者興辦公益事業,但是不得以本機關為受益對象。
第十二條 捐贈人可以與受贈人就捐贈財產的種類、質量、數量和用途等內容訂立捐贈協議。捐贈人有權決定捐贈的數量、用途和方式。
捐贈人應當依法履行捐贈協議,按照捐贈協議約定的期限和方式將捐贈財產轉移給受贈人。
第十三條 捐贈人捐贈財產興建公益事業工程項目,應當與受贈人訂立捐贈協議,對工程項目的資金、建設、管理和使用作出約定。
捐贈的公益事業工程項目由受贈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項目審批手續,並組織施工或者由受贈人和捐贈人共同組織施工。工程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質量標准。
捐贈的公益事業工程項目竣工後,受贈單位應當將工程建設、建設資金的使用和工程質量驗收情況向捐贈人通報。
第十四條 捐贈人對於捐贈的公益事業工程項目可以留名紀念;捐贈人單獨捐贈的工程項目或者主要由捐贈人出資興建的工程項目,可以由捐贈人提出工程項目的名稱,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條 境外捐贈人捐贈的財產,由受贈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入境手續;捐贈實行許可證管理的物品,由受贈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許可證申領手續,海關憑許可證驗放、監管。
華僑向境內捐贈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僑務部門可以協助辦理有關入境手續,為捐贈人實施捐贈項目提供幫助。 捐贈財產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六條 受贈人接受捐贈後,應當向捐贈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據,將受贈財產登記造冊,妥善保管。
第十七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將受贈財產用於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對於接受的救助災害的捐贈財產,應當及時用於救助活動。基金會每年用於資助公益事業的資金數額,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比例。
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則,積極實現捐贈財產的保值增值。
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應當將受贈財產用於發展本單位的公益事業,不得挪作他用。
對於不易儲存、運輸和超過實際需要的受贈財產,受贈人可以變賣,所取得的全部收入,應當用於捐贈目的。
第十八條 受贈人與捐贈人訂立了捐贈協議的,應當按照協議約定的用途使用捐贈財產,不得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的用途。如果確需改變用途的,應當徵得捐贈人的同意。
第十九條 受贈人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和受贈財產的使用制度,加強對受贈財產的管理。
第二十條 受贈人每年度應當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受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接受監督。必要時,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對其財務進行審計。
海關對減免關稅的捐贈物品依法實施監督和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僑務部門可以參與對華僑向境內捐贈財產使用與管理的監督。
第二十一條 捐贈人有權向受贈人查詢捐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於捐贈人的查詢,受贈人應當如實答復。
(相關文章: 裁判文書1篇1次)
第二十二條 受贈人應當公開接受捐贈的情況和受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三條 公益性社會團體應當厲行節約,降低管理成本,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費用從利息等收入中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開支。 優惠措施
第二十四條 公司和其他企業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第二十五條 自然人和個體工商戶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第二十六條 境外向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的用於公益事業的物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減征或者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
第二十七條 對於捐贈的工程項目,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支持和優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 受贈人未徵得捐贈人的許可,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的性質、用途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經徵求捐贈人的意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捐贈財產交由與其宗旨相同或者相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管理。
第二十九條 挪用、侵佔或者貪污捐贈款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退還所用、所得款物,並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依照前款追回、追繳的捐贈款物,應當用於原捐贈目的和用途。
第三十條 在捐贈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逃匯、騙購外匯的;
(二)偷稅、逃稅的;
(三)進行走私活動的;
(四)未經海關許可並且未補繳應繳稅額,擅自將減稅、免稅進口的捐贈物資在境內銷售、轉讓或者移作他用的。
第三十一條 受贈單位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致使捐贈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由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附則
第三十二條 本法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

『捌』 民政部門對於涉嫌違法的慈善組織有權採取哪些措施

《慈善法》第93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涉嫌違反本法規定的慈善組織,有權採取下列措施:(一)對慈善組織的住所和慈善 活動發生地進行現場檢查;(二)要求慈善組織作出說明,查閱、復制有關 資料;(三)向與慈善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調查與監督管理有關的情 況;(四)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查詢慈善組織的金融賬戶;(五)法 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對慈善組織的住所或者慈善活動發生地進行現場檢查」依據的是 監管部門處理慈善領域違法行為的屬地原則。根據屬地原則,慈善組織 住所所在地或者慈善活動發生地所在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有權 對涉嫌違法的慈善組織進行現場調查。這里分兩種情況:當慈善組織在 登記的住所地違法時,其登記的民政部門有權進行現場調查;當慈善活動 發生在異地時,應當接受發生地所在的民政部門的現場調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有權要求慈善組織就涉嫌違法行為作出 說明,有權針對涉嫌違法行為查閱、復制慈善組織的有關資料。涉嫌違法 的慈善組織有配合說明和提供監管部門索取相關資料的法定義務。

在檢查和調查活動中,民政部門可以根據工作需要,有權向與慈善活 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調查與監督管理相關的情況。一般而言,慈善活動 的開展有時是多方聯合或合作採取的行動,為了解事實真相,民政部門不 僅要聽取涉嫌違法者的辯解,還需要獲取更多的證據,因此,向與涉嫌違 法的慈善活動有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便成了監管的必要舉措。

對於查詢慈善組織金融賬戶的行為,須經本級人民政府的批准。由 於這一授權涉及金融方面的法律,這種調查行為雖然必要卻需謹慎。對 慈善組織金融賬戶進行查詢,是因為慈善活動必然要融資,資金的進出必 然要通過金融賬戶,從金融賬戶的記錄中能夠尋找到相應的違法證據。 因此,查詢金融賬戶是民政部門行使慈善監管職責所必要的手段,但在行 使這種手段時不能由民政部門自己決定,還需要取得本級人民政府的 批准。

除以上四類措施外,縣級以上民政部門還可以採取法律、行政法規規 定的其他措施,即民政部門除《慈善法》明確賦予的監管權力外,其他法律法規賦予的監管權力亦可以同時行使。需要指出的是,現行的行政法 規如《基金會管理條例》也賦予了登記機關與業務管理部門相應的監管 權力,但存在與《慈善法》不一致的地方,將來還需要修訂,只有這樣才能 讓民政部門的監管權力更加清晰。

『玖』 慈善組織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
慈善組織不是與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並列的第四類社會 組織。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是組織形態,而慈善組織是其組 織屬性。換句話說,慈善組織必須依託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 而存在。
基金會是慈善組織的基本形態。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 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依法成立的非營利法人。 基金會在本質上是一種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慈善活動的非營利性組織,是 一種基本的慈善組織形態。
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 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依法成立、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慈善活 動為宗旨的社會團體即慈善組織。我國大量的慈善會在法律地位上屬於 社會團體法人,它們從事慈善活動,屬於慈善組織。

『拾』 國家有關公益方面的法律


我國涉及公益慈善事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性文件主要有: 《中華人內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容贈法》(以下簡稱《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 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以下簡稱《紅十字會法》)、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基金會登記管理條例》、 《個人所得稅條例實施細則》、 《救災捐贈管理辦法》等,而志願服務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是政策性文件、社團規范性文件,以及各省、市志願服務地方性規範文件。

熱點內容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
中國人大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4-11-18 15:24:50 瀏覽:544
南陽離婚律師 發布:2024-11-18 14:48:11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