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產生

道德的產生

發布時間: 2020-12-17 06:36:25

『壹』 道德問題產生的過程和原因

有以下四個基本原因:
1 社會關系的形成。
2 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3 生產實踐產生了需要。
4 社會出現分工。
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道德是社會物質社會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我們要敬畏「頭頂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

一個正常的人,在他傷害了別人時會感到悔恨,在他受到顯失公平的對待時就會感到憤怒。這就是所謂的內心的道德律,一種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感覺。

這種道德感來自何處?讓我們拋卻哲學家那套神秘深奧的說教,用生物學的簡潔語言來描述:------道德感就是生物用遺傳物質記錄的,用來規定對其種族延續有利的行為規范的心理機制。

本文中將用「道德天性」這個詞來代替具有哲學意味的「道德感」。

這種道德天性是為什麼會形成,怎樣形成?

讓我們從愛克羅斯德教授的「囚徒困境」游戲說起。

愛克羅斯德教授設計了這樣的游戲規則:

讓若乾的參賽者參與比賽,每個參賽者手中都持有「合作」和「背叛」兩種牌,比賽以單循環賽的形式進行:每一個參賽者都與其他參賽者比賽一場,每場60回合,比賽方式是每一回合參賽者從兩種牌中選一種打出來,
------如果兩個參賽者都出合作牌,則雙方都得3分;
------如果雙方都出背叛牌,則雙方都得1分;
------如果一方出合作牌,一方出背叛牌,則出合作牌的得0分,出背叛牌的得5分。

單循環賽的所有比賽場次都進行完畢後再統計各個參賽者的總得分。

第一屆比賽總共有15份參賽策略,冠軍為最簡單的、拉波波特教授的「針鋒相對」策略:
------第一回合出合作牌,以後每一回合重復對方上一回合的出牌,即對方上一回合出合作牌就出合作牌,對方上一回合出背叛牌就出背叛牌。
在所有參賽的15份策略中,有8份「好人」策略,即包含較多的合作和寬容,得分全部排前8名,7份狡詐策略得分排在後7位。

在第二屆比賽在公布了第一屆的結果並附上分析報告的基礎上進行,共以63份策略進行模擬,結果還是「針鋒相對」獲得冠軍。

可見,在包含了善良與寬恕,但又有一定防衛能力的策略是最好的。這個游戲從數學上證明,為什麼利他色彩濃厚的道德天性能夠在大自然里出現,並且使得到它的物種更具競爭力。

下面具體講述道德天性的進化。

道德的進化

在隨機的變異中,有些生物會產生諸如公平感、正義感等道德天性,有些則沒有。

具有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個體,更易於與其他個體合作,更易於避免兩敗俱傷的沖突,在進化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所以它得到了保留並在種群基因庫中擴大比率,漸漸地具有這些道德天性的生物個體在種群中佔有壓倒性優勢,使得整個種群都表現出這些道德天性。進而,具有這樣的道德天性的生物種群,在進化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不會被其他族群的競爭對手淘汰,從而形成了這樣的群體道德天性。

例如,一個生物群體如果具有團結起來反抗外來侵略的群體機制,那麼在異族入侵就更能保護自己的生存的空間,從而成為優勢群體。【愛國心】雖然有教育的影響,但其心理基礎卻是道德天性,否則它不會那麼容易被激起。

一個生物群體要是具有正義感,產生清除敗類的機制,群體的利益就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成為優勢群體。
一個生物群體如果具有公平感,那麼他的成員就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避免大量無謂的沖突,減少群體的內耗,因而相比其他群體更具競爭力。

『貳』 具體道德形成的重要源頭是什麼

具體道德形成的重要源頭是教育的方向和教育引領。

『叄』 道德是怎樣形成的

如果說在人的童年期,其生活的最重要的源泉是物質世界,即物質的本質、它們的因果關系和相互的依從關系,那麼到了少年期,在他的面前就展開了一個觀念的世界。孩子似乎正在忘記他躺過的搖籃,在這個搖籃里他看到了太陽和天空;正在忘記哺育了他的母親的乳房。對於這一切,父母們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自尊心受到傷害。但是這一現象反映了事實的復雜的、矛盾的本質。這一事實就是少年突然一下子覺得,家庭、家園、搖籃、母愛,在廣闊的社會生活的背景下顯得這樣的渺小,這樣的微不足道。他甚至覺得像違反社會規范之類的個人的「不良行為」,與具有世界觀意義的問題相比也是不足掛齒的小事。

少年開始抽象地議論一些問題,開始用一些廣泛的社會、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概念去思考問題。世界上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與他個人有關。你們,少年的教育者們對此千萬不要感到驚奇,因為深切地關心其他人的命運,這就是少年期的本質。我還記得我的六年級學生們是怎樣激動地、專注地、屏息靜聽我講述遙遠的阿爾及利亞,講述熱愛自由的人民為爭取自由而展開的英勇斗爭。當然,事實也能使少年激動,但不管事實有多麼生動,它總歸要退居第二位,少年的全部注意力都被思想、哲學方面的問題吸引過去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集團為什麼,有什麼理由去壓迫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勞動人民?到什麼時候地球上才會沒有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我們,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青年,可以做些什麼去幫助為爭取自由和獨立而斗爭的戰士們?

作為教育者,作為班主任和人文學科的教師,我盡力培養少年以公民的目光敏銳地去認識世界。如果對那些似乎與自己的個人命運,與自己的家庭、村莊的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不相乾的人的命運漠不關心,就不可能進入觀念的世界。少年期在人的道德發展中的本質、地位和作用,要求人在上升到社會生活的層面上的同時,從思想上去審視世界,理解復雜的社會、政治現象的意義,認識為了那些讓他個人激動的理想而進行的斗爭。

少年怎樣看待世界,什麼東西使他激動、驚奇、關切、感動,引起他的同情和鄙視、愛和恨,所有這一切都完完全全地取決於教育者。我很關心讓少年逐步地進入觀念的世界。為此每周(有時一周兩三次)我都要對他們講講世界上發生了些什麼。這不單純是在學校工作實踐中被稱作政治報告的那類時事報告。這是進行觀念的思考。通報的每一件事都要在少年的心中激發起對這件事的個人的情感態度。思想逐漸變成個人精神上的收獲,因為這種思想經過了心靈的感受。

給少年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談話,是揭示以下一些思想,可以說是把這些思想具體化了的談話。這些思想是:人與社會、自由與壓迫、幸福與痛苦、社會進步與反動力量。男女孩子們激動地聽我講,在我們的時代,在人造地球衛星和人類剛剛飛向宇宙的時代(這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蘇聯科學在宇宙方面取得的勝利,以新的方式向我們,向蘇聯公民闡明我們自己的世界,促使我們用新的觀點去認識全人類的命運),在世界上還有些國家把人當牲口一樣賣作奴隸,那些國家的政府頒布法律規定「活商品」的價格。我給孩子們看了一些有關在南非販賣奴隸的資料,有關義大利的一些母親因貧困的生活所迫而把自己的孩子賣給美國富人的材料。所有這一切最初讓孩子們感到非常驚異,甚至懷疑,然後激起了他們對剝削者的憤怒和憎恨。我給孩子們看了一張英國的報紙,報上刊登了一幅照片:戴著鐐銬的一些阿拉伯孩子正在奴隸市場上等待出售。這時瓦里婭痛心地說:「怎麼會這樣?在我們這里人們期待著到遙遠的星球上去旅行,而在那裡,人是奴隸,好像是在古埃及!國外有人喜歡稱作自由世界的那個可詛咒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啊!在什麼都可以買和賣的地方人不可能是自由的。」

我把論述世界的課稱作以公民的目光認識世界的課。在這樣的時刻男孩和女孩們敏銳地感覺到生活現象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可調和性。以人類為擺脫奴隸制殘余、壓迫、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經濟上和精神上的依附而進行的斗爭為背景,以人民反對恐怖的核戰爭的斗爭為背景,我們的蘇維埃祖國就像善良、正義、榮譽的生動的體現者一樣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

以公民的目光認識世界,是道德的具體體現。我努力使學生不僅知道並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我還盡量讓他們體驗對社會上的丑惡、恥辱和非正義的勢不兩立和憎恨。

少年期,是情感火熱、不易妥協的年齡期。要在豐富的、高尚的情感生活范圍內,在個人對重大的社會現象和政治現象的態度的范圍內,確立並表達純潔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多年的經驗使我堅信,少年和青年中的不道德現象的根源就在於情感世界的狹窄、貧乏、粗俗。如果少年憎恨的不是人壓迫人的現象,憎恨的不是那個什麼都可以買賣的可怕的世界,而去憎恨手錶和大衣比自己好的同齡人,這時就在產生丑惡。這樣的少年最關心的不是為被壓迫人民的自由和獨立而斗爭的戰士,不是受到迫害威脅的共產黨人,他們最關心的是從父母的宅旁果園中收來的葡萄不得不以低於預期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

一個成熟了的人,他的心嚮往什麼,他的心屬於誰,什麼樣的理想使他激動、不安,鼓舞他並促使他去勞動和斗爭,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這個人在與敵對的信念的斗爭中怎樣磨練自己的信念,取決於他在與什麼樣的思想上的敵人的斗爭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觀。不可以把這種斗爭僅僅看做是與持有與共產主義世界觀對立的觀點的人的直接對抗。這種情況往往是較少的。但是每個少年都面對著精神斗爭的世界,這個世界要無情地揭露一切敵視共產主義、人類、幸福、人道的思想。這些思想不是什麼抽象的東西,在這些思想的背後有原子彈和其他的大規模殺人武器,在它們的背後還有不讓黑人孩子進美國的白人學校的警察的棍棒,在它們的背後還有我們決不可以忘記的邁丹尼克集中營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魔鬼的焚屍爐。您的學生是否能夠成為反對敵視共產主義思想的積極的戰士(而共產主義的敵人,是人類、善良、正義和榮譽的敵人),取決於他的心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嚮往什麼和屬於誰。

我努力使我所講的關於世界的故事,能傳授給孩子們知識,還要啟發他們去思考世界的命運,促使他們考慮這樣的問題:我的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取決於比自家的菜園、宅旁果園、今年蘋果的收成和價格更有意義的某種東西。當少年獨自考慮世界問題時,在一段時間里他尤其要對這些問題表現出公民應有的關心、激動和憂慮,受到這種情感的鼓舞。這是多麼重要啊!只要我在對每個男孩和每個女孩的教育工作中沒能做到這一點,我就認為我還沒能把他們引導到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第一階段。不僅要以集體的方式,還要以個別的方式經常與孩子們交談國內外大事。我努力尋找與每個學生在精神上的共鳴,不去嘮叨那些屬於普遍真理的政治概念,而與他談那些深深地激動我們、使我們不能平靜的思想;我的激動心情感染了學生,我和學生被同樣的追求所鼓舞。為了使科利亞和托利亞厭惡的對象不再是微不足道、無足輕重的小事,為了使這兩個男孩不成為渺小的、自私的利己主義者,我曾作了長期的努力。乘在校園里工作之機,好幾天我和科利亞單獨在一起,我對他講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女英雄賈米列·布希列特的故事。當我和托利亞一起在「知識的源泉」教室中時,我對他講了關於霍斯羅夫·魯茲貝赫的故事。霍斯羅夫·魯茲貝赫是一個像水晶般純潔的人,是伊朗共產黨的領袖,傑出的數學家,他被伊朗人民的劊子手殘害致死。幾個晚上我和這兩個男孩子一起交談了有關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的功績。我期望這位英雄的愛國者的精神世界能成為照亮這兩個少年個人幸福之路的明燈。這些故事直接地啟發了孩子們的公民意識。我希望科利亞懂得,世界上有比他的母親的嫉妒(他的母親嫉妒誠實的、正直的、勤勞的人)更壞的惡行。世界上也有善,與善相比他的母親的缺點尤其令人不能容忍。我竭力使我的學生們用公民的眼光去看自己周圍的世界和看自己。全部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以公民的目光去認識世界的基礎上。

『肆』 道德是如何產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經中的闡述,道襲德一詞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

(4)道德的產生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伍』 道德產生有以下哪幾個方面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陸』 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由什麼決定的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由社會經濟水平高低決定的。

『柒』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集體生活中,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准則來評論一個人的行動,而且也根據這些准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他所處的社會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合乎道德的;一個人不按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或是直接違反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不道德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是倫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

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常常依據一定的行為准則採取某些有關道德方面的態度、言論和行動。道德品質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系列有關道德的行動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徵。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它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道德品質作為個體現象,它的形成和發展既依存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條件,也有賴於人的心理發展的規律。因此,道德品質就成了心理學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所研究的對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
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
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
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
這只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
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
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
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
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
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O^)。
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
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這就是道德的起源。

『捌』 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8)道德的產生擴展閱讀:

道德的分類有: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社會學概念)

『玖』 道德產生的來源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拾』 什麼是道德怎樣產生的

萌芽的比喻:先驗的還是發生的
任何生命的萌芽,不僅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且需要這些條件之間「發生關系」。道德問題的要害無非是怎樣看待他人、他物的問題。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就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的問題;或者地球上有很多人,但彼此隔絕,也不會產生道德問題。所以道德不是先驗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交換、交流、交談、交通、交涉)過程中發生了的,而且不斷發生著的意識形態,是可以被改造、被建設的對象。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和自然的「交往」、「交涉」越頻繁,人對自然越了解(科學技術越發達),環境保護的意識越強烈、環境保護的措施越得力;同樣,人和人的交往、交流越充分、越便利(市場經濟越發達),人們的道德水平越高、社會風氣越好。超越以擁有為前提,成熟以生長為前提。我們很難設想從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演繹出美好的社會生活,但我們可以期待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開始建設健全的道德體系。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是切切實實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換言之,「賽先生」(科學)和「麻先生」(市場)的發展、成熟的過程也就是道德觀念不斷受到挑戰、作出調整、得到實現的過程。如果以固定的、僵化的道德觀念去限制、壓制新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會延誤發展,這些觀念本身最終也會被拋棄。
同時,具體的道德觀念形成以後,就會作為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成為決定性的力量。我們一出生所面對的道德體系,都是有根源,有「來頭」的,是大於個體的力量、背景,或者場域,連莊子也慨嘆「君臣父子,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故而,對於傳統的道德學說,最可取的恐怕還是溫古而知新。
根系的比喻:固本培基還是剪裁個性
道德作為公民內在的觀念系統,無疑是個體選擇行為和判斷是非的標准。而作為公共的輿論,則是個體活動的場域和環境。每個人成年之後,都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作為「別人」的「他者」———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鄰居,對他人的求全責備、說三道四,會造成一種苛刻壓抑的道德氛圍,隱私得不到尊重、個性得不到伸張,靠窺視、打聽、推測傳播信息而不是靠交流、交談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很多問題被埋藏了、被掩蓋了、被扭曲了,一旦爆發,貽害無窮。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在培育自覺和負責任的道德主體的同時,需要營造寬容、寬松的道德氛圍。用種樹來比喻,教育者的任務是澆水、施肥,而社會輿論則是陽光、空氣和水,制度和法律則是藩籬和剪刀———一切以維護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為出發點,最終要依靠道德主體自己在健康的道德根繫上開花結果。批評是為了建設,譴責是為了引導。而「整人」的道德環境則是社會發展的沉重包袱。
目前的社會心態之中,被批評者,特別是被批評的既得利益者,缺乏「聞過則喜」的態度,而有便利條件的批評者又缺乏負責任的態度。
出路的比喻:以通為目的還是以塞為目的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十字路口沒有了紅燈,大家都會無路可走。道德正如人生道路上的紅燈,當置身於社會這個龐大的「交通」體系之中,和別人的去向發生了沖突或碰撞時,「損己利人」,放棄一些權利,「禮讓三先」,於是你來我往,天下太平。然而,不管是出於道德自覺,還是出於被迫接受,公民接受了紅燈,並不意味著他應該甚至是必須永遠等待下去、永遠放棄下去。紅燈太多的地方交通必然堵塞,只有紅燈的路口難以想像。
所以,一切以「公共」為名義的輿論、機構、設施,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最終的目的都必須是保障「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最不道德的行為就是假公濟私———在公共的名義下謀求一部分人、一小撮人、甚至是個別人的利益。如果片面強調公民對社會的責任,而忽視社會對公民的義務,就會造成道德觀念的扭曲和道德心態的失衡。道德建設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大家各有出路」。
鏡鑒的比喻:正人言行還是招搖過市
很多人習慣於以兌換式的、實用主義的思維來追問道德理想究竟有什麼用,有公平嗎?有正義嗎?有幸福嗎?如果看得見、摸得著才算做「有」,道德理想確實是「沒有的」,道德虛無主義由此產生。但我們為什麼或者憑什麼能知道什麼是不公、什麼是不義、什麼是不幸?不就是因為有一個理想在那裡嗎!理想永遠是超越現實的,就像平、靜、公、正的鏡鑒一樣。鏡鑒的作用,吃不得、喝不得,無非使我們看得見自己而已。我們在道德理想的面前可以反觀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知道什麼是真、善、美,「看見」什麼是假、惡、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理想為鏡,可以正言行。所以說,道德榜樣和道德楷模不能和道德理想本身劃等號,在公眾當中自發形成以後,可以去褒揚、去紀念,但盡量不要去製造,以杜絕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要知道,道德典型中的泡沫一旦破滅之後,受損害的是人的心靈。正所謂「不尚賢,使民不爭」。

熱點內容
法治精神與創新 發布:2024-12-26 00:11:43 瀏覽:973
財務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4-12-26 00:07:12 瀏覽: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發布:2024-12-25 23:45:51 瀏覽:267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復試分數線 發布:2024-12-25 23:41:05 瀏覽:700
屬於衛生行政法規的是 發布:2024-12-25 23:35:18 瀏覽:589
就業勞動法特徵 發布:2024-12-25 23:27:55 瀏覽:619
職工教育經費勞動法 發布:2024-12-25 23:15:21 瀏覽:87
天朝魔法學院 發布:2024-12-25 22:45:44 瀏覽:10
安博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2-25 22:45:42 瀏覽:122
寧強巴山法院 發布:2024-12-25 22:33:48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