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國土建設

法治國土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3-21 01:58:09

⑴ 如何落實強化法治政府建設領導機制和責任機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要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通過依法全面履行職能,發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職權法定。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我國與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把發展規劃、投資管理、重大產業布局等都納入宏觀管理體制框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土空間開發、資源合理配置等的綜合導向,因此我們的宏觀調控更具協同性、綜合性、有效性。堅持發展和完善這種特有的宏觀管理模式,就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快發展規劃、政府投資、經濟安全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初步構建起以此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法律體系,為落實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提供製度保障,也為我們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撐。
堅持全面履職。全面履職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核心環節。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職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行政權力,防止權力任意擴張,行政行為的主體、許可權、依據和程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到不越權、不濫權。另一方面要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履行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職,防止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等問題。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需求和關切,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不避難,敢抓敢管,切實履行好法定職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議。
堅持權責統一。權責統一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約束權力,尊重公民和企業的權利和自由,保障其權利;監督政府的權力和行為,制約其權力。要堅持有權必有責、權責要相當、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強化內部監督制約和行政問責。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全國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支持審計和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責。虛心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重視新聞媒體報道和反映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並改進工作,並向社會公布處理結果。
建設法治機關,加快機關轉型
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按照切實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要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調研大討論大轉變」學習推進活動中,堅持問題導向,用法治機關建設統領各項制度建設,組織編制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法治機關建設規劃(2013—2018年)》,提出了「職權法定、運行規范、公開透明、權責統一、廉潔高效」的法治機關建設目標。四中全會的召開和《決定》的發布,對建設法治機關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法治機關建設作為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的一項重要舉措,狠抓落實、抓出成效。
持續深入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解放思想,自覺破除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法治意識,切實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真正實現微觀向宏觀、審批向監管、項目安排向制度供給的轉變。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多提創新性建議,多做原創性工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當好參謀助手。
加快職權法定進程。落實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權力與責任相匹配、調控與監管同加強的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管體制。我們將配合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爭取用幾年的時間,在政府投資條例、發展規劃法、經濟安全法、價格法、信用法等宏觀調控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上取得大的進展。
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認真落實四中全會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要求,繼續堅持「開門立法」。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資項目會審機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內協調機制、委外會商和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決策評估機制等,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在已取消和下放44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完善行政審批程序規定,按照條件明確、環節優化、高效便民的原則,優化審批流程。建設政務服務大廳,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統一受理。健全行政審批公開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網上審批制度,做到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運行、限時辦結,把審批變成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針對行政審批事項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務實有效的監管體制,建設統一的行政審批事項在線監管系統,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縱橫協管的監管機制,形成權責統一、分類指導、部門協同、地方聯動、制度保障、科技支撐、系統覆蓋、全程監管的新型監管格局。
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制度執行力,打牢結實管用的制度籠子。編制行政權力清單,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向社會公開。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規范行政行為,推進行政審批裁量權基準制度,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政策、項目等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群眾、媒體的監督。持續深入根治作風頑疾,健全加強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持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支持紀檢監察部門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決不手軟、絕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潔高效法治的政府機關。

⑵ 跪求論文《土地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急!急!急!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中國,沒有一部專門規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過去,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權利保護、土地登記、土地用途管制等諸多重要方面,均從法律上得以規范。

在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廣袤的城鄉土地激情擁抱法治。

零的突破:選擇市場,選擇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設,合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而動。

改革始於土地,改革喚醒了對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的包干協議一舉掀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新的歷史,農村土地從人民公社的集體化大生產轉變為以戶為單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1982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1982年,國務院決定在農牧漁業部內設置土地管理局,作為依法統一管理全國土地的職能機關。同時,《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建設用地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出台、實施。

然而,這些規定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198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高達100萬公頃,喚醒了人們對耕地資源的嚴重稀缺及加強耕地保護緊迫性的認識。

1986年是新中國土地管理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4月,農業部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後提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於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據這部法律,我國對城鄉土地集中統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誕生,代表國務院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土地實行統一管理。隨後,省、市、縣、鄉四級地方土地管理機構也相繼建立,我國土地管理隊伍不斷壯大。

我國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經濟特區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突破了當時《憲法》對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隨事變。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同年12月29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這次適憲性修改,一舉掃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臨的法律障礙,為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開辟出一條法治之路。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後,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規建設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為基本法律的法規體系框架。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時間里,國務院先後制定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經營土地暫行管理辦法》、《土地復墾規定》等;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頒布了《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土地登記規則》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土地管理面臨嚴峻挑戰。法律規定的分級限額審批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過「化整為零」、「下放土地審批權」等辦法,大量佔用耕地。據統計,1986年到1996年,因各項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毀等原因全國共減少耕地約1.02億畝,而同期開發復墾的耕地只有7368萬畝,10年間,耕地凈減少2898萬畝。

嚴峻的現實,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與時俱進。

關鍵之舉:確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

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法制變革打下堅實基礎。

1996年初,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達了11個重點調研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護問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黨組十分重視,舉全局之力開展這項調研。經過對廣東等13個省(區)和上海等12個城市歷時10個多月的調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護耕地的政策性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號文件下發,明確提出,必須從體制、機制和法制上採取治本之策,扭轉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

此時,《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也正式啟動。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組, 8月18日修訂草案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第64次、第65次常務會議討論審議原則通過後,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國務院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4月26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國務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作的說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141名代表按動了表決器,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贊成獲高票通過。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確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從保障建設用地供應為主轉到切實保護耕地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從分級限額審批制度轉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轉到內涵集約型;在各級政府土地管理職權分配上,從土地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市、縣轉到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劃分;在執法監督工作上,從傳統的土地監察轉到建立現代土地執法監察體系;在調整范圍上,從單純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轉到既調整行政管理關系又調整財產關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作為其重要配套法規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國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向前推進。200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確規定四類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地規模不斷擴大,涉及征地問題的土地信訪數量不斷攀升,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對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聲十分強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決定將《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這一修正,不僅將原來的土地徵用區分為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而且從《憲法》層面上強調無論徵收或者徵用都要給予補償,體現國家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條款進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將總則第二條第四款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同時,將《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徵用」全部修改為「土地徵收」。

隨著土地管理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徵求全民意見的成功嘗試為起點,國土資源部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積極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方聽取意見,奉行「開門立法」。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立法,認真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徵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信訪規定》等規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

作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第一部嚴格規范國土資源系統聽證工作的規章。2004年1月9日經國土資源部第12次部務會議通過後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門制定的聽證規定。頒布並實施《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國土資源系統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以層級監督和行政救濟為重點的國土資源行政復議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探索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群體性糾紛和社會矛盾,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的創新和變革,使我國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軌道。

新的起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臨新形勢,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擔負新使命

進入新世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提速,土地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2004年6月,國務院領導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頓的同時,著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國土資源部先後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和專家座談會,專題研討國土資源制度建設,繼而成立了加強土地管理制度建設領導小組,保證《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各項制度真正得到執行。當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出台,決定重申,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出現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量過大、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土地地方違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現新的違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央下定決心,要運用土地政策,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從調整利益機制、完善責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經過多年的積極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來越明晰,就是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並舉,建立土地管理的長效機制。與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國土資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物權法》,作出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規定。如: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構建了以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物權體系;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進行了完善;貫徹平等保護的原則,在土地物權體系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

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了相關部門規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記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並於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規定》等規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決定》同時明確,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積極穩妥和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迫切,《土地管理法》已進入新一輪修訂。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將《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國土資源部黨組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據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起草工作堅持四項原則。一是既要全面總結和回顧現行《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取得的經驗、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又要展望未來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為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將黨的政策上升為法律。黨中央、國務院在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已經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將通過法律修改使之上升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被實踐證明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共同責任制度、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為法律制度。四是堅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除了由部機關主要司局參與起草外,還特別委託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起草專家建議稿,委託廣東等省廳聯合起草地方建議稿。最終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審議的送審稿,將綜合考慮專家和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意見,並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

30年銳意改革和不斷創新,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正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我國土地法治之路必將走得越來越順暢。(

⑶ 土地管理法 建設用地管理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

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1、如果是經營性用地,比如商品房開發,現在只能通過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不可能用合法地使用集體土地。
2、非經營性的項目用地,可以先立項,經過可行性論證後,向市縣人民政府申請用地,然後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補充耕地方案、徵收土地方案(一書三方案),分批次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徵收土地,完成徵收後,原來的集體土地就轉為國有,然後再辦理規劃、用地審批,最後辦理工程建設審批,才能開工建設。
3、鄉鎮企業或農民宅基地用地,這是一個例外,可以直接申請使用集體土地。先申請項目批准,然後向土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再送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具體程序見土地管理法第59、60、61、62條。

⑷ 世界上法制建設得最好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上面全是蝦扯蛋,國際公認最法治的國家是新家坡,沒有拐賣婦女兒童,下飛機踏上踏板就進入其國土,口袋裡面有毒品,不是故意的?對不起死刑,美國人?bong

⑸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系統全面推進法制國土建設規劃(2016-2020)確定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

這個你完全可以申請信息公開。

⑹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系統全面推進法治國土建設規劃(2016-2020)確定的總體目標和任

根據《全國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制2006—2020年)》對我省土地利用的總體要求和《黑龍江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黑龍江省八大經濟區建設規劃》等對我省經濟發展確定的總體目標,在協調資源環境容量、土地供給能力和保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確定全省規劃期內土地利用總體目標是:嚴格耕地保護措施,保持耕地面積穩定;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優化用地結構和布局;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保持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⑺ 2014年10月什麼從依法治國角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如何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面對復雜多樣的紛爭,面對各種力量的沖撞,需要標准與權威的出現。法律作為一種共同標准與理性權威,應該深植於社會各界內心,成為各方相互博弈的邊界,成為社會達成妥協的保障。其次,法治能夠保障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法治可以引領改革,法治的程序可以避免「實踐先行、立法附隨」的改革模式產生的弊端,法治的權威可以將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有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鞏固改革的成果。第三,法治能夠糾偏改革的失誤。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法治具有的正義、平等、公開、秩序等精神價值,具有社會調整的功能,能夠檢驗改革的成效,能夠糾正改革的失誤。

⑻ 國土資源規劃與法制建設

一、國土資源規劃

「十五」期間,為加強國土資源規劃、計劃管理,逐步完善了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規劃體系,啟動了其他相關規劃,制定了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建設用地預審、土地利用規劃審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以及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國土資源管理參與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明顯增強。

(一)國土規劃編制工作已經起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編寫提綱已完成。

(二)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進一步完善

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 年)》,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審查並上報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烏魯木齊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各地州(市)、縣(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部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成了《自治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及《伊犁河谷地區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並經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待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截至2005 年底,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和各縣(市)全部完成了土地開發整理規劃。按要求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區調整和劃定工作。

(三)礦產資源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編制完成了《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 年)》,並於2002年11 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截至2004 年底,15個地州(市,含石河子市)完成了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編制。2004~2005 年,有42 個縣(市)開展了《縣(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編制。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要求,對《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01年)》中期實施情況進行了評估。

(四)其他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相繼啟動

(1)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2~2015年),2004年8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2)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國土資源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送審稿。

(3)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地質勘查規劃》審查稿。

(4)編制完成了《自治區國土資源信息化「十一五」規劃》送審稿。

二、國土資源法制建設

「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法制建設,在普法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培訓、地方立法工作,以及行風行規建設、內部管理建章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進步,普法宣傳教育力度加大,法制意識進一步增強,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內部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行風行規建設深入展開,國土資源管理進一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一)地方性法規體系建設

「十五」期間,按照自治區地方立法工作規劃部署和要求,密切結合國土資源管理的實際需要與可能,經過努力,全區國土資源地方性法規體系,包括地方性法規、政策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內部管理制度的框架體系形成初步形式,依法行政在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上邁進了一大步。

截至2005 年末,全區國土資源管理出台的地方性法規1 件,政府規章2件,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4件,其他廳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1件,本廳發布的規范性文件36 件,內部管理制度51 件。共95件(見附表18、19、20)。

(二)「四五」普法工作

「十五」期間,依照國家、自治區「四五」普法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自治區國土資源系統普法工作堅持以新《憲法》為核心,以國土資源專業性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著力組織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多渠道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及以提升國土資源管理依法行政水平為目標的培訓工作。其特點: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組織得力,內容豐實,經費保障,成效明顯。

組建了國土資源系統「四五」普法工作領導小組,落實了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構,下發了法制宣傳工作要點等普法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編印了《國土資源政策法規匯編》等一批政策法規的普法材料;組織舉辦了法律法規培訓班50 期,參加培訓人員累計3500人(次);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大活動,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活動。通過「四五」普法宣傳教育,經國土資源部、自治區和本廳組織驗收,廳機關、廳直屬事業單位和各地州(市)國土資源局均一次性通過驗收,涌現出一批普法先進單位和法制先進個人。

三、行政復議工作

「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總體要求,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妥善處理行政爭議,共受理行政復議188件,審議結案184件,見表7-1。

為規范行政復議工作,加強對行政復議工作的組織領導,2005年5月,國土資源廳成立了行政復議委員會。

表7-1「十五」期間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單位:件

⑼ 怎麼看待《中共國土資源部黨組關於全面推進法治國土建設的意見》的

8月11日,經第22次部黨組會議審議通過,《中共國土資源部黨組關於全面推進法治國土建設的意見》印發。國土資源部黨組向各省級、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各級黨組(黨委)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措施,確保各項部署落到實處。
法治國土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制完備、職能科學、權責統一的國土資源管理體系,執法嚴明、勤政廉潔、敢於擔當的國土資源管理隊伍,法治統籌、公正文明、守法誠信的國土資源管理秩序。
意見包括五方面內容,共二十一條。在總體要求方面,意見提出了法治國土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意見提出,把「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的工作定位貫徹到全過程,把依法行政和加強監督作為重點,使立法與改革決策相銜接,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在完善國土資源法律法規體系方面,意見從嚴守立法原則、完善立法程序、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做好法規立改廢釋工作、堅持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就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意見就完善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法律體系、建立健全以不動產統一登記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產權法律制度等提出了要求。意見表示,配合立法機關加快推進《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測繪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的修改,推進國家土地督察、不動產統一登記、土地利用規劃等重點法規規章的制定。
在規范國土資源管理權力運行和監督方面,意見從完善行政決策程序、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強化權力運行監督、加強國家土地督察、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就規范審批,意見提出,要及時公布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制定國土資源管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收費清單和負面清單。就執法工作,意見就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制定立案標准、建立健全執法程序、推行公示制度、完善效果評價機制、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建立全過程記錄制度、完善執法司法銜接機制等提出了要求。
在健全普法教育和依法維權機制方面,意見從加強教育培訓、開展普法宣傳、健全依法維權和糾紛化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年度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將每年的12月作為國土資源法治宣教月。
在加強法治國土建設的領導方面,意見提出,黨組(黨委)負總責,黨政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要將法治國土建設情況納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並確定合理權重。

⑽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什麼共同推進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建設法治中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專八大屬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要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0)法治國土建設擴展閱讀: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熱點內容
南陽離婚律師 發布:2024-11-18 14:48:11 瀏覽:952
網上那種法律咨詢公司正規嗎 發布:2024-11-18 14:48:07 瀏覽:885
勞動法強制轉崗 發布:2024-11-18 14:43:21 瀏覽:698
建築工程質量保修條例 發布:2024-11-18 14:28:10 瀏覽:482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 發布:2024-11-18 13:46:06 瀏覽:598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
國際商法知識產權英文版 發布:2024-11-18 13:19:15 瀏覽:922
規章可分為 發布:2024-11-18 13:18:59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