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歐洲

道德經歐洲

發布時間: 2022-03-21 04:02:45

A. 道德經是什麼時間流傳帶歐洲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發行量僅次聖經。
海外初識《道德經》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老子的《道德經》傳入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影響力甚為深遠。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後,《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當他第一次看到中國《河圖洛書》拉丁文譯本以後,驚呼「這是一個宇宙最高的奧秘」,連連稱贊中國人太偉大了,當即給太極陰陽八卦起了一個西洋名字「辯證法」。由此可見以老子為代表的伏羲黃老學說,才是真正的辯證法之父。

萊布尼茲對辯證法的論述深刻地影響著伊曼努爾·康德,使康德成為著名的哲學家,成為辯證法的奠基人和闡發者。而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採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贊,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於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裡,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瞭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飢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梁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家裡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一戰後,在歐洲人中興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熱、中國文化熱。在這股熱潮中,西方人發現,對於西方文化來說,最好的拯救良方莫過於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他們發現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處事原則、「無為而治」的行為方式,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熱了起來。

當時很多西方學者到中國來尋找失落情感的歸宿和醫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葯方,像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在19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人提倡的禮讓、和氣、智能、樂觀的人生之道遠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學習中國的道德哲學。而西歐的民眾尤其是青年,紛紛組織團體來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國當時著名的組織「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鳥」就以老子為精神領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學為依歸,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團在章程中寫道,德國的青年深受組織的束縛,拘束自己的創造精神,因此現在要以老子為導師,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權利和無條件的自由。1919年,德國詩人科拉邦德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歐影響廣泛,當時有位名叫魏時珍的中國學生到歐洲留學,發現大學的教授十分熱衷於與他探討中國文化。一位姓陳的中國學生在歐洲旅行時,發現在一所鄉村中學里,老師向學生講授「無為而治」的道理,並盛贊老子學說比孔子學說深奧。當時老子成為歐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對於老子的崇拜,在戰敗國德國體現的尤為明顯,戰爭的失敗使德國民眾對西方文化弊病有著更深的切膚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劑清醒劑,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國青年的崇拜,當時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戰前德國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時懷中大半帶一本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現在的青年人卻帶一本老子的《道德經》。」

幾百年來,《道德經》的西文譯本總數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由此可見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歡迎的程度。

B.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C. 李耳留下《道德經》後騎牛西去,他去了哪裡

史書記載,老子經過函谷關的時候,尹喜強行挽留,老子無以為報,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經》,繼續向西,然後不知所終,民間傳說不少,乃千古之謎。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台」、「說經台」、「飛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跡呢。

D. 道在西方最早的解釋是logos

不是,它們的含義有很大的區別的。
早在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藉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道德經》逐步由中國傳入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3個詞。

邏各斯雖然不存在於中國語境中,但是「道」對中國人來說卻並不陌生。民間有道教,這個和邏各斯意義上的「道」不沾邊,我們不談。莊子的「道」,則頗有一些意味了。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涉及了「意/宇宙大道」和「言」的關系,但是還沒有清晰化;「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才說出了一些中國特色。中國哲學在對言和意關系的理解上和西方是不同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為語言是傳達宇宙真理的最佳途徑,甚至可以達到准確無誤的地步。但是中國哲學一開始就不相信語言的這種傳遞作用。中國哲學追求的是「舍筏登岸,見月忽指」的「忘言」境界,追求超越語言而直接進入意義的內核。這和西方二十世紀哲學語言學轉向以來的某些流派頗為類似,他們對語言的質疑同中國哲學的道家境界倒有幾分神似。其不同處在於,西方的某些語言哲學挾後現代之風尚,不是希望跨過語言尋找意義,而恰恰相反,是要解構意義,關注語言。

E. 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世界各個國家的

1、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2、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F. 大家是否相信《道德經》終究有一天會被破解呢

讀《道德經》的時間不長,也不是專心致志地讀,所以對經文的理解不太深。但是,老子的智慧超過了人類的認知水平。特別是2500年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極低的時代。但事實證明,現在的科研成果早已在老子的書里有結論。在這方面,世界各國的科學界也有定論,直到現代最尖端的研究為止,很多領域的創始者都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論。正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威勒所說的那樣,幾代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是2500多年前老子作出的回答。因此,有人懷疑我來自更高的次元。

但是,有時我在想。那麼老子到底說明什麼問題?他不是為了治世開了處方嗎?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不是都在為治世出主意嗎?同時代的老子除了開處方外,還有別的意圖嗎?

老子的書中,說白了,說德了,說與天地萬物有關,這不是一個大葯方嗎?老子還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做了具體清晰的診斷並提供了治療方案,引導人們的法道自然,除了長壽之外,他真的有其他意圖嗎?

G. 老子和孔子,在西方文學界有什麼地位

老子和孔子,將中國的哲學智慧傳向全世界,讓西方文學界了解了中國。

中國作為倫理之邦:道德小說中的中國形象諷刺書札肯定中國的"好",政治小說批判中國的"壞"。但是,他們所理解的中國都相當模糊,關於中國文化的知識也很片面。真正努力進入中國文化內部,嘗試進行客觀評價和准確利用中國的是十八世紀的道德小說。關於這類小說,我們主要介紹賽肯多夫賽肯多夫(Karl Siegmund vonSeckendorff)的《命運之輪,或莊子的故事》(Das Rad des Schicksals oder die GeschichteTschoangsees)。

在介紹這部作品之前,有一種特殊現象或許有必要簡單地交代一下,即所謂的"德中作品"(deutsche-chinesische Werke)。這類作品和我們此前所分析的作品有許多類似之處,大多是在模仿或運用中國文學題材的基礎上進行形象性加工和創作性轉化。關於這些作品的分類,我們以為,原則上應該把它們看作是虛構之作,或純粹的文學創作(Fiktion),而不應該說他們是單純的仿作或譯作 。

後兩個問題則是這個問題的進一步延伸。因而,賽肯多夫賽肯多夫認為,我們的命運就像一個永轉不休的輪子。賽肯多夫賽肯多夫對老子學說的三點概括,讓我們不由得想起康德的哲學。康德通過對知、情、意的全面分析,最後走向了"實用人類學",即關注"人是什麼"這樣一個根本問題。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即"自我認識""自我意識"的問題,也是人類學的問題,即人之為人的問題。我們不敢,也不能斷言,賽肯多夫賽肯多夫就是在依照康德的哲學思想圖解老子及中國思想,但我們也不應無視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事實:賽肯多夫賽肯多夫和康德是同時代的人,或者說,他在康德哲學君臨一切的時代逐步塑造他小說中的中國形象。

在介紹完了老子及其學說之後,莊子姍姍來遲。作為老子的得意門生,莊子的故事即是他實踐老子哲學的過程。但是,故事的敘述有些稀奇古怪,賽肯多夫賽肯多夫竟然把杜甫也寫進書中。這不但無助於深化其中國觀,反而有損於其前半部分所顯示出的進步性和全面性的端倪,致使整個故事在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史上的地位不是十分突出。不過,就在賽肯多夫賽肯多夫發表其作品前後,孔子作為中國文化代言人的地位,在西方語境中的確發生了動搖。

隨著《老子》一書的譯本在歐洲出版發行,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的另一個代言人,在文學作品中有關老子的描寫和塑造也越來越多。正如利奇溫所說:《老子》一書的最早歐洲譯本約於1750年出現,拉丁文的譯稿存於倫敦的印度事務局,可能是出於耶穌會士的手筆。蕾幕沙著文多篇以論老子,且於1842年譯出《道德經》四章。

自此之後,老子儼然與孔子比肩,直到今天,老子在歐洲學術界所佔的地位,相當於兩百年前孔子的地位。在這個意義上講,賽肯多夫賽肯多夫又有點開風氣之先的味道,我們無法斷定他是把老子、莊子搬進德國文學作品的第一人,但我們至少可以斷言,西方認真對待老子學說,並努力用之結構文學文本的,應該說是始於賽肯多夫賽肯多夫,盡管他對老子的理解在很多時候異常片面和荒謬。

H. 道德經是不是傳入全世界230個國家被翻譯230種語言

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I. 西方人對老子的看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於同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對話,啟迪人們的潛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一位德國科學家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老子就是先知。當人類陶醉在自由經濟創造的巨大財富中時,一大批西方學者指出,自由經濟思想其實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當人們為系統科學高歌猛進而歡呼時,3位自組織理論大師普里高津、哈肯、托姆都謙虛地承認,他們的理論與老子是相通的;當人們走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時,其二進制理論發明人萊布尼茨承認,我這個二進制就來源於中國道家;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大物理學家玻爾,謙虛地說「我只是個(道家的)得道者」;當互補理論、自足理論、質朴理論、混沌理論、場理論等理論創立者們,到中國一看,全都傻了眼,他們那一套東西,老子2500年前就有了,有些講的比他們還要細還要深。
最值得列舉的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好象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在為霍金作必要的准備。現在,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已被發現,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成功並正在指導著應用科學的進步。霍金帶齊了必要的行裝,登上了開往「自然終極定律」的列車,老子正在那裡等候他的到來。
為了找尋宇宙初始的奧秘,必須從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宇宙正在膨脹入手。由於哈勃發現,所有星體都在離我們遠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而且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同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個現象是無論你向天空中哪一個方向看都是一樣的,這可能會使人們以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有這種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別的地方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一點向外看,都會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時間簡史》第三章所說:「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離開。這種情形很像一個畫上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認為是膨脹的中心。」
以這種模型描述的宇宙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約100到200億年之前)鄰近星系之間的距離為零。在這被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那一時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都是無窮大。」因為以往我們所理解的空間和時間都是平坦、連續的,而在上述宇宙模型中存在這樣一個點,空間和時間都不在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不可能將空間和時間的狀態反推回去而通過這個點。「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們也不可能用之去確定之後所要發生的事件,因為可預見性在大爆炸處失效了。……正是這樣,與之相應的,如果我們只知道在大爆炸後發生的事件,我們也不能確定在這之前發生的事件。就我們而言,發生於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後果,所以並不構成我們宇宙的科學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將它們從我們模型中割除掉,並宣稱時間是從大爆炸開始的。」(《時間簡史》第三章)。「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時空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時間簡史》第八章。
這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大爆炸是不同的,我們總是想像在一個已經存在的空曠的空間里,在時間的某一刻,一個巨大、密集的物質團爆炸了,從而產生了今天的星系。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絕對時間的宇宙觀里長大,那無邊無際的空間和沒頭沒尾的時間觀念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開始狀態,必須去除無限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凡的解釋,也就是說,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這也正是《老子》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原來《老子》所說的「無」就是這種真正的無,不僅一無所有,而且時間和空間都是「無」。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斬釘截鐵地宣稱「無,就是天地的開始」。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導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但上述的模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用廣義相對論雖然可以解釋大爆炸以後不斷膨脹的宇宙,但不能解釋宇宙的開端,既大爆炸時宇宙的狀態。正如霍金所說:「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因為它預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內的物理理論都在宇宙的開端失效。」宇宙的開始點在廣義相對論中是個奇點。奇點就象是大街上丟失了蓋子的井,有些不協調,有些不和邏輯。如果說,在大爆炸以後,宇宙便依照一定的規律而自然演變,而這一非常有規律的演變竟是起源於一個毫無規律可言的起點,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由於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這樣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密度又是如此之大,此時的宇宙以基本粒子為主。於是,霍金想到了二十世紀的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就是研究小尺度范圍內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成功理論。將量子力學引入到由相對論負責研究的大尺度引力問題,進而創建了量子引力論,霍金成功的描述了包括宇宙開端的宇宙演化過程。《時間簡史》第五章中對量子引力論有詳盡描寫。我們在這里可以不用去理解太多的物理學術語,我們只需要知道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基礎,霍金成功地解釋了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正在膨脹的宇宙,並依照其膨脹速度將宇宙推演到它的起始點。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宇宙就是基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宇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就是宇宙的基本原理。於是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了。首先,宇宙空間不是無限的,在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上,宇宙空間的尺寸為零;在大爆炸之後,宇宙一直處於膨脹之中,宇宙空間的尺寸一直在變大,今天的宇宙尺寸已經是相當大了,但它只是浩瀚的,並不是無限的!其次,我們所熟知的時間不是無始無終的,它從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處開始,並有可能終結。
在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之後,進一步所發現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分別有一個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他們就成為了霍金所描繪的宇宙的特徵。而《老子》之中有關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的描述將使人大開眼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原理是,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確定叫△S;速度不確定叫△V;質量叫m;這三個參數不能為零,只能混在一起來說,三者的乘積要大於等於普郎克常數。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就成為了光,而光遵守光速恆定原理,即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
《老子》第十四章中有這樣的描寫:「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看它不到叫微;聽它不著叫希;抓它不住叫夷。這三個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為一)。這簡直就是不確定原理的文言版。雖後老子說:「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面不亮,它下面不暗),多麼形象地描述的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繩繩兮不可名。」(紛紜不絕無法命名),還記得光的波粒二重性嗎?量子力學論證微觀粒子和光一樣也具有二重性,只不過微觀粒子有質量,而光沒有質量,所以對於微觀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也就繩繩兮不可名了。然後,「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當它歸於沒有質量,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叫惚恍)。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如上面所說,此時的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對光的描述,光的典型特徵是波粒二重性,波是象、粒是狀,光波沒有質量,所以是無物之象;粒子無法確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無狀之狀。但老子並沒有給它起名叫「光」,而是叫「惚恍」, 惚恍是光一閃一閃的狀態,光的閃爍意味著光的傳播,對了,惚恍是光速!在物理學家們的發現中可以得知恆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後老子描繪了「惚恍」的特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迎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前頭;跟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後面)。老子所描述的惚恍與物理學家描述的光速(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有異曲同工之妙。到此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闢地闡述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但是這並沒有結束,老子接著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自古就有的道,來觀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這種方式叫做「道紀」)。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來觀察、理解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從而推導出了宇宙起始點。
現在讓我們完整的讀一遍《老子》中包含了宇宙基本規律即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並將這種以道觀今而知古始的方法命名為「道紀」的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霍金確定了解釋宇宙的物理學定律,而且從理論上是成功的,量子引力學很好地解釋了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但是,霍金還需要一個證據,就如同當年,愛因斯坦預言光線偏折從而驗證空間彎曲一樣。霍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象宇宙之初那樣的物質高密度點可能存在於我們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這種物質高密度點稱為「黑洞」。 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如果黑洞的質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卻被壓縮成萬億之一英寸亦即比一個原子核的尺度還小!),而在這個尺寸里有巨大的引力場。正如《時間簡史》第六章中所描述的:「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致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時間簡史》第二章中所描述的:「坍縮的恆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個區域之中,其表面最終縮小到零。並且由於這區域的表面縮小到零,它的體積也應如此。恆星中的所有物質將被壓縮到一個零體積的區域里,所以物質的密度和空間——時間的曲率變成無限大。換言之,人們得到了一個奇點,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中。」
這樣的高密度點,也就是黑洞,在時空之中是個奇點。它同宇宙之初的狀態類似,時空在黑洞處不是連續而平坦的。黑洞的密度如此之高且尺寸如此之小,使得時空在這里彎曲並終結。如果有一個宇航員膽敢沖向黑洞的話,他完結的不僅是身體,他的時空也雖之終結。由於黑洞與宇宙之初大爆炸時的狀態類似,如果能在今天的宇宙里找到這樣的黑洞的話,就意味著有關宇宙之初大爆炸的推測是可信的。但是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在黑暗的宇宙中找黑洞,正如霍金所說:就如同是在煤庫里找黑貓。
進一步的研究使霍金看到了希望。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對黑洞長時期的思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霍金認為,由於黑洞的大引力場的作用,在黑洞的邊界處應該時時刻刻發生著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黑洞的邊界處不時憑空誕生一對對正粒子和反粒子,而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們產生後便找到它們的伴侶並與之相湮滅。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進了黑洞,與它相伴的正粒子找不到相互湮滅的對象,從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於是人們有機會觀測到這些逃逸到太空之中的粒子,於是人們也就有機會找到黑洞。關於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推測是巧妙的,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創造這樣的過程。不僅如此,《老子》中對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描寫也異常精彩。《老子》第一章中是這樣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從「無」來觀察事物的奧妙;常從「有」來發現事物的端倪。「無」和「有」兩者是一回事,而名字不同,和在一起叫「玄」, 玄之又玄,是一切變化奧妙的關鍵)。那什麼是玄之又玄呢?玄是無和有的總稱,「玄之又玄」就是「無和有再無和有」,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正粒子和反粒子在黑洞邊界處的誕生與湮滅就是「玄之又玄」。通過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玄之又玄」從而使一些正粒子變成了「有」而逃逸到太空之中,使人們可以觀測到它,並通過它而得知黑洞的存在,進而通過黑洞的存在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霍金通過「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方法成功地演繹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而隨即他的推測即被證實。2500年的時空好象並不遙遠,老子的「玄之又玄」在霍金的演繹下變得一點也不「玄」了。
到現在,我們看到了許多《時間簡史》與《老子》共通之處,但這些還不夠。《老子》第二十一章的描寫更是驚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只能通過「道」來解釋)。老子在本章的開始先描述了「道」與「德」的關系,為了描述最高層的「德」必須從「道」入手。那什麼是「道」呢?「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是什麼呢?只是恍只是惚)。還記得惚恍嗎?第十四章中的那個惚恍闡述了光速恆定原理和不確定原理,在這里老子更加清楚地告訴我們「道」就反映在這個惚恍身上。而後老子繼續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對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又一次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種狀態,「其中有象」,象是虛的,虛的是波;「恍兮惚兮」是光的另一種狀態,「其中有物」,物是實的,實的是粒子。然而,這並不算結束,接下來的更是另人瞠目結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是不那麼黑,其中有精華,這精華是非常真的。是不是很眼熟,對了,這里描寫的是黑洞!「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難道不是「窈」嗎?「黑洞不是這么黑」, 難道不是「冥」嗎?「物質被高度擠壓」, 難道不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嗎?不僅如此,老子還說:「其中有信。」有什麼信,當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過黑洞的存在而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的嗎?接下去老子自己給出了解釋:「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從今可以推知遠古,那個宇宙誕生的真相一直存在,用來了解萬物的本始。最後老子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我是怎麼了解萬物的本始的狀態的呢?以此。
也許2500年的時空距離在黑洞的邊緣處根本就不算距離。更好的解釋是,世界的運行之「道」原本就在那裡,真正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無論是2500年前的老子從人的規律通曉了天的規律;還是今天的霍金用試驗的手段,通過觀測了解了天的規律,最後殊途同歸,共同歸結到真正的「道」上面。(李航)

J. 為什麼歐洲政治家應該讀讀《道德經》

大道至簡,利益長遠。

熱點內容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
社會法調整的法律部門有哪些 發布:2025-01-23 19:31:48 瀏覽:528
競職條例 發布:2025-01-23 19:22:33 瀏覽:550
文化與道德 發布:2025-01-23 19:09:23 瀏覽:228
熱搜推動司法 發布:2025-01-23 18:50:35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