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良心英文
① "良知"英文如何說
一般用conscience表示
有良心,道德心的意思。
② 富蘭克林的: 良心是永恆的聖誕節,道德是鋪就成功之路的基石。 用英語怎麼說
找不到你那句的原文,下面幾句作為參考:
Silence is not always a sign of wisdom, but babbling is ever a folly.
--Benjamin Franklin
沉默並不是智慧的標志,但嘮叨永遠是一項蠢行。
--本傑明·富蘭克林
Love your neighbor--but don't pull down your hedge.
--Benjamin Franklin
愛你的鄰居--但不要拆掉你的籬笆。
-- 本傑明·富蘭克林
Content makes poor men rich;discontent makes rich men poor.
知足使貧窮的人富有;而貪婪使富足的人貧窮。
——Benjamin Franklin 本傑明·富蘭克林
The world is full of fools and faint hearts;and yet every one has courage enough to bear the misfortunes and wisdom enough to manage the affairs of his neighbor.
這個世界到處是蠢人和怯懦者,然而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勇氣去忍受別人的不幸,有足夠的智慧去管別人的事情。
——Benjamin Franklin 本傑明·富蘭克林
If time being of things the most precious, wasting time must be the greatest prodigality.
——Benjamin Franklin
如果時間是最寶貴的東西那麼浪費時間就是最大的浪費。
——本傑明·富蘭克林
Lose not time; be always employed in something useful; cut off all unnecessary actions. ---Benjamin Franklin
不要浪費時間,做些有益的事情,停止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本傑明。富蘭克林
At twenty years of age, the will reigns; at thirty , the wit; and at forty, the judgment. ---Benjamin Franklin
二十歲時起支配作用的是意志,三十歲時是機智,四十歲時是判斷。 ----本傑明。富蘭克林
If time being of things the most precious, wasting time must be the greatest prodigality. -----Benjamin Franklin
如果時間是最寶貴的東西,那麼浪費時間就是最大的浪費。 ----本傑明。富蘭克林
Sell not virtue to purchase wealth, nor liberty to purchase power. -----Benjamin Franklin
不要出賣美德換取財富,也不要用自由交換權力。 -------本傑明。富蘭克林
Eat to please yourself, but dress to please others.
—— Benjamin Franklin
吃為了滿足自己,穿則為了取悅他人。
—— 本傑明·富蘭克林
If a man empties his purse into his head, no one can take it from him.
—— Benjamin Franklin
如果一個人傾其所有以求學問,那麼這些學問是沒有人能拿走的。
—— 本傑明·富蘭克林
③ 道德與法治的英文縮寫是什麼
沒有英文縮寫,全寫為Morality and Law。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版生活的權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3)道德良心英文擴展閱讀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④ 道德與法治的英語怎麼寫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道德與法治
⑤ 何為良心和道德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詞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基本解釋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詳細解釋
1. 本謂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註:「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2. 多指內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確認識。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 仆固懷恩 叛 唐 , 李日月 為 朱泚 將,而其母皆知逆順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滅亡》四九:「但是她一旦離開了他,特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感覺到劇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個人內心的是非感;對自己行為、意圖或性格的好壞的認識;同時具有一種做好人好事的責任感,常被認為能引起對於做壞事的內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對道德行為主要原則的先天知識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與「意識」、「認識」相關,屬於道德哲學的研究范疇。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詞形(conscience)。從英文看(conscience)。,源於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識、意識)。在相當長的時間里,conscience成了「內心、意識」的代名詞。在賦予道德意義之後,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來專指「按良心辦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是非、善惡和應負的道德責任的一種穩定的自覺意識。 。作為人心中的最內在法則,它不僅給人以內在的權威和標准來裁決自身的對錯,從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惡或勸導人積極為善,而且促使人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進一步深刻反省、從而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或悔過要求。良心的自我發現有兩個結果:要麼從自己既有的作為中獲得精神的快慰,要麼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交加,以致覺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過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終要歸因於良心:做好事不求別人的贊賞而只求無愧於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錯事能捫心自問並深感內疚則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壞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覺得受良心的譴責,則屬於只有靠嚴厲的懲處才能糾偏的行為。毫不誇張地說,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證。良心,並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於墮落。 在中國,良心一詞最早見於《孟子·告子上》,意為仁義之心,包含惻隱、羞恥、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和道德關系的反映,是人們的各種道德情感、情緒在自我意識中的統一,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良心是歷史的、具體的、社會的范疇,是一定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良心對於人們的行為具有判斷、指導和監督的作用。 題記] 「對於道德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論辯集》。 良心是與公正、仁慈和義務等概念有密切關系的范疇。首先,良心與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聯系。良心以公正與仁慈為基本准則,又對公正與仁慈原則的落實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愛其所愛,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與正義感,具有「惻隱之心」。良心可以視為公正、仁慈原則等等的內化。良心不僅包容正義感,也含有仁慈的驅動存在。其次,良心與義務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良心是對道德義務的內心體認。所以義務是主體良心體認的對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質。但一旦義務轉化為良心,則義務對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實。這是因為,良心具有主體自由的特質,而義務則具有相對強制的特徵。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履行善就意味著履行義務,而我們的義務看來並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義務和愛好之間就有一種沖突。在行動之前,義務的情感反對愛好;它作為阻止物而活動;在行動之後,如果愛好在行動中勝過了義務的情感,義務就做出譴責:說做愛好以為善的事情是壞的。對於我們本性中這種反對愛好和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感中表現自己的東西,我們稱之為良心。」[1] 包爾生還指出過:「確實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們稱之為風俗和良心的東西,缺乏個人在其中通過審慎和畏懼控制自己行為的東西,能夠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蘇霍姆林斯基則說:「壓抑自己良心的聲音,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你養成一種對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習慣,那你很快就會對任何事情也都滿不在乎」[3]。所以,良心無論對社會的健康發展還是對個體的道德生活都有極大的意義。教師的職業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動力和調節機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范疇。
⑥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英文翻譯和 出處
Conscience is a kind of mor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judge their own instincts,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ability; It is a kind of instinct
⑦ 什麼是道德良心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
許多人都喜歡用「良心」這字眼。當他們要向人證明自己行為正直時,便說:「我問心無愧」或說「我是憑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壞蛋形容為「沒良心」「心地壞」,心術不正,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便可「半夜敲門也不驚」了。他們認為修養的重點是誠實:對己、對人、對神、對良心都要誠實,雖然明知沒有人會發現,也堅持應「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當。
孟子認為人人都有良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四心」的作用。即是所謂的仁、義、禮、智。是每人都擁有的天生本能。使人能愛能憎,能分辨善惡。他以為如果一個人能達到所謂「喪盡天良」的地步,是因為人不懂得保養,維護自己的良心,反而用各種不義的行為去砍伐、傷害它;好像人天天到山上砍樹木。即使是最美的、最蒼翠的山巒,也會變的不美了。「牛山之木嘗美矣……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由斧斤於木也。目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人人都喜善惡惡,我們欣賞善的行為,願意和品格高尚的人交朋友。相反,我們譴責惡行。為社會道德的淪喪而感傷。對品格低下的「小人」,即使他們在諂媚,逢迎我們,我們也會感到惡心和憎厭。
良心的拉丁文是conscientia。是又介系詞cum(同)及名詞scientia(知識)所組成。意思是「具有知識」,指人在行動時知道自己在作什麼。聖熱羅尼莫(ST、Jerome340-420)把良心比作火花,認為良心可以在黑暗中發出亮點,照耀人生,人可以藉著良心,達到倫理成熟的地步,使人格獲得圓滿的發展。
有關良心的幾個事例: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望夫石》盼夫歸家的妻子,按自己的良心,對愛情忠貞不變,化為石。
2、拾金不昧的黑人約翰遜,拾到24萬美元。小額鈔票可以私藏。卻送還失主。鄰人恥笑,朋友蔑視,被迫搬家。
3、聖摩爾1477-1535天主教殉道者。忠於良心,反對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斬首而死。且安慰劊子手,抱歉自己脖子太短,為劊子手增添麻煩。
二、 聖經內的良心 《呼召與回應》p324
聖經視良心是和整個人分不開的(良心是人的一個官能)。聖經不把人分解為分開的部分,卻視人為一整體。實在,尤其關於良心,只能以概括的看法來談及它,因為在良心內,而正是在生活的天主面前,人整體顯露出來。
1、舊約的良心
「良心」一詞在舊約內只出現一次(智17:11)。雖然僅此一次,但天主不斷召叫選民忠於盟約的呼聲,卻貫徹整個聖經。充滿了認識良心的事實。例如,原祖犯罪後,天主問「亞當你在哪裡」?加音殺亞伯爾後的逃亡,打圍犯罪後,先知的勸告,尤其以「邪惡的良心顯示出來」。
舊約良心的意識有兩種特徵:首先,良心常是在天主前的良心。人處在天主前,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正確和聖善的的,或是錯誤和邪惡的。第二,在良心的行為內是整個人行動,而非只是人的任何一個「官能」。詠17:3「但你考驗我的心靈,夜間來視察我……你總找不到我的邪惡」。
舊約把良心視為有位格的天主對人所發出的呼聲,經由良心對人說話。
2、新約內的良心
1)、福音內的良心
福音和舊約一樣,沒有什麼特別詞語來指示良心,它被置於人的內心深處,而這內心深處是以靈魂或心來表達,耶穌強調的重點,由外在行為轉為內在的意向。「凡注視婦女的,已在內心姦淫了她」,福音尤其認識做惡事後邪惡的良心的事實。例如,在浪子、猶大斯、背主後的伯多祿的例子里;法利塞人構成的頑固和敗壞的良心的例子。
福音內給予正直的意向較外表正確的行為更大價值,無形中更強力彰顯良心的負責任的決定和忠於良心的重要性。
瑪5:8心裡潔凈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
瑪18:35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
谷7:6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路6:45善人從自己心中的善庫發出善來,惡人從鵝庫中發出惡來,因為心裡充滿什麼,口裡就說什麼。
2)、保祿關於良心的思想
A、保祿用希臘文Syneidaesio一詞來表達良心,但此詞有不同的含義,在新約中共現34次,,保祿書信中佔19次之多。
*首先此詞表示人心靈深處的一些重要活動,人在這里常處於天主面前。
*其次表示和天主共容的真誠的和反省的自覺。宗23:1 24:16
*也表示聖神在保祿心靈深處對他的訊息的真實性的作證。 羅9:1
*表示人的宗教和倫理的認知官能。 格後4:2
此詞也表示有倫理意義的良心,羅2:15 法律已刻在人的心上;光明磊落的良心(弟前1:5),純潔的良心(弟後1:3);污穢的良心(鐸1:15)。保祿在其他地方,不用此詞也能談及良心,例如羅14章。
B、保祿關於良心的主要的斷言
有著宗教和倫理意義的良心,在下列集體問題上的論斷:羅14章,吃肉合法與不合法,格前8章吃祭過的肉的倫理性質。格前10:14:參與外教人的祭祀筵席和私下吃祭過神的肉。
* 每個人該按自己的良心行事
「各人對自己的心思應堅信不疑」(羅14:5),行為的倫理性質斷然依賴行為是否與內在的信念相吻合。「那在自己認為可行的事上,問心無愧,才是有福的,但誰若懷著疑心吃了,便被判有罪,因為這不是出於信心做的,凡不出於信心做的,就是罪。(羅14:22 格前8:7)
* 良心可以不符合客觀的真理
良心是決定個人具體行為的倫理性質的准則,但它不是唯一的准則,也不須和客觀的真理一致。它甚至可以不領略客觀真理。「在基督耶穌內,我知道,並深信:沒有什麼本身是不潔的,除非有人想什麼四不潔的,那東西為他才是不潔的。」(羅14:14,20)「至論吃祭邪神的肉,我們知道:世上並沒有什麼邪神,也知道,除了一個天主外,沒有什麼神……不過這種知識不是人人都有的;有些人知道如今因拜慣了邪神,認為所吃的是祭邪神的肉,因為他們的良心軟弱,就受了玷污」(格前8:4,7)。
* 良心和團體有關系
憐人良心的決定(尤其是教友弟兄):雖然和一己的決定相沖突,也該誠實地被尊重。「那吃的不要輕視不吃的;不吃的也不要判斷吃的,因為天主已接納了他。你是誰,竟敢判斷別人……你為什麼判斷你的弟兄?或者你為什麼輕視你的弟兄?」(羅14:3-4,10)
必須盡量避免因自己按良心指示行動,而令近人絆倒:「你應拿定主意:總不要使弟兄失足或跌倒……如果你因著食物使你的弟兄心亂,你便不是按照愛德行事。基督為他死了,你不可因著你的食物使他喪亡……更好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做什麼能使你的弟兄跌倒的事」(羅14:13,15,21)「但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這自由的抉擇,成了軟弱人的絆腳石。因為如果有人看見你有這知識,在邪廟里坐席,他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是受到鼓勵而去吃祭邪神的肉嗎?那麼這軟弱的人,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而喪亡!你們這樣得罪了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為此,倘若食物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的弟兄跌倒。」(格前8:9-13,10:28)
從整個新約來看,良心是指在信仰的關照下,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准對於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和個人處境的監督。
三、良心在歷史上的詮釋
1、希臘哲學
把良心看成道德判斷中的自我意識,而不把良心局限在對與錯的抽象知識上,也看出良心雲做不只在事後,也在事前及事中。
2、多瑪斯學派的理智判斷(多瑪斯—亞里斯多德)
聖多瑪斯(1225-1274)是將良心納入反省批判的倫理神學中的第一人。多瑪斯學派把人的理智放在首位。因此,在良心的作用里,重要的工作是由理智發展的。用三段論的過程:普遍性的倫理原則在具體的環境內被引用在行動上,對具體行動的倫理性質要做判斷,所以,良心的決定本質上是一種理智的判斷。
3、方濟學派的意志優先論(文德—奧斯定—柏拉圖)
聖文德在人的意識中,把重點放在意志和愛情上。結果,良心便被視為向善的沖動,而良心具體的決定被視為這種沖動的實現。
康德把良心視為人在正義法庭的意識。(KENT 1724-1804)
4、自然論者的良心意識
良心是人面對那在他們處的環境中,令生命為他變成可能的和為他促進生命的事物時所採取的立場。
尼采:認為凡不能成功確立自己為主宰的人,便是在良心上和自己作對。「我認為邪惡的良心有如重病,在這病中,人不得已受不了那變動的壓力而跌倒,這變動是他所遭受的一切變動中最深切的,又因這變動之過,他結果自覺受社會和受和平擺布……」。
佛洛伊德:良心在於吸納父母的權威,尤其父母中一方的權威,他妨礙嬰兒對另一方的感情趨向(伊底帕情結)。那種由外面施於嬰孩身上的壓迫被他吸收,這便是超我的來源SUPER-EGO:即良心、決定和支配人。
5、社會學的良心意義
認為人的良心是由環境塑造成的,把良心系於環境。例如,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傳媒等。此種社會學的人類學為了著重團體而不賞識個人的價值和自主。個人在任何環境中該把自己的判斷和集體的判斷看齊:個人在集體內要完全淡薄自己,這便是他生存的意義,獨裁統治的「人雲亦雲」。
良心如能澄明,即可徹悟天道地德。
⑧ 道德與良心
良心:就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准。良心是道版德情感的基本形權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通俗說良心就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
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道德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⑨ 道德和良心是什麼關系
道德在人的化身就是良心。許多人都喜歡用「良心」這字眼。當他們要向人證明自己行為正直時,便說:「我問心無愧」或說「我是憑良心做事的」,而把一些壞蛋形容為「沒良心」「心地壞」,心術不正,喪心病狂。他們認為人只要「平生不作虧心事」,便可「半夜敲門也不驚」了。他們認為修養的重點是誠實:對己、對人、對神、對良心都要誠實,雖然明知沒有人會發現,也堅持應「不欺暗室」,不作自欺欺人的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