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立法學的論文
1. 立法學與法理學的關系
這個問題我也在找的啊。
2. 求立法學論文_論中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樓主,可以參考:
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
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
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
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
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
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
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
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
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
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
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
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
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
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
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
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
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
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辦事太麻
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
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
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
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
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
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
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
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不允許有超越
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
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
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
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
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
幟。
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
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
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
策略選擇。
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
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
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
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
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
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
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
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
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
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
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
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
造法律條件。
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
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
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
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
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
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
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
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
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
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
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
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
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
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
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
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
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
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
最後,立法要依法。
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
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
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
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
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
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辦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
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
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
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辦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
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
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
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
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
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
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
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
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
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
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
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
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
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
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
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
「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
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
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
政權的規范運作。
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
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
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
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
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
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
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
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
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
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
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
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
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
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
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
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
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
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
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
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
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
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
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辦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
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
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
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
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
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
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
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
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
宏偉方略。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http://www.drcnet.com.cn/ 12/04/2003
3. 要論文答辯了,環境保護法方面的題目,誰能幫幫我給高分。
http://www.envir.gov.cn/law/envir.htm 這是環境保護法的內容。
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法能凈化我們的生存環境。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是1989年通過的,距今已有16年。在如此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和法制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原有的《環境保護法》在大的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理念,也不能應對現在的環境狀況。因此,需要對現行《環境保護法》進行全方面的審視和評判,以促成其及時修訂。
本文擬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現行《環境保護法》進行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並提出完善意見。
在宏觀上,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主要存在著價值觀、法律地位和基本內容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在價值追求上,應該從協調發展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現行《環境保護法》的第一條敘述了該法的立法目的,即「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這就將立法目的的落腳點放在了經濟目的上。既然環境保護的目的就在於經濟建設,則當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特別是暫時的地方的經濟效益相矛盾時,人們在實踐中往往出於逐利的本性犧牲環境以求得經濟的發展。這也就是發達國家走過的已經被實踐證明代價高昂的「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因此,該條規定的立法目的有失偏頗。
該法在第4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這一規定體現的「協調發展觀」雖然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但是現在看來,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在發展上面的主流思想已經是可持續發展。早在1987年聯合國就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漸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與接受。中國的執政黨也提出了與可持續發展實質一致的科學發展觀。發展已經不僅僅指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等方面;也不僅僅是本代人的發展,也考慮後代人的權益和發展。
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區分決不僅僅是字面的差異,實質上是不同性質的發展觀的體現。協調發展雖然也考慮了環境因素,但基本上是把環境保護作為一種工具性的工作,以保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正常進行,而非作為價值性目的,沒有認識到環境和生態本身所具有的價值。
正因為整個環境法的價值取向上的偏差,才造成了環境保護法在許多具體制度上的不完善,使得實踐中許多地區實際上仍然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以致「全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相當多的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改變,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制約一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應當明確宣示可持續發展原則,修改《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為「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環境污染、破壞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環境權益,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在《環境保護法》的具體制度設計中都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思想。
其次,在基本內容上,現行《環境保護法》基本局限於污染防治,關於自然資源保護的內容很少且含糊。關於自然資源保護的內容,在法律條文上體現為現行《環境保護法》的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從條文數量上看,只有8個條文;從法律規范的角度看,這些規定都比較抽象和籠統,多是原則性的規定,沒有具體的權利義務規定。只泛泛地規定了主體(該章中主要是政府)應當如何行為,卻完全沒有規定否定性法律後果。例如,環境保護法第16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沒有規定政府不負責的處罰措施。因此,屬於不完全的法律規則,從法律實施效果上分析的話,幾近形同虛設。
忽視自然資源保護的弊病還體現在一些環境制度中。例如,目前的「三同時」制度尚僅限於污染防治,不利於整體環境保護。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也有同樣的局限性。
環境和資源本來就是聯系緊密的兩個要素。在環境科學中,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統一的。首先,環境與自然資源都是以物質或能量的方式出現並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二者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其次,環境是以自然資源為主要實物載體和組成部分的,是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眾多環境要素按照一定自然規則和體系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集合體;而自然資源則相應的是自然環境在自然界的最基本表現形式,是自然環境這一整體中的最重要的局部。從該種意義上來說,「環境是自然資源的來源和存在處所,自然資源是環境要素的物質體現。環境就好比是自然資源再生產的工場,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自然資源再生產能力的好壞。」因此,將此二種客體融合起來,由同一部基本法進行調整,有利於環境的整體保護。環境保護也決不僅僅是防治污染就能解決的。將二者相統一,還可以從立法層面上防止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在執法過程中的相互分離和矛盾,促進環境保護總目標的實現。
最後,在法律地位上,現行《環境保護法》的處境比較尷尬。按照《環境保護法(試行)》立法時的設想,當時即將《環境保護法》作為環境保護領域的基本法。據1979年制定《環境保護法(試行)》的立法文獻記載,「將環境保護法作為環境保護的基本法,主要是規定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而一些具體的規定,則將在大氣保護法、水質保護法等具體法規和實施細則中去解決。」 若充當環境保護的基本法,既需要在內容上加以體現其「基本」,也需要在形式上保證其基本法的地位。也就是說,《環境保護法》需要具有國家基本法的地位。但是,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並不是由全國人大通過的,而只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這樣,它並不屬於我國立法體制中的基本法,而是普通法。如此,《環境保護法》與本來應屬於同一等級的《刑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相比較,就處於低一等級的處境。而與本領域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環境資源保護單行法處於同一效力等級,不具備基本法的形式地位。因此,既無法實現與其他部門法的平等對接,又無法從法律體繫上統領環境資源法。
將《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項基本法,並不是出於環境法研究者的一廂情願,而是出於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環境保護是整個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基本的關系和問題,屬於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特別重要的問題。從立法學上看,已經具備了基本法律的性質。並且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因此,從其內容的重要性上也應當使《環境保護法》具備基本法的地位。
因此,在修改《環境保護法》時,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從立法程序上保證其基本法地位。
在微觀層面上,現行《環境保護法》在環境保護法基本原則,環境保護基本制度,環境權確認和保護以及環境保護法律實施和救濟等方面均存在有待完善之處。
現行環境保護法規定的一些基本原則已經過時。《環境保護法》第24條規定了「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從字面上即可以看出,該原則僅適用於污染治理領域。而現實的環保工作已經涵蓋了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保護等各個方面。並且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了更為全面和科學的「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原則。但是,該決定僅僅是一個行政法規的規定,效力等級太低,使得該原則無法作為整個環境資源法的基本原則來指導環境於資源保護工作。第6條略微體現了環境責任原則,但是只是從單位和個人對污染和破壞環境行為的檢舉權角度來暗含的,沒有明確規定,並且有以下的局限性:限於環境污染和破壞行為,而未包括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行為;主體限於生產者,而未及消費者和監管者。因此,應當整合第24條和第6條的規定的精神,並以當今先進的環境法理念為指導,確定環境責任原則,該原則涵蓋了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消費者最終承擔、受益者負擔和主管者負責等子原則。《環境保護法》第8條規定:「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這體現了鼓勵參與環境保護的原則。但是,該規定對於調動公眾積極性是十分不夠的。應該規定在確立公民環境權的基礎上全面而切實的規定公眾參與原則,其內容應包括:建立環境重大事項公眾意見徵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公眾參與保障;對於社會團體開展環保工作的法律保護機制等。再如前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原則應該修正為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基本制度方面,現行環境保護法確立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存在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適用面過於狹窄等問題。之所以說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因為現行環境法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主要強調命令加控制的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盡管政府的行政控制手段在治理污染方面有其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保護部門經費不足、人力資源缺乏、手段單一、程序不完備甚至尋租等。 隨著經濟發展,污染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已經日益明顯,環境保護工作已經不能靠簡單的行政命令式、事後制裁型的模式進行,而應該更多地採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原有的計劃經濟手段由於沒有將主體的環保努力與其經濟利益聯系,既不能遏制污染的擴展,又不能驅動主體減少排放量。現行環境保護法確立的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有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下面就具體的各個制度逐一分析。我國現行的排污收費制度實際上實行的是雙軌制,即對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實行的是排污即收費制度,而對於其他環境因素的排污是超標才收費。「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現有些法律規定跟不上形勢需要的情況,也就是立法工作不到位的問題。如超標排污是否構成違法的問題,我們認為超標排污就是違法,不能以繳費代替。但現在法律規定是超標繳費,並不予以處罰。這就難以禁止超標排放污染物的問題,這就是立法工作跟不上環保工作形勢需要」。 而且目前的排污收費僅限於企事業單位,而未對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個體工商戶以及居民家庭徵收排污費;收費標准僅有濃度,而無量的標准,不利於環境保護。限期治理制度中,限期治理決定權的歸屬不合理。環境保護法第29條第2款規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首先,決定權由政府而非環境保護部門行使,會造成政府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而執行不力;再者,污染項目不分大小,均由一級政府決定,會造成政府工作量大,而無力及時處理小規模的污染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有二:首先,該制度適用范圍僅限於污染防治領域,應該擴大到生態保護領域;其次,目前的環評執行時間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而在項目立項之後。在實踐中,政府部門一旦立項,並開展了相關工作,出於慣性就很難因為環境保護而取消項目,而從經濟學角度,先立項再環評,不通過再撤銷,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因此,應該在立項之前就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法第26條規定了「三同時制度」,存在的問題一是適用范圍過窄;二是未解決分散治理與集中控制的矛盾。應該明確規定項目已執行「三同時」制度,還應參與集資建設集中處理設施。
我國現行法律(包括環境保護法)沒有明確規定環境權。只是在有關法律條文中推出環境權的內容,如現行《環境保護法》第6條和《民法通則》第83條的規定等。 環境權是一種自然權利和法律規定的新型人權,是公眾行使參與權的基礎,因為公眾行使程序上的參與權,必須有實體法上的環境權的支撐。所以,應該修改《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即公民擁有享有良好、舒適環境的權利和承擔保護環境的義務。為保證環境權的實現,同時賦予公民和有關社會組織享有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和環境索賠權。環境知情權包括了解、掌握環境公共信息(如環境狀況公報、空氣質量日報等)和環境個別信息(如某個污染企業的排污數據等,包括國家環保總局要求的污染嚴重企業公開其環境信息)的權利;環境參與權包括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預測和決策、參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管理和制度的宣傳和實施公益性環保活動及對環境管理機關的監督;環境索賠權亦稱環境請求權,包括向有權機關請求取消或停止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項目及其運營,並有權向法院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等。
在環境保護法的執行保障上,存在著行政管理許可權設置不科學、環境執法強制力不夠、政府責任不清晰、環境違法的法律責任規定過輕且不明確
環境保護法第7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該條規定實際上對權力的界限的規定十分模糊,也沒有規定權力行使的程序,沒有部門權力沖突時的解決方案。因此,極易出現有好處的事項各部門爭著管轄,反之,則相互推諉的情形的出現,與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的法治政府的理念相沖突。環境保護法第7條規定的我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可概括為:中央與地方分級管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即主管;公安、交通等其他有關部門監督管理,即分管。這種雙重管理體制,容易造成環境監管上的受政府地方保護干擾的情形;且環保部門作為環境統一監管部門與政府其他部門的職責許可權尚未劃清,缺乏協調機制。
《環境保護法》第45條規定:「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主體的行政責任規定得十分模糊。由於未明確規定環境權,因此環境責任制度也不完善。應該明確規定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法律後果,規定環境法律責任的社會性、公益性判斷標准。在環境行政監管方面,環境法沒有賦予環境保護行政機關與行政處罰權相應的強制權力。由於沒有行政強制手段導致執法不力,不能及時排除污染。例如罰款、責令停止建設、生產或者關閉等的執行必依賴於法院,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既費時又不經濟,也難以提高辦事效率,並有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因此,為了樹立環保執法權威,嚴格環保執法,必須建立環保行政強制手段。
《環境保護法》第5章共11條規定了環保法律責任。但是,這些規定都不具體明確。一般表述為「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等,法律後果十分不明確。法律責任的追究應嚴格依據法律對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規定不明確的法律責任條款實際上會造成對違法行為難以追究法律責任的後果。該章對法律處罰的規定也過輕。應該修改法律責任這一章,明確規定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和法律後果,在處罰力度上要與行為相符合。
綜上所述,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在宏觀上和微觀上都存在不足之處,應當及時科學地加以修改。
4. 請問立法學中授權立法的含義是什麼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
5. 關於立法學這門課程的論文從哪些角度選題比較好
立法法學這門課文的論文主要是從立法的學的角度選題比較好,選題的時候我們認真辦論證,論證准備好
6. 立法學論文,我想寫有關刑法修正案的問題,可以從哪些方面寫呢
小而精是為上策。
7. 法學論文的法學研究的性質和任務
法學隨著法的出現而出現。自從社會上有了法,特別是有了成文法以後,也就有了法學。恩格斯說:「隨著立法發展為復雜和廣泛的整體,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的必要性:一個職業法學者階層形成起來了,同時也就產生了法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9頁)。這是因為,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制定了法,除了運用國家權力強制執行以外,還得對法進行宣傳、解釋和辯護,求得法的更圓滿的實施;並且要進一步研究法的內容和形式、法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謀求制定更恰當的法,使它更能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因而統治階級中就有一些人專門為法進行說教,發表許多關於法的言論和文章,有的還寫了專著。這就是統治階級的法學,既是階級統治所需要,又是屬於統治階級所有。
由於法的實施對整個社會生活進行了干預,影響及於社會各階級,統治階級以外的其他各階級也都對法有所反應,有所議論、批評,以至反對。這些意見形成了他們的法律思想和法學。可是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階級的法學才能取得支配的地位而被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違反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學,往往被壓制、禁止。但階級社會的階級矛盾是有消長的。代表新生產方式的階級的法律觀點,起初雖然是微弱的、被壓制的,但隨著這個階級力量的成長壯大,經過革命取得了政權,他們的法律學說也就發展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法學,發揮著指導新法的制定和維護新法的作用。 法理學
法律哲學
法律邏輯學
法律社會學
立法學
法律心理學
法律教育學
法律史學
法制史
法律思想史
法律解釋學
比較法學
外國法學 憲法學
行政法學
民事法學
民法學
經濟法學
勞動法學
環境法學
婚姻法學
知識產權法學
金融法學
訴訟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
行政訴訟法學
刑事訴訟法學
刑事法學
刑法學
司法鑒定學
刑事偵察學
軍事法學
安全法學
國際法學
國際公法學
國際私法學
國際經濟法學
國際刑法學
國際環境法學
國際知識產權法學
國內法學
訴訟程序法學 法律信息學
法經濟學
科技法學
法醫學
司法精神病學
法律統計學
犯罪偵查學
證據學
刑事證據學
民事證據學
行政證據學
法律系統工程學 網路法學
新聞法學
交叉法學科專題
8. 求論立法主體的論文
頂。。。。。。。。。。。。杯具海大
9. 立法學 司法考試中有嗎
這個要看怎麼理解
關於立法部分的知識點司法考試是考察的
當然了這部分的重點是法律\法規什麼的效力沖突
(我考時是這樣,這幾年是不是不知道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