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林業依法治國

林業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2-03-21 18:33:15

① 國內外林業法制建設的相關論文

林業法制建設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推進依法治林的進程,適應林業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在1998年加快了立法進度,加強了林業執法監督的力度。

(一)《森林法》修正案通過實施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黨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並對《森林法》作了相應修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擴大了《森林法》的適用范圍:一是特意把林地經營管理活動納入了森林法的范圍:二是突出了森林、林木的培育和種值。

2. 強化了有關林地的法律制度。對森林、林木和林地確定權屬,核發林權證是改革開放以來林業上的一項重要制度,修訂後的《森林法》維持了原《森林法》關於森林、林木和林地確權發證的規定,同時增加了」國務院可以授權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對國務院確定的國家證書,並通知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的規定;針對隨意改變林地用途,侵佔林地地現象,為保護林地,《森林法》明確規定:」佔用或者使用森林的,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建設用地手續,並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3.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提供生態效益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森林、林木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這一規定有利於保護生態公益林生產者的積極性。

4.強調要依法保護林農的合法權益。國家依法保護林農的合法權益,減輕林農的負擔,禁止向林農違法收費、罰款,禁止向林農進行攤派和強制集資。國家保護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體和個人依法享有林木所有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5.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的條件,得不得將林地轉為非林地。同時,除國務院特殊規定的之外,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防護林、特種用途林),不得轉讓。

6.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林。天然林是森林資源中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最強的一部分森林,因此,《森林法》增加了在」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他天然林區,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的規定。

7.明確了森林公安的任務。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林區設立的公安機關,負責維護轄區社會治安秩序,保護轄區內的森林資源,並可以信照《森林法》的規定,在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授權的范圍內,行使行政處罰權。武裝森林警察部隊執行國家賦予的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任務。

8.關於法律責任。為了適應保護森林資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為了同修改後的刑法相銜接,《森林法》中的責任條款也相應進行了修改,並根據情況增加了處罰的種類。

(二)起草《森林法》相配套的法規草案 新《森林法》實施以後,《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起草工作便著手進行。本次修改將著重細化《森林法》中的原則性性條款,弱強其可操作性。與些同時,抓緊起草以下行政法規草案。

1.關於天然林保護條例。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得全國上下重新審視林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全面停止長江、潢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採伐,森工企業轉向營林管護。國有重點林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也開始陸續實施。為對天然林實行特殊的保護政策,做好因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所帶來的一系列後續問題,制定一個專門的條例是非常必要的。

2.關於林地管理條例。林地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近些年來,毀林開墾,亂占林地的現象日益加劇,致使國家實行的林地用途管制和有林地總量控制的戰略目標難以實現。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資源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通知》明確要求:」國家林業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進一步加強林地的保護和管理制定具體辦法,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3.關於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條例。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以形成最佳的生產力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早在80年代初,森林、林木的流轉現象就有所出現,但流轉行為不甚規范。為保護林發展的有利態勢,鼓勵群眾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同時規范其運作行為,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作用權流轉條例》是形勢發展的需要。

同時,《荒漠化防治法》、《種子法》已列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正在組織起草過程中。

②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如何正確處理德治和法治的關系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幹,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一)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加強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優化組成人員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二)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推進廠務公開,支持職工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四)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於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好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五)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減少領導職數,嚴格控制編制。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六)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法制和程序規則,保證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別是中青年理論家。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路環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辦好二〇〇八年奧運會、殘奧會和二〇一〇年世博會。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四)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採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實現保值增值。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工作。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③ 地方省部級林業主管部門以及縣級林業主管部門違法國務院頒發的《退耕還林條例》,怎麼辦

直接舉報。
國務院日前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對如何確保工程質量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以從法規上保證退耕還林工程質量合格。
《條例》確定,退耕還林必須由符合資質要求的單位進行作業設計,退耕還林者必須按照作業設計和合同要求造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組織技術推廣單位或者技術人員,為退耕還林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退耕還林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退耕還林者不得林糧間作和破壞原有林草植被,不得在退耕還林項目實施范圍內復耕或者濫采亂挖地表植被。退耕還林的檢查驗收實行縣級自查、省級復查和國家核查的制度。
為避免出現毀林復墾現象,《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考慮退耕農民的長遠生計,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內的耕地和生產條件較好、實際糧食產量超過國家退耕還林補助糧食標准並且不會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納入退耕還林規劃;在堅持生態優先、採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條件下可營造一定比例的經濟林。退耕還林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規定及時發放林(草)權屬證書。
《條例》還明確了違反規定將會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的情況。國家工作人員有違反條例規定行為的將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將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擠占、截留、挪用退耕還林資金的、剋扣補助糧食的,未及時處理有關檢舉、控告的,不及時發放補助糧食和生活補助費等行為。退耕還林者則不得擅自復墾、不得進行林糧間作,不得在退耕還林項目實施范圍內從事濫采、亂挖等破壞地表植被的活動等,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條例》還規定了非特定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如採用不正當手段壟斷種苗市場、哄抬種苗價格的;銷售、供應的種苗未經檢驗或者未附具標簽、質量檢驗合格證、檢疫合格證的;供應補助的糧食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等。

④ 如何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校園法制寢室

人關注,各方參與,平安校園建設深入人心。在各方努力下,全縣形成了「高位推動、部門落實、學校跟進、家長參與」的人人關注、全員參與法治平安校園創建的濃厚氛圍。一是高位推動。成立了由縣人民政府縣長任組長,分管政法、教育的縣領導任副組長,縣教育體育局、縣綜治辦等19個部門單位以及24個鄉鎮場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泰和縣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堅持每年召開兩次以上全縣性的學校安全工作會議,專題部署學校安全工作。二是部門落實。作為主管部門,縣教育部門堅持把安全視為學校各項工作的「保障線」,切實將安全工作作為召開會議、下鄉督查、每月工作匯報的「保留議程」、「固定項目」,形成了「逢會必講、下鄉必查、每月必報」安全常抓常管工作格局。同時,堅持每學期開學前對全縣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展一次安全評估,通過實地評估,發現問題,消除隱患,確保校園安全萬無一失。三是學校主導。重點抓好教育和管理兩個方面。一方面,用好五個安全教育平台。五個平台,即建好校內法治平安宣傳室(長廊),要求每個學校必須建設一個法治活動室、安全宣傳室(長廊)等校內宣傳平台;用好校外教育資源,要求公安、交警、消防及鄉鎮公安派出所、林業派出所等單位與轄區內中小學校結成對子,每年必須入校開展一次以上安全普法教育;開好主題班會,組織編印了《學生安全知識手冊》,以典型案例、漫畫圖片、安全小博士、學知園等形式,對課間運動、體育活動、交通安全、火災應對、食物中毒等45個安全知識進行普及,並結合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時間,對手冊進行分章節講授;用好校園廣播、校報、網路等資源,將課間廣播和下課鈴聲錄製成安全警示語,結合各地發生的學校安全事故及時刊載安全知識,做到時時刻刻提醒到位;開展學生逃生演練,在「5·12」和「11·9」舉行防震和防火逃生演練等。另一方面,履行好安全管理三級職責。一是落實校長學校安全管理第一責任人的責任,每學期逐級逐層簽訂了目標責任狀;二是落實副校長牽頭負責的日常管理責任,明確人員每日定期開展值班巡邏,杜絕安全隱患;三是落實教師安全教導責任,堅持每天上午、下午最後一節課「兩個五分鍾」安全警示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安全知識入腦入心。四是家長參與。針對春季防疾病傳染、夏季防游泳溺水、秋季防爬山登高、冬季防煤氣中毒等季節性防禦重點,每個學期各學校會召開兩次以上的家長會,在每個長假日前及自然災害發生後,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手機簡訊等方式提醒家長重視學生安全,回歸家長安全監護責任。同時,在《致家長一封信》附有回執欄,由家長簽字後上交,確保學生家長知曉並參與其中。

⑤ 我國實施的戰略和國策匯總

國策有:
一國兩制、對外開放 、科教興國 、
實行計劃生育 (控制人口數量 提高人口素質) 、合理利用土地 、切實保護耕地
依法治國、節約資源 、建設節約型社會、 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 實行男女平等 、信用建設等 、保護知識產權

戰略:我國實施的主要戰略、基本方略有: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強軍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林業發展戰略、「走出去」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戰略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⑥ 林業行政執法和林業行政管理有什麼關系

林業行政執法是來依法治國的組成源部分,就是依法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
林業行政管理是包括森林資源的保護、林木採伐、木材運輸和加工利用等整個過程的檢查、監督和管理,是林業建設的一項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基礎工作。

⑦ 法制建設工作計劃2011——2015年

法制建設工作計劃2011——年
「五五」普法規劃實施以來,全市林業系統認真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林」活動,幹部職工法律意識、法律素質明顯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水平逐步提高;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履行職能、服務社會、服務林農成效顯著。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大力推進林業系統法制宣傳教育、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推動和促進「法治武漢」戰略,根據《武漢市2011—2015年法治建設暨第六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規劃》的精神,結合全市林業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依法治國、法治武漢建設和法治林業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普法教育與林業中心工作任務相結合、與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相結合、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全面、科學、系統、規范地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為促進武漢現代都市林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工作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全員參與。在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全方位推進,全員參與。
2、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及我市林業事業發展規劃,安排和落實法制宣傳教育、法治林業建設等各項任務,為林業事業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兩型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3、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活動,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發揮作用。
4、堅持科學發展,注重實效。堅持法制宣傳教育與林業實踐工作相結合,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始終貫穿於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為確保我市現代都市林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總體目標 通過深入扎實的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廣泛傳播法律知識,大力弘揚法治精神,進一步提高全系統幹部職工的法律意識、法律素質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公務員依法行政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進一步提高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依法管理、服務社會的綜合素質,為實現武漢現代都市林業戰略目標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主要任務 開展「2011—2015年法治林業建設暨第六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是積極推進「法治武漢」建設工作的具體實踐活動,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工作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和持續的過程。
1、緊扣時代主題,抓好「規定」動作的法制宣傳教育。 要進一步加大學習宣傳憲法的力度,提高全系統幹部職工,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公務員和執法人員的憲法意識,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學習憲法,尊重憲法,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進一步加強依法辦事法制宣傳,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和依法監督。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培養公民法律信仰。進一步學習宣傳國家基本法律制度,增強公民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法律信仰。 積極開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法制宣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大力開展市場經濟法律法規宣傳,維護市場經濟秩序,防範和化解風險,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有序發展。大力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深入開展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促進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深入開展人口資源環境相關法制宣傳教育。宣傳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特別是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意識;宣傳節約和合理利用能源資源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依法開發利用保護能源資源的自覺性,推動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大力宣傳教育醫療、住房、收入分配、食品葯品安全、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等法律法規,維護群眾 合法權益,服務保障民生。大力開展勞動爭議、房屋拆遷、土地徵用、承包地流轉等方面法制宣傳教育,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大力開展依法維權、依法信訪法制宣傳,引導公民依法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良好社會秩序。開展刑事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法制宣傳,預防和減少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突出林業特色,抓好「自選」動作的法制宣傳教育。 深入開展林業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結合林業工作實際,緊緊圍繞林業中心任務,積極主動在林業系統及全社會深入開展《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防火條例》及《武漢市森林資源管理辦法》、《武漢市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等重點林業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活動。繼續擴大林業法規知識的社會影響,為實現「武漢現代都市林業」戰略目標和推動武漢林業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氛圍,提供堅強的法律保障。 認真開展法治機關建設和法治單位創建活動,不斷推進機關法制化進程,使機關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依法行政能力普遍提高,逐步形成法治機關建設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法治機關建設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為推動武漢林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並提供精神動力和法制保障。 在機關公務員中繼續開展學法用法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培訓工作,把機關公務員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作為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時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增強公務員的法治意識、法律素養和依法行政能力。
3、積極推進「法治林業」建設活動。根據「法治林業建設活動」通知精神,統籌安排、分段實施、穩步推進,在全系統廣泛開展爭創「法治先進單位」活動,通過深入推進法治單位創建活動,積極推進全系統法治化進程。 加強行政審批項目的動態管理和行政執法監督檢查。根據《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保留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武漢市人民政府第221號令)的精神,對重新審核確定的市級林業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更新、調整和規范,認真梳理和編制審批項目流程和電子信息,加強動態服務、管理,更好地為林業企業、群眾提供便利。 積極推進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林業行政執法體系和工作制度,健全並完善執法責任制、公示制、考核評議制、責任追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考核評估、檢查督促、工作激勵、經費保障等機制;制定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辦法,規范行政審批項目的後續監管;繼續推進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強化責任落實和追究;建立健全評估機制,按照「誰許可、誰監督、誰負責」的原則,在全系統中認真開展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評議考核工作。
4、抓好法制宣傳教育骨乾和執法隊伍建設。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研討交流和培訓,不斷提高法制工作隊伍的政治思想素質、業務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發揮專(兼)職法制宣傳教育骨乾的主導作用。按照「外樹形象、文明執法,內強素質、爭創一流」的總體要求,在全系統內逐步建立健全編制整齊,素質較高,文明、規范的專(兼職)執法隊伍,扎實穩步地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林工作。
5、創新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徑。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在每年的「12.4」全國普法宣傳日、「愛鳥周」等大型活動時機,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媒作用搞好宣傳。同時,要充分運用「法制講座」、 「普法櫥窗」、「討論會」等短、小、精宣傳手法和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活動。要根據不同人群、不同對象,採取以案促學、以講促學、以考促學、以查促學、以活動促學等不同形式寓法於樂,使全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潛移默化受到法制教育,不斷增強學法用法的效果。
三、對象和要求
(一)對象 「2011—2015年法治林業建設暨第六個五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參加的對象為我市林業系統全體幹部職工。
(二)要求 一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學法用法的表率,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重點加強憲法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樹立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觀念,不斷提高運用法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要將法制教育作為領導幹部理論學習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落實黨組(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法制度、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法律知識年度考試考核制度,繼續推 進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堅持和完善重大事項決策前法律咨詢制度和法律顧問制度。
二是公務員要增強學法用法自覺性,不斷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林能力。要牢固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觀念。行政審批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人員要切實掌握崗位職能法律法規知識,著力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正確實施國家法律的意識和能力。要把法制教育作為公務員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門業務培訓和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不斷加強對公務員法律知識水平和依法辦事能力的考試或考核評估工作。行政審批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要進行專門的法律知識考試,定期組織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知識培訓,實行執法資格證制度。
四、實施步驟和工作方法
(一)實施步驟 從2011年開始實施,到2015年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宣傳發動階段:2011年底。各單位要根據本規劃,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2011—2015年法治建設暨第六個五年普法宣傳教育工作規劃並報市局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備案。同時,要認真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努力營造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的濃厚氛圍。 組織實施階段:2012年至2015年。依據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年度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計劃,突出工作重點,做到部署及時、措施有效、指導有力、督促到位,確保本規劃的貫徹落實。2013年開展中期督導檢查和表彰工作。 檢查驗收階段: 2015年上半年,市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六五」普法規劃目標、任務和要求,擬定考核檢查方案和評分細則,組織專班對各單位落實本規劃情況進行考核驗收。2015年下半年,作好總結迎檢工作。在上級檢查驗收結束後,組織全系統進行「六五」普法評選表彰工作。
(二)工作方法 把法律學習與其它學習結合起來。以「法律進機關、進基層、進農戶」等活動為載體,把學習《憲法》、《森林法》等基礎法律法規作為經常性學習的主要內容,與業務知識、時事政治等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規范學習、考勤、登記、考核等制度,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有方法、有檢查。 把集中教育和自學結合起來。各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辦培訓班、請專家講課、組織專題座談討論等形式進行集中教育,每年集中學習的時間不少於兩次。正確引導並鼓勵自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按照年度普法學習內容規范個人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定期進行督促檢查。 把分層次組織與分類指導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工作崗位、年齡、文化知識結構等情況,因人施教、按需授課。大力開展一課「兩講」(正面與反面典型),一課多人多層次講;利用大討論、大辯論、座談會等有效形式,提高各類受教對象的法律意識和法治化水平。領導幹部、公務員和行政執法人員要強化對基礎法規、依法行政、行政許可等內容的學習,每年參加法律知識更新培訓不少於15天。 把普法教育與法治實踐結合起來。普法教育要立足實效,緊緊圍繞構建「法治武漢」和建設「武漢現代都市林業」戰略目標,積極探索「法治林業建設」的實踐形式,努力提高各級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執政為民的法律意識和服務水平。
五、組織領導和保障
(一)加強領導和機制建設。各單位要要進一步提高對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切實擺上議事日程,並列入工作計劃。要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領導機構(市林業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後)和工作專班,加強對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指導監督;要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工作崗位責任制、工作協調機制、部門聯系機制、情況通報機制、檢查督辦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形成黨組(委)統一領導、機關配合實施、全員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隊伍建設。要建立健全專(兼)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隊伍,把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第一線。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大業務培訓力度,開展多種類型的學習培訓活動,提高專(兼)職業務骨乾的政治、法律素質和業務能力。
(三)落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經費保障。各單位要結合實際情況及「六五」普法工作的要求,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經費列入本單位、本部門年度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保證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建立健全監督與激勵機制。要進一步建立法制宣傳教育評估機制,加強評估檢查指標的研究和運用;要把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林業建設工作納入各單位工作績效目標考核之中,不斷提高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基礎性作用;要堅持開展對規劃實施的年度、階段性總結、檢查工作,開展法制宣 傳教育定期表彰獎勵工作。
(五)加強法制宣傳教陣地建設。各單位要在繼續鞏固傳統宣傳教育方式基礎上,不斷豐富法制宣傳教育內容、創新宣傳形式。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在法制宣傳教育方面的作用,積極引導媒體介入,開展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六)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信息溝通機制。各單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機構要加強溝通,拓寬信息渠道。要及時將新措施、新做法向市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使全系統普法依法 治理工作形成有機聯系的整體,推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開展。

熱點內容
朱文軍律師 發布:2025-01-23 14:51:05 瀏覽:295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
私募基金挪用基金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3:49:20 瀏覽:124
地方政府規章有效期多長 發布:2025-01-23 13:33:46 瀏覽:306
北京豐台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3:27:13 瀏覽:260
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 發布:2025-01-23 13:14:02 瀏覽:616
法院個人榮譽 發布:2025-01-23 13:10:17 瀏覽:736
新婚姻法法定年齡 發布:2025-01-23 12:42:36 瀏覽:545
公民道德視頻 發布:2025-01-23 12:25:13 瀏覽:991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