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的發展
A. 論青少年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相比之下歐美國家的父母就做得很好,連當年侵略中國失敗的日本都做得
在社版會上,青少權年也有屬於自己的義務。首先得愛護公物,這件事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卻有深厚的實際意義。第一、公物並不是私人的,能夠不損壞不屬於自己
東西的人定是品德高尚的人;第二,只有做到不損壞公物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公民,這對以後的發展是很有用的。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做到要保護我們所生存的
環境,這也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有一句話說得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只有做一個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在長大後為國家做貢獻。學校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不僅要在這里好好學習,聆聽知識的聲音,還應該把這里當成鍛煉道德品質的地方。學校里每個班都有幾十名學生,每天難免不產生許多
的垃圾,可是許多同學要麼是視而不見,要麼是踢一腳,繼續走。這時候就是考驗你道德的時候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它們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因為班級其實就是
你的另外一個「家」,只有保持這個「家」干凈整潔,我們才能有好的心情學習,才能使自己的品格得到升華。
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
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製力。不畏時代潮流的沖擊,長大後做一個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人。
B. 科爾伯格認為青少年到早期成年的道德發展處於什麼水平
第三和第四階段:特點是好孩子定向和好公民定向
C. 1.+青少年品德的發展需要經歷哪些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怎樣不同的+表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30
D.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發展中德育起著什麼作用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發展中德育起著什麼作用。回答:
青少年品德形成和發展中德育起著(主導)作用。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中不起作用是不存在的,主導作用是介於決定作用和輔助作用之中的一個區間,決定作用與輔助作用分別誇大和縮小了德育的作用,只有主導作用是正確的。
E. 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青春期個體的道德發展特點是什麼並闡述對青少年德育的啟示
青春期個體的道德發展特點如下:
1、前習俗水平
前習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利益。處於這一道德水平的兒童會以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系來判斷好壞是非。
2、習俗水平
習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的特點是:能夠理解社會規范,認為個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和他人的期望。
3、後習俗水平
後習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的主要特點是:個體的道德評價會以普遍的道德准則和良心為基本依據,超越法律與權威的標准。
對青少年德育的啟示:
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發展遵循這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並以固定的順序向前發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個發展階段,也決不會出現倒退的情況。盡管每個人的道德發展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但發展速度有快有慢。
一般來說,0~9歲的孩子屬於前習俗水平, 9~15歲的孩子屬於習俗水平,16 歲以後有部分人能夠向後習俗水平發展,但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
此外,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每一個階段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夠理解和接納本階段道德價值的判斷,外在的教育或練習都無法提升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應用
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輸。柯爾伯格的實驗研究揭示了兒童道 德發展是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它按一定的規律以固定的順序向前發展,不會倒退,也無法超越。
在道德教育中,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將他律內化為自律。道德規范的形成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輸的,而是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逐漸構築起來的。
在道德教育中,加強道德行為的實踐。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綜合過程,只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 沒有道德情感的共鳴,沒有道德行為的訓練,都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道德問題並非通過課堂討論就可以解決,它往往與團體氛圍、人際環境有關,因此,道德行為的實踐也是提升道德推理水平的重要環節。
F.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
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四個基本特徵:1、連續性和階段性:連續性特徵是指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後一階段的發展總是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基礎的,而且又在此基礎上萌發出下一階段的新特徵,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階段性特徵是指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當某些代表新特徵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取代舊特徵,從而處於優勢的主導地位,表現為階段性的間斷現象。2、定向性和順序性:這是指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後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階段與階段之間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發展可以因進行的速度、到達的時間和最終達到的水平而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一方面表現為個體不同系統在發展的速度上、發展的起訖時間與到達成熟時期上的不同進程,另一方面也表現為同一機能特性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速率。4、差異性:任何一個正常學生的心理發展總要經歷一些共同的基本階段,但在發展的速度、最終達到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往往不盡相同,表現出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G. 如何實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的創新與發展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將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目前,我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有3.67億,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是社會、學校、家庭的神聖職責。當前,我國在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的沖擊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價值觀念並存,社會上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領域,帶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我們的下一代。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加強和改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是戰略工程,是民心工程。全黨全社會都應重視和加強這一工程建設。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沒有捷徑可走,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必須與社會環境的改造結合起來,必須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一、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政治思想淡化。隨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發展,青少年一代在反思中探索,在實踐中提高,其政治觀點日趨穩定和成熟。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熱點,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認,在青少年中的確存在著政治思想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志向,對政治活動不感興趣,缺乏入黨、入團的強烈願望.二是對政治理論學習缺乏熱情,感到厭倦、沒有動力。有些青少年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態度不明確,對這一理論的掌握和認識不容樂觀。三是對改革的認識不夠准確,認為「越改越亂,越改越糟」。對於某些社會問題的存在,尚不能深刻地分析其產生的歷史、社會和現實原因,而是盲目地歸咎於改革,並且對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缺乏足夠認識,表現出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二)人生價值觀念偏差。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樣化、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確實為青少年提供了廣泛學習的良好條件。但同時,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傳播,影響、誘惑著青少年。從青少年思想實際看,他們正處於思想道德成長的困惑之中,對於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還不能達到全面、辯證、深刻的認識和辨別,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往往呈現功利化傾向。突出表現為集體意識和法制意識淡漠,崇尚自我、崇尚權勢、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已成為相當數量青少年的通病。具體表現在:一是盲目追求自我價值,自我意識呈膨脹趨勢。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錢就有一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承認,表現出了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二是貪圖享樂,崇尚拜金主義。認為努力工作是為了掙很多錢,成為富豪,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把有錢、陞官掌權、有寬敞的住房和建立幸福家庭當做人生最大的幸福,暴露出少數青少年人生追求生活目標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傾向。(三)思想道德倫理觀念淡薄。總體來看,大多數青少年既批判地繼承了傳統文化思想,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現代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但也要看到,一些青年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習慣,缺乏思想道德責任感。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社會問題上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感。在緊要關頭,不敢挺身而出、見義勇為,抱著「與己毫不相干」、「別人不管,我也不管」的消極態度,「旁觀看熱鬧」或「繞道走開」。二是在對待父母方面,不能恪守傳統家庭倫理思想道德,熱愛、關心、孝敬父母,在生活上幫助父母,在精神方面給父母以慰籍,甚或向父母伸手要錢。三是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互相幫助,不能以寬容的態度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二、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一)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正在豐富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與此同時,一些領域思想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騙欺詐活動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成為社會公害;一些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以權謀私等消極腐敗現象屢禁不止等等,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給青少年學習和娛樂開辟了新的渠道。與此同時,腐朽落後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網路傳播,腐蝕青少年的心靈。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少數青少年精神空虛、行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這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面臨一系列新課題。(二)思想道德教育空泛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主體、內容、形式分離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脫離青少年的實際,如目前思想道德標準的高深理論遠離了青少年的實際上生活,抽象的內容影響了青少年的理解,單一的標准影響青少年多樣化的發展,思想道德教育與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青少年的主體,包括傳統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主要不是從青少年出發,而是把青少年作為被塑造的客體,與青少年主體的核心價值相背離,不能適應社會的變遷。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脫離社會及青少年的現實。目前教育機構主要是灌輸形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視德育過程中青少年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在社會層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青少年參與率低,甚至不參與的現象。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結果知行分離。目前思想道德價值標准存在虛化的現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為已完全社會化,青少年在思想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在思想道德認知上都知道怎麼做,但思想道德行為卻做不到。(三)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脫節。學校的教育環境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在學校內部,以升學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升學率」的高低,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作為社會中的學校,無論是普通教師還是校長在社會壓力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不得不為學校的「聲譽」和單純的「成績」而放棄思想教育的功能。很多家庭也都在奉行以提高應試能力為主的智力教育,許多家長把孩子是否學習好作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標准,把輔導、輔助孩子學習作為家庭教育的重點,忽視了對孩子思想道德健康的教育。許多家長只顧賺錢,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把孩子推給學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社會合力尚未形成。沒有真正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也尚未建立健全。結果是,「學校教一套,家長講一套,在社會上看到的又是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口徑相互矛盾,讓青少年無所適從。三、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思考(一)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如白紙般單純的孩子。據研究顯示,一個人一生中的許多習慣,都是在三歲以前養成的,俗話說的「三歲看老」一點都不為過。孩子在入學接受國家義務教育之前,就已經養成了許多人生的習慣,在這一過程當中,他們接觸得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在入學之後成年之前,樹立自身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階段,相處得最為緊密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提高素質,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做到而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很難指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形成誠信的美德和堅持誠信的作風,也很難讓其養成自覺遵循思想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促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長和思想進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父母及成年人的言行舉止,特別是父母的思想道德表率作用以及富有思想道德感染力的家庭影響。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肩負起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責任,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愛、自律,努力成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榜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社會環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養不教,父之過」、「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些古訓就要求家長應當承擔起這「啟蒙導師」的責任。(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學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接觸得最多的環境。學校對培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注意「三突出」:一是在原有教育內容的基礎上突出時代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及時充實適應青少年發展需求的新內容,重視個性和諧發展和完美人格教育,增強獨立自主意識和健康人格意識;重視適應未來社會思想道德素質和能力的教育,增強競爭意識和創造意識,提高思想道德的智力水平。二是在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中,突出解決理想信念問題。理想信念給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使人充滿美好的憧憬,面對艱難而依然奮進不止,樂於奉獻,樂於犧牲。因此,要從培養民族精神入手,把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和優秀文化傳統作為活教材,讓青少年耳際始終回盪歷史洪流中從未停息過的圖強振興的呼喚,從培養愛國情感入手,樹立遠大志向,因勢利導,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從而激起有遠大理想的行為。三是在選擇具體教育內容中,突出年齡特點和教育層次。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受其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首先必須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在最適宜的時期,把最需要和最可能接受的東西教給他們。比如,我們可以按照童年期(10歲以前)、少年期(11-15)、青年前期(16-18歲)這一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方法,確定內容,實施教育。童年階段要重點培養青少年的團隊意識和健康人格,關心他人,熱愛集體,與人合作,和諧交往的技能。少年期要重點加強青春期教育和思想道德規范教育,培養自信、自尊、自愛的良好品質,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做人做事遵循思想道德原則。青年前期應當以生涯教育和社會責任為重點,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另外,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也要講求層次,正如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在鼓勵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並且按照這個差異給以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前進。」教育內容分層次,有利於不同思想層次的青少年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增強教育的有效性。(三)充分發揮社會教育的導向性作用。一是要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圍。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和各級各類青少年活動陣地的作用,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規律,堅持不懈地宣傳正確的思想道德取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和思想道德要求,不斷灌輸到青少年的頭腦中,使他們明辨是非、美醜、善惡,努力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加強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思想道德熱點問題的引導,特別要注意加強對社會上出現的負面現象的引導,旗幟鮮明地反對與時代的要求、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相違背的傾向。二是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重視互聯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強網上的正面宣傳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傳播,同時要充分運用網路資源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斷推出適應青少年特點的優秀精神食糧,加強對青少年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之中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依託各級各類青少年活動陣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對青少年開展生動形象的傳統美德、革命思想道德和時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節日、紀念日的契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與活動中陶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為青少年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思想道德楷模,讓廣大青少年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社會各界、學校、家庭要一道齊心協力抓好這項重要工作,建立和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引領廣大青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H. 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青春期個體的道德發展特點是什麼
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青春期個體的道德發展的特點主要反映在道德動機和品德心理特徵兩個基本方面。
在道德動機方面的特點是,主導性動機已經初步確立,道德動機趨向穩定但仍然存在著多變性,道德動機的社會性、現實性特徵明顯。
在品德心理特徵方面,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諸因素表現出更高級的形式和質的飛躍。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一個完整的品德結構,共同促使青少年品德的成熟。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這一知識點在全國教師資格考試中比較重要,在科目二《中學教育與能力》近幾次考試可發現,16年上半年考試中考過1道關於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單選題。
17年上半年考試中考過1道關於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論述題。19年、20年下半年考試中各考過1道關於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的單選題。
I. 中學生品德發展特點
逐漸從他律變成自律,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發展有起伏向成熟過渡,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波動性,高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成熟性
J. 青少年關於道德教育 的例子
討論中首先涉及道德教育與學校現行德育內容的關系。我國多年來在學校中主張廣義的德育,認為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還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針對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德育即道德教育,就是關於道德行為和道德信仰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擴大德育涵蓋面,容易削弱德育的效果。因為個人品德的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確立、政治覺悟的提高、法制觀念的明確、心理的發展各屬於人的不同層面,其過程與機制相差甚大,如果將它們一概納入德育學科,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教育,勢必削弱教育效果。同時,我國在學校教育中使用「大德育」概念,也不利於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對話、互補共長,建議對「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內涵作出明確界定。就學校教育中現行的大德育內容而言,道德教育也具有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礎地位。
天津社會科學院李雨村研究員認為,需要高度認識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才能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學校教育中嚴重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現象,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沒有真正地認識德育包括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功能。文件中和講話中的認識並不等於對該問題的真正認識,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首先要真正解決認識問題,其次才是學校和教師的教學問題。只要真正認識到道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在操作環節上解決學校教育中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問題就容易得多。
研討會在充分肯定學校關於青少年道德教育所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天津42中學劉春老師認為,當前各學校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單純用學習成績衡量所有學生的所有方面;重德育灌輸輕德育實踐的現象。道德教育中忽視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思維過程與情感體驗使之內化,導致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培養其自律品質,甚至出現雙重道德人格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此外。還存在著社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的嚴重現象。
天津商業大學范書生教授認為,大力進行道德養成教育,是學校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和重點。道德養成教育雖然不是現行德育中的全部,但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的本質就是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為根本的養成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中心環節,貫穿於德育的全過程。人的道德結構的發展就是在掌握和運用道德認知、培養和重復道德行為的過程中完成的;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也是檢驗德育過程成效的最終結果。離開養成教育,德育便會脫離社會與生活的實際而流於空泛的形式。
天津大學劉彥生教授認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道德教育方法較為簡單陳舊。只強調理性知識,沒有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密切結合;習慣於外在灌輸,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要求和情感作用。習慣於德育要求的一刀切,忽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差異性。這種機械、呆板的德育,由於未能尊重和顧及個體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往往造成學生形成雙重道德人格甚至多重道德人格的現象。需要研究和借鑒中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論和經驗,用以加強和改進當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一些理念和方法。應當在尊重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方面,體現人文關懷;關注道德情感的培養和行為主體的體驗教育;重視人格培育與提升。
天津科技大學劉陽認為,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應當充分注意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學應用並建立起實效反饋機制。國內關於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得時間較短,導致對道德教育模式的應用過程缺乏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道德教育實踐中要科學地應用道德教育模式,處理好某些認識和實踐問題,包括需要透徹了解道德教育模式與受教育者各自的特點;堅持多種模式的兼顧性與某種模式重復性的統一;堅持道德教育模式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同時需要建立和完善道德教育模式科學應用過程中的實效反饋機制。科學的處理道德教育模式應用過程中的環節,將成為調整與改進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內容。
天津師范大學仲崇盛則提出,要高度重視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社會道德環境,以加強學校道德教育。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阻礙進一步發展,甚至破壞改革發展的成果。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是假、惡、丑的問題,或者說一些其他問題和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假、惡、丑問題。真、善、美永遠需要社會重申和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