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語論道德

論語論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2 20:08:24

㈠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話

可以說,論語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
為師者的道德,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學生的道德。

㈡ 論語所闡述的道德理念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㈢ 十篇關於道德的論語

整部《論語》就是在談道德品質問題,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論述,有的則是間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則是反面的,這里列舉一些。

  1.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2.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3.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4.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7.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8.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9.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0.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11.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2.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㈣ 關於品德的論語

論 語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
【譯文】 朋友從遠方來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識,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原文】 有教無類。-<衛靈公>
【譯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原文】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
【譯文】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譯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譯文】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譯文】 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譯文】 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我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原文】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譯文】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譯文】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原文】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選擇對的一面學習,看到他不對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譯文】 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 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原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譯文】 暫時沒有長遠的困難,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譯文】 在考慮自己站得住時,也要想到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這是一個做仁者的處世態度。

【原文】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陽貨>
【譯文】 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泰伯>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
【譯文】 孔子稱贊衛國大夫孔圉,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原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譯文】 求知時在心裡要有一種生怕追趕不上那樣的感覺,對學過的又好像有一種生怕丟掉什麼的感覺。

【原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 只讀,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譯文】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的嗎

【原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 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他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原文】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譯文】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原文】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為政》
【譯文】 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

【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譯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為政》
【譯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 提拔正直無私的人,摒棄邪惡不正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了;反之,則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原文】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 靜默思考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過則勿憚改。-《學而》
【譯文】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
【譯文】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譯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
【譯文】 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種從政美德: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譯文】 四種從政惡習: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原文】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
【譯文】 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譯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義,小人只知道圖小利。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
【譯文】 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譯文】 不怕沒有位置,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譯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譯文】 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譯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
【譯文】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譯文】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鄉黨>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進>
【譯文】 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先進>
【譯文】 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
【譯文】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原文】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譯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原文】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譯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原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譯文】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原文】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譯文】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譯文】 君子說話要謹慎穩妥,而行動要敏捷。

【原文】 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譯文】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原文】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譯文】 君子不會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原文】 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
【譯文】 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譯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譯文】 愛好仁德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行為放盪;愛好誠信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危害親人;愛直率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勇敢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原文】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譯文】 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
【譯文】 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

【原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譯文】 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孔子看不起誇誇其談之人,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

【原文】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譯文】 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原文】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
【譯文】 老師具備了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原文】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
【譯文】 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
【譯文】 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
【譯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譯文】 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原文】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譯文】 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譯文】 君子只謀求道行道,...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賢者辟世,其次闢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七節

【譯文】 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

【原文】 知其不可而為之.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八節

【譯文】 當時有一些人對孔子的看法是,認為他是一個明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節

【譯文】 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節

【譯文】 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原文】 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第十五 第四十節

【譯文】 主張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節

【譯文】 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節

【譯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原文】 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第十七第四節

【譯文】 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㈤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㈥ 論語中關於道德比溫飽更重要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也就是說,有溫飽導致有道德。溫飽決定了道德。《論語·子路》記載: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國人真多啊!」冉有問:「人已經很多了,該怎麼辦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裕了,又該怎麼辦呢?」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這里所說的教化,主要是指道德教育。

顯然,孔子認為物質利益、物質生活和道德規范、道德教育在次序上有先後關系。「先富後教」包含著後者受到前者制約的意思。

㈦ 《論語》十二章 哪些話關於道德修養

《論語十二章》中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主要有這樣一些,「人不知而不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慍,一日三省吾,是較高的道德修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說的其實是道德底線,咱們應當做到.

㈧ 《論語關於道德修養和學習態度

論語關於修養

[1]為仁由己

4·6 子曰:「我未見好①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②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③,我未之見也。」��

注釋:①好、惡:好,去聲,音號,喜愛;惡,去聲,音誤,憎恨;討厭。②尚:通上,用作動詞,超過的意思。③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疑詞,大概的意思。對「有之」二字有兩種解釋:一,「有之」是指有肯用力而力不足者,是聯繫上句未見力不足者來理解;二,「有之」是指有肯一日用力於仁者,是聯繫上句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來理解。

6·12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①。」

注釋:①今女畫:女同汝。畫,同劃,自己劃定界限,不想前進。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求諸己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16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①患:憂慮。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①所以立:指立身的才學,或立於其位的才學。��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好學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①,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②;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③;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④;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注釋:①居:坐。古人回答長者的問題要站起來,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②愚:受人愚弄的意思。③盪:好高鶩遠而沒有基礎。④賊:害。��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①,切問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自省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⑤不習乎?」
��
注釋: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參(讀shēn申)。②三省:省,讀xǐng醒。察看、檢查。三省有幾種解釋。一,三次檢查;二,從三個方面檢查;三,多次檢查。③忠:古註: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④信:古註: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⑤傳:古註:傳,謂受之於師。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講解: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自省,是孔子和儒家所提倡的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它強調了進行修養的自覺性。三省,過去有的解釋為三次檢查;有的解釋為從三個方面檢查;有的解釋為多次檢查。總之是說要經常反省自己。
� 「為人謀而不忠乎」的「忠」,是泛指對一切人,並不專指忠君。《論語》里講「忠」大都是作為一般的道德規范,並不專用於君臣關系。它的基本意思是對人、辦事盡心竭力。這與後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①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釋:①善者、不善者:指同行人的善與不善的品德。有的解釋為,同行二人,一人善,一
人惡,二人都是我師。這樣解釋似太拘泥於「三人」的字義,反離開了原意。��

[5]敏於行

2·10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釋:①所以:以字有幾種解釋。一作使用講,一作作為講,這兩種解釋相近。一把所以作
相與講,所以,所結交的朋友;一作動因講,所以,所抱有的動機。②所由:由,經由。所
經由的道路。③所安:安,安定、安樂。所安,是指人對於某事的心情、意志。如有了過失,有的心安理得,有的於心不安,就是所安不同。④廋:音sōu搜。隱藏,藏匿。��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①也。」��

注釋:①逮:音dài代。及;到。��

4·24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①之牆不可圬②也,於予與何誅③!」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注釋:①糞土:腐土、臟土。②圬:音wū烏。抹牆用的抹子;粉刷牆壁也叫圬。③於予與何誅:誅,責任。與,語氣辭。這句是說:對宰予還怎麼責備呢?有對他不可教誨的意思。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6]改過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①。」��

注釋:①觀過,斯知仁矣:舊注說,贊同仁道的有三種,仁者是實行仁道才心安,智者是以實行仁道有利於自己而贊同仁道,畏罪者是勉強按仁道去做。贊同仁道的表現雖同,思想本質卻不同。因此只看他按仁道去做的表現還不能判斷他是否真有仁心。而過錯是人人力求避免的,從一個人的錯誤最能看出他的內心真情。所以說觀過,斯知仁矣。也有的書上引用這一章時寫作「斯知人矣」,也通。��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①遷怒:遷,轉移。遷怒,把對甲的怒氣發泄到乙的上面。②貳過:貳,重復的意思。貳過,重復犯錯誤。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三十一歲。④亡:同無。��
7·31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⑤於吳,為同姓⑥,謂之吳孟子⑦。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①陳司敗:陳,國名。司敗,官名,即司寇。也有人說陳司敗是人名。②昭公:魯國國君,名稠。③巫馬期:孔子的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④黨:偏私,包庇。⑤取:同娶。⑥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⑦謂之吳孟子:當時稱呼國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本姓。魯昭公娶於吳,姓姬,應稱吳姬。為了掩蓋同姓通婚的事實,所以稱吳孟子。��

9·25 子曰:「主忠信①,毋友不如己者②,過則勿憚改③。」�

注釋:①主忠信:以忠信為主。②無:通毋,不要。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有一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把「如」解釋為「類似」。這一解釋較合孔子原意。③憚:音dàn但,怕,畏懼。

15·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9·21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7]仁禮兼備

6·18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12·8 棘子成①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②。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③猶犬羊之鞟。」��

[8] 以友輔仁

4·1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
注釋:①里仁為美:里,住處。這里借作動詞用,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即居,人能居於仁道,這是最美的了。②擇不處仁:處,音chǔ杵。居住。擇,從上文看是指選擇住處,但也可解釋為選擇職業、選擇朋友等等。《孟子·公孫丑上》引本章,就是指擇業而言。③知:同智。

12·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上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

注釋:①諒:誠信。②便辟:有兩種解釋:一,於避開人之所忌以求媚,即逢迎諂媚;二,慣於裝飾外表而內心不直。③善柔:善於以和顏悅色騙人。④便佞:慣於花言巧語。��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①,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②,樂佚③游,樂晏樂④,損矣。」��

注釋:①節禮樂:孔子主張用禮樂來節制、調節人的言行使之達到中和的要求。②驕樂:驕縱不知節制的樂。③佚:同逸。④晏樂:沉溺於飲酒作樂。��

http://pjhxb.blog.zhyww.cn/archives/2008/200899205145.html

論語關於教育

1·7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①子夏:孔子晚年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②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尊重有才德的賢人。易,有兩種解釋。一作改變講,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一作輕視講,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有一種解釋說,這一句專指夫婦而言,全章四句分指夫婦,父子、君臣、朋友四倫。③致其身:致,盡的意思。把生命奉獻給國君。��

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①:『孝乎惟孝,友於兄弟。』②施於有政③,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7·7 子曰:「自行束修①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注釋:①束修:修,音xiū修,乾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條乾肉,是古代一種最菲薄的見面禮。��

13·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釋:①稼、圃:種五穀叫稼,種蔬菜的地叫圃。為圃,種菜。②用情:情,情實。用情,以真心實情來對待。��

13·5 子曰:「誦詩三百①,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②。雖多,亦奚以③為?」��
注釋:①詩三百:指《詩經》。②專對:獨立對答的意思。③以:用。��

13·9 子適衛,冉有僕①。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②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①,今之學者為人。」��

注釋:①為人、為己:有不同的解釋:一,為己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學問上有所得;為人是為了給別人看,讓別人知道。因此為己能身體力行,為人則只能誇誇其談。二,為己指德行一科,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等科。孔子並不否定為人之學,只是必須以為己之學為根本。��

15·39 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①無類:類,類別。無類即不加分類區別。��

17·4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莞爾③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注釋:①武城:地名,當時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這里是說子游用禮樂來教化百姓。③莞爾:微笑的樣子。��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19·13 子夏曰:「仕而優①則學,學而優則仕。」��

注釋:①優:有餘力。��

19·4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2]論語關於教學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9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④,回也不愚。」��

注釋:①回:孔子早年學生,姓顏名回,字淵。②不違:不提出不同意見和問題。③退而省
其私:一說是考察他與其他學生私下討論學問時的言論,一說是退回去自己研究。如果是自己研究,應寫成自習或自省,而不是省其私。④發:發明、啟發。��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①溫故而知新:有不同的解釋:一,一般解釋是: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新的體會,開發出新知識。二,把溫故與知新作兩個方面來解釋,說「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前一解強調從溫故中知新,可以與1·15章「告諸往而知來者」,7·8章「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聯系起來理解,似更符合孔子思想。��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
注釋:①罔:有幾種解釋:一,迷惑;二,誣罔、受騙;三,罔然無知。②殆:有幾種解釋:一,危險;二,疲怠;三,疑惑。��

2·17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①由:孔子早年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②女:同汝,你。��

2·18 子張①學干祿②,子曰:「多聞闕③疑④,慎言其餘,則寡尤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①子張:孔子晚年學生,姓顓孫,名師。②干祿:干,求。祿,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官職。③闕:缺。這里作放置一旁講。④疑、殆:同是懷疑的意思。《論語集注》認為二者又有不同,疑是指自己感到不很可信,殆是指自己感到於心不安。「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⑤尤:過失。��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7·8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①憤:用心思索想弄清楚而還沒有想通的意思。②悱:音fěi翡,口裡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樣子。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嘗從事於斯矣。」��

注釋:①校:音jiào叫,計較。②吾友:舊注一般都認為是指顏淵。��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①,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釋: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縮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過人。��

15·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7·3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①,可以觀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邇⑤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釋:①興:有兩種解釋:一,《詩經》中即景生情的表現手法叫興,因此這里的興是引譬連類,聯想的意思;二,興起,激發感動的意思。②觀:觀察了解天地萬物及各國盛衰、得失。③群:合群。④怨:有兩種解釋:一,諷諫上級;二,怨而不怒。⑤邇:近。��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①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②也與?」��

注釋:①《周南》《召南》:《詩經》國風部分頭兩篇的篇名。馬融說:《周南》《召南》……三綱之首,王教之端」。朱熹說:「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②正牆面而立:面向牆壁站立,比喻什麼也看不見。��

17·14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19·22 衛公孫朝①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①衛公孫朝:衛國大夫。當時魯、鄭、楚三國都有公孫朝。所以指明衛公孫朝。

㈨ 論語中關於品德的名句

1.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對政府不信任,國家政權是立不住的。
2.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眾人的憤怒是不可以觸犯的,專權的慾望是很難取得成功的。此話反映了子產鮮明的民本思想。子產認為,如果觸犯了眾人的憤怒,政權就無法維持穩定,若想專權獨裁,實在是難以實現。
3. 制國有常,利民為本。——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
講述的是只有以民為本才是最為根本的治國方略。「制國」即治理國家的意思,「常」則是不變的原則。這句話的大意是,治理國家有著一定的原則,即以有利於人民為根本。
4.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_宋·蘇軾《荔支嘆》。
登,豐收。瑞,祥瑞、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不飢不寒,這就是最大的祥瑞。此言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就是最大的成就,也是上天垂示給統治者最大的祥瑞。這句話表現了強烈的民本主義思想。
5.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變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是聖人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想法,他們總是以百姓的意志為轉移。這是老子規勸君王的話,意在告誡統治者一切決議,均應從民意出發。
6.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曠也。——《孟子·離婁上》
說明了百姓對仁政的迫切嚮往之情。所謂「走曠」即在曠野上奔跑的意思。百姓對仁政的嚮往,就像是水總是往下流、野獸喜歡在曠野上奔跑一樣。
7.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民貴君輕,並闡明了國家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都是人民賦予的,人民應當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社稷」指的就是國家,而「君」指的就是國君。這句話的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接著是國家的利益,最後才是君王的利益。
8.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呂氏春秋·順民》
能夠在失去民眾擁護的情況下而建立功名的人,這在以前從來就沒有出現過。此語講述的是民心向背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任何人要想建功立業,沒有大眾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㈩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熱點內容
我國勞動法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1-23 12:06:33 瀏覽:890
司法仲裁委員會 發布:2025-01-23 12:05:17 瀏覽:306
溫州中級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3 12:02:52 瀏覽:268
華南理工社會保障法課程作業 發布:2025-01-23 11:37:47 瀏覽:675
路鋼律師 發布:2025-01-23 11:32:00 瀏覽:489
上市公司並購有哪些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11:09:55 瀏覽:539
人民法院的立案條件 發布:2025-01-23 10:55:41 瀏覽:504
法院不支持20 發布:2025-01-23 10:40:01 瀏覽:161
法院招財務 發布:2025-01-23 10:05:18 瀏覽:808
荊州法官助理 發布:2025-01-23 10:00:17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