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客觀

道德客觀

發布時間: 2022-03-23 00:14:04

Ⅰ 求幾個道德客觀性的例子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觀性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且至今未決的難題。該難題圍繞道德回的一般性和特答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客觀性和主觀性的討論展開,並形成了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客觀主義兩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對性和主觀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絕對性和客觀性,後者卻認為道德是二者的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對主義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對主義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觀主義正確反映了道德本體。

Ⅱ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Ⅲ 道德的客觀條件是什麼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Ⅳ 為什麼說道德行為是客觀的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查找道德的定義,沒有很恰當的解釋,經思考、請教好多前輩,終於得到以上結論,拿來共同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范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Ⅳ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其實道德一定程度上來說屬於主觀層面,不是客觀的。

Ⅵ 道德評估的客觀標準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因為道德雖然是歷史的范疇,具有階級性,但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也有某些共同之處,即具有繼承性。因為評價道德的客觀標準是存在的。一方面道德本身有一定的社會性,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講究禮貌等,是各時代的道德都包含的內容,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一定階級當它處於行進階級的地位時,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它的道德就可能包含一些積極內容,這些內容常可為以後的行進階級所繼承和發展。評價道德的客觀標准或統一標准,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

Ⅶ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是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

Ⅷ 什麼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

社會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就是道德,當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道德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夠增進幸福,另外人和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道德也是行為的准則以及規范,那麼什麼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呢?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在社會上只有人和人之間相互有了關系,才會有所謂的道德,如果人和人之間沒有關系,那麼也就不會產生道德了,所以道德就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因此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就是社會關系。而道德賴以產生的主觀條件則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

熱點內容
法官與劊子手百度雲 發布:2024-11-18 10:37:55 瀏覽:317
購房協議有法律效力嗎定金 發布:2024-11-18 09:46:39 瀏覽:545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