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神經

道德的神經

發布時間: 2022-03-23 00:30:31

道德經里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

道德經里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來自天涯社區客戶端)德分別指什麼?

② 十大道德名言

01、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烏申斯基

02、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杜威

03、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馬克·吐溫

04、即使不考慮道德因素,不誠實的廣告也被證實無利可圖。——李奧貝納

05、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過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動從戰斗中退縮的人則是一個懦夫。——羅曼·羅蘭

06、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庫申

07、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胡志明

08、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09、音樂是唯一可以縱情而不會損害道德和宗教觀念的享受。——愛迪生

10、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洛克

11、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雪萊

12、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羅素

③ 道德標準是什麼

判斷行為善惡的價值尺度。道德標准不是超歷史、超現實、超人類的東西,在其直接意義內上,它是一容定社會、階級或集團所倡導或實際通行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凡是符合這種原則、規范的行為,就被判斷為善的行為,否則,就被判斷為惡的行為。判斷行為善惡價值的標准,歸根結柢是從一定社會、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社會、階級或集團往往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道德標准,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善惡觀念。道德標準是不是科學的,主要看它所表達的經濟關系和相應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④ 道德品質包括哪些

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
道德品質也稱「德性」專,簡稱「品德」。由道德屬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最高尚的、最能體現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4)道德的神經擴展閱讀
表徵個人道德的總體特點的范疇。簡稱品德。指體現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要求,並具有穩定性傾向的個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特點。道德品質表現在——

①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為,包括道德言語、道德行動和道德習慣等。道德意識引起並調節人們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實現、鞏固和深化人們相應的道德意識,二者綜合構成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狀況。

⑤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皮亞傑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貢獻

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豐富與深化

皮亞傑採取系統的歷史法,並吸收神經生理學、生物學、人類學、邏輯學、數理邏輯、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基礎上,特別是把認識論和心理學緊密結合起來,創造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將心理學成果引進認識論之中,提出活動中介論,主客體相互作用論和認識活動中的雙向建構論,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形成的辯證運動規律,豐富原有認識論的內容,改變整個認識論的結構和體系,促進了科學認識論的發展。

引導了認識論發展方向

皮亞傑藉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調節闡明認識無限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關於認知微觀運行機制的一種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認識論僅僅研究認識結構和認識內容的共時性轉換的缺陷,把傳統認識論對認識的靜態分析拓深為動態研究,使具體認識活動中認知結構-功能的共時性轉換,被納入到認知結構-功能演進的歷時性建構框架,從而抓住系統思維的立體網路特徵,實現對認識發展過程的多維度的審察,使認識發展規律獲得更加全面的闡釋。

這些研究成果的意義是重大的。可以說,當今沒有一個關於認知發展研究不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或參考框架的。

⑥ 什麼是道德

看完南懷瑾先生的
如何修證佛法
第二十八講

就明白了

內容提要
只有行願
三千善行,數千功德
打開心結
情的慈悲與智的慈悲
動搖心行
如何轉變氣質
四重恩三塗苦
檢查再檢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課程是最後一次。
這次講課,原則標榜的是見地、修證、行願。其中較偏重於修證做功夫方面,行願只略為提到一兩句。
實際上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都是想證果。但是為什麼學的人那麼多,而真正能證果的人那麼少見呢?主要是行願不夠,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願的立場來講,如果沒有行願,見地是不會徹底的;沒有真正的行願,修證功夫是不會進步的。但我們最易忽略的,就是行願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會感覺不上路。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合一來講,比如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為什麼要學佛學道?就算不走學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個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個東西來依靠。基本上來說,下意識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樣,想以最少的代價,求一個非常大的成果。
等於求菩薩保佑的人,幾十塊錢香蕉,幾十塊錢餅,幾塊錢香,充其量花個壹百塊錢。到了廟里,燒香、叩頭、拜拜,要丈夫好,要兒女好,又要陞官、發財,一切都求完了以後,把香燒了,最後把香蕉帶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這種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錯,跪在那裡一祈禱,就辦了交待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我們自己要想一想。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會想,我絕對沒有這種心理。但是依我看來,都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雖然沒有這種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雖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見性,成佛成道,並且最喜歡的是功夫、境界。只要聽說哪個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於道與功夫究竟是什麼定義,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見地不清。為何見地不清呢?嚴格追究起來,就是行願不對。
佛學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輪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據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學佛學道的人,沒有幾個真正相信六道輪回,更沒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沒有絕對的相信。這並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論上搞得清楚的人沒有,至於事實上求證到的更是沒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為不相信六道輪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學禪也好,學密宗也好,學凈土也好,根本基礎上是錯誤的,等於想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心行都往這方面走。
比如我們學靜坐,坐起來都想空一下,然後都在那裡高談學理,空啊!有啊!般若啊!這些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研究心行。為什麼要求得空?空的後面是什麼?假定真空了,是個什麼樣子呢?這些教理上都說了,可是我們沒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盡管功夫修得好,氣脈做得好,也是沒有用的。多少人說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打通了又怎麼樣?你說我氣脈打通了可以不死,還沒有一個氣脈通的人不死的。你說氣脈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點,也有氣脈不打通的人死得蠻好的。那麼,所謂氣脈打通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沒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說氣脈通就跟著叫氣脈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麼樣?先知又怎麼樣?多少個自稱有神通的人死於高血壓、糖尿病。
我們有沒有仔細想想,究竟學佛修行是為了什麼?都在高談闊論,不切實際。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拚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於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論,這本書是鳩摩羅什法師的大弟子僧肇法師所作。當然,這本書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華,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寫「般若無知論」,我們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說智慧到了最高處是無智慧。等於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又說物不遷論,物沒有去來,無動也無靜,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前這一下。又說:不真空論,空而不空,這些形而上空與行為配合為一的道理,應多去研究。
我們做功夫、打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拚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比如學道家的人講,學道成仙有五類(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羅金仙,相當於大阿羅漢)。道家認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練氣脈,做身體上功夫,而認為這是道,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說「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證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什麼叫善行?以道家標准,一個人危急了,瀕臨死亡邊緣時,把他救出來,起死回生,這樣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這個為標准,要滿三千善行,數千功德,才夠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樣,佛家要求我們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但據我所知,一個個的心行都沒有絲毫動搖,太可怕了。為什麼不能證果?是自己心理的結沒有打開,八十八結使的結,根深蒂固。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為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痴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為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還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靜的境界盡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也很對,做出來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們先從戒著手,小乘的戒還只是消極的,只防止自己行為的錯誤,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則。大乘菩薩要積極培植善根,這樣才是大乘菩薩戒的基本。但是我們連消極的也沒有做到,積極的更談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論出家在家,以後學佛修持之路,應注意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當中的瑜伽地,這裡麵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紅、白、花、黃教的基本理論,修氣脈、修止觀的原則,也都告訴我們了,這點順便提及。
比如我們曉得學聲聞,要學八關齋戒,其中一條戒雲:沙彌不準坐高廣大床。為什麼?高廣大床就是上座、上位。為什麼沙彌不能坐?是先要養成謙虛的德性,叫你不要處處自我傲慢,動輒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個樣子,就是要我們學謙虛。我們看了這條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沒有謙虛,做到了謙虛沒有?據我了解,凡是學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為別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認是聖人。我們學佛同樣也犯這種毛病,不過換一個名詞而已,覺得:他唉呀!很可憐,地獄種子啊!一樣的道理,不肯謙虛。
尤其是有點功夫的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別人的功夫都不行。專拿一個聖人的尺碼,去量人家,而且這個尺碼還是自己定的,眼光說有多短就有多短。人們在它的尺碼下,當然都不是聖人,可是他卻從來沒有量量自己有多長、多大,決不反照自己,這是最要命的。這個心行怎麼辦呢?所以為什麼不能證果?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這個心行,貪瞋痴慢疑一點都沒有轉化,非常可怕,反省起來非常嚴重。
我再三強調大家,修道沒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理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學提出報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當兒,忽然發現自己的手伸上來抓臉。當時他想,奇怪,前一秒怎麼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臉?用功還用得很好呢!當時他覺得有點難過,懺悔自己的無記。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無記也有無記的果報,你說你是無心的,將來你所得的也是無記的果報。比如我們有時莫名其妙地受人打擊,那也就是無記果報。這位同學繼續打坐,後來又發現自己在抓臉,他說這就叫「無明」失念了。
不過,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談空這一念,只是起碼的,最初步的一點,還只是誘導法,誘導我們成就、成聖的最初步路子,但這個心念在同一秒鍾,同一剎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們真靜下來時,六根同時並用,萬緣俱來時,若能萬緣都知,那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夠全知才行。
在清靜專一的時候,你還能夠用手抓癢,嘴裡咬咬牙齒,腳同時敲兩下,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說「我的心念在這個時候空了,而抓癢並不屬於念。」你們要知道,本能的反應就是念,那是阿賴耶識的念。所以有許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實際上這個魔,都是自己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著魔的人,就是下意識喜歡玩弄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沒有轉化。
所以,我經常告訴同學:易經六十四卦中,沒有一卦全好,也沒有一卦全壞,好中有壞,壞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謙卦。所以佛家叫我們學空,戒律上第一個要做到謙虛。試問有幾個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誰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也是這樣,佛家謙到什麼程度呢?謙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光想打坐達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為我們坐在那裡守空,是「我」去守空,沒有做到無我的空,假定無我,何必求空呢?無我就已經空了。
所以以行願來講,「行」才是真見地,行不到,見地沒有用,要做到這個才能談到真慈悲,因為慈悲就是無我。其實,我們普遍講慈悲都屬於「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無我,才能真慈悲。說我要慈悲你,就落於下乘了。比如父母愛兒女那個仁慈,尤其是母愛,決不要求代價的,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愛,但那還是「情」,這情是由「我」愛而發;菩薩的慈悲是「智」,只是「無我愛」而發,這可嚴重了。
所以講行願、行門之重要,我們隨時在靜定中,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乾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為什麼染污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為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比如貪瞋痴三毒,你說我們哪一點不貪?你說你一點都不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師一下,這是不是貪?我那裡沒有東西可給你的,因為你「貪」,你希望老師那裡也許有點東西可挖了來,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自己不去用功呢?我當年向我的袁老師學習,不是我向老師問問題,都是老師在問我。
比如有一次,兩人由成都到重慶,那時交通不發達,到了內江,人很累。抗戰時候搭汽車只能站著,整整站一天,到了內江茶館里,袁老師問:你累不累啊?當然累。你現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閉關時一樣。那真一樣,沒有動過,就是「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沒有覺得動搖過,也沒覺得風塵僕僕是辛苦。但是這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點疲勞,還是不對的。袁老師講:唔!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還要一年,我會把這問題解決。次日早起,我說:先生,你昨天睡覺時打呼好厲害啊!袁老師問:你曉得我為什麼打呼?我愣住了,為什麼?這是個大問題。接著袁老師問:你曉得有一個不打呼的東西?我說那個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證。理上知道有一個在打呼,還有一個不打呼的,在看這個在打呼。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說大家貪問,事無大小一概問。我們檢查自己的心理,貪瞋痴慢疑要斷,談何容易啊!你說,你打起坐來會空,沒有用的。你在事上過不去,心事來的時候過不去,瞋心來的時候比誰都大。
什麼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這是瞋的根。對環境,對一切不滿意,有一點感覺不滿意維持著,就是瞋心的開始。
至於痴,那就更不用談了,引用袁老師的詩:
業識奔如許 鄉關到幾時
五蘊明明幻 諸緣處處痴
你看學佛的人,個個都曉得談空,可是每一個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無一而不痴。沒有智慧嘛!這些根會在哪裡發現呢?行為上沒發現,夢中都會發現的。夢中會有這樣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永遠在貪瞋痴中。行為如果轉變不了,要想轉變氣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認為氣脈轉變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聽了多少人氣脈通了,可是現在都到黑茫茫的那個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禪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老實說,一個人真做了一件善行,這一天盤個腿打坐看看,馬上就不同,氣脈馬上就不一樣,心境馬上就擴大了,這個是絕對不能欺騙自己的事。不要說真正善的行為,或內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貪瞋痴慢疑這些毛病解決了一點,那個境界就不同一點。所以我們坐起來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貪瞋痴慢疑當中,一定有個東西掛在那個地方。這是阿賴耶識的問題,不是第六意識的事情。如果沒有檢查這個,光是打打坐求一點空,求一點功夫,沒有用的,奉勸你不要學道,你會把自己給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別注意,這也只是說行,還沒有講願。至於發起救人救世之願,能有一點行為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的人,在我看來,沒有一個做得到,一點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證果,決無此事。
講義上,八十八結使與三界的關系,明白地擺在面前。能解開了多少個結,你就得了那個果位,這些考驗都擺在眼前。別以為腿能盤一個鍾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鍾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為,不是修腿。
佛學叫我們除煩惱,佛學的翻譯「煩惱」兩字用得好極了。拿普通的學問來研究,煩惱是我們心理行為一個基本狀態。「煩」,煩死了;「惱」,討厭。這些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罪惡,對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惡。以形而上本體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清靜,因煩惱連帶發生的行為,變成了後天的罪惡。比如一個人殺人,是因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點的煩惱開始來的,它對自己來講,是最大的罪惡;對外界來講,發展下去,久了可以成為害社會、害國家、害人類、害世界的大罪惡,所以煩惱兩字,不要輕易小看它。
我們講行願方面,這個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靜、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見性,應該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是不是有一絲毫的煩惱存在?如有煩惱存在就很嚴重了。
有一種煩惱是來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謂氣質之性,所以修道要變化氣脈,也就是要變化氣質。氣質是一個實在的問題,不是空洞的理論。
為什麼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氣色會好、氣脈會通?因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所以煩惱能轉成菩提,轉成覺性,隨時清明。
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學佛的人,隨時在煩惱中,我們回轉來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秒鍾身心都是愉快的?當然嚴格來講,後天的愉快也屬於煩惱之一。維摩經上講:煩惱即菩提,就是說,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因煩惱的刺激,引起你的覺悟,發現自己在煩惱中,這可不對,立刻警覺,這樣一轉,當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們的煩惱不是菩提,因為我們不知不覺中,總是跟著煩惱在轉。比如剛才一個同學在講,打坐腿子發麻,生理不好,煩惱來了。這個煩惱最重要的一部分,當然是生理影響,所以生理完全轉了,變成絕對的清凈,修道的基礎、定的基礎才算有了。所以氣脈對於這一方面很重要。
氣脈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的關系,你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雖然是消極的善,不是對人有利的行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煩惱,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點善,能夠這樣做到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因為煩惱。煩惱里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
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比如我們坐在那裡,覺得心境很清凈,這是意識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們在清靜這一剎那中間,隱藏了多少罪惡煩惱,能不能檢查得出來?假定有人說大話:在這一念清靜當中,我絕對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罪惡。那麼這個人不要談修行了,他根本就沒有見地嘛!我們在這一念清凈當中,煩惱與罪惡的根根,有八萬四千之多,這是假定數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就有八萬四千方法,來對治這些煩惱。
剛才有一個同學問:為什麼一到空的境界,或空靈境界一來,就起恐怖?非常怕,這很奇怪。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幾點來談。
第一點,佛說墮落久了的人,見到空性,哈哈大笑,歡喜無比;墮落輕的人,見到了空性,會恐怖、大哭。
第二點,另外一種說法,見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當知是人,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學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淺的人,真的空來了就害怕,無法面對現實,去接受這個空。原因在哪裡?因為執著,所以人生來總要抓住一個東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沒有東西可抓的時候,你害怕起來了。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會起恐懼。
第三點,當空境來時,忽然有恐懼心,這就說明你心裡頭已經有個恐懼,並不是空了,是有個恐懼占進來了,因為我們的習慣上愛執著,愛抓一個東西,就抓住了這個恐懼。
這么一點東西,有那麼復雜的心理因素。我們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當中,隱藏了許多煩惱、許多罪惡?有沒有檢查出來?這都是修行當中看起來很空洞的理論,但卻是非常實際的話。尤其是年輕同學們,閉起眼睛,覺得有一點清凈,認為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個狀況。也就是說,當我們打坐時,眼睛閉起來,腦子進入半休息的狀態,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經也沒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識當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識的記憶習慣上,呈現一個類似空的景象而已。而這個景象前面,還是黑茫茫的,然後在這里頭忙起哲學來了,玩起話頭來了,然後覺得自己都懂了,還認為自己是一箭破三關呢!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養好了一點,脾氣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關情慾就來了,也就是男女間的愛欲就強了。這點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沒話說,功夫一做好了,男女愛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壓迫就來了。這是什麼原因?貪瞋痴。貪欲的第一個根本無明馬上就爆發了。沒有這個來,氣脈也不可能打通;來了以後,慾念又引起。這個中間的行——心行、行門,該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它對治過來?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去調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麼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麼來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這里頭是個很大的關鍵。至於老年人以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陽挽回到東面來,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話,第一關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因為這是根本煩惱。
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八十八結使,唯識百法明門論的五十一種心所,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隨煩惱?隨眠煩惱?這「隨眠」二字譯得非常好,它纏著你,跟著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狀態中,自己也檢查不出來,被它迷糊住了。其實,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層一層檢查,八十八結使能去幾層,你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若按照普通講法,念住就是初禪,這個只是普通說法。至於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這樣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禪,卻不一定證得初果。因為果的標准就是根據八十八結使,也就是你那個下意識的罪惡煩惱的根,貪瞋痴慢疑去掉了幾層,就是果位的考驗。我們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為光是打打坐,抱一個話頭就行了,沒有用的。所以別人問禪,我就說:我有「饞」,你那裡有好吃的我就來。哪有那麼簡單?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還要看你是住在什麼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沒有用的。氣質沒有轉,心行沒有轉,沒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氣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禪,並不一定就是二果。單單氣住,並不能證果位。氣住可以用意志控製做到,與道不相干。而且氣住了以後,只要一逗他,他發起脾氣來比誰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錯了。你認為氣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個道賣幾毛錢一斤啊?沒有用的。主要關鍵在心理行為。
二禪氣住後,同時要查查八十八結使,心理的罪惡煩惱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業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許多人都講功夫,講了半天,身口意三業一點都轉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脈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裡不會死,這都是能夠練出來的。這只是說明我們的生理功能,能夠用心訓練成各種狀況,這個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於說,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於三果、四果,每個道果,都可以在發給大家的八十八結使那一張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過格,用紅黑豆來標記,以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
功夫做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行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至於說證道,或證到空性,卻不一定。證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那就更難。
這三身成就,也就是禪宗所講的三關,真正的三關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禪宗祖師門,或其他許多人,雖然談空說有,比如上次提過的雪岩欽禪師,道不可謂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們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變化過來,有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我個人幾十年來投身在這里頭,也在試驗求證階段。沒什麼功夫,也沒什麼修養。在沒有到達那個絕對的求證以前,不要隨便給自己定一個范圍,下一個定義,一下就錯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得好有什麼用呢?你說:我打起坐來,能夠坐三個鍾頭,心裡清清凈凈。那是你在那裡偷懶,也可以說是一種「道者盜也」。陰符經上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華,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煉成道。人一生下來,偷天地間的食物、空氣,打起坐來還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氣,日月精華,這個強盜多厲害!所以說道者盜也。但是陰符經常鼓勵我們當盜,真把宇宙的東西偷得來,我們的生命就成功了,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後你可以再讓別人搶去,這是道家的觀點。
墨子的思想出自於道家,墨子要我們「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等於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犧牲自我,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傳上的人物,道家神仙傳上說,墨子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在世間。但是誰又見過他呢?
楊朱則絕對自私自利,自由主義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現在回到主題,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裡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
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呢?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靠社會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學佛的人要上報四重恩。我們活者一天,都要麻煩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給我們,事實上如此。
下濟三塗苦,同時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獄、餓鬼的苦痛。換句話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了沒有?學佛的人只想怎麼為自己求到法財侶地,你幫忙我成道,如此這么一個動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為什麼不先幫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講行,下面講願。願發起了沒有?自己想想看。
至於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真是在念經,念過去就完了,心裡根本沒這回事。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煩惱無盡誓願斷,最好你幫忙我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教我就好了。佛道無上誓願成,將來總有一天會成。這四句話我們往往是這樣下的註解,只要一反省起來,就很嚴重了。所以說行門很難很難的。
所有的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告訴我們了,都在講行願。行,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學佛的基本是在這些地

⑦ 道德去哪了

盡管這可能有點像痴人說夢,但我真的期望著,有一天,每個人都有高度的覺醒。要想提高道德水平,需要從小的培養,成長中的重視,一貫的堅持,大眾的意願,不斷地倡導,最終習慣成自然。這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們不可以因此停滯,也絕不會停滯。因為,一個民族的力量不容小視。中華民族曾在歷史長河中存留至今,我們沒理由懷疑她的生命力,沒理由斷定她無法完成這一次精神領域中的蛻變。魯迅使她不再麻木不仁,林語堂使她將自己與別人比較,柏楊使她反省,接下來,誰來是她進一步提升?我們

⑧ 高調的道德能造成神經病患者的觀點是誰的

「高調的道德能造成神經症患者」是誰的觀點?
正確答案:
弗洛伊德

熱點內容
道德經女門 發布:2025-01-23 08:29:27 瀏覽:651
經濟法練習題董事會的職權 發布:2025-01-23 08:24:19 瀏覽:510
朝陽幾個法院 發布:2025-01-23 07:57:48 瀏覽:475
商標權利人鑒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7:37:58 瀏覽:408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 發布:2025-01-23 07:28:29 瀏覽:228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