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宗法法治

宗法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3-23 01:57:38

⑴ 分封制和宗法治的區別,聯系,詳細點。

(1)區別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統治遼闊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權力繼承的規范有序,保證王權的穩定。
②內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於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重要的諸侯國有燕、魯、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其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為大宗,庶子進行分封,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過分封諸侯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聯系,進而強化對地方的統治,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嚴的宗法等級,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強化了王權,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④結果不同:分封制下,由於諸侯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邊疆的開發,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強國兼並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後的封建社會仍是統治者享受特權的依據,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在封建社會繼續傳承,到今天在民間還有影響。
(2)聯系
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周天子世代以嫡長子世襲相傳,其他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為一方的諸侯。在各諸侯領地內,除諸侯由嫡長子繼承外,還再分封其餘各子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層層分封,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可見,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紐帶。

⑵ 宗法制是不是中國人情社會的歷史根源

有點是: 叩擊著亘古未損的石板,我們走下了萬里長城,來到宏偉的故宮,驚嘆於它的庄嚴博大。可是誰會想到,這里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侵染著濃濃的皇權!沿著長江黃河的流水,我們探尋著中華民族的根。流過龜裂的黃土地,流過冰冷的黑土,流過南國的沃野。兩條河如兩條血管,把血液輸送到中華大地各處。它們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貫穿於五千年沒被風沙填塞的血脈。
皇權與血脈,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題。這兩大主題如兩只巨輪,撐起中國傳統文化的馬車,而拉動馬車緩緩前行的,是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
中國宗法制根源於皇權。中華大地上出現過一個個自稱皇帝的人,掌握了權勢,把他人按與自己血緣親疏關系分成層層等級,把偌大的國家置於家族的管理之下,把「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原始社會晚期,父權在氏族中至高無上,一群宗族成員簇擁著一個首領,這是宗法制的雛形。到了西周,姬發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建立起「傳嫡不穿庶,傳長不傳賢」的「嫡長子繼承製」。從此,這一制度作為立國原則,被延續數千年。宗法制也由此建立。
這些想必大家都了解。在這里,我們要做的,是追問歷史,追問過去,再來追問今天。
我們為漢民族把脈後,發現了一種聽天由命、羸弱無能的病態,便疑惑地去探索病因。終於,宗法制嚴密的體系輪廓在眼前漸漸清晰。作為統治者,若想毫不費力地控制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愚民政策。一切都是天註定的,你命該如此!只能接受,不能反抗!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在《道德經》中公開宣揚愚民政策。甚至古希臘的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也稱,要不得不撒謊騙群眾,一切都是天註定的,以便於統治。但是西方在控制、壓制人民這方面,顯然做得沒有中國好。因為我們有宗法制度 。
宗法制在國以君主為中心,在家以父長為中心,長尊幼卑,男尊女卑,像一條條鎖鏈牢牢把人捆住。更可悲的是,統治者的長期宣傳和人民的一味接受,形成了一套封建倫理觀。違背君主、父長的個人意志,竟上升到違背人倫、違背天理,會成為「人民公敵」,遭世人唾棄。長期的愚民,在政治上造成停滯不前、不知變革的局面。統治者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可能做太大舉措,群眾又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社會自然是死氣沉沉,故步自封。所以黑格爾說中國是「一個只有空間而沒有時間的國家」。我們反觀一下當今世界,有些國家的統治者,宣稱自己實行的是最好的制度,推廣的是最先進的、最科學的思想,只有自己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自己的統治是歷史的需要,是必然的。這是不是一種愚民政策?這有沒有阻礙本應有的進步和變革?
制度的構建和鞏固需要愚民政策,而愚民政策的推行深入,則引出了另一個制度——封建科舉制。統治者要養一批鷹犬替自己服務,最好是從教育下手。人們對科舉制的批判已經夠多了,在此不需贅述。我們要談的,是中國當今的教育。康有為總結八股取士有三大罪狀——「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這對中國當今教育同樣適用。中國教育不教人創造而強行灌輸,扼殺天賦、才能;用應試教育來淡化人際關系,造成親友、師生間緊張處境,這從近年屢見不鮮的弒師案件中可見一斑;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多是在酒宴席上摔爬滾打,在官場勾心鬥角的官員。以應試為核心的教育,塑造出一種倫理觀,把考試冠以高尚的「學習」之名,你考試不好就是不學習!就是沒文化!就是不學無術!就是廢物!最令我們毛骨悚然的是,這種倫理觀已經根深蒂固,違背這套倫理觀,就是在和社會作對,不但會受到學校教師的壓力,更會受到親友的壓力。而他們殘害你的理由,又是那樣大義凌然!因為你不「學習」啊!從這,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宗法制對中國的深刻影響。
我們再回到宗法制本身來說。許多人在談到宗法制時認為,它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利於維護社會和諧。好多國人沾沾自喜,自以為中華文化重倫理道德,我們比西方人有道德、有人情味。西方人之間那都是些冷冰冰的金錢關系。還說西方人,現在都開始學習我們的倫理道德觀念。一副得意的神情溢於言表。我個人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因為,當我們揭開尊長孝悌的偽飾,發現的只有冰冷的桎梏,沒有絲毫人性。在宗法制度下的那些所謂的忠君愛國、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完全是在封建倫理壓迫下的偽裝,談不上絲毫人情味。在這種壓迫下,本應正常的人際關系、人與人的感情,被畸形化。我們能說那些夫死後自殺的婦女,是對她的丈夫一往情深嗎?我們能說那些賠上性命來博取父母歡心的故事,說明了父子、母子間深厚的感情嗎?
接下來,我們再對比一下中西方的狀況,來淺談一下中國該如何掙脫宗法枷鎖。
西方歷史上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專制時期。從古羅馬帝國到英法的王朝,都是帝王至上的封建社會。但都沒有形成中國這樣嚴密的宗法制度。有人解釋,這是因為西方在形成一個個國家時,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瓦解了氏族緊密的血緣關系。而中國在形成國家時,生產資料仍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氏族貴族利用血緣關系來統治,便形成了宗法制度。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我們可以更深入一點。
中國地大物博,地理位置相對封閉,不需要和外界有太多交流,形成了重農業、安土重遷的思想意識。而作為西方文化起源的古希臘,則是一片片支離破碎的島嶼,這促使西方形成善交流、重商貿的觀念。我們來省視一下中西方文化中的兩大主流思想:儒教作為宗法制堅固的根基,貫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神學。其實,二者都是一種人倫綱常。儒教教導人們「仁愛」、「仁者愛人」;基督教告訴人們要「愛你的友鄰」。但它們卻一個穩固了宗法制,另一個消磨了宗法制。這是為什麼?
儒教宣揚的是君權,它根本上是一種維護統治的手段。基督教宣揚的是神權,進一步講是神權賦予每個人的平等人權,神的至高無上、神權的唯一,意味著人的平等。中世紀的教會打著上帝的旗號來統治人,這是違背神權精神的。人們有更充分的理由,來追求神賜予人的平等人權。可見,西方文化核心思想中就蘊含著平等精神,反對宗法制。而沒有本土宗教的中國,只能把目光投在「天子」身上。中華文化傳統本身就缺乏自由平等的人權精神。怎麼辦?很簡單,只有放下泱泱大國的架子,好好向西方學習。
宗法制對中國最直接的危害,是讓我們現在這個所謂民主法治的國家,仍然林立著一個個「土皇帝」。機關里,大到一個局,小到一個部門。是個官就知道玩權,甚至只知道玩權。「一把手」就是當之無愧的「國王」,他們的子女即使天生痴呆,也一定會有個好職位。什麼民主啊,法治啊,形同虛設。所以,在經濟發達的當今社會,我們見到的仍然只有宗法的牢籠。可大家都習以為常了,認為是天經地義的。
那西方的民主制可不可取?我認為完全可取。學習西方民主法治、選舉制度、議會政黨制度,是對我們文化缺失的一種補充和完善。而不是像那些畏畏縮縮之人說的那樣,是全盤西化,是否定自己的傳統。
只有引入西方這種迥然不同的文化精神,才能使我們徹底擺脫宗法制的陰霾,才能真正開啟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寶庫。中國社會中,那一個個呼風喚雨的「土皇帝」才會滅亡。等到那時,我們才可以真正去挖掘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⑶ 為什麼說宗法制中最大特點的是「士」,他是怎樣的職務,與卿大夫有什麼不同

你的說法是錯誤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周的等級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庶民
周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餘兒子封為諸侯。依此類推,士的嫡長子繼承士的爵位,其餘兒子為無爵的庶民
嫡長子繼承製是維系這一制度的鈕帶是宗發制的最大特點

⑷ 法家法治學說的歷史進步性和負面影響

法治」是法家提出的口號,並成為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即所謂「以法治國」、「垂法而治」或「緣法而治」。
一、「法治」的內容和實質
「法治」與「禮治」既有聯系,又存在著明顯的對立:
其一,「法治」是針對「禮治」所維護的宗法制度而提出。儒家以「禮」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觀,而法家則以「法」為核心形成了君主專制的法律觀,二者的不同,表現在對宗法制的態度上,即代表貴族利益的制度(「禮」)與代表新興地主利益的制度(「法」)的對立,分封世襲制與中央集權制的對立。
其二,「法治」是針對「禮治」所重視的「德治」、教化而提出的。沒有「德治」的誘導,「法治」便不可能產生。
其三,「法治」又是針對「禮治」強調「人治」而提出的。二者的分歧在於對發揮「君主」作用的看法,表現為重視「君智」還是「君法」的對立。

二、「法治」的理論根據
法家以自己的人性論和進化觀作為「法治」的理論基礎
法家認為,人人都具有"好利而惡害「或者」就利而避害的本性,在「好利惡害」的人性面前,仁義德教是無濟於事的,只有法令賞罰才能奏效。法家還通過對歷史演進的敘述和古今社會的對比來論證「法治」的現實可能性。商鞅把人類社會分為四個階級:「上世」、「中世」、「今世」、「上世」。「上世」可以靠「親親」,「中世」便只能靠「仁義」;而到了「下世」,「親親」與「仁義」都已行不行了;「今世」更不能沿用這些舊的方法。其結論是:「不法古,不修(循)今」,必須「當時而立法」。

三、推行「法治」的方法
法家不但提出了「法治」的理論,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立法原則
法家主張立法大權應該由君主集中掌握,所謂「生法者,君也」。他們提出了循天道、因民情、隨時變、量可能、務明易等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則。
1.循天道。即法令的制定要符合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的要求。
2.因民情。指法律的制定要以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為基礎。
3.隨時變。指立法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實際而變化。
4.量可能。指立法時要考慮實行的客觀可能性。
5.務明易。是指法令一定要明白易知,便於遵行。

(二)執法原則
為了推行「法治」法家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從法的主張。
1. 明法。要求立法明確和萬民遵守。主張以成文形式將新法「布之於百姓」,使其既「顯」又「明」。
2. 任法。要求遠賢智,棄私議,有法必依,執法以信。
3. 壹法。包括三個方面:統一立法權,統一法令的內容,統一人們的思想。首先,法家反對政出多門,認為立法大權必須全部收歸君主。其次,必須保持法律內容的穩定和協調。再次,必須使人民的思想統一到法令上來。
4.從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絕對的權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辦事。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無等級兩個方面。

(三)運用賞罰
法家非常重視賞罰,並提出了運用賞罰的主要方法:
1.「信賞必罰」。指按照法令的規定,該賞的一定賞,該罰的一定罰,這樣才能取信於民。
2.「厚賞重罰」。商鞅認為,只有「 重厚」和「刑重」才能使民眾相信君主和法令。
3.「賞功罰罪」、「賞勇罰法」與「賞富刑貧」。商鞅認為「賞隨功,罰隨罪,故論功察罪,不可不審也。」
4.「賞譽同軌,非誅俱行」。指思想觀念、社會輿論要與法律賞罰相一致。法家主張人們的思想觀念必須統一到法令上來,所以商鞅強調「壹賞,壹刑,壹教」5.少賞多罰和輕罪重罰。商鞅公開宣稱:「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四)「法、勢、術」結合
「法」指法令,「勢」指權勢、權力,「術」指統治策略和手段。法家對於處理三者關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1.以法為本。法家認為法、勢、術都是君主不可離開的工具,沒有權勢,就無法推行法、術;沒有權術,雖有政權和法令也制止不了「奸臣」;而沒有法令,便無從督察、管理和制裁。三者之中,法令最為重要,必須「以法為本」而兼顧勢、術。
2.法與勢的結合。慎到提出權勢是君主制服民眾的根本條件,是「令行禁止」的有效保證。在處理法與勢的關繫上,法家提出了三種方法:第一,法、勢結合,第二,「勢」由君主「獨制」,而法由「群臣共操」。第三,以法令加強權勢。
3.法與術的結合。法家之術,專指君主駕馭官吏的權術,法家認為,權術與法令一樣,都是君主治國的工具,是專制權力的保障。法家提出了以權術加強和實稀胺ㄖ巍鋇姆椒ǎ饕硐衷諶齜矯媯?
第一,「無為」之術。即君主執法治吏,事不親躬,充分發揮臣下的能力。
第二,「循名責實」之本。即以法令要求官吏盡職盡責,名實相符。
第三,「潛御群臣」之術。指不能公開的制馭臣下的「暗術」,即陰謀詭計。
綜上所述,法、勢、術的結合,是法家思想的總結和歸宿。

⑸ 分封制與宗法治的關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成為維護分封制的血緣紐帶,鞏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體現,二者互為表裡,互相依存。

⑹ 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出現的時間先後

分封是為了維護統治、防止商周的復辟以及開發
周王朝「宗法制」,它的內涵對中國姓氏有著直接的關系。宗法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制度,其主要精神為「嫡長繼承製」,這是一種以父系血緣關系為准繩的「遺產(包括統治權力、財富、封地)繼承法。」這是安定後才有的
所以分封早於宗法

⑺ 商周時期宗法治主要內容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目的在於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系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在宗法制度下,從始祖的嫡長子開始傳宗繼統,並且世代均由嫡長子承繼.這個系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稱為宗子,又稱宗主,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權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麼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對應的是小宗.在一般情況下,周天子以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歷代的周天子為大宗,這些諸侯就是小宗.諸侯亦以嫡長子繼位,眾庶子封為大夫,這些大夫為小宗,而諸侯則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為大宗;眾庶子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統里,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與小宗雙重身份.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區別與貴族等級里的層層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說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那麼,宗法制則以注入了特定內容、貫徹了嶄新原則的宗族傳統觀念使這個等級秩序得到穩固.文獻和彝銘記載中屢有「宗周」的記載,《詩經·公劉》說:「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從宗法系統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諸侯間實施,以後逐漸及於中、小貴族,以至士與庶民之間,具有了普遍性質.

⑻ 宗法制與家長制的區別

家長制產生於原始公社末期,作為家長的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在家庭中,居支配地專位,其他成員都要絕對服從屬他。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放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家長制偏重對權利的掌握,宗法制偏重於權利的世襲。

⑼ 宗法制度對我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影響

政治方面:宗法制度注重血緣關系的人的管理,因此為古代人治的社會狀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經濟方面:因為人治方面,因為人與人的相互管轄,在封建社會底層就形成了以階級為基本層面的社會層次.比如縣令,員外.他們都是一定范圍內既得利益的代表者,然後各曾上推到皇帝.這就形成了封建社會的階級樹形結構.而這種社會結構下,必然衍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文化方面:以上的政治和經濟原因必然導致了黃老的民眾思想和儒家以"禮"為核心的統治思想.
綜述以上三個方面,所以對法制的影響必然是法不平等"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刑民不分(這點具體和經濟原因牽扯比較大,因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商品經濟得不到發展.沒有了以交換為目的平等民事行為的必要,自然民商法律就沒有了存在的土壤)"
就說這些吧,這個題目很大的.多了幾萬字都說不完.
提示:可以根據民主政治,商品經濟,理性文化這三個法治的前提條件為方向,類比闡述古代法制.
人文科學這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你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說了這么多了,你要是採納的話好歹加點分吧.我給學生講課都沒這么詳細.

熱點內容
購房協議有法律效力嗎定金 發布:2024-11-18 09:46:39 瀏覽:545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