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文學

法治與文學

發布時間: 2022-03-23 03:56:14

1. 文學法律知識

法律知識2007-03-09 15:53刑 法
專題一
刑法基本原則
(一)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刑法基本原則,是指貫穿於全部刑法規范,具有指導和制約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義,體現我國刑事法治基本精神的准則。
(二)刑法的基本原則的內容
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在《刑法》的第3條——第5條。
第三條規定,罪行法定原則;
第四條規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第五條規定,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A.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
罪刑法定原則作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至今已經成為不同制度的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原則。

B.罪刑法定原則的價值:
a. 罪刑法定原則是法治主義在刑法中的直接體現,是法治社會刑法與專制社會刑法的根本分野所在。

罪刑法定原則表明:
b. 刑法的機能不僅在於保護社會安寧,還要立足於保障人權;

其價值,可以說,在我國刑法中,它是三項基本原則中最重要的一個。

C.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解釋: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經典表述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a. 對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否認定為犯罪行為以及是否給予刑法處罰、給予什麼樣的刑法處罰,必須以法律明文規定為准則。
b. 被告人實施的違法或不道德行為給社會秩序造成的損害是否定罪處罰,必須以法律規定為准.

D.罪刑法定原則派生的相關原則:
禁止類推解釋;
排斥習慣法,即要實行成文法; 形式
排斥絕對不定期刑;
禁止事後法即重法溯及既往;
明確性原則;
合理性原則。 實質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刑法》第四條規定的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或者說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1. 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
2. 是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
3. 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具有全過程性;
(四)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1.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表述: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有的書又稱之為罪行均衡、罪行相應原則。
最經典的表述是: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

2. 罪責形相適應原則的要求:
刑法給予的處罰不僅要和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相適應,而且還要與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專題二 刑法的效力范圍
刑法的效力范圍:即刑法的適用范圍,指的是刑法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域和對什麼人具有效力。
(一)刑法的地域效力
1. 刑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中國領域的含義

2.刑法第六條第二款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

3.刑法第六條第三款規定:「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

包括三種情形:

A.犯罪行為與結果都發生在我國領域內;
B.犯罪行為發生在我國領域內,而犯罪結果發生在我國領域外;
C.相反。

4.根據我國承認的1961年《維也納外交公約》的規定,各國住外大使館、領事館及其外交人員不受駐在國司法管轄,而受本國的司法管轄。

(二)刑法對人的效力
1. 刑法對我國公民的效力
A. 我國公民在我國領域內犯罪的, 一律適用我國刑法;
B. 刑法第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期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作人員和軍人在我國領域外犯我國刑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
D.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犯罪,依照本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雖然經過外國審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國已經受過刑法處罰的,可以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2. 刑法對外國人的效力
A. 按照刑法的規定,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罪,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我國刑法。

B.刑法第十一條規定:「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C.刑法第八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的最低刑期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D.刑法第九條規定:「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的義務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您看一下 是否能幫到您

2. 中國古代的法制文學作品叫做公案小說

公案小說,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由宋話本公案類演義而成,盛行於明清。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說是清代《三俠五義》。先秦兩漢法律文獻中的案例與史書中的清官循吏的傳記,是公案小說的先導,或者說是它的醞釀期。

溯源

宋代耐得翁撰「都城紀勝」里,其「說話」的小說家就有「說公案」,專講朴刀桿棒及發跡變態之事,顯然是以江湖亡命游俠招安受職為內容,亦即俠義武勇之屬。吳自牧夢梁錄將公案與傳奇合稱為「公案傳奇」,傳奇原是唐人小說的代稱,是以,公案傳奇也指的是公案小說而言。
抑豪猾、除暴亂的俠義武勇之屬的小說,固然是公案小說,而官司的平反刑獄,亦是公案小說的題材。宋人所存留的公案小說,以平反刑獄之類居多,如單篇的錯斬崔寧、簡帖和尚、沈小官一鳥審七命等是,此等尚保留了「說公案」的型式,即每一則故事都有入話、正文、結局。在元代時期雜劇編作了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也待制智勘後庭花等劇本,搬上舞台演唱,到了明代經人整理成書的《龍圖公案》是元代雜曲包公故事的短文集,清代經過石玉昆的《三俠五義》渲染,包龍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除包公故事外,明代尚有海剛峰屬官公案、新民公案;清代尚有鹿洲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劉公案、李公案奇聞、於公案奇聞等。在眾多的公案小說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首推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又叫包公案、龍圖公案),其次是施公案、彭公案。此類故事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主要的原因是該書綜合了平反冤獄與俠義除奸的內容,其中包公案又為此類小說的先導。《三俠五義》敘述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陷空島的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鑽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人協助包公平冤獄、「鍘龐昱」、「「除藩王」等情節,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公的身世、開封府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三口銅鍘的由來等等,塑造了大量包公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公形象推向頂峰。由於「狸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大破沖霄樓」等故事膾炙人口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影響深遠。《三俠五義》故事因而一延再延,續以小五義、續小五義,一直到十六續五義。施公案是以施仕綸為主,輔以黃天霸;彭公案是以彭鵬(或作彭玉麟)為主,輔以黃三泰、歐陽德。此類小說,流行於清末,撰述者原意或許是以俠義之士來協助諸公,完成其平反冤獄的壯舉,孰知閱讀者眾,故事因而一延再延,施公案、彭公案等書亦多達三、五百回。

發展概況

清王朝後期步入封建衰世,統治階級迫切需要懲人心,窒亂階,整肅紀綱,因而大力宣揚封建的綱常名教,加強文化專制,嘉、道年間成為清代禁毀小說戲曲書刊的高潮時期之一。[1]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榮,南北方評話評書、彈詞鼓詞流行,地方戲勃起,曲藝、戲劇、小說三者互相融合,風靡於市井坊間。這既促使小說接近民眾,同時也滋長著徇世媚俗的傾向。因此,近代前期小說的發展,承受著文化專制政策與商業媚俗傾向的雙重負荷。
俠義小說與公案小說的完美合流在《三俠五義》,此後引導了這一時期小說的創作。究其原委,大抵由於政治腐敗,生靈塗炭,因此,對於懲暴護民、伸張正義的清官與鏟霸誅惡、扶危濟困的俠客的憧憬和嚮往,成為民眾的重要心態。俠義公案小說則將這種心態納入封建綱常名教所允許的范圍之內,由清官統率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眾的心願,又頗適應鼓吹休明、弘揚聖德的需要。此類小說雖承《水滸傳》之勇俠,精神則已蛻變,其人文蘊涵大體在於回歸世俗,表現了鮮明的取容於封建法權、封建倫理的傾向。主要體現在:第一,從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權。古代「俠」的特質,韓非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
《韓非子·五蠹》
),是在法外維持正義,具有對封建法權挑戰的品格,《水滸傳》所謂「撞破天羅歸水滸,掀開地網上樑山」(第三十六回);而俠義公案小說則將俠客與清官統而為一,將其納入封建法權的運行機制之中。第二,江湖義氣被戀主情結所取代。俠客精神中重然諾、輕生死、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的江湖義氣趨於淡化,而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則趨於強化,發展成為失落自我的戀主情結。
《施公案》中的惡虎庄黃天霸為救施仕倫而殺兄逼嫂就是明顯的例子。第三,從絕情泯欲到兒女英雄。古俠客大都擯棄女色,《水滸傳》中第一流的豪傑清一色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俠義小說則推出「兒女英雄」模式,
《綠牡丹》寫江湖俠女花碧蓮對將門之子駱宏勛的痴情苦戀,開英雄美人風氣;《兒女英雄傳》為俠女十三妹在雍熙和睦的家庭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合而為一,遂開其後武俠而兼言情小說的風氣。本時期俠義公案小說中較為出色的作品,當推《三俠五義》。《三俠五義》繪聲狀物,保留了宋元以來說書藝術的生動活潑、直截明快、生動、口語化的特點,刻畫人物、描寫環境,能與情節的發展密切結合。特別是對俠客義士的描繪,各具特色,多有性格,富於世俗生活氣息。魯迅說此書「而獨於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中國小說史略》)在小說史上別開生面成為俠義派小說的最高峰。

3. 《法治》為題的作文

法治是世間不可缺少的東西,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法治這兩字。以前所有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封建社會帝皇制都絕不可能做到法治、法治社會,而今日,改革開放的法制、法律以「有益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好、有害於官僚資產階級的是壞」標准作為基礎理念建設了。在海滄「誠信在於心,法治在於行」這一句話已是我身邊最熟悉的一句話了。
在海滄,法治是最不可缺少的詞語,自從廈門市海滄區司法局圍繞「十個一」工程推動了「法治海滄」創建之後,「法治海滄」就陪伴著我們每時每刻,給予我們幫助。
從二零零八年起,海滄將法制創建擺上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就在今年六月,隨著第二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工作正式啟動,海滄區高站位謀劃、高起點開展、高層次推進和高標准要求,調動各級力量,舉全區之力投入「法治海滄」的創建工作。
區委和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區分管領導具體抓,並向全區人民下發《創建「法治海滄」倡議書》。一時間,海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農村、社區、工廠,人手各一份「倡議書」,「法治海滄」就這樣成為了「全民行動」。
隨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後,海滄建設的「法治海滄」就不斷完善和法治實踐活動的深入推進,如何進一步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拓寬法治文化建設渠道,提升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從而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法治海滄」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成為海滄一個重要的課題,值得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在國慶期間,海滄區司法局積極做好了「兩違」綜合治理法制的宣傳服務工作,充分的做好了新陽街道新垵村、霞陽社區和東孚鎮的「兩違」綜合治理法制宣傳工作。在十月一日至十月十日期間共出動法制宣傳車巡迴播放《致村(居)民的一封信》四十二車次,並深入新垵村和霞陽社區這兩區舉辦的法制宣傳活動十八場次,邀請專業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一線答疑解惑,現場分發兩千零五十餘份的宣傳資料,並發放宣傳品近兩千四百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近三百人次,參與群眾近一千三百五十人次,有效的爭取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海滄的法治工作有深厚的積累,如何轉化為向市民普法、讓群眾用法的實效,並根據創建要求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是擺在創建工作者面前最重大的考驗。海滄區依法治區辦及區司法局,事無巨細、逐項落實。
當然,海滄區法制建設實現了「四有」:一是服務中心工作有實效,二是重點對象普法有力度,三是普法創新有亮點,四就是法治建設有提升。
法制,是我們離不開的詞語。在我們生活中,法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我想: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那麼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住在海滄,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因為「法治海滄」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出門在外,都能聽到人們都說海滄的法制好,身為海滄的一份子,我們不應該驕傲嗎?讓我們都記住一句話:「誠信在於心,法治在於行」!

4. 西方法律文學之……

古希臘法律思想特點

柏拉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圖的生平與著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名門望族的後裔,母親更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倫的後代。由於出身高貴,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從20歲起受教於蘇格拉底,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曾一度渴望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但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刑,使他放棄了從事政治的願望。後流亡國外,40歲後回雅典並創立了「阿卡德米學園」。在學園中,柏拉圖一邊講學,培養人才;一邊著述,宣講其哲學和政治哲學,前後達41年之久。該學園在歷史上延續了900年,是全希臘文化知識的中心。

柏拉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保留下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前後共著對話25篇。有關政治法律理論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國》(成於壯年)、《政治家篇》(成於中晚年)、《法律篇》(絕筆)。一般說來,《理想國》代表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則是面對現實所寫成的有關法治的著作。

二、正義論與人治論

(一)正義之國與人的類型

柏拉圖的哲學基礎是理念與現實的區分,在柏拉圖看來,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兩部分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盡管它是無形的,但它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而摹本世界,則是有形的,虛假的,變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由於分享理念程度的不同,相應地便分別具有了金、銀、銅鐵的三種不同的性質,人也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金→哲學家→智慧

銀→勇士→勇敢

銅鐵→生產勞動者→節制

然而,節制的品質不僅應當為生產勞動者所擁有,也應當成為所有三種人的品質,因為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和諧協調,只有當人們各盡其職、各守其位時,國家才可能產生「正義」的品德,成為正義之國。當個人的三種品質(慾望、激情和理智)在個體中協調運行秩序井然時,個人就成了正義之人。這意味著理性支配慾望,精神支配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就是一種道德正義。

(二)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人品性中,都具有「較善」和「較惡」兩部分。如果較善的那部分佔優勢,就控制住「較惡」的那部分,他就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接受不良的教育,或者受壞人的薰染,他便成為「自己的奴隸」。當惡性膨脹時,就只好服從外在的權威,這個外在權威就是法律。

對於柏拉圖來說,法律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它是公道與正義的標志。但是,法律的正義與道德正義不完全相同。法律正義是「訴訟正義」,是指通過法律機器的正常運轉而獲得的後果或判決。因此,法律正義是為道德正義服務的。

(三)哲學王與人治

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統治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法律遠不如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因為:(1)哲學家所掌握的是一種真理,它比國家機關所制定的法律要高明得多;(2)「法律者強者之所好」,而現實中的法律並不必然體現正義,而惡法並非真正的法律;(3)法律是刻板和固定的,而政治本身是柔性的。而哲學家的知識可以隨機應變;(4)一切社會都需要和諧,而這只有哲學家通過智慧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三、法制論:立法與守法思想

(一)立法過程論

在柏拉圖看來,立法是一個「清刷」的過程,即必須對原來的舊制度和人們的品質清洗一番,方能制定出新的法律。在立法時,先應當確定憲法大綱,然後是制定法律和規章。柏拉圖重視成文法,而認為習慣是來源於普通人的習俗。

(二)立法原則論

根本的原則是依照公正的理念制定法律,並應依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依據。就立法的重點而言,著重於培養公民的法律精神。

(三)守法論

柏拉圖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認為國家形成於契約。而契約的核心就是對法律的遵守,這就意味著,只有守法的美德才是符合國家的本性的。[1]

柏拉圖認為,對於有意志的公民來講,法律的統治並不具有強迫性,而是體現了國家的良善願望。他認為:「如果法律能完全導致至善或至少是能部分地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法律我們都應該執行。」對公民的教育也是要引導他們執行和遵守法律;法律必須擁有權威,國家官員的權力必須受到約束,所謂良法須由良吏來執。

四、柏拉圖法律思想的主要評價

第一,法治主義思想是西方法律傳統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對西方近代法治主義的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並成為羅馬法的重要思想基礎;

第二,概括了古希臘政治哲學的精髓:最好的政治是難以實現的,而防止最壞的政治是可能的,這就是,必須運用至高無上的法律進行統治。

第三,關於「混合政體」的研究以及「分權原則」的論述,被學者譽為三權分立的原型。

第四,集體主義方法論也開創了後世以集體為單位研究國家、法律學說的先河,在柏拉圖的理念中,個人只是城邦的工具和手段,並無獨立存在的價值。

----------

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

一、亞里士多德的生平與著作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臘網路全書式的思想大家,曾師從柏拉圖。其代表著作是《政治學》和《雅典政制》(研究158個國家城邦政治制度的總結之一),此外,《倫理學》中也有大量的法律思想資料。國內苗力田教授主編的《亞里士多德全集》有十卷之多。

二、法律正義論

(一)正義的內涵與分類

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基礎,由這種正義衍生出法律,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所產生的一種美德。正義和不正義含有兩種意思:一是指能否服從紀律;二是指一個人所取得的東西是否他應當得到的。正義又可分為「普遍的正義」和「個別的正義」兩種。其中「個別的正義」又分為「分配的正義」和「平均的正義」兩種。「分配的正義」就是求得比例的平等,這種正義是從人的不平等性出發的,而這種不平等性是自然造成的,是固定不變的。至於「平均的正義」就是指人們之間的平等關系。這種正義是以人的等價性為依據,使相互利益等同。

(二)法律正義論的延伸:平等與中庸

1.平等。一是數量平等,即各人所得到的事物在數量和容量上與他人所得的相等;二是比值平等,即根據各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政治權利的分配必須以人們對於構成城邦各要素的貢獻的大小為依據,誰具有比他人較為優越的政治品德,誰在城邦實現良善生活的過程中善德行為最多,誰就應該在這個城邦中享受更多的利益。

2.中庸。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頗,處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亞氏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中三種狀態,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性。對於社會而言也是如此,社會分為極富者(常逞強放肆以致犯罪)、極貧者(往往懶散無賴易犯小罪)和中產階級。唯有中產階級是貧富兩階級矛盾的「最好的中性的仲裁者」。因此,中產階級最適宜擔任統治者和立法者。

(三)正義與法律的關系

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由正義延伸出法律。正義的原則寓於實體法之中。自由正義導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這成為國家制定實在法的依據。

三、法律的定義、作用、分類

(一)關於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政治上的正義,是世所公認的公正不偏的權衡標准,是理性的體現,又是一個合同式的契約。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義的體現,它對一切人,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變性,法律應該允許變革,當然這咱變革須要慎重;(3)必須遵守性。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們的行為准則,人人都必須遵守它。

(二)關於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作用和目的全在於為了城邦的「善業」,為了「善德」,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進人類的道德。

(三)關於法律的分類

1.自然法與制定法。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是以正義為基礎的,是存在於社會的普遍原則,是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律;制定法即實在法,是由人制定的。自然法高於制定法;

2.基本法和非基本法。基本法實際上也就是憲法,它規定國家的治理形式,規定統治者的人數及產生的辦法,規定公民在城邦中的地位;

3.良法與惡法。凡是正宗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凡是在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成文法和習慣法。習慣法即希臘城邦中長期存在的習俗或稱禮儀。

四、法治主義理論

(一)法治的涵義

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就是說,所謂法治,即良法與守法的結合。

(二)法治的具體體現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三)法治的優越性

法治的優越性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這種優越性主要體現在:第一,法律是集體智慧和審慎考慮的產物;第二,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會說話,不能象人那樣信口開河;第四,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第五,實行人治容易貽誤國家大事,特別是世襲制更是如此;第六,時代要求實行法治,不能實行人治;第七,實行一人之治較為困難,君主的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剝奪了大家輪流執政的權利。

(四)法治缺陷的彌補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五、亞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特點

第一,與柏拉圖一樣,均從倫理學入手來探討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由此開創了西方法哲學的理論傳統,並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實現;

第二,將法與政治合而為一進行研究,使法律社會學或者政治法律學的學科構造奠定了基本的原型;

第三,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點,分析問題的立足點是考察現實,使用的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即通過分析、比較,然後得出結論。所以有人稱,柏拉圖給予後人以更多的激情與理想,而亞氏則留下較成熟的體系與邏輯;[1]

第四,推崇法治的精神,對於西方成熟的法治理論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

5. 法律與文學是什麼關系

《淺談對法律與文學關系的理解》
摘要:法律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都涉及解釋、敘事、閱讀、書寫、表達,都是語言、故事、人類經驗的交匯之所。文學研究可能會有助於理解司法判決意見的強烈的修辭特點。文學還可能闡明因法律與公平之緊張而生發的某些持久存在的法理學問題;並且它還可能有助於理解法律成長的某些關鍵階段,這些階段是歷史法學的研究對象。

關鍵詞:法律;關系;文學

法律與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古典著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法律與文學形影相隨。例如中國古典名劇《竇娥冤》,還有施公案、包公案、彭公案、狄公案等一類偵探公案小說。莎士比亞也有涉及法律的戲劇,如《威尼斯商人》。霍姆斯最著名的、也可能是他最有影響力的法庭意見,洛克納訴紐約案的反對意見,推理並不是很好,但它的力量就在於霍姆斯出色地運用了隱喻和其他的文學手法。

法律並不是冰冷的,那些真正的法學學者或者法律工作者,必須同時擁有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辯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想像力。因為法律的目的之一在於伸張正義,這關乎我們對於一個公平的美好的生活的嚮往。法律工作者必須對生活對社會有深刻的體察與熱愛。作為一名法律初學者,初涉這個領域,難免會感覺枯燥無味,甚至晦澀難懂。但如果利用法律與文學的關系,通過「文學」這一媒介來發現法律的價值與意義,從你感興趣的角度、容易理解的層次去解決一般性的法律問題,那麼就會一步步的接近法律的內部。仔細想來,文學是人學,關注人,關注社會生活;法律保障人權,也是關注人,關注社會生活。兩者從本質上而言都是為人類幸福而服務的。文學性質的浪漫在表面上看起來和法律精神格格不入,但是這種語言形式的對立並不能割斷這兩個世界的內在聯系。如果法律不能影響人心,不能觸動靈魂,那麼它的精神力量將大打折扣,缺乏文學素養和人文情懷的法律人不過是個法律條文的機械操作者而已。「執法活動要達到『被認同的公正』,需要檢察官有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這種能力除了要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外,還要有高超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檢察長王晉閩為筆會致辭,「檢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們有很高的專業水準,在實踐中我們感覺到還要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基礎。我不懷疑我們檢察官的專業水平,擔憂的是社會實踐的欠缺,這靠背誦法條是不可能得到的。」文學,不僅可以幫助法律人充分地理解人、把握人,更重要的是文學通過塑造法律職業者的靈魂最終還能影響到司法的價值觀。

文學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還能使枯燥無味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謹,更加准確,更加人物化,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具有深邃的歷史意義和社會現實意義,更加符合國家法治的要求;我們要在法律的約束下去創造文學。卡夫卡曾說學習法律就像嚼鋸木屑,所以身為律師卻鍾情文學,也正是他創作了數量眾多的法律文學作品,《法律之門》中的「門」至今使人充滿猜想,既蘊含了深刻的哲思,又飽含審美的意味。有學者說得好,文學擴張了人的想像力,表達了人心所要到達的地方,承載了人對現實的反思,更是本真感情的流露,人的悲歡成敗的呈現。文學的思維,孕育了法律的真實,孕育了法律話語呈現形式的真實,也孕育了法律尋求突破的另一種視角和資源。

法律沒有故事不行,可以說一個案件就是一個牽腸掛肚、離奇神秘、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就像粗壯的樹干,情節就是故事的枝椏。法律沒有情節,就構不成案件,沒有案件的發生,法律何用?文學也需要精彩的故事,需要情節,它們有著相同之處:都以生活為素材,生活中到處可見的倫理、道德、秩序、正義、理性、規則、契約、命令、邏輯、復仇、犯罪、貪污、偷盜、通姦、離婚、自殺、謀殺、遺產等等,都是廣義上的法律范疇,也同時為文學所採用。

從「情」這一點不難看出,法律與文學有著不可忽視的相同的感情層次。文學有種內在的能夠被人們所認可的共同的價值理念:對正義的伸張。懲惡揚善是人類心靈深處的美好願望,也是人類對於法律所寄予的厚望。優秀的文學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了法律對正義的追求,而且因其濃郁的文學色彩及淺顯易懂的方式而更易於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從文學的情感中培養法律的感覺,有了「法律文學感」,可能就更容易去解讀法律,解讀法律現象;就會深刻地明白「收容遣送制度」、「撞了白撞」是缺人性關懷的「惡法」,免不了被廢除的命運;就會理解人的思想為什麼要比法律條文復雜的多,為什麼要在司法中注重說理與調解;就會理解法律的設計為什麼要處處體現對權利的尊重,為什麼要提倡人性化的執法與司法。我們才能在法律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文學與法律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作為法律人,也許不應僅僅關注法律本身,不應把條文視為一種簡單符號,不應使思維機械與平面化,不應讓自己的思想停留在技術層面。功夫在詩外。也許只有從文學中汲取營養,才能真正理解法律蘊涵的人性光芒。在自己的背包時常帶上兩本書:一本關於法律,一本關於文學。

參考文獻:

[1] (美)波斯納:《法律與文學》

[2] 朱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

[3] 徐秀佳:《法律與文學關系之初探》

6. 用文學化的語言解釋什麼是法治

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7. 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會是什麼意思

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會,是中國法學會下轄的一個學術分支機構。
該機構隸屬中國法學會。
中國法學會和其下屬的法制文學會,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法學會可以命令、指揮和監督文學會的工作,有權直接撤銷或改變文學會的行為。

8. 西方法律文學的法治主義理論

1.立法方面:亞氏強調立法必須遵守以下原則:一是反映中產階級的利益;二是研究國家的情況;三是考慮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強教育;四是靈活性與穩定性相結合。
2.執法思想。國家執政人員要嚴格執行法律。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嚴格依法執行;法律規定不同詳的或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法律的原則來公正地處理和裁決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關鍵。國家必須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採取三種補救措施:以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作為補助」;對某些不完善的法律進行適當的變更,加強法律解釋。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來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9. 什麼是法制文學呢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報告還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並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藍圖進行了勾畫,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增強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抓好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僅要切實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而且要努力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氛圍。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真正形成公平正義、權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環境。因為任何一種文化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但是這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卻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廣泛性。作為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門,我們必須自覺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切實負起責任,認真抓緊抓好,務必抓出成效。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以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養人、塑造人,有利於使領導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落實。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必然要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法治文化是以法治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是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文化的過程,是以先進的法治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法治制度為基礎,以先進的法治思想為核心,以先進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權制約、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必將進一步優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多策並舉,確保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各項任務的落實

法治文化是法律現象中區別於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設施、法制運行等外顯實體要素的內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們對現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識、感情、信仰、知識、理論等內容。我們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按照寧法宣[2007]1號文《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總體要求,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依法治國方略。

(一)抓好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發揮其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落實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理論中心組學法制度、黨校(行政學院)培訓等制度,推行並積極實施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繼續落實各級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執法資格證制度。要通過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帶動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公共法治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內容。要認真實施農村法律圖書角建設「雙百工程」,即每年建成100個藏有法律書籍100本以上的村法律圖書角,到2010年完成全市的村法律圖書角建設。推進法治文化場所建設,各區縣都要建立一個法治文化活動場所,以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法治文化需求。加快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合,充分運用公交、地鐵、樓宇、街道和旅遊景區等設置的公益廣告屏(牌)傳播法治信息,鼓勵引導法治類影視、動漫等作品創作,提升法治文化的傳播活力。

(三)加強法治理論研究,繁榮法治文藝創作。要積極組織指導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及科研院所法學研究、教學部門,圍繞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廣泛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重視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法治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市民的法治文化修養。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以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六進」活動為主線,採取開展「18」法律廣場活動、開辦市民法律學堂、法治講堂等多種形式,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廣泛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各區縣要借鑒鼓樓區「法律學堂」的做法,結合本區域的實際,力爭「五五」普法考核驗收之前,在社區和農村全部開辦「法律學堂」。要深入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指導、組織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法學院系師生等「法律人」結合自身特點,參與法制宣傳和社會法治實踐,運用生動活潑的文化形式,促進法治文化在市民中的傳播。要進一步開展好「12.4」法制宣傳月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探索法制宣傳與城市文化有機結合的新途徑,不斷提高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效。

三、完善機制,著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效

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培育法治文化,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服務廣大群眾的根本要求,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著力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實效。

(一)加強領導,合力形成。各區縣要把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認真組織落實《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把法治文化建設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以領導者的高度重視、積極倡導和親自實踐推動法治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以典型經驗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各級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的基層部門、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試點工作。要在本區域內不斷挖掘、培養、樹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法律人」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昭示法治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動力。

(三)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把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研究法治文化建設與「五五」普法之間的關系、規律和特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積極探索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定期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情況組織專項檢查。明年,我們將結合「五五」普法中期考核驗收,組織對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10. 法律碩士還是文學碩士

建議你報考法律碩士,法律專業競爭雖然激烈但前景也廣闊,選擇餘地大,你可以考公務員,可以到公檢法機關,可以進入律師業,總體來說收入要比文學好多了,另外法律碩士都是非法律專業的報考,你是中文出身的在文字理解和表達方面很具有競爭力,這幾年立法部門很歡迎這樣的人才.你如果報考法律碩士不算跨專業,不需要加試科目,但如果你要報考法學碩士的話就是典型的跨專業了,需要加試科目.祝你成功!~
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的區別有:
一、培養目標不同: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與法學碩士學位處在同一層次上,各有側重。前者是應用型、復合型高級法律人才,後者是學術型、專業型高級法律人才。
在一些法治比較健全的西方國家,其法律教育是在大學之後,如美國等JD。從長遠來看,隨著法律教育的發展,法學本科將逐漸減少,法學碩士最終與法律碩士並軌,教學、科研人才應主要通過法學博士生教育來培養。法律碩士專業學位作為一種承上啟下的學位,一方面為法律實務部門輸送人才,另一方面也將為法學博士生教育提供寬廣的生源基礎。
二、招生條件不同:法律碩士要求非法律專業的畢業生,而法學碩士無此限制。
即不得報考法律碩士13個法律專業為:法學、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勞動改造法、商法、公證、法律事務、行政法、律師、涉外經濟與法律、知識產權法、刑事法。
對於同等學歷是否招收從各校規定,關於網上「法學法學碩士不招生同等學歷」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招生命題方式、試題難度、應試難度不同:
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考研公共課都參加全國統考,但專業課法律碩士是全國聯考(統一命題、統一閱卷),法學碩士是有資格招生的高校各自單獨命題。
參加法學碩士專業課考試,其難度有目共睹;法律碩士專業課考試為全國聯考科目,有統一大綱,已形成了規范的復習教材,難度有限。
法律碩士考生在應試之前都沒有學習過法律,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因諸多考生不了解,作為新生事物,目前錄取分數線目前相對較低,達到國家線就能考上,名校錄取分數線比國家線相差不大,錄取比例高,入學競爭壓力小。而法學碩士考生大多數為法律專業考生,競爭壓力大,名校考取比例高達1/20-50。
法律碩士考前培訓已經走向成熟,考生可以通過參加一個好的培訓大大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參加系統培訓的考生通過率高達50%以上,有的達到70-80%。
但隨著生越來越多的非法律專業的有志之士投身於法律行業,法律碩士入學考試的亦呈難度增大的趨勢!
四、教育方式不同:法學碩士入學時就固定導師,專業劃分較細,研究領域一般只有一個方向,研究有向深度發展。法律碩士不分專業,入學後主要是學習現行的法律法規,注重實踐和應用,入學後才設導師,每個導師帶的學生相對要多。
對於非法律考生,如果學習法律從一開始就選定一個較細專業方向,並無益自身的發展,故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取決於考生的起點與背景,並非主要區別。
五、未來的就業情景、發展潛力有稍有不同:法律碩士vs法學碩士
法律碩士的就業范圍要比法律碩士寬廣的多,除了法學碩士就業的范圍外,法律碩士還為企業管理及行政管理培養綜合素質的管理人才,在法律實務方面,法律碩士因其跨專業的背景,在實務工作中更易發揮其專業優勢,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在法律教學和研究方面,讀博士是必有之路,法律碩士因具有其他專業背景,在其研究領域能夠結合專業特點,似乎也不比法學碩士處理劣勢。隨著法律碩士畢業生增多,法律碩士畢業後顯現出的綜合能力已經得到普遍認可,同時因法學碩士單一培養模式存在缺陷,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必將逐步被法律碩士培養模式取代。

熱點內容
道德經女門 發布:2025-01-23 08:29:27 瀏覽:651
經濟法練習題董事會的職權 發布:2025-01-23 08:24:19 瀏覽:510
朝陽幾個法院 發布:2025-01-23 07:57:48 瀏覽:475
商標權利人鑒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7:37:58 瀏覽:408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 發布:2025-01-23 07:28:29 瀏覽:228
勞動法團建 發布:2025-01-23 06:38:49 瀏覽:868
公司法律顧問年度總結報告 發布:2025-01-23 06:30:36 瀏覽:143
經濟法合同法提綱 發布:2025-01-23 06:30:27 瀏覽:456
陪標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6:14:52 瀏覽:15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