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讀道德經的感想

讀道德經的感想

發布時間: 2022-03-23 12:04:04

A. 道德經感想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雖然每天在學習道德經的一章,自己有浮誇的心態,沒有做到之心一處。有的章節句子,只是落於表面的章節語句,沒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會在無形之中的運用。

B. 對道德經的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雖然每天在學習道德經的一章,自己有浮誇的心態,沒有做到之心一處。有的章節句子,只是落於表面的章節語句,沒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會在無形之中的運用。

C. 《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思路:根據《道德經》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進行說明。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具備了德善和德信,然後再渾其心,注其耳目,唯有如此,才可能圓滿處理事情,如果是相互之間總是不能達成共識,便就沒有和諧可談了。

聖人皆孩之:聖人使百姓們都回復到嬰孩般純真質朴的狀態。老子這一章所講的「聖人」,是老子理想中的執政者。老子認為,理想的執政者沒有私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託給一個理想的「聖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復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

「聖人」生於天下,他能夠恰當地收斂自己的心欲,兢兢業業地不敢放縱自己,不敢與民爭利,不敢以自己主觀意志而妄為。

他治理國家往往表現出渾噩質朴的特徵,對於注目而視、傾耳而聽,用聰明才智為老百姓辦實事,聖人能回歸到嬰兒般無知無欲的純真狀態,這就是本章所說的聖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可以說不僅是簡簡單單的讀和學習,而是一種做人,一種對自己人生的檢驗。

從學習老子道德經中你會發現自己的一些問題,就如老子所說言,德善,德信,聖人皆孩之這幾個看似普通的字句,卻能讓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並對你的思想及靈魂都會受到洗禮,使我們每一個學習道德經的人都會感到震撼。

D. 道德經說什麼讀書感悟

道德經讀書心得感悟:篇一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於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慾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慾」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葯,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慾,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朴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E. 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有哪些

每一個人都是師者,都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必須首先要讓自己始終不懈,堅持走在正道上。探尋宇宙真理,挖掘生命實相,讓自己跳出自己的生活,站於更高處,鍛煉俯瞰之力,提升覺知之力,把自己的良心、道心、愛心、慈悲心,以及責任感等充分激發出來,讓生命品質得以提升,使自己的心靈回歸真正的自由,時刻走在幸福和諧快樂之路上,才是一個真正的師者。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四章、第五章,進一步理解了「道」為一切萬有的總源頭,感恩天地萬物的化育養育之恩!世間雖無絕對的公平之事,但我們應生發平等之心對待萬事萬物,因為我們本同根同源;我們要返璞歸真,回歸到生命最清凈的狀態,把生命經營好,把人做好,把該做的事做好,感恩每一天!感恩天地萬物創造出的無限精彩。

通過學習《道德經》第六章、第七章,進一步認識了天地父母的浩瀚、偉大與神奇!他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私地化育成就萬物眾生,我們應當時刻充滿感恩與敬畏之心!「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乾涸」,我們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祖國的發展大潮,兢兢業業,竭盡所能,只有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才能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

F. 《道德經》感悟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通過讀過的內容,給出一定的感悟,最後做出總結。

無為,我所理解的是自然而為,人生下來,活下去,生長老死,本自然之過程,一切隨其自然。並隨大自然而為之,白天活動,夜晚睡覺。餓則吃,困則息。

吃,隨大自然賜予的食物來吃,而不離奇百怪地吃。隨自己的身體,情緒而為之,不壓抑自己。並引導自己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做事中,也同樣如此,按照人和事物的本性而為之,不亂作為,不多作為。也是一切隨本性而為之,同樣的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無為之事。

清凈,做了那無為之事,生下來的就是清凈了。一個人可以帶著,可以發呆。而不是那偏私妄想,想不如去做,去行動,所以不想,放鬆身體,放鬆思想。讓自己清凈下來。

工作上,本有的各負其職。每個人所在的工作,有其崗位,有其要求。首先,你得做好自己所以工作崗位上的基本任務,責任。做好基本,才能去做其他或提升自己的職務。

可在工作中的一個現象是,管理,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應做的,而去做了其它的事。管理者,用五花八門的管理辦法,管理項目,其結果是,淺嘗輒止,不能深入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要在做,如《道德經》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去做了,行動了,從小開始,從無為開始,做了就到了。

G. 對道德經的感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並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並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麼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 ,即德在先,道在後。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H. 讀道德經有感50字

讀了道德經以後,感觸非常深,中華的大地上 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么深奧的智慧。道內德經容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它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一部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

I. 讀道德經的感悟。高分

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解讀方法

木子: 您認為《道德經》是一部講述什麼內容的書?

草樹先生: 如果你問一百個研究道德經的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因為絕大部分人對道德經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經》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哲學理論體系,是修道、修德、做學問、做領導的方法論,是啟發我們看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經不會使人變得更聰明,但可以開發你的大智慧。佛家講「聰明於塵境發,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終歸正覺」

木子: 在不少《道德經》的翻譯解讀中,我看到不少「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樹先生: 的確如此。對於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一定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要敢於懷疑,獨立思考。

木子: 歷史上,被認為讀懂《道德經》的人幾乎只有莊子一個人?

草樹先生: 在有歷史記載的人中,莊子對道德經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義,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莊子還是帶有自己的一些角度,還沒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還不是究竟。後世對《道德經》的消極見解與莊子不無關系。

當年釋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經的話,我相信他將是有史以來最懂得道德經內涵的人。

木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草樹先生: 如果您對金剛經和道德經又較為全面的認知的話就會發現,佛的主張都是對「道」的進一步註解和展開。可以說,釋迦穆尼的佛理與老子的道德見解幾乎沒有任何沖突的地方。

木子: 請問,以你的見解,怎樣才能最有效的讀懂《道德經》呢?

草樹先生: 《道德經》這部哲學體系就像是一棵參天大樹,而總章「道可道,非恆道......」則是這棵樹的種子(本體),其它八十章都是由這粒種子生長出來的。

所以,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就要從「道德」總章開始,尤其要對此章的內容進行定性化分解(分類)。理解了總章,再來解讀其它章節也就好比順藤摸瓜——順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認為,現《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是道經總章。
草樹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則認為它是「道德」總章——道經和德經的總章。

何謂「德」?老子是如何定義德的?在《道德經》裡面,有人能指出來具體的回答來。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樹先生: 其實是有的,但老子沒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裡面,與 「道」交替進行了論述,還指出了兩者的關系——「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研究道德經其實並不難。只是研究《道德經》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學術研究常識,那就是對研究對象的從大類到小類的定性化分解和結構研究——分類、歸類。

比如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那麼他們首先會根據這個物種的體貌、習性、飲食等明顯的大特徵將它與其它物種進行比較,從而將此物種歸入某種大的類別,然後再按照某些小特徵在大類別裡面一層一層的歸入更小的類別裡面去,並最終實現對這個新物種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經》的研究者們往往習慣了儒家橫向思考問題為主的簡單邏輯方式,而不能按照整體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問題。所以才導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對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文本解讀。

--------------------------2009年9月3日於廣州白雲山

國學大師誤讀「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對「絕聖棄智」和「不上賢」,普遍的解釋都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或許違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還有 「智者」試圖為老子「平反」,而將簡本「絕聖棄智」篡改成「「絕智棄辯」等。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爭…」觀點的基礎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認為,老子所言「不上賢」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

如何理解 「不上賢,使民不爭」?
草樹先生
何謂「不上賢,使民不爭」?老子為什麼提出「不上賢」的主張?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並不代表社會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實上,人人都是天才,個個都是聖賢。這是真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自然創造,都有自己潛在的,獨一無二的才能和特長,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種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一樣,在保持社會自然生態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價值。
然而,一旦這個社會將個別人的才能、特長,作為普世價值觀的做法時,就必將導致個人自性的自然需要與內心慾望不一致,以及實際能力與預期能力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必然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矛盾、斗爭的產生,而這又必然導致生社會生態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爭就必然會導致投機取巧、弄虛作假、虛榮、欺世盜名等現象的出現。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與人之間互不將對方的價值標准作為自己的價值標准時,自身的潛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內心的沖突也才會降至最低。這樣,人類的矛盾與紛爭自然也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諧、安定,富足的社會就會實現。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賢,使民不爭」的意思是:不要象製造偶像、明星一樣把那些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較大成就, 或名氣、地位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眾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個人價值的普遍典範,這樣就能夠消除個人內心的沖突,從而最終避免了社會的矛盾與紛爭。
-----草樹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謂「執大象」「天下往」往哪裡?
《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對於「執大象」,一般的解釋都是把握規律或法則,我以為此解釋不夠准確。

---------因為,掌握了規律、法則只代表掌握了理論,理論只有在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時才會產生價值。

---------譬如,按照社會的自然發展規律,下一階段(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將會產生怎樣不可逆轉的變化,政府如能及時的順應這種變化,自然也就能夠得到國民的擁戴,政權也就可以穩固。

---------然而,理論與實際如何才能結合,准確的預測道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呢?這就需要對象和數的准確把握了。

---------所謂的「象」也就是現象,而「數」則是對現象的數據化測量、歸納、分析的結果。

---------南懷瑾老先生說,《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奧秘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就是五個字:理、象、數、通、變。這其中理、象、數是解開宇宙萬物奧妙的方法,而「通」和「變」則是宇宙的特點。

---------所以,掌握了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規律、法則,再通過「數」——對過去和現在的大現象的數據化分析,就能夠預知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作好准備,從而能夠從容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滿足大多數人們的願望,並得到大多數人們的擁戴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古今中外掌握社會發展之「道」——理、象、數、通、變的人大都是專家學者,而不是統治者。但「天下往」,歸順的肯定是統治者,而不是專家學者。

---------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開明的統治者只是按照專家學者的意見來治理國家。所以說,統治者「執」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規律和法則,而是指大自然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

---------因此,對於「執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為統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條件,那麼制定出來的國家發展和管理政策、方針就能夠順應社會、民心的發展變化需要,也因而能夠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草樹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為德?《道德經》老子如何定義德?
【草樹先生試解】
道、德、仁、義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義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在自然界,道創造萬物潛在本體內涵,德使萬物潛在本體演化為物理世界具體存在的各種事物。
《莊子》:「物得於生,謂之德」。
「有,名萬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並規劃人事目標、方向者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為國家發展做戰略規劃的。
而「大德」則是掌握、組織社會資源,最大限度的使社會發展按照自然規律、民意進行的最高領導人,也包括幫助他人實現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以古今觀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連帝王也對有大學問的人恭敬有加。而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則擁有或掌管著最多的資源,因此稱為「貴」。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貴,貴者未必德。

【提示】:對形而上的哲學問題的研究,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見解。

J. 學了《道德經》以後的感悟是什麼

《道德經》感悟: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的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依稀記得小時候跟著哥哥姐姐們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只是覺得順口,根本不知道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如今,重拾舊書,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內涵,但通讀之後還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新感悟。

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活在當下的我們,面對經濟發展、物慾橫流,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問「道」,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作為一名剛入路的新職人員,我想我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工作、學技術,盡心盡職地擔起社會責任,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而這些,需要一顆平常心。用平常的心態去了解社會,抵禦不良誘惑。

《道德經》中提得最多的是「道」,還數次提到水,「水」成為這「哲學長詩」中的重要意象。第八章開頭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道性」利萬物而不爭,才能「海納百川」,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催人深思,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