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治既是道德

政治既是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3 19:39:51

⑴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德才兼備。政治領導必須具備最高的道德標准。 政治道德規范是一定時期從政者回在政治活動中所應當答遵守的行為准則,政治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規范就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它既繼承了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建設的優良成果,又是政治道德建設的新的發展,加強新時期領導幹部政治道德規范建設,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制度是根本。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領導幹部的「德」比「才」顯得更加重要,重德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德者,為官之魂」。官德不修何以為官,套用一句俗話就叫「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

⑵ 辨析題:愛國主義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范

本人不贊同這種觀點。理由是:愛國主義思想是一種意識形態 ,它在現階段應該屬於道德規范,而不應該歸屬於法律規范,它屬於思想意識形態。例如:一個沒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公民,他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制約或制裁。

⑶ 政治和思想品德是同一個意思嗎

准確的說,不是的。因為政治和思想品德的意義不完全一致,一個是為人處事,外交:另一個是一種單純的思想和品德,也可以說是道德品質。

⑷ 道德即是思想上層建設又是政治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等於生產關系)相對於的范疇。上層建築這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就是說社會經濟生產關系之上的政治關系、思想關系在內的社會深層結構。 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部分。 政治上層建築是人們的政治交往關系制

⑸ 政治與道德有何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⑹ 道德與法治是不是就是政治,

不是。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為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6)政治既是道德擴展閱讀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9月1日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等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⑺ 道德與法治=政治

道德與法治,其實問題的意思就是德治與法治是否等於政治。德治與法治其實是政治的手段,但不等同與政治,政治還包括制度等方方面面。

治理國家是需要德治,通過公民自身素養的提高進行一定的自身行為約束和規范,是謂社會公德。法治即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明文強制約束,法治社會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政治還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7)政治既是道德擴展閱讀:

政治的本質:就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

這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規范化的社會管理人員的評價與選拔;規范化的社會管理機構及其管理職能的設置;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程序的制訂;規范化的社會管理行為的約束;規范化的自然資源配置;規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則等。

政治是經過「規范化」處理以後的社會管理,之所以要對社會管理進行「規范化」,主要是因為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往往具有科學而合理的管理程序、公開而透明的管理內容;

清晰明確的管理主體與被管理主體、穩定而持久的管理方式,從而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益、更低的管理成本、更大的管理規模,更廣泛的管理范圍、更持久而穩定的管理力度,更高的可預測性。

經濟是規范化的社會交往,通常情況下經濟占據社會交往的主流部分;政治是規范化的社會管理,通常情況下政治占據社會管理的主流部分。由於社會管理的本質就是「關於社會交往的規則體系」,因此,政治的本質也可近似地表述為「關於經濟的規則體系」。

⑻ 政治是不是就是思想品德

不是

政治
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這一社會現象很復雜,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涉包括各種利益機構、學校、宗教機構在內的相互之間的關系。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

政治的定義
由於人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歷史任務不同,需要政治發揮作用的側重點和著力點不同再加上不同歷史觀的影響,所以在解釋政治概念時所強調的內容也就不同,於是就產生了對什麼是政治的各種各樣回答,形成了眾多的關於政治的定義。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
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斗爭,是人際關系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系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斗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
政治的特徵
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在產生階級對立和產生國家的時候,並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同國家相聯系。政治同各種權力主體的利益密切相關。各種權力主體為獲取和維護自身利益,必然發生各種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沖突,從而決定了政治斗爭總是為某種利益而進行的基本屬性。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方面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利益,權力的追求以及某些心理滿足等,對於各種權力主體來說,都是政治運行的基本動力。政治作為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現為以國家權力為依託的各種支配行為和以對國家的制約性權力為依託的各種反支配行為,如統治行為、管理行為、參與行為、斗爭行為、領導行為、反政府行為、權威性影響、權力競爭等。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是都以利益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爭性。政治作為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上述特定行為的相互作用。如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管理與參與的關系、權威與服從的關系、相互斗爭的關系等。這些關系又基本上取決於社會經濟關系所具有的必然性。
政治的演變
古希臘
古希臘的政治是城邦政治。年滿20歲的公民(不包括婦女、奴隸和外邦人)都參與城邦的管理和統治工作。在古希臘人看來,人是具有德性的,人生活的意義在於實踐自己的德行。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因此人也就是天生有德性的動物。人們在公共活動中充分展現他的德行。亞里士多德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
城邦公民之間的通過說服來達到政治目的。肯尼斯·米諾格認為,在古希臘,「人與人之間在政治關繫上是完全平等的,大家都只是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並輪流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古羅馬
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本質上是一種和古希臘一樣的城邦政體。這時的政治就是共和國的活動。「共和國」(Res Public)中的publicus(公共)源自populus(人民)。當時這個詞的意思是「人民的共同事務」。在古羅馬的政治中,對共和國的建立和維持是其核心。
在羅馬人看來,王權統治是一種奴役。因此羅馬人設立了兩名執政官和保民官來維持這種統治。為了維護人民的自由,古羅馬發展出了三種不同的權力和兩種和諧狀態:
不同的權力
potentia,實在的權力
potestas,根據制度設置的職位所具有的權利和權力
權威(auctoritas),在政治活動和制度中對宗教和祖先的崇拜,表現為元老院的承襲體制和對政治的咨詢權
和諧狀態
奉公守法
自由辯論
西方中世紀
中世紀的歐洲政治是處於古代政治和現代政治的轉型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城邦體制被破壞,逐漸形成了賞賜和分封體制,政治已經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參與的公共活動,而成為了國王和大臣們的活動。政治已經不是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實現正義的活動,而成為了一種利益政治。政治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手段由對話和說服,變成了暴力和戰爭,成為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政治的超越意義已經不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把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依其本性是政治的動物」改成了「人依其本性是社會的動物」。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發展,宗教信仰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而不是古代時候的政治。從封建統治下發展出來的這種政治成為了現代政治的起源。
古代中國
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西方以及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
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准。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范,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范。
現代政治
現代的政治是從近現代的國家上發展出來的,來自於市民社會的興起。這形成了一種以私人利益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從而經濟生活對政治生活產生了控制,政治需要從經濟中尋求合法性的支持,政治的職能變成了維護經濟利益的展開。因此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現代政治具有很重要的影響。自此,政治成為了獲得、保持、奪取權力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政治就是反對世界資產階級而爭取解放的無產階級的關系」等。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把政治轉到了為經濟建設服務上來。改變了社會主義國家對政治的認識。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越來越小,現在政治的含義也包括處理國際事務。
政治的發展
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歷史上,政治一開始就是圍繞國家權力展開的,表現為人們攫取、維護、建設、執行、制約國家權力的全部活動。政治現象產生之後,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高度成熟。在現代,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巨大社會力量。政治現象還將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只有當人類的政治生活發展到從根本上改變少數人管理多數人的政治模式,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時,原來意義上的政治現象才會轉化為一般社會現象而最後消亡。
關於政治體制
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簡稱政體。
政治體制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和管理形式以及有關國家政治活動的制度。它首先指國家政權的形式,包括國家的政體形式(如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及委員會制),結構形式(如單一制、聯邦制與邦聯制)以及國家政權機構的組織與活動原則(如三權分立原則);其次它還包括與國家政權相聯系的其他組織和政治行為的制度(如政黨制度、選舉制度)。現代西方政治體制的典型形式是資產階級民主制。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政權更迭,資產階級民主製成為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行的政治模式。
政治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政治與經濟、法律、宗教、道德等社會現象有密切聯系並且互相影響。
①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也是政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反映,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方面,政治的發展最終取決於經濟生活的狀況,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另一方面,政治對於經濟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極大地影響經濟的發展,並在一定的條件下決定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運動的狀況。政治對經濟的作用最經常的是通過國家權力來實現的。
②與法律的關系。政治和法律的關系主要通過國家權力與法的關系反映出來。國家和法律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和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代表和體現,都屬於上層建築,產生於和決定於社會的經濟基礎。在兩者的關系中,政治是根本,是法律產生的前提。法律總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法律的權威和效力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另一方面,法律對於政治也有重大的影響,它體現國家的意志,通過法的准則來鞏固國家權力並維持國家權力的正常運行。
③與宗教的關系。政治與宗教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密切的聯系。在歷史上,宗教曾經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工具。宗教沖突往往是民族斗爭、階級斗爭或不同政治集團斗爭的表現形式。在現代社會,在國家的政治權力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宗教與政治的關系已越來越疏遠,這已成為政治進步的標志。
④與道德的關系。政治與道德也有密切的聯系。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受政治制約,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道德能造成一種有利於鞏固國家權力的社會秩序及與此相關的心理基礎,有助於政治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國家權力的維持。同時,政治對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巨大的作用,一種道德風尚的建立和發展往往需要藉助於政治力量才能實現。
馬克思對政治的定義和理解
定義: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
理解:①政治的根源是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關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②政治的實質是階級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權力。國家政權是政治權力的根本問題,任何階級要實現自己的目的,都必須掌握對國家或社會的最高統治權;④政治活動是科學、是藝術。政治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
其他思想家對政治概念的理解
①把政治等同於或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為了使人和社會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②把政治說成是立法和執法的過程。認為政治的主要現象——國家是法律的產物,因為國家是為了制定和執行法律而設置的。代表人物凱爾森。
③把政治視為「權術」、「統治術」。認為政治是為爭奪權力和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代表人物馬基雅維里、韓非。
④把政治看作是「管理眾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代表人物孫中山、麥肯齊。
⑤把政治解釋為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活動,是一種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活動。」
名人論政治
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列寧)
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列寧)
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家政權機構。(列寧)
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列寧)
今後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談政治。(列寧)
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孫中山)
在政治中,實驗即意味著革命。(迪斯累利)
在政治上寬宏大量總是最明智的。(埃·伯克)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列寧)
政治的後台老闆總是金錢。(羅曼·羅蘭)
政治同經濟相比不能不佔首位。(列寧)
我相信在政治中有這樣一條神聖的「馬雅維里」定律:「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就要作出犧牲」。(斯威夫特)
政治不過是社會沿著自己最實用,最方便的途徑,有秩序地向前發展的一門科學。(伍·威爾遜)
政治是處理緊急事變的科學。(西·柏克)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1670

相關詞條:
更多
數學歷史宗教文學地理物理化學經濟法律國防倫理學外交語文心理文學史
文教經濟管理軍事文科劉小寧 開放分類:
社會,政治,學科,政治學,政治經濟學

更多 合作編輯者:
徐楚雄、_江山如畫、leockin、光明1949、哆啦DORAEMON、隱士鳳雛、595845492www、yiping1973、dsn6416236、大秦夢

「政治」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網路詞典):
1.politics; political affairs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約 192598 次
編輯次數:23 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7-10-28
創建者:孫逸豪

歷史上的今天

熱門詞條榜

⑼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沒有利益沖突之時,政治與道德並存,以道德為先。當利益沖突時?道德?死到一邊去

⑽ 政治無道德還是政治有道德呢

政治宣傳自己是道德的,也要求人們講道德.但它自己只講利益.道德只是它可能獲得利益的工具之一.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