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是文化

道德是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2-21 14:32:35

⑴ 傳統道德文化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容、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⑵ 什麼是文明道德

)「講文明,樹抄新風,爭做文明小使者;文明走路,文明乘車,爭做文明小市民。」近日,長春市南關區「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衛生城」主題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在北大小學舉行。這是南關區貫徹落實全市「文明伴我成長」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活動的目的就是從抓未成年人健康文明行為養成教育入手,動員組織全區未成年人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踐行文明,並以自己的行動感染帶動家人、親屬、朋友,了解「創城」、支持「創城」,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創城」實踐中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不斷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向深入。

⑶ 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先秦時代的《道德經》。

李耳口述,門人弟子記載而成。後人之所以難懂,。其中有3個主要原因。

第一,那個時候可能惜墨如金吧,徒弟在記錄的時候,在編輯文字的過程中,只保留了師傅的話,這些門人弟子都把故事的背景和自己的對話部分刪掉了甚至還可能刪除了師傅的一些他們認為無關緊要的話,去蕪存菁。結果整整一本書都是干貨。全是牛大腿,一條條的排列。那些筋骨、皮膚被去除的一干二凈。門人們本意是想紀念師傅的功績,卻木想到在幾百年後,形成了一部部費解的天書。就好比金庸小說經常提到的《心法》和《口訣》這兩個概念。武俠小說中,遺留下來的都是《口訣》,其實也都是師傅的語錄。但是木有記述師傅為什麼要那麼說。其實師傅授徒的時候,給每個學生都發一本教材,就是口訣。而是在傳授的時候,教給學生為什麼要這么做,講講這樣做的前因後果。那麼這部分就是心法。口訣有記載,心法一般因為廢話太多,只口授,不記載。所以那些學生自以為奪得一部《口訣》就可以練成天下絕世的武功,無非是痴心妄想罷了。更多的結果是走入歧途,走火入魔。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意義和意思完全不一樣。

第二,李耳本人是靈魂修行之自然無為境界。後人境界修不到那個高度,如何解得?後世的翻譯基本是望文生義,摳字眼。所以,只有修到無為之境,境界夠高,語境出,意義自明。

第三,真修到那個境界了。明心見性,早就明白文字背後的暗示。很多是世人無法接受也是拒絕接受的。根本就沒法翻譯。

道,指的是宇宙本源。德:這個字,在古代和「得「是同一個字。意思也完全一樣。翻譯到現在,就是得到、獲得的意思。那麼道德的意思,就是道理和手段。再准確的來說,道是世界觀,德是方法論。那麼道德的概念就是通過「道」這個世界觀,來指導人們如何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從修心養性開始走,為人處事從不要故意作為開始,用「得」來實現「道」。

以前的文人吵架,說對方你不講道德。其實是說這個人性格脾氣不好,或者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成熟,水平低。跟現在講的倫理,一點關系都木有。
「得」分有形之得和無形之得。換句話說,就是看得見的物質財富和看不到的內心體驗到的精神財富。道和德是人生的兩個部分。缺一不可。道德這個高度,在整個人類中都鳳毛麟角。
同時,道德的原理完全符合物理熱力學的三大定律。就算是地球毀滅,這些原理(自然規律)也不會改變。
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必然是道德文化。萬法歸一歸道德。

⑷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道德型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
,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
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
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⑸ 你是如何看待道德文化

一、道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特徵

《漢書?藝文志》對於諸子的起源有過清楚的論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不難看出,這些學派的起源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基本上都起源於官。這些官雖然各司其職,分工負責,但目的與功能都不外乎道德問題。

《大戴禮記》中說:「古之卿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禮,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智。」這表明,「司徒」等官職在堯舜時期就已經設立,「道、德」治理在五帝時期就成為政治的主軸。

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中華傳統文化,上溯其祖根,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以原始「易學」為標志),成形於黃帝的「法道文化」(以馬王堆出土《黃帝四書》內容為標志),成熟於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以《道德經》為標志),她們共同組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三部曲,為諸子百家之源頭,為中華文化之發祥,非常完美地構成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所以,中華文化從本質來講是道德教化的文化,道德回歸、道德熏陶、道德實踐、道德修養、道德傳播等,幾乎是中華文化精神與內容的縮影。

二、道德文化的基本價值

(一)自覺憂患。內修道德,見微知著,具有高度的預見性、洞察力和判斷力,這叫做自覺。將自覺常態化,成為心靈深處亘古回盪的警鍾,則為自覺意識。大眾自覺意識的培養是社會、企業與個人規避風險的基石。

《周易》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識說,一個富有道德修養的人,應當終日不懈地自覺激勵,晚上也要戒懼警省,這樣即使有禍端也能避免。老子認為:「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意思說,在矛盾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就提前介入,在亂象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就預先治理。把自覺意識貫穿始終,就不會有失敗了。在道德文化的熏陶下,中華民族涌現了大量具有自覺意識的精英,他們前瞻性地運籌帷幄,先覺地勘破迷霧,自由通達。如諸葛亮《隆中對》未出山已知天下三分,劉伯溫《時務十八策》謀定大明天下……精英們從不在危難中缺位。中國的新一輪再發,需要人民的精英,更需要精英的人民。精英意識能否復制、普及為群英團體,將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二)自信自強。自信是什麼?它是一種軒昂的底氣,以道德修養為基礎,就有了正氣而無傲慢;以文明沉澱為內涵,就有了厚實而無浮華;以民族認同為標識,就有了尊嚴而無自卑;以中華復興為責任,就有了振作而不頹廢。中華文化的自信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關懷和天下主義的制高點上,把自我心靈修養(內天下)的抱負,擴充到世界和諧大同(外天下)的責任。

西方文化從蘇格拉底開始,目光從自然中心轉到自我中心,到今天泛濫成個人貪欲。現代西方文化的自覺意識,更多的是通過征服自然滿足自我物慾的意識。西風日漸,在全球化、市場化的進程中,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如何提升全民素質,規避道德淪喪是非常迫切的課題。西方炫耀「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的荒謬邏輯,建立在強勁軍事、經濟實力上的西方文化,以浮華耀眼的優越感給我們造成了空前的自信危機。西方科技和經濟單純發展物質文明所產生的惡果正逐漸顯現,這種「自己活不讓別人活」的達爾文主義的模式成本過於高昂,不值得效法。

(三)睿智清醒。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閑暇(即寧靜沉思)才能產生智慧」,他特別重視在心靈美德基礎上培養智慧。恩格斯最崇拜、欣賞的品德和機智兼備的軍事家——亞歷山大就出自他的門下。

《淮南子》中說:「執元德於心而化馳若神。」意思說,只有心修道德,才能產生自由馳騁於萬事萬物的大智慧。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而愚之首也。」意思說,淺表層的智力,僅是思想的外在光華,看似鮮亮實則愚昧的開端。如果失去道德修養的支撐,智與慧的開發不同步,聽憑後天智力的單向發展,那麼屬於慧心的潛意識與預見性、創造性思維和靈感將難以透發,慧心也容易被蒙蔽。大智慧的精髓是「內求法」。中醫學認為,腎臟蘊藏著支撐智力活動的能量,又稱為「智德」和腎氣,而腎又生精,精氣上行補充於大腦,大腦與心靈相通,智力與慧性互補,一旦「腎精虛損」就會出現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的病理表現。凡被酒色淘空了的身軀,智慧之光必會消磨。

在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正需要靜下心來睿智地重新布局和盤活新的增長點。我們的幹部和企業主如果沉湎燈紅酒綠、歌舞昇平,同樣會磨損銳氣,耗散智慧。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在《第二次機遇》中反思:「誰要扮演當今全球的領袖角色,都需要有一種能夠把握世界時代精神的本能。」人文是心靈之燈,儒雅是交流的潤滑劑,雋永的智慧既可以使個體、團體與國家之間競爭的成本降低、資源得到高效整合及實現良性循環,還可以使我們肩負起引領人民克服各類艱難險阻的使命。

(四)勇擔責任。在生物世界中,生物圈的分布格局呈金字塔形,層級越高,數量越少。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生物所起的作用最大,因為高端生物不僅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和資源最多,而且它們的微小變動將引發其他生物的巨大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能力最大的人所承擔的責任就最大。

老子認為,人類對待自然的責任是「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竭力保持生態平衡而不敢有所違背);對待同伴是「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有高度道德修養的聖人,心胸寬廣而沒有私心,始終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裡);對待國家社會的責任是「執一以為天下牧」(從道德的高度教化人民,統領社會與國家)。從而告誡:敬畏自然,共同呵護生存環境;效法聖人,一起維系人際和諧;以道德為最高宗旨,凈化社會風氣,規范大眾行為。

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長期在水中勞作,腿上的汗毛磨光了,腳趾甲脫落了,腰以下的肌肉都潰爛生蟲了。以至於人們感慨:「微禹,吾其魚乎!」意思說,要不是有大禹,我們現在早已變成魚蝦了。他的豐碑建立在大地之上,後世的人稱國土為「禹域」,就是對大禹最好的紀念。身處戰國的亂世中,孟子說:「如果想以道德來安撫治理天下,在當今之世,除了我還有誰可以肩負這個責任呢?」中華興衰,我的責任。我們的社會責任是大國崛起大志向的外在顯示和擔當,從個人生存價值向國家社會經濟進步共同的責任價值轉變,從而在個人與全局、人與區域人、人與大自然之間傳播持久的關懷和大愛。

(五)合作共贏。傳統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環境「天人合一」,人的機體與精神「形神合一」,所以人體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人體依賴「天人、形神」兩大生態系統而獲得健康,我國的生產與經濟活動的成功同樣依賴兩大「生態系統」:這里的「天人」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生物鏈,這里的「形神」則是經濟人與經營模式的關系鏈。在區域性合作的世紀,共生共贏及合作發展才是可行的路徑,而獨占和單打與信息共享化、全球一體化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所以,所有行業企業理應放棄劍拔弩張的沖動,放棄非理智的惡性競爭,杜絕殺雞取卵的同行壓價,避免一窩風的重復經營,相互容忍地生活在「生態系統」共同的屋檐下。

《易經》中的「比卦」就蘊涵親密團結、真誠合作的深意。老子說「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意思說:對創造的成果並不獨自佔有,對事業的發展並不唯我主宰,這樣的合作關系才最為穩固,因為它的核心價值觀是「玄德」——高尚無私的品德。老子不僅把市場利益視為生態資源,不允許個人擅自霸佔,而且進一步把合作成果以及合作本身視為自然生態,恢復它公正獨立、平衡共享的道德屬性,告誡合作者和競爭者要從屬、臣服於這個生態系統,遵循「天下為道」 的自然規律,而不是讓生態系統隸屬、淪落於人的私慾。即以敬畏心對待同類和生態、以「玄德」觀鞏固利益資源和合作態勢。

將互利精神引進經濟領域,制定道德約束,功利性的商業活動和資本運作才會恢復智慧、理性與溫情。在一個經濟體系裡,經濟行為主體把求自身利益與交換對方的利益結合起來,不僅關心自己的利益,而且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這也符合「經濟最優化」的現代經濟學規律。

(六)真情包容。高尚無私的德,是萬物最大的公約數,德越淳厚,就越具有承載性和包容性,顯示出的情感就越真切無私。

究竟如何才能具備這種承載性和包容性呢?老子說:「江海之所以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意思說: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浩淼深淵,是因為它們善於居於下位,始終把自己擺得低低的,海納百川地接納了涓涓細流,成為水中的王者。歷史上,周文王以「握發吐哺」的精神實行仁政,使天下諸侯和賢士競相歸附,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正應了老子的一句話:「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意思說:有德的人,他自然具備包容心和真感情,即使他走在前面,那是他引領大眾邁向真善美的和諧之境,對百姓絲毫不構成傷害;即使他居於尊貴的位子,那是他勇擔服務大眾的職責,肩負天下和平、眾生幸福的重任,對百姓絲毫不構成壓力。所以天下都無法與此相爭。

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道德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建

(一)道德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興衰

中華文明歷史的沉浮就是一部道德文化的興衰史,天下有道,則國家昌明;天下無道,則國家混亂。漢代道學的興起,客觀上促進道德文化的傳播,唐代以「清靜無為」為國策,從而形成百國來朝、四海賓服的道德文化鼎盛局面。宋遼金元時期,四百餘年間,道德文化進入了一個遲緩的發展變革的新階段。明清兩代五百多年,統治者對道德文化徒用其表,外有異族入侵,內因理學禁錮,由漢唐所積累的道德資源「莫之能守」,與整個封建社會的衰落同步,道德文化步履惟艱。後儒在宋明時期的自我拔高和不斷僵化,偏離了道德文化的主線,故步自封,導致科學與人文的分離,為「西強中弱」長期格局的形成種下苦果。

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文化的物慾主義影響下,非道德主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許多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准。事實證明,西方的弊端日見深重,西方自然科學、政治經濟的代表人物不約而同地把探索、欣賞和崇拜的目光投向東方的老子、孔子,絕非偶然。我們要深入研究學習中華根文化,發揚道德文化中的道德價值觀,樹立自身的道德信仰;要大力傳播道德文化,推動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修養,努力發揮道德文化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功用。

(二)道德文化是價值體系不斷成熟的最重要元素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將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時期稱為歷史的「軸心期」,他說:「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這一時期。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躍,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諸子百家,都出現了。像中國一樣,印度出現了《奧義書》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的全部范圍的哲學可能性。伊朗的瑣羅亞斯德傳授一種挑戰性的觀點,認為人世生活就是一場善與惡的斗爭。在巴勒斯坦,從以利亞經由以賽亞和耶利米到以賽亞第二,先知們紛紛涌現。希臘賢哲如雲,其中有荷馬、哲學家巴門立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許多悲劇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這數世紀內,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幾乎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三個互不知曉的地區發展起來。」

現在看來,雅斯貝斯所說的軸心期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萌芽期,它以「道」的形式在中國的老子、孔子及其門生的的作中出現了,在西方以宗教的形式出現,並發展延續下來,直到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從這個時期開始,人類的價值體系開始進化,在與舊價值體系激烈沖突的過程中,新價值體系發展起來,這期間經過了許多曲折,經過多少代人的傳承發展,並與西方文化傳統的優秀成果馬克思主義匯聚融合,經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上升為統治的意識形態,再經過長期執政的考驗,最終形成了科學理性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人類的歷史便是這種價值體系的成長史,這同時也是人性與獸性沖突的歷史,是叢林法則與和諧法則沖突的歷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這一過程的成果,它是老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馬克思的理想的忠實繼承和最終實現,是人類進化過程的共同精神遺產。

從軸心期開始到我們現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2500年的歷史即是人的誕生成長期。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問世,在列寧和毛澤東領導的奪取政權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斗爭中,新的價值體系長出了主幹,直到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的價值體系成型,人性趨向成熟。

(三)馬克思主義與道德文化同源性

李約瑟先生曾經說:「辯證唯物主義淵源於中國,由耶穌會士介紹到西歐,經過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番科學化後,又回到了中國。」

大文豪郭沫若還專門寫了一篇《馬克思進孔廟》,馬克思描繪成孔子的學生。郭沫若寫道:「馬克思(對孔子)說:『我想不到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位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怎麼有人曾說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們中國國情不合,不能施行於中國呢?』」他們的對話幽默詼諧又令人深省。

越南前國防部長武元甲元帥就公開表示過:他之所以信仰了馬克思主義,走上了革命道路,是因為他早年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馬克思是一個徹底的人道主義者和道德實踐家,他的道德觀曾批判性地汲取了基督教神學道德觀、黑格爾唯心主義道德觀、康德自律論倫理觀、費爾巴哈觀點等諸多觀點的有益部分,最終確立了以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論為基本原則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憑借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研究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文化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辯證法中,與老子《道德經》的辯證觀有許多接近性,來布尼茲、康德、黑格爾等都曾對老子的辨證觀大為贊賞。道德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到人與自然關系都是相通的。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伴隨而來的社會改革,需要我們架通中國道德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橋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及時將道德文化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相結合,這既是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國崛起有力的力量源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行不悖、互相促進。我們今天研究和探索道德文化,就是要以文化傳播和道德覺醒的形式,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發揚馬克思主義的道德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實踐,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理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建增加豐厚的養分。

⑹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
、竹、民謠、黃土、
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
2、諸
百家
1.儒家(孔
、《論語》、孟
、《孟
》、荀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
庸》《
》《孟
》《論語》)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遙)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舉賢、節儉)
4.
家(韓非、李斯、《韓非
》思想:君主集權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
》)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
、蘇秦、張儀、《戰
策》)
8.雜家(呂
韋《呂氏春秋》)
9.
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三
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
》孫武《孫

》思想:強調作戰前
定要做
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
、朱震亨、李
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
主要
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

》、《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
說》、

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
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
6、
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
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
戲劇
8、
建築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誇說山河

固若金湯
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
山河



說:
家強盛
德政
山河




舟內

寇讎
《鹽鐵論》:
道德

仁義

曰:
道德

仁義

《左傳》晉
公家



季文
相三君
私積

衣帛

食粟

藏金玉
器備
忠於公室
范仲淹:





顧炎武:
興亡
匹夫

古代先賢懂
思想
立統
諧發展
根本

先秦




概念

簡單


集合





音樂

必須
清濁、
、短
、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

入、周疏
等聲音
才能組
樂曲
若琴瑟

誰能聽
王夫

六經責我

七尺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
惟德


《管
》稱:

所興
順民
;政
所廢
逆民
《論語》



北辰

德風
德草
季梁說:



聖王先

致力於神
君應

利益看作

利益
政權才能鞏固
權者

養民

令尹
文說:

政者
庇民

曠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政權
失關鍵


向背
社稷

君臣

自古亦


意誠

1.
君者修德

德字



身率
使

躬行其實
民先
2.政





事擾民
且要
民;

家理財
養民

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
親民


提倡


社稷



主張仁政論
仁義論


桀紂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其民

矣;
其民



民矣;


所欲與

所惡勿施爾
仁政必須與廣
民眾
利害相連
憂樂相通
樂民
所樂
憂民
所憂
《禮記》提倡
明德
親民
止至善
修身
齊家


德政:




民免
恥;道



恥且格

即引導
率先;政

制禁令;齊


思想
引導
民遵守


則處
刑罰;刑
使

敢犯
苟免於刑

見善
善轉變

德引導

禮節劃

知恥並
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


政者

具;刑者
輔治
德禮則所





……
政刑能使民遠罪

德禮


使民
遷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則民恥於

至於善者
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
作用


養民

使民
善至於至善

吉凶禍福



鬼神沒能關系
吉凶由
禍福


所召
古代
神論者駁斥
禱祝、咒術、
卜筮等迷信思想

政治家晏嬰認
齊君

由於
縱欲厭私
斬刈民力

祈禱



善祝
抵擋

民群眾
統治者
詛咒

苦病
夫婦皆詛




……雖
善祝
豈能勝億兆

三、民本思想:






邦本

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
商紂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陽
百姓說:
曷喪
予與汝皆亡
表現
民願與
同歸於盡
強烈反抗情緒
西周建
總結商朝亡
經驗教訓

敬德

保民
思想
保享於民
才能


西周統治者認
命並
永遠



轉移

求民主
帝關

民求主

所欲

民意
視自我民視
聽自我民聽
《管


認識

則愚


則聖

古代產
神論思想
春秋

認識
鬼神
能支配
神聰明

壹者



鬼神非
所親
惟德


道遠
道邇
非所及

主張


虐待
百姓

惡政;
警告
政者:

畏死
奈何
死懼

漢馬衍《車銘》:
乘車必護輪


民;車
輪安處
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



倉廩實

衣食足
才能發展

富強

想讓
民遵守道德規范
要讓
衣食

倉廩實
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傳統思想
都注重倫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養

仁、義、禮、智、信

道德價值體系
希望
培養



修身

齊家



道德品質
基礎
德治
認仁

功利
仁義制萬事



道德或善
;禮
制度品節
禮者

亦言禮
屬於


復禮
克服戰勝自身
私慾
恢復

提高
道德境界
禮或

倫理道德
權貴富
者說
要節欲
縱欲

巨細
要謹察


必謹

理耶
欲耶

則敬

……

則敬

撥亂反
明紀綱
克字
殺賊工夫



五、義利

義利關系
倫理道德哲
價值觀念
儒家重義輕利



要講功利
造福於民;


能光講利
更要講義
義利





公私、邪
義利

欲、公與私

仁義
根於

屬於




所宜
義者

送給回答者一份禮物送香吻
贈言:好帥的回答,樓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誠摯謝意!
0
0
x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檢舉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⑺ 什麼是復興中華文明,弘揚道德文化

中華文明歷史久遠,綿綿不斷,究其根源和核心就是道德文化。我們的先人將老子五千言稱作「道德經」,帛書版為《德道經》。她問道論德,探天地之本源,究宇宙、社會、人生之法則,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尋求了一條終極大道。

什麼是「道」?「道」,就是那終極目標,也是那到達目標的方法、途徑。她可以被描述,但只有到達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她也可以被談論,但語言文字畢竟與現實有差距。熊先生講「道是○」,如何理解?我以一個未見道的人用思維推測之,道即是空,也是圓滿;她什麼都是,什麼也都不是。是當下,是整體,是一念,是萬念;是無,是所有。是那本體存在的狀態,也是那終極的存在。亦如《心經》所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什麼是「德」?「德」是道的作用,同樣也是進道的方法。熊先生講「德一」,講了德的作用,一生二,二生三,乃至生萬物。還講道光德能。德蓄積到了頂點,就成道、得道。也有人講,一切的存在都是粒子的振動。振動的頻率低,就成為有形的物質;振動的頻率高,則成為精神,乃至能量、光。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我們的意識和感覺所把握的、認知的,被經驗或者說共業所固化的。至於真相到底為何?只有超越於常人的感覺、意識狀態,才會體會「非常道」。

如何以德進道,即是蓄積能量。如何蓄積能量,人心死,道心存,至虛極,守靜篤。把自己徹底清空了以後,能量才能進來,這是一種途徑。我們常常還說,行善積德。那麼何為善?一般人認為利己則善,真正的善,則是徹底的無我。如果不能無我,就盡量無為。否則,心念一生,便有分別,就難以至善。能做到無我而有為,則一切為皆善行。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這是講本體論上、認識論上的道德,是有些形而上的味道。而社會生活層面的和政治、經濟上的道德,則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觀。主要指倫理規范,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正如「失道而後德」。人類社會在文化形態上,似乎是在逐步下降,當道德也不能規范人們的行為時,只好用法律來制約。在一個人人具有自覺的道德感的社會里,法律是不存在的。在一個人人都以具有道德為榮的組織里,一切都是和諧發展的。有些人自以為聰明,雖然學會了講道德,以道德標榜自己,卻只希望別人道德,而自己卻暗行不道德之事,則是最大的不道德。「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老子五千言,揭示了宇宙、社會、人生的規律,為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指明了道路。幾千年來一直哺育著中華民族的成長,是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每當中華民族遭遇劫難,面臨困難的時候,以老子思想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精神就會煥發出巨大的能量,使中華民族的子孫能夠吸收營養、獲取力量,重新站立起來。

現代的人類似乎已經邁入了文明時代,科技昌明,物質豐富,生活便利,壽命延長,並且能夠克隆生命,探索太空,世界的秘密似乎逐步被人類所掌握。人類的自我膨脹也越來越大,似乎可以為所欲為。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人類相信,能夠凝聚人類的所有智慧,克服各種挑戰,最終實現對自然和宇宙的征服,使他們臣服在人類的腳下,聽從人類的指揮。人總有一天會成為宇宙的主宰。

然而,自然也不時運用各種手段敲打人類高傲的頭顱。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物質享受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了各種麻煩和災難。在享受豐富的物質成果時,人們的精神卻越來越脆弱,新的疾病也不斷出現,生存環境也受到破壞。人們不禁發問,人類是否在偉大的夢想實現之前,作為一個物種就會永遠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為了探求人類可持續的發展之路,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華大地,投向這個養育偉大民族的智慧寶庫。

願這個世界,「道行天下,德潤萬物」。

⑻ 為什麼說西方古代道德是公德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私德文化

然後又有人說中國古代法律是公法化,西方古代法律是私法化,這是缺什麼補什麼嗎?

⑼ 什麼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

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⑽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8、中國建築
還有一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一、國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魏王誇說山河之險,固若金湯。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的山河之險和亡國之痛,說:國家強盛在德政,不在山河之險。有德,天下歸心,無德,舟內之人皆為寇讎。
《鹽鐵論》:「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又曰:「以道德為胄,以仁義為劍」。《左傳》晉。「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又,季文子相三君,而無私積,死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器備,忠於公室。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古代先賢懂得思想的對立統一是和諧發展的根本動力。先秦時期,中國形成了「和」與「同」的概念。同是簡單的同一,而和則是集合了許多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統一。以音樂為例,必須有「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聲音,才能組成樂曲。「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惟德動天,無遠不屆。」
《管子》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季梁說:「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國君應當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政權才能鞏固。當權者「命在養民」。
楚國令尹子文說:「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
政權得失關鍵是「民」,是民心的向背。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亦然。政,正也,以君之意誠心正,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1.為君者修德以感人,感化天下。德字從心者,以其得之於心也。以身率人,使人感化,躬行其實,以為民先。
2.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為政以德,不但不可生事擾民,而且要愛民;而愛民如子,國家理財以養民為本,愛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人,親民愛民。
孟子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仁政論,仁義論,他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仁政必須與廣大民眾的利害相連,憂樂相通,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
《禮記》提倡「明德,親民,止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德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即引導,率先;政,謂法制禁令;齊,所以統一思想。引導人民遵守法令,不服從則處以刑罰;刑法使人民不敢犯法,苟免於刑。但人民不見善,就無法從不善轉變為善。以德引導人民,以禮節劃一,人民就會知恥並不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為政以德。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德又禮之本也……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禮以一之,則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者」。是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感化和養民為本的方法,使民從不善至於至善。
人的吉凶禍福是人自己的事,與天地鬼神沒能關系。「吉凶由人」,「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古代無神論者駁斥了禱祝、咒術、和卜筮等迷信思想。齊國政治家晏嬰認為齊君生病,是由於「縱欲厭私」和「斬刈民力」的結果,祈禱也是無用的。他說,雖有「善祝」,也抵擋不住人民群眾對統治者的詛咒,「民人苦病,夫婦皆詛。祝有益也,詛也有損。……雖有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

三、民本思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為邦本。
中國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商紂王文武兼才,自比太陽,老百姓說:「時日曷喪,予與汝皆亡!」表現出人民願與之同歸於盡的強烈反抗情緒。西周建國後,總結商朝亡國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只有「保享於民」,才能「享天之命」。西周統治者認為天命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天命以民心為轉移,「天惟時求民主」,上帝關心下民,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什麼是天?天就是民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管子》中對民有認識,「分而視之則愚,合而視之則聖」。
中國古代產生了無神論思想。春秋時代,人們認識到鬼神不能支配人,「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鬼神非人所親,惟德是依。」
「天道遠,人道邇也,非所及之。」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虐待老百姓的「有為而治」是惡政;他警告當政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後漢馬衍《車銘》:「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車無輪安處,國無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子》中,就有讓人民「倉廩實」、「衣食足」,才能發展生產,富強國家,而想讓人民遵守道德規范,就要讓他們衣食無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中國傳統思想,都注重倫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養,提出「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希望把人培養成君子賢人,由個人的修身,達到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以個人道德品質為基礎的「德治」。
認仁以為先,功利為後,以仁義制萬事。
德是一種心理的道德或善心;禮是制度品節,禮者,理也,亦言禮之屬於天理。克己復禮,就是克服戰勝自身的私慾,恢復天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這個禮或天理,就是倫理道德。對當權貴富人者說,一是要節欲,而不是縱欲,事無巨細,要謹察,「一念之萌,必謹而察之,此為天理耶?為人慾耶?果天理也,則敬而擴之,……果人慾也,則敬以克之」。撥亂反正,正人心,明紀綱。克字,就是殺賊工夫,殺人慾之賊。

五、義利之辨
義利關系,是倫理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念。儒家重義輕利,但對國家的公來講,要講功利,造福於民;而對個體而言,不能光講利,更要講義。義利之別,就是要分別得天理人慾,公私、邪正。義利之分,是天理人慾、公與私之別。
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屬於天理之公。
義,是天理之所宜。義者,宜也,根於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義之心。追求利,要按天理辦事,即按倫理道德的要求去處分。一事當前,是理當如此,就當做,合乎天理仁義的分寸。自天子至於庶人,人人得本其仁義之心而處萬事,謹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義之財利。《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春秋左氏傳》齊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晏子不受。人問曰:「富者,人所欲也,何為不受?」 晏子對曰:「無功之賞,不義之富,禍之媒也。」東北某彩票站的一位普通下崗婦女,面對五百萬大獎,且彩票不記名不掛失,能毅然將彩票歸還原主,這就是仁義之心,是義舉。較之那些貪瀆詐騙者,不乏受高等教育有官位者 ,更能代表中國人的道德心。
利者,人情之所欲,是人慾之私。利,生於物質與我的關系之中,屬於人慾之私。何心隱:「人為天地之心」,肯定人的慾望的合理性,但提倡寡慾,反對縱欲。有的主張義利並重。人慾有合理性,但如果只講利,計較利害,就不好;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慾望,恢復禮制。譬如有白金遺道上,君子認為他人之物,不可妄取,小人則以為利而據為己有。
重義輕利說。朱熹認為,「古聖賢之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天下成萬事本於一心,而仁此心之存……此心既有,乃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極言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君子之學,不能專在利害上計較,應注重正義、明道。

六、尚儉:
朱熹:反對窮奢極欲,認為應該奢不違禮,儉不失中。主張以道為樂,處貧泰然,以不足為足,無不足則富貴與貧賤處之一也。
儉而有度為德。
以道為樂,樂天知命,天理為樂。
朱熹:他認為君子在富貴與貧賤之間的選擇取捨,要合乎仁這個標准。「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於道不當富貴,則應視富貴如浮雲,無動於衷,即使富貴找來也不要;反之,於義當貧賤,則應安貧樂賤,處貧賤而不去。
《尚書》「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不做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民物賤用物,民乃安……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晏子》:「其文好者身必剝,其角美者身見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禮記》:「好田好女者,亡其國。」

七、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維護等級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將存天理具體體現在家族內的父子、夫妻、兄弟關系,和君臣(個人與國家)關系以及人與人關繫上。
三綱:綱,網上大繩也。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與此相適應的是忠、孝、節等倫理道德規范。
甲.父為子綱 是三綱五常的基礎。宗法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 父親是一家之長,是生產和分配的決策者,子女對父親要絕對服從;父親有過,子女也只能低聲下氣和顏悅色地勸說,父母不聽勸反而鞭打兒子,可謂勞苦,亦不就疾怨,愈當起敬起孝,毫無怨言地去盡孝道。與父為子綱相適應的道德規范便是孝。孝悌為仁之本,作為父為子綱的核心。這個仁是愛的意思,行愛自孝悌始。親親、仁民、愛物三者是仁事,親親是第一件事。如以仁作水源,則孝悌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愛物是第三池。
古代以孝治國,提倡孝道。朱熹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倡導孝道。他在《示俗》中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曉諭兄弟爭財產事》中,寫道:「勸諭士民務修孝悌忠信之行,入事父兄,出事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鄰。」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孝弟,其心和順、柔恭,必無犯上作亂之事。

乙.君為臣綱
是三綱之首,從中央到地主,構成了王權的機構。王權是父權的擴大,君主被稱為國民之君父,地方官吏被稱為父母官。君是宗法社會利益的最高代表,享有最高的權力,具有最高的權威。中國古代宗法社會,是移孝為忠,將對父母的孝,擴大到對君主的忠。與君為臣綱相對應的的道德規范便是忠。
所謂忠,其一就是盡自己的心,盡心盡力,克盡一切私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二,忠是誠實不欺。把忠君的道德行為規范推廣,用於待人處事,則是忠恕。「推己及人為恕」,推測自心,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不欲,人亦所不欲,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正是仁。

丙.夫為妻綱
人之大倫,夫婦居一。朱熹主張婦女三從,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他反對不 嫁娶禮儀辦婚事的「引伴為妻」,規定不得「聚集男女,晝夜混雜。」他並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丁.四德 五常
孟子提出著名的「四端」說,認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先驗地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素質或品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此四端者,就是沒有人性,也就算不得是個人。例:路見小孩落井,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而出手相救,所以如此,並非與小孩的父母相熟,也不是要在親朋中邀取好名聲,更不是害怕遭受處分。可見人皆有仁愛之心。
朱熹在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關系,提出了仁、義、理、智、信的道德項目,作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准則,以及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法。
仁——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
首先,仁是愛之理。朱熹認為,人的仁義理智信的五常,根源於五行(木火金水土),是五行之性也。蓋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其發為惻隱。「仁是愛之理,愛是仁之用。」
其次,仁是心之德。即得之於心的愛的本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生人與萬物,便是天地之德顯示諸仁,人與萬物生生不絕,顯示天地之仁;天地把生生之仁心,藏在人與物中。人與物,都是天地之用。愛由心生。去私慾,做到不違仁,就是心之德,即仁的生物之心,符合於德。仁是天地之生氣,人之所以為人,其氣則天地之氣,仁是一種溫和之氣,其氣則天地陽春之氣,其理則天地生物之心。譬若谷種,生之性便是仁。生的意思是仁。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與物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仁心,即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此心必仁。言人而不言仁,則人不過是一塊血肉罷了。仁是本體,是萬理之原,萬事之本,仁即是心,即天德之元,表現為愛人愛物的寬容大度。
仁包含義、理、智三者,仁為四德(仁、義、理、智)之首,管束得四德;仁也是五常之首。四德存於人的本性之中,雖未表現出來,四德已具有,所以仁統義、禮、智。能仁則後三者(義、禮、智)自在其中矣。
仁包含四德五常,所以仁體現為「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而且還體現在「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便是孝悌、忠恕、恭敬、仁義、禮智等政治道德原則和倫理道德規范。
蓋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其表現是惻隱;火神曰禮,則敬之禮也,表現為恭敬;金神曰義,則宜之理也,表現為羞惡;水神曰智,則別之理也,表現為明斷是非;土神曰信,則實有之理也,表現為忠信。
義者,事之宜也;即做事適宜,恰當;按仁的要求去做,就是義。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所謂天理之節文,即禮即理也;二是作為人事之儀則,具倫理規范的意義;禮則為謙遜,合乎仁的儀式禮節。
智,即明斷見識;智則為明辨。能分清什麼是仁,什麼不是仁,就是智。
信,約信也,即守信、誠實的意思,信便是真個有仁義禮智,不是虛假的。好學則智。智者見於未萌,智者不惑,是是非非謂之智。
人秉五行之秀而生,故其為心也,未發由具仁義禮智信之性以為之體,已發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誠實之情以為之用。
以自然界的五行,來比附和衍生出五常,則五常成為超社會超時空的永恆存在的東西了。
戊.五倫
朱熹把社會的人倫關系歸納為五倫,即即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即五品等級,是人世的大倫,人不能改變,也不能超越,五倫是先天的,生而具有的,不是後天人為的。
與五倫對應的,是親、義、別、序、信。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理,天之所命,出於人心之本然,非後來所強加的。
在五倫之中,君臣、父子兩倫最重要,是天之經,地之義,因此在五常中,仁義也最重要,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五倫既是天經地義,但因為氣稟所偏,人慾所昏,固有的倫理,卻被蒙蔽,因此需要教育人們,啟迪人們固有的倫理之心,於是先王立學校以教其民,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不失其性,不亂其倫而後已。設官教民,既不使人不失仁義禮智之性,也使人不亂人倫之理。古代聽訟之斷,必以人倫為重,以人倫為善惡是非和量刑的准繩。
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以及由這種倫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價值觀,我們要繼承其超時代、超因果的絕對性合理內核。道德精神是由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自覺選擇的,作這種選擇,需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來履行道德義務。從倫理道德中升華出一種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恆的精神力量,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無私無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氣等等,就是我們民族的道德正氣。這種道德正氣的精神力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是極端重要的。我們要重視人格能力和人生價值觀的培養,高揚中華民族的道德正氣,這也是新倫理、新道德發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