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信仰時評

法治信仰時評

發布時間: 2022-03-23 19:53:05

❶ 十八大四中全會理解依法治國,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法治信仰

法治精神和法來治信仰是法治的靈源魂,人們缺乏法治精神、沒有法治信仰,社會也就不會有法治風尚,法治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當遵紀守法成為一種自覺、依法辦事成為一種習慣、恪守法律規則成為一種自然,才能使法治釋放更多的規則正能量真正的法律,從來都不是銘刻在銅表上,更不是印刷於華美的書卷中,而是駐守在每個公民的靈魂深處。

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體現在公正高效權威法律制度的表面,而且彰顯於法治精神、法治信仰已經滲入每個公民的內心。只有當全體社會成員都把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理所當然的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也就悄然而至。執政黨依法治國、政府依法行政、民眾自覺守法,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也就會被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之中,紓解矛盾靠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也就水到渠成。

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是建成法治中國的硬指標,而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建成法治中國的真內涵。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建設法治中國的嘹亮號角已經吹響。 建設法治中國絕對不會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們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努力樹立法治信仰,建成法治中國將不再遙遠。

❷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產生並非是現代才興起的產物,早在古希臘羅馬的時期,就有了這一概念的雛形,隨後經歷了西方的各種宏揚法的正義的精神文化建設將其定形,如十二世紀中葉的羅馬法復興運動以及後來的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派和啟蒙思想家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羅馬法基本精神的運動。應該說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不管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法學家們,還是西方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家和啟蒙思想家,都是致力於培養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視「信仰」的權威。然而,培養對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對此,筆者將結合歷史作如下的闡述: 第一,在古希臘羅馬的時期,思維敏捷的法學家把法律提到倫理性的高度加以贊揚,認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藝術」;同時,他們十分重視從社會文化倫理角度解讀法的精神本質,將其看成是深藏在實定法之後的最高價值主體,從而確立法律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並有利地保護了當時城邦自由民從事商品經濟的活動。不容置疑,法學家們對法律的崇高追求並達到適應當時經濟狀況的需要,很大程度激發了當時城邦人民對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對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這種信仰的產生,無疑促成了當時城邦社會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羅馬城邦國家告別原始共同體的人治模式,進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歷史進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到後來的人文主義者、自然法學派和啟蒙思想家所發起的許多運動中,以各種形式來(絕大多數是以法律的形式)提倡個性自由和解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反對和廢除封建等級和特權觀念等等,這一切無疑為後來的資產階級的法治國理論奠定了基礎。即使是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等發起的以「信仰得救」信條的宗教改革運動,培育和傳播了馬克斯·韋伯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教倫理精神,這一精神高揚了「信仰」的權威和價值,因而這一信仰理念,又使廣大宗教徒從等級森嚴的教會制度的統治中解脫出來,而自願在當時已成為社會權威的象徵--法律的支配下,即在信仰法律的觀念的支配下積極投身於政治經濟活動,這促成了西方國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從而進一步為近現代的資本主義法治戰略的實施和實現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
總之,縱觀古希臘羅馬和西方國家的法治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公眾的法律信仰的培養對於其法治化的形成,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養社會公眾的法律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國法治精神的形成,從而達到一國法治化狀態的確立。此刻,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一方面需要自己的不斷摸索,另一方面也需要從其他法治國家中吸取經驗。而上述的古希臘羅馬和西方對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念正是我們所可以借鑒的,這對於中國法治國家的構築是不無裨益的。

❸ 法治信仰的本質是什麼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對法律治理現象的一種主觀把握方式,是社會主體版依法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的經權驗凝結,是社會主體在對法治現象理性認識的基礎上自然產生的一種認同感、皈依感和神聖體驗,是調整社會關系進行社會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識形態。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種思想情感和精神寄託。信仰法治意味著法律不是與自己無關的外在強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們進行價值評價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載體。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式。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信仰處於社會意識的最高層次,統攝其他意識形態。法律不僅是一套行為規則,而且還是自由、民主、正義、安全的制度化價值體系。法治信仰的本質是對法律價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任,是對法律所確立的價值目標和法治所蘊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終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會治理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法治信仰建立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基礎上,在人類法律制定和實施的歷史活動中逐漸地轉化成一種法治文化傳統。人們對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類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組織方面的經驗凝結和理性選擇。

❹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學法尊法用法

1、要堅持帶頭學法,不斷提高法治素養。把學習憲法和黨章作為首要任務,原原本本地學,逐條逐章地看。把學習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規作為關鍵所在,既要學習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著「干什麼、學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學習與履行職責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堅持勤學、真學、善學,帶著問題學習,聯系實際思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推動學法常態化、制度化。
2、要堅持帶頭尊法,發自內心信仰法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切實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自覺性堅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帶頭抓好憲法實施,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堅守法治的思想基礎,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堅持帶頭守法,切實做到依法用權。把握權力邊界,按照「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對已經明確的權力邊界,要嚴格貫徹執行;對權力邊界不清晰的,要抓緊依法界定清楚。堅持秉公用權,處理好情與法、利與法、權與法的關系,切實做到公正用權、公平處事。主動接受監督,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確保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充分發揮制度的監督約束作用,有針對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規矩,帶頭強化制度執行,主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4、要堅持帶頭用法,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規作為決策的前置審查條件,最大限度防止決策不當、決策失誤。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自覺在法治基礎上凝聚改革共識,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確保改革於法有據、蹄疾步穩。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嚴管黨治黨,把黨章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依據,與時俱進加強黨內法規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嚴守政治規矩,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❺ 法治信仰體現了主體的哪些意識和觀念

法治信仰體現了出現的意識和觀念,包括很多內容。

❻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內容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的關鍵在於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諸如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後者的關鍵在於強調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適精神。

實行法治,沒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國實行法治,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法治建設的途徑和方式。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為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所說的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建設,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我們所說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執政為民、社會和諧;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為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奮斗。

總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為普適價值的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既要堅持法治的一般原則和觀念,又要根據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和有效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探索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嶄新道路。

❼ 分析法治不僅是一種社會信仰,也是一種生活剛需的依據

法治是現實生活當中為了約束那些不自覺的人而設定的一種規范行為,我們要維護自己國家的法律。

❽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嚴守紀律,嚴明規矩

現代政黨都是有紀律和規矩要求的,沒有紀律規范不能成其為政黨,沒有規矩約束就更不能成其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規矩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基本規則,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體現,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執政任務的重要保證。黨員幹部講規矩、守規矩首先要學規矩、知規矩、懂規矩。黨的規矩內涵豐富、體系嚴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黨章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在黨內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最大的約束力,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范。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
第二,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黨規黨紀嚴於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不僅要模範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堅決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黨紀就是紅線,處分就是懲戒。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等都是黨員幹部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矩。
第三,國家法律是黨員幹部必須遵守的規矩。當前,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些都是黨員幹部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矩。黨員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
第四,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也是重要的黨內規矩。對我們這么大一個執政黨來講,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任務艱巨繁重,光有成文的規矩不夠,還得有不成文的規矩。黨章等黨內規章制度、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這些是成文的規矩。這些成文的規矩不可能囊括所有對黨員幹部的要求,不可能窮盡對黨員幹部思想和行為應當規范的所有事項,還必須以不成文的規矩作為補充,使黨員幹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管黨治黨沒有空白、不留盲區。紀律是成文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不成文的紀律;紀律是剛性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守紀律是底線,講規矩靠自覺。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並自覺遵循。
守紀律講規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黨的紀律和規矩涉及黨內生活方方面面,廣大黨員幹部都要自覺遵守。在所有黨的紀律和規矩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的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動上自覺;政治上堅定,才能經得起考驗。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和規矩的基礎,是堅持黨的政治立場、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是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的關鍵。當前,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要自覺做到「五個必須」。一是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須維護黨的團結,堅持五湖四海,團結一切忠實於黨的同志。三是必須遵循組織程序,重大問題該請示的請示,該匯報的匯報,不允許超越許可權辦事。四是必須服從組織決定,決不允許搞非組織活動,不得違背組織決定。五是必須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
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中國的事情,向來是上行則下效。在我們黨內,領導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既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守紀律講規矩就是要從各級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做起。領導幹部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要對黨忠誠、對黨的紀律和規矩心懷敬畏戒懼。黨的觀念、組織觀念淡薄,對紀律熟視無睹,不按規矩辦事,終將自食其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提高對黨的紀律和規矩的認識,不僅要帶頭守紀律,更要帶頭講規矩。要堅持從我做起,向我看齊,按規矩辦事、按規矩用權,切實樹立標桿、作出表率。要自覺維護中央權威和黨的團結統一,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徹底破除「特殊黨員」的思想,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脫離黨組織的監督、脫離黨規黨紀的約束。遇到違反黨的紀律和規矩的行為,必須挺身而出、進行堅決斗爭。
加強教育、管理和監督,在全黨營造守紀律講規矩的氛圍

黨員幹部不守紀律、不講規矩,黨組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黨組織疏於教育、怠於管理、憚於監督,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發現不及時,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處理不嚴肅,就可能導致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教訓極為深刻,必須引以為鑒。各級黨組織要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切實擔負起來,把嚴守紀律、嚴明規矩放到重要位置來抓,加強教育以提高黨員幹部的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嚴格管理監督以規范黨員幹部行為。
要自覺對照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行為表現,逐條進行自查自糾,真正做到對黨忠誠,嚴守底線,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保持定力,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常態。要強化責任擔當,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到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中統籌謀劃,系統推進。要加強宣傳教育,使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入腦入心,轉化為黨員幹部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堅持抓早抓小,對黨員幹部在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方面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進行約談提醒,防止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加強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行為,嚴格實行「一案雙查」,形成有效震懾。

❾ 如何理解'法治成為共同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法治建設亦是如此;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並不完全取決於法律條文有多麼嚴厲、嚴密,也不僅僅體現在公民對法律條文有多麼深透的了解,而在於能否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讓法治成為人們共同堅守的信仰。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黨員幹部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又是全黨的表率。從一定意義上說,法治精神只有武裝了黨員幹部的頭腦,才能真正走進人民的心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黨員幹部對待法律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待法律的態度。黨員幹部嚴格依法辦事,直接體現著法律的尊嚴和權威。黨員幹部帶頭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指引下,增強法治觀念,帶頭尊崇、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法治軌道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健全完善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幹部培訓規劃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必須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中吸收營養,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盧梭曾經說過:「規章都只不過是穹窿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後構成那個穹窿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當法治一旦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必將釋放出巨大的正能量,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保障。

❿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徵文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

熱點內容
安全標准化法律法規清單 發布:2025-01-23 05:55:24 瀏覽:658
公司法修改回購 發布:2025-01-23 05:43:20 瀏覽:271
經濟法產品質量多選題 發布:2025-01-23 05:43:10 瀏覽:170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