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和行道德

和行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4 07:22:41

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說過:「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教師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個世界,幾個民眾,而是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世界,學生都可以以獨特的形象出現在教師面前,可以這樣說:綠葉如雲,尋不見兩個完全一樣的葉片,人海茫茫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學生在成為教師的教育對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所以教育的任務,教師的責任,不是讓學生順其自然、任意發展,而是要根據教育方針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引導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這是教師的重要職責,這就要求教師要使學生知道社會對他們的期待,使每個學生逐步實現期待的條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這樣的目的,途徑和方法很多,一般說來應側重於以下幾點:
一、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要全麵塑造和培養學生就必須全面了解學生。
學生內心世界是極豐富的,也是多變的,對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針對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觀察,教師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從細微的表情中發現學生內心世界,把握學生內心變化不失教育時機,當然,要了解學生僅靠觀察是不夠的,學生更多情況是教師觀察不到的。例如,學生在思想品德發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時,他們對集體給予他們的品德上評價內心十分關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卻對這一評價裝作無所謂,同時,學生在自我意識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為習慣上卻又無原則,所以,我們必須觀察了解學生,坐下和學生談話,開座談會等形式,通過學生行為了解動機,通過表面現象看到學生內心世界,掌握學生積極的思想意識,抑制消極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高尚思想品質。
二、注意社會道德對學生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的作用。
學生在社會中積極熱情、思想活躍、情感豐富,每天接觸大量的道德現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積極方面,但同時由於知識缺乏,社會經驗不足,分辨力較差,有的學生把不道德的行為概以思想解放,新觀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約不良行為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范斥為落後保守反對。所以應對學生進行道德理論灌輸和教育,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價,使學生分清行為的是非,榮辱,美醜,善惡界限,來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道德問題的討論,舉辦道德知識講座和競賽,還可以組織學生就生活中遇到過的典型事件或常見現象進行討論,在生活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做出道德評價榜樣,這是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關鍵,同時通過有計劃組織學生道德實踐活動,比如為學校和社會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學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於言教。
教師要教育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理論上的說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從某種意義上是說:「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應表裡如一,言傳身教,如果教師言行不一,說得漂亮,做得差,這樣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沒有威信的,優秀的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在政治覺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應成為學生的楷模,「身教雖為貴,行知不可分」,這是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親切告誡教師的衷言。在教育活動中,無聲的「身教」往往勝於有聲的「言教」,學生的優秀品德,要靠教師的高尚品德來熏陶,教師的「言傳身教」,「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甚至教師每一個細小行為,文明習慣,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引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的表率作用,好比一絲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四、注重集體教育和個人教育相結合。
在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時,要注意發揮集體的力量,培養集體主義情感,抓正確的集體輿論形成,啟發學生的良心,利用輿論揚善抑惡,對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用於犧牲,樂於奉獻的行為,理直氣壯地支持宣揚,對於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講不道德的行為給予譴責,使學生在集體的力量中終止不道德行為,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並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導和反復強化,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行為方式知識,使他們明白哪些行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為方式的指導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學生能夠在不斷地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選擇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並經常自覺地反復練習和實踐,逐步形成道德習慣。
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
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質,必須從嚴要求,嚴格執行紀律。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守則和學校有關的規章制度逐項分解,從學生實際出發,提出具體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評比標准。紀律一經確定,必須堅決執行,做到有章可循,違章必究。使違紀違法行為得到應有批評和處罰,就同良好行為習慣得到表揚和鼓勵一樣。都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的自覺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領域,學生也不例外,隨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范圍越來越廣闊,人與人交往越多,他們必須認識這樣交往。正確處理交往間各種矛盾,但當前大學生並非都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培養大學生樹立高尚品德,使他們在處理相互利益,處理個人和集體利益關系時,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恰當的行為方式,自覺用社會道德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為社會造就人才的必經途徑。

Ⅱ 品行與品德的區別

品德、品質、品行的區別為:意思不同、側重點不同、出處不同。
一、意思不同
1、品德:品質道德。
2、品質:人的行為、作風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3、品行:有關道德的品質和行為。
二、側重點不同
1、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
2、品質:指人的素質和物品的質量,人的素質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狀況和知識、文化、道德素養,物品的質量指物品滿足用戶需要的標准。
3、品行:指人的行為品德。
三、出處不同
1、品德: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2、品質: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測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質。」
白話譯文:很多人中材,仰而可預測的,以度君子,不一定就得到君子的品行。
3、品行:清·周亮工 《書影》卷三:「 遐 ( 張遐 )之品行,照耀於一代。」
白話譯文:張霞的行為很有道德,為下一代做了榜樣。

Ⅲ 如何區分道德行為與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內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容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Ⅳ 知和行,有什麼關系什麼叫知行合一啊

知和行的關系如下: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Ⅳ 說行 無言和行為( ) 有關道德的行為( ) 犯罪的行為( ) 極端野蠻.殘忍的行為( )

無言的行為是 (
道德的行為是 德行

犯罪行為 罪行

極端野蠻殘忍 獸行 暴行

Ⅵ 道德行為通俗是什麼請各位大佬幫忙舉例一下道德行為是啥(教材說是和「他人利益」有聯系的才是道德行

摘要 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Ⅶ 品德與品格的區別

品德、品質、品行的區別為:意思不同、側重點不同、出處不同。

一、意思不同回

1、品德:品質道答德。

2、品質:人的行為、作風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

3、品行:有關道德的品質和行為。

二、側重點不同

1、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

2、品質:指人的素質和物品的質量,人的素質指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狀況和知識、文化、道德素養,物品的質量指物品滿足用戶需要的標准。

3、品行:指人的行為品德。

三、出處不同

1、品德:葉聖陶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面,知識方面,還是娛樂方面。」

2、品質: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測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質。」

白話譯文:很多人中材,仰而可預測的,以度君子,不一定就得到君子的品行。

3、品行:清·周亮工 《書影》卷三:「 遐 ( 張遐 )之品行,照耀於一代。」

白話譯文:張霞的行為很有道德,為下一代做了榜樣。

Ⅷ 行政作風與行政道德的關系怎樣

行政作風與行政道德有著密切聯系。
行政作風是行政道德的構成要內素和行政道德容的外在顯現,是行政人員對待行政義務、行政良心和行政榮譽的態度,也是行政義務、行政良心和行政榮譽在行政行為的中表現,是行政人員見之於行動的行政道德,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現在行政人員與其服務對象即人民群眾的關系方面。
行政人員的行政作風反映了行政道德的狀況,是行政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行政法與行政道德的關系

一方面,行政法治是以行政道德為內在基礎、准則和原動力的,行政道德是行政法治的精神內源泉,行政法治容的理論基礎「法律優位」和「法律保留」原則,就是跟治癒行政道德「正義」、「越權無效」的理念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行政法治又是行政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行政道德在現代民主制國家實現其價值的主要方式。一個國家行政道德水平的高低,突出體現在這個國家行政法治的實現程度上。因此,對於一個追求民主、法治的國家來說,提升行政機關、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素質與依法行政、實現政府法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二者緊密聯系,又相輔相成。

Ⅹ 簡述道德與行政道德

行政道德是道德的子集。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