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
A. 道德經第一章解釋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實的道,可以說出的名號就不是原本真實的名號。天地形成之時是沒有名號的,有了名號就有了萬物的名稱。所以無欲無求來觀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來觀察道的表現。這兩者同出於混沌卻有不同名號,但都可以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獲得道之玄奧的途徑了。
B. 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一章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說,又不應常說,因為道不同可見的實物有模有樣,它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說不清道不名說就不方便,多說是自找麻煩,因為說不明白多說無益,因為說不明白多說是在添雲里霧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東繞西繞的亂撲騰,只能是狗咬風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說對他人無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內容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於勤勞節約孝敬父母那樣意義明顯,道雖大雖重要因意義不大明白就實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無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狀處,這不可名狀的道是萬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虛無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萬物之母〕可以說明白的道是生萬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極是生陰陽的。
〔故常無欲觀其妙〕最初的道是玄著的,它象人無欲無求時的樣子,人無欲無求時就可洞見些最初的道沒樣子沒起色不見意只是渾濁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個奇妙樣。
〔常有欲以觀其竅〕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動向所為,對此人也可以帶著自己的慾望去理解這個道,這道是渾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麼說不明就能印證什麼,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訣竅,今時有全息理論,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麼在信息層面上就有什麼,人想什麼就有什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最初的道和生萬物的道是一個道,它們同出一處,在先後上可分其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稱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個道,這是道的玄妙之處,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來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對立的又統一,眾妙之門是說這既對立又統一的現象在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天啟之語,人的天性來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鳥和鳴,它象河中的成陣的魚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歸類並分了大小產生秩序,人情思舒暢時就有宇宙大律傳導,也有天地之意授與。
C. 關於道德經第一章
支持三樓的斷句。
樓主先讀完《道德經》,這本經書各種解釋都很有歧義。因為作者老子說的非常少,也沒多做解釋。
天地伊始,萬物是沒有名字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了它們的名字,這是無名,天地之始的解釋。它對應的是名可名,非常名。這些人給予萬物可稱說出來的名字只是暫時的,短暫的,非永恆的。
有了名字,才有了認識萬物的根本。這是有名,萬物之母的解釋。人要認識萬物,所以加以稱說。
在《道德經》四十章說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來源於有物質狀態,那麼有物質狀態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虛無。
宇宙起源學說證實早期宇宙是個很小的坍縮的能量體。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我們可以得出物質來源於早期的能量。應了這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但是無從何而來呢。從道中運化而出。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有實有的萬物,必然有虛無。虛無和實有就是相輔相成矛盾統一體的兩級。他們是對立的。沒有無就沒有有。
D. 《道德經》第一章
易說陰陽,道講有無;陰陽以乾坤作象,有無以玄妙為喻;道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始於忽微,在乾則為潛龍,在坤則為履霜,從小而大,從微至顯,由弱漸強;道始於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道中有是象(萬物)之始,在易中象是卦之始;道講無為萬物之母,是說無能生萬有,不是空無一物,是不見不聞不知之屬;易講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雖分而為兩,實質則二元歸一,互相轉化,互為有無;在道常有,則萬物靜觀皆自得,雜而不亂,界限分明;在易作卦,則應物無窮而吉凶立判,天理昭彰;在道常無,妙在能生萬有,如轉環之無窮無盡,生滅原為一體;在易,無心時如蛟龍在淵,深沉難測,吉凶不存,及心有所動,雖飛龍之在天,亦難免亢龍之有悔,然消極必復,亦可看做終始之無窮;道雖以有無而立義,但只是表玄義之假名,為眾妙之門,生滅有無同時可見,但還要以理為旨歸,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易雖以陰陽而成卦,也無非是吉凶悔吝成敗之表徵,示人以正路,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難可具說,應以大道視之,不應看做尋常占卜之小用。
見笑了。拉拉雜雜,且做引玉之磚;不吝微淺,權充螢光之數。
E. 道德經第一章怎麼理解
第一張的話,一般都是講的是那個水就是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是講那種就是比較謙虛。
F.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⑦。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⑧。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註解】 ① 道:名詞,指現象界的道(方法、術),如治國之道,處世之道,養生之道等。 ② 道:動詞,說明、敘述、論述之意。 ③ 道:名詞,指創生天地(宇宙)的母體,恆常的道。 ④ 名:名詞,指現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 名:動詞,命名、稱呼之意。 ⑥ 名:名詞,指恆常的道。 ⑦ 徼:邊界、終結、結果。 ⑧ 玄:幽味深遠的意思。 ⑨ 門:產育之門。 【譯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是天地創始的根源;天地產生以後就是「有」,就由天地產生萬物並滋養萬物。
所以經常從無目的、無拘束、無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無名無形的微妙;經常從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有名有形之處的真實。 無名無形、有名有形都來源於「道」,是「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的同一真理,這兩種變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處還隱藏著更深層的玄妙,是產生現象世界森羅萬象的物、事、象的產育之門。
G. 道德經第一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H. 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天地)之始也;『有』內.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容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I. 道德經第一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網路知識裏這個問題被回答很多遍,但是請不要貼不符合以下三點要求的給我:
1. 老子寫道德經分章清楚,不是隨手筆記。單獨章節從頭到尾必須意思連貫,不可望文生義,前後不搭,沒有宗旨。
2. 裡面很多玄,但是老子一定有其想要表達的含意,請翻譯者不要玄來玄去,賣弄玄虛。
3. 可以引用其他古人註解,但是請白話翻譯,謝謝。
懸賞很高,但求勇夫!問題補充:
這個說法我看過,但是我認為其對於「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解釋不但賣弄玄虛,而且無法按字句去解釋老子的原意,只能望文生義。甚者自己畫蛇添足,加上老子沒說過的話來自圓其說,說得難聽點是「胡說八道」!許多人連老子第一章都沒看懂也敢去翻譯全書,還賣錢教課,誤人子弟,當心拔舌地獄啊!
回包頭豫綏閑人:感謝前輩指教。不過玄的解釋還如果要解釋成元或老根,則「玄之又玄」就翻譯成元之又元,老根的老根,欠缺通順,必須自己畫蛇添足加很多字解釋。老子洋洋灑灑刻了五千字,沒有必要在第一章就故弄玄虛,之後的80章卻完全不解釋元與老根,甚至從一到十的有無之玄吧?
小天狼星: 翻譯時,老子怎麼說請你怎麼翻,沒說的請不要用刮弧加上自己的話,這樣我看不懂,謝謝了。
J. 道德經第一段翻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一個道,此道是指統治之道。
第二個道,是言說之意。
高明的統治之道是不可言說的,或者說不可輕易說出來的。
第一個名,是指刑名之名。先秦之刑名二字是指形與名,形者,行動言止,名者,名位地位。刑名者,是討論一個人的行為與地位的關系的,是否互相適合。這個東西在孔子那裡叫正名。故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名者,是古代禮制下所規定的。故孔子又曰:「克己復禮」。此乃正名之說的本意。故而有「非禮毋視,非禮毋聽,非禮毋動,非禮毋言」。
第二個名,是指指示、命名或者乾脆就是說明。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是說,真正的名位是不可指明的名位。這是最高明的統治者的名位。例如慈禧太後的垂簾聽政,就算是不可名之名。還有乾隆當太上皇,也算是不處其位,而行其實。故《史記·高帝列傳》有張良之「不可處虛名而招實禍」之議。其意皆在要求真正的統治權柄。
天地萬物都是指統治之下的國家。無名之君才是國家的真正的開端和首腦,而有名之君僅是次一級的(母為陰弱之象,位列於次)主宰。
有欲,無欲。欲者,權力欲。得權柄者皆有大欲存焉。然一味縱欲者,會迷失其間,不得要領。所以要剋制慾望,以便用一種客觀的心態來處理權力事務,從而觀其要妙精妙。有欲者,則是用於行動。故而觀其徼。《說文》:徼,求也。段注指其為尋求。所以有慾望的時候是用來追求的。
此兩者,指有欲與無欲,有名與無名,合而為一,為統治之妙道,所以稱作玄,是極高明之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