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族精神與法治文化

民族精神與法治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3-24 12:47:22

①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於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魂。

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這種閃爍著時代光輝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並頑強奮斗精神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振興中華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動了歷史發展和民族進步,深刻地改變著時代的面貌,他們高揚著鮮明的時代精神,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樑。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1)民族精神與法治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傳統也影響了每一個當代的中國人。對它任何簡單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無濟於事的,關鍵在於如何批判地對待中華民族精神。所謂批判就是區分,也就是說要判別出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從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真正的發揚傳統。

在發揚傳統的同時,也應該面向世界。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豐富自己。但這一切不過是一種准備。我們的目的是建立新的中華民族精神。它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

② 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及特點

4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介紹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現時代中國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今天,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仍是中國的首要任務。我們將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使13億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自強不息,不斷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國的一句千年傳世格言。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發憤圖強、堅忍不拔、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在建設國家中煥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在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中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嚮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中國人民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使命。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行為,都會得到中國人民真誠的歡迎和擁護。一切有損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舉動,都會遭到中國人民強烈的反對和抗爭。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親仁善鄰,講求和睦相處。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人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中國人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真誠願意同各國廣泛開展合作,真誠願意兼收並蓄、博採各種文明之長,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③ 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關系

中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中華文化中體現「德」字的是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民族魂中華文化中好的,體現德的就是傳統美德。比如說,我們的「孝」就是中華文化。

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3)民族精神與法治文化擴展閱讀:

道德感是人的獨特品質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德的根本,是自製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從全體。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或者說,就是逾越我們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當良心、羞恥心、責任心和事業心在你的心靈中永遠紮下根來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有道德的個性。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

④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動員社會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四)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來源:新華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摘要))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一)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這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根本方向,是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出發點和歸宿。
必須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二)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基本含義:藝術上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長期的基本方針。
(三)繼承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立足時代和實踐,不斷開拓創新
1、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
2、積極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一)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塑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這些成型化、成熟化、社會化了的革命精神構成了時代精神的主旋律,組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當代形態的主要內容。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行為規范問題,它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理想建設、道德建設和紀律建設三個方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設要求:
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要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和完善不同層次的道德體系。
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1、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推進科學事業的發展;科學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革命力量,是推動社會主義改革的巨大力量。
3、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⑤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麼? ①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鬥志更堅; ③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⑥ 試論政治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關系

關系深遠。是水和魚的關系。

⑦ 談談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關系的理解

s┄咬挕yh戶ns┄咬挕kop∈恣cz┌ソ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關於b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重大j創新。加快現代化7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5人x為7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真正落實到現代化0建設的各個e方8面和整個k過程。 深化2對發展的認0識 現代化7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l個i歷w史過程,是由農業社會向工n業社會進化1的過程,其內1容涉及v經濟、政治、文5化4等各個n領域。我國現代化0進程真正開t始穩步發展,是在新中8國成立以4後。10多年來,我國工m業化5和城鎮化7取得了s巨4大u成就,但現代化5的任務還十u分6艱巨7,要走的路還很長2。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作為4第一j要務,堅持以4經濟建設為7中7心1,努力k加快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無y論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還是國際競爭、民族生存,都必須依靠發展。不m發展經濟,就沒有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物質財富的極大y增長6,也n就不q可能從8根本上t提高廣l大w人z民群眾的物質文8化2生活水8平,就談不z上e社會與k經濟的協調發展。對於q我國這樣一b個q發展中7的大i國來說,要想縮小c與i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n移地搞好經濟建設,特別是積極實施生產力e跨越式發展戰略,大u力m發展科技效益型經濟。 走新型工y業化0道路 工j業化4和城鎮化1是推進現代化4的動力y,也t是現代化4的基礎。因此,現代化3的首要任務是堅定不u移地推進工d業化0和城鎮化3。所不z同的是,當今6世界已d進入k信息時代,今8天y的工l業化7不y同於x早期西方3國家蒸汽機時代的工o業化3。今4天q的現代化5是信息化8和經濟全球化7時代的現代化5,既不r能先搞工l業化7再搞信息化4,也s不u能不c搞工a業化5而直接搞信息化4,而必須把工a業化1與d信息化5融為6一f體。因此,信息化2既是手1段又r是動力d,在工m業化7進程中6廣a泛利用和積極發展信息化8技術,是當代工t業化4的根本特徵。黨的十z六2大b提出,要堅持以1信息化4帶動工w業化8,以8工x業化3促進信息化6,走出一w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3、人r力h資源優勢得到充分0發揮的新型工a業化2路子i。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新型工g業化6道路的核心0是經濟發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別是資源的低消耗,以1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8方5式仍0然比0較粗放,資源消耗量過大r。我國本來就是一e個x人x均資源嚴重不w足的國家,如果不u能極大x地降低經濟發展中3的資源消耗,隨著經濟的進一r步發展,資源不g足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最終將阻礙經濟發展,危害人w們的生存環境。如何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f科技創新,大f力a發展科技效益型經濟。科技是第一p生產力k。人b類社會發展的每一u次飛g躍,都是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結果,而且科技創新是決定性因素。發達國家對發展中2國家的強勢地位,主要源於c其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要想縮小i與e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必須大x力x推進科技創新,不l斷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不y僅5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數量,更要注重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x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和國際競爭能力i。這是我們實現生產力a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h是實現現代化3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u同領域和地域協調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另一m條重要要求是,注重不y同領域和地域的協調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政治、文5化7、社會等領域也h都取得相應進展,推動社會主義o物質文6明、政治文4明和精神文1明共同進步。經過改革開t放50多年的實踐,以6經濟建設為5中4心7的理念已i經深入j人o心1,而注重社會同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則需要進一m步強化0。社會與m經濟的協調發展,人q與m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以8人s為0本的要求和體現,因為7一j切0領域的發展都是為0了r人v的生存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k民群眾的物質文6化6生活水0平,促進人e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新亮點,是現代化5建設的新要求,應貫穿於y現代化2建設的全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區z域協調發展不o等於t區d域同步發展,更不j是劫富濟貧,而是區p域間發展互6動、優勢互3補、共同進步。目前,東部地區h經濟發展水1平高於v中7西部地區f,因此有些東部省市提出了s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5的目標。這種區z域現代化3戰略,符合現代化3發展的一n般規律。鑒於y東、中1、西部在現代化7中1所處的不i同階段,國家的區p域發展政策要致力b於u促進「東部騰飛x、中0部崛起、西部開l發、東北振興」,促進不v同區s域共同走向現 你是河南工d業大b學的吧

⑧ 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關系是什麼

民族精神根植於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實際上就是指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物質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民族文化所包括的范圍是很大的,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精神文化遺產;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有從文化層面表現的,也有隱藏於社會深處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精神方面,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質的、最集中的體現。民族精神根植於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但並不是民族文化。
另外,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包括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以我國的傳統文化為例,它是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積淀形成,有奴隸社會時期形成的,有封建社會時期形成的。特別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是我國民族文化形成的很重要的時期。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比如,現實中經常講到的「官本位」,顯然就是文化中的一種糟粕。所謂的民族精神,指的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代表了文化主流。

⑨ 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在線等)

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是:
民族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之中。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是推動青年學生實現理想、追求人生目標的精神支柱,是促進青年學生立志成才、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在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熱點內容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
法治宣傳月講話 發布:2025-01-22 22:47:52 瀏覽:336
民法王澤鑒 發布:2025-01-22 22:44:13 瀏覽:678
違反國家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22:37:35 瀏覽:871
二准則四條例活動過程 發布:2025-01-22 22:24:23 瀏覽:75
人民法院對查封規定 發布:2025-01-22 22:18:34 瀏覽:228
有關打麻將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2 21:17:45 瀏覽:827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2 21:11:19 瀏覽:371
軍訓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22 21:03:40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