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好處
A.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的六個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另外,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製度化、法治化的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法治的好處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
第一,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第二,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B. 法治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法治社會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是公平的環境,不過實施起來必須要有龐大的監督和問責體系才能達到,大家都是監督體系的一員,希望大家拿起自己的權利,為公平而努力。
C. 公平正義有怎樣的法治意義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理念要重點把握四點:合法合理,平等對待,及時高效,程序公正。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
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
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
效率是社會發展必需的,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
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秩序也就沒有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的一部分,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主流價值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不是埋身於具體事務,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管理國家的本質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公平正義。
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的實現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實質核心,沒有了公平正義,也就談不上我國的國家性質了。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類的社會一定要公正,沒有了公正,不僅秩序破壞,這也是最大的惡。
公平正義是法治國家的本質需求。一個民族的精神價值的嚮往與追求往往體現在公正的實現。如果沒有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穩定。一個既無效率,又不穩定的社會,定然是一個不依法治國的社會。
公平正義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從未有過的奇跡,這是屬於我國全體人民的,不過這當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機,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矛盾已經影響了我國繼續經濟發展的趨勢,那麼實施法治不僅有利於在法律的界限內解決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於無形之中。
從宏觀意義上說,法治是實現公平正義的主要載體,也是社會規范中最要重要的機制。因此,實現公平正義對於我國法治保障的作用不僅涉及理論,而且對於我國實踐也有著很大的作用。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
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
D. 以法治軍的好處是什麼
漢末以來,豪強大族仗勢不法,嚴重影響軍隊建設。要在競爭中崛起,建設有戰鬥力的軍隊,非有管用的思想武器不可。亂世建軍,傳統的經學不再管用,軍事思想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法家。法家講富國強兵,以法治軍,可以有效地使軍隊強大起來。漢末的戰亂形勢不允許發展生產以富國強兵,因此時人重點借用並發展了法家以法治軍的思想。
三國人認為,以法治軍的目的,是建立「有制之兵」(《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引諸葛亮語)。傳統上一向重視將領的作用,三國人發現制度的作用比將領更重要。蜀國長水校尉廖立就批評關羽「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三國志》卷40《廖立傳》)諸葛亮從理論上研究「將」與「制」的關系,指出「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卷上),認為軍隊的軍令制度和作風紀律的養成,是比將領的個人才能更重要、更帶根本性的因素。建立「有制之兵」,就要形成一套法令體系。從殘存的曹操、諸葛亮軍令看.內容涉及戰斗與管理,范圍廣泛,諸如步戰、騎戰、船戰、陣法、行軍、移營、通信指揮、後勤、祭祀、刑罰等,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頒布軍令的目的,曹操認為在於「設而不犯」(《孫子略解·行軍篇》),孫權認為在於「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三國志》卷47《吳主傳》)
三國人認為,落實法令規章,必須「訓章明法」(《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就是教訓部隊,讓大家明白法令規章。諸葛亮把街亭之敗的原因歸結為不能訓章明法,可見其分量之重。
落實法令規章,更重要的是堅持賞罰。曹操最看重賞賜。漢末亂世,君臣上下缺乏必要的信任,御軍極難。曹操要求將士送家人在他身邊留作人質。但扣留人質只能保證基本不叛變不逃亡,因此曹操強調以賞賜調動將士積極性。他說他羨慕名將趙奢、竇嬰「受賜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濟成大功,永世流聲」(《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他深刻認識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孫子略解·作戰篇》),凡「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他認為治理亂世與治理和平時期之軍,賞賜規律不同。「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為了「立功興國」,「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認為那些反對把郡國之任賞給有功能軍吏的言論,不過是以管窺虎的陋見。在賞賜時,諸葛亮則強調無微不賞和賞不遺遠。
但只用賞也不行。曹操比喻說,那樣部隊就像寵壞了的孩子,一點也不怕你,必須恩威並用,賞罰並舉。他以為,罰要掌握時機。他出征在外時,曾經由於部下自疑而發生叛變,幾乎使他丟了兗州根據地。總結教訓,他認為,在天下土崩瓦解之時,上下相疑之秋,即使以信任對待部屬,他們還會害怕,如果嚴格執法,則更會人人自危。從安定人心、穩定大局出發,這時只能賞功,不能罰罪,直到人心歸順,例如官渡之戰勝利後,袁曹之爭大局已定,曹操才強調,只賞功而不罰罪不符合國典。從今以後要改一改了。他下令說,眾將出征,戰敗的應該抵罪,失利的應該免去官爵。三國人還強調,治國該寬該嚴主要看形勢。如諸葛亮指出,益州牧劉璋治蜀,威刑不肅,失之於寬。劉備人蜀後,應糾之以猛。罰要有側重點,對上層重在罰得堅決,對下層重在罰得慎重。曹操、諸葛亮執法時,都主張遵循「春秋責帥」(《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原則,堅持不應該把主帥排除在法規之外。諸葛亮在街亭戰敗後引咎自貿,自貶三等。曹操行軍中馬踏麥苗,違犯了自己制定的「士卒無敗麥,犯者死」的禁令,認為不應該罰不加於尊,如果「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曹瞞傳》)於是割發代首。死刑雖然免去,割發那時也是嚴重的刑罰。諸葛亮對大臣和親信,也主張嚴格執法。對於掩蓋失職、破壞北伐的軍務大臣李嚴和街事失利但與自己思若父子的將領馬謖,諸葛亮都主張執行紀律,強調「不可苞含(包涵),以危大業」(《三國志》卷40《李嚴傳》注引亮公文上尚書),「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三國志》卷39《馬謖傳》注引《襄陽記》)。但對於普通沒有權勢的軍人執法,他們卻主張謹慎為之。曹操主張軍中司法人員應選素質高的,因為「夫刑,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國志)卷1《武帝紀》)諸葛亮在伐魏前線,軍中罰杖20以上,都親自審批,都是擔心出現冤情和濫刑,關心保護無辜。曹操、諸葛亮還主張賞罰公平。曹操說自己「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願有所私」(《太平御覽》卷429)。諸葛亮說:「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由於曹操、諸葛亮親自提倡,天下以法治軍蔚然成風,一直到江東,無不如此。東吳治軍,主張斷斬示威,就是果斷誅殺違犯軍紀者,建立法令的權威。呂蒙征荊州,麾下士取民家一笠,覆蓋官愷。官鋁雖然是公物,呂蒙還認為違犯不得擾民的軍令,不可由於同鄉而廢法,於是垂涕斬之。呂蒙量刑顯然過重,但意在立威,結果軍中震慄,道不拾遺。
孫權刑法雖然極其嚴峻,但那是對普通軍人的,對代表大族利益的眾大將則「愛人多容」(《三國志》卷引《孫皎傳》)。將領潘漳殺軍中富有的吏兵,劫其財物;呂范、賀齊、潘璋服飾僭擬王者,對這類違法行為,孫權都赦免不問,不再講法治。
以法治軍思潮有力地推動了軍隊建設。但東吳刑法過嚴,所以也受到時人的批評。如江東大族代表陸遜就反對孫權嚴刑峻法,建議多施恩惠,認為「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也。」(《三國志》卷58《陸遜傳》)大族反對嚴刑,有的是因自己的利益受到觸犯,有的則是為了尊儒。例如陸遜,他重視禮治,反對魏國劉廙的先刑後禮論,認為「禮之長於刑久矣,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皆非也。」同時,三國鼎立以後,社會相對過去安定一些。如果說,過去「治亂尚權謀」的話,那麼這時更多地應該強調「治平尚德行」(《三國志》卷6《劉表傳》注引《戰略》)了。因此在三國鼎立中期,由於大族的反對和形勢趨於安定,以法治軍思想漸漸失去勢頭。魏明帝時,楊烈將軍王昶攻擊國典,要求大改現有法制,而效法先王之風。到了晉初,當權的士族打著糾偏的旗號,抑止了以法治軍思潮。賈充一再阻止滅吳。晉武帝卻令他總統滅吳大軍。孫皓投降,賈充不知,以為吳不可滅,上表請班師,該表與告捷書同時到達,武帝不罪賈充。王洛攻人石頭城滅吳,卻受到詔書的誣罔責備,說他和阻撓他成功的上級王渾爭功,武帝不辨是非,使立大功者蒙冤,以法治軍精神盪然無存。晉滅吳作戰上勝利了,治軍上卻是失敗的。
E. 法治的好處
法制可以擴展管理的范圍和減少管理難度,社會有更好的穩定性,制度上也不容易腐敗。
F. 簡答依法治國的含義及意義
依法治國的含義:
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而依法治國的意義有以下六點: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6)法治的好處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G. 依法治國的好處
體檢表反使我病入膏肓!
干嗎要交什麼體檢表?
我每日三省自身,體格健壯,天天版向上。
難道權非得脫精光露私隱,
才肯定身體健康?
慣於穿僕役的制服,
享受貴族的地位、生活和榮耀。
慣於套上漂亮的手套,
干小偷的勾當。
慣於戴教士的帽子,
與美女共度春宵。
怎麼能說是病入膏肓?
我每日三省自身,體格健壯,天天向上。
醫生啊,倒是你的體檢表令我病入膏肓!
H. 法制給我們帶的好處
1、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2、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3、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4、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5、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6、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