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律道德律

法律道德律

發布時間: 2022-03-24 18:34:56

道德是法律的什麼,法律是道德的什麼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高標准。

法與道德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

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

一般說來,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為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1)法律道德律擴展閱讀

法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法通常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習慣表現出來,成為國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

2、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會引起相應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們的信念、社會輿論以及習慣力量來維持。不道德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強制,但同國家強制有重大區別。

3、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始終具有階級性。道德則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不具有階級性;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才具有階級性。

4、只有統治階級的意志才能成為法,因而一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而道德則不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對立的,而居於支配地位的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

❷ 道德和法律

一、道德是關於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善惡、美醜、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觀念、規范、原則和標準的總和。二、法與道德的區別 1.生成方式上的建構性與非建構性。法在生成上往往與有組織的國家活動相關,由權威主體經程序主動制定認可,具有形式上的建構性。盡管從進化理性主義上說,法在根本上也是長成的,是累積方式進化來的,非人類智慧預先設計的產物,但在形式上卻不能不承認法的建構性。道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自然演進生成,不是自覺制定和程序選擇的產物,自發而非建構是其本質屬性。 2.行為標准上的確定性與模糊性。法有特定的表現形式或淵源,有肯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因而具體確切,可操作性強;同時,其被任意解釋和濫用的餘地小,易排斥恣意擅斷。當然法的確定性也是相對的。道德無特定、具體的表現形式,往往體現在一定的學說、輿論、傳統和典型行為及後果中,其對行為的要求籠統、原則,標准模糊,只具一般傾向性,理解和評價易生歧義。當然道德的這種特徵,也是一種優長,可使道德在發展中有相當大的彈性和空間。 3.存在形態上的一元性與多元性。法在特定國家的體系結構基本是一元的,法律上的決策一致是其本性和要求,而這種決策上的一致是通過程序上的正統性達致的。法的一元化存在形態,也使它具有統一性和普適性。由於信念和良心是道德的存在方式,因而道德在本質上是自由、多元、多層次的。 與此相關的是法律評價的共通性與道德評價的個體化。法的評價是以法的專門化、職業化為背景的,建立在法律概念、規則、原則的相對確定性之上,也建立在對法律概念、知識、職業倫理的共識之上,因而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而道德評價是一種個體化的、非法定性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建立在道德標準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 4.調整方式上的外在側重與內在關注。法一般只規范和關注外在行為,一般不離開行為過問動機,其所有縝密的設置都主要針對外在行為。道德首先和主要關注內在動機,不僅側重通過內在信念影響外在行為,且評價和譴責主要針對動機,這是道德作為內省自律控制方式的理由,因此成為促進人類自身提升和進步的深刻力量。 5.運作機制上的程序性與非程序性。這種比較最富有意義。法是程序性的,程序是法的核心。法的實體內容通過程序選擇和決定,其生成和實現也與程序相關。程序的本質是交涉性,法以權利、義務為實質內容,所調整的關系往往具有交涉性,因而就特別需要程序提供交涉方式和途徑,提供製度性協商和對話機制,以使選擇和決定能被交涉中的各方認同和接受。道德的重心在於義務或責任。在道德上,「權利不應成為履行道德義務的誘因」,[1]義務不對應權利,也不以權利為前提,因而,不存在以交涉為本質的程序;再者,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也使道德與程序無關。 6.強制方式上的外在強制與內在約束。法與有組織的國家強制相關,通過程序進行,針對外在行為,表現為一定的物質結果。專門機構、暴力後盾、程序設置、行為針對性和物質結果構成法的外在強制標志。道德在本質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強制是內在的,主要憑靠內在良知認同或責難,即便是輿論壓力和譴責也只能在主體對譴責所依據的道德准則認同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7.解決方式上的可訴性與不可訴性。可訴性是法區別於一切行為規則的顯著特徵,這意味著對與法相關的行為的個別處理是可能和可操作的,且是有預設的實體標准和程序規則作為依據的,故可實現對相類行為和情形的非差別對待,保證處理和決定的一致性和平等性。此外,法的可訴性還意味著爭端和糾紛解決的終局性和最高權威性。道德不具有可訴性,主要表現為無形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且輿論的評價或譴責往往是多元的。三、當法和道德發生沖突時,我感到應當遵循法律的規定,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突破這個「道德」的底線,社會秩序將盪然無存。

❸ 關於法律道德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一切行為都要按照法律進行規范,一切行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手段,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制性。它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了後有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它對人的行為和行動的規范,是通過限制人的某些具體行為,來達到目的。
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規范人的行為,只要人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法律,沒有違反法律的某些條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們平常所說的,我沒有違法,你對我如何辦。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從法治的角度來講,人們如果都不違法了,都能夠按照法律的規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為也就規范了。如果從市場經濟來說,也就運行有序了。
而道德是通過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道理、准則來激發人的內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覺接受社會公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品德操守,達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能力、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整體素質的目的.
所以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僅僅能夠做到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操守的人,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公德的人,一個具有較高品行的人,一個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強,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畢竟法律是對哪些沒有道德、沒有職業操守、沒有社會公德並且其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接受程度的行為的懲罰。

❹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道德和法律都很重要,道德是底線,法律是紅線。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德的涵蓋面大於法律。法律比較生硬滯後,道德更加貼近現實。道德是對法律的補充。在何為罪,何為非罪,何為公正,何為不義這個最為重要的問題上,法律必須藉助道德判斷。

就算是法律處處標榜的公正一詞,歸根結底也是一個道德規范,其內容也不可能由理性推理獲知,而只能是社會基本道德律的體現。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❺ 法律 道德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的要求低於道德,連法律都不遵守,那就更別說道德了。

❻ 法律和道德

沒領結婚證,那在法律上就不具有婚姻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要是想分開,可以分開,不必訴訟,或者去領離婚證什麼的。
財產分割可以一人一半,只要當事人達成一致一件就可以。如果有孩子,那麼最好商定撫養權和撫養費用。關於房產,就要看房產證上是誰的名字了,名字是誰就是誰的,一般要給對方相應的補償。不過因為您這個婚姻關系不成立,所以這個房子的問題,還要你們當事人自己解決。
最好能不分開就不要隨便分開。

❼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一、產生方式不同

法律是自覺的、有形的。道德根據人的自然生活而逐漸產生,依賴教育培養而積累長成。

道德是自發的,有時是無形的,一般不通過專門的公共機關和人員來制定,也不一定要通過專門的組織和制度來實現。

二、表現形式不同

法律作為一種規范形式,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和解釋的,具有普遍性、規范性、確定性、一般性的特點,通常是以成文方式表現出來,它的存在形式主要為法典、單行法規、判例、條例、條約等規范性文件。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認可、解釋是擁有法律創制權的專門機關依照一定的法律許可權,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而進行的,其他個人、團體、組織無權進行法律的創制。

道德則不同,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意識、信念和心理之中,通過人們的言論、行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等形式而表現出來。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約定俗成,無須經過某個專門的國家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它的運作、功能的發揮也不必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某個行政命令而實現。

三、實現方式不同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都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和強制性。

法律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具有國家的強制性,它往往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堅強後盾,依靠強制手段來加以推行和實施,法律主要是一種外在強制力。

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界定十分模糊,它的實施、實現也不是依靠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社會評價的力量,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內在修養、傳統、風俗習慣和社會教育的力量來維持,訴諸人的心理,通過人們的內在的自覺而進行的,道德是一種內在強制力。

四、調整范圍不完全相同

法律所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人的行為,與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息息相關的人的行為和社會關系。

道德所調整的范圍遠比法律廣泛得多,它幾乎涉及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往中的一切領域、一切活動、一切人際關系,涉及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動機。法律所調整的絕大部分對象,同樣也可以用道德來調整,而道德所調整的對象不一定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五、評價的尺度不同

法律評價人的行為的標准和尺度是合法與不合法,有效與無效。只要人的行為符合法律、法律規范的規定,就是有效的和合法的。

道德評價人的行為的尺度和標准主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是一定社會、一定人群集合體的善惡觀、公正觀、是非觀、榮辱觀、美醜觀。人們的行為只要符合一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價值,就是正當的和合理的。因此,法律的標准與道德的標准具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標准遠比道德標准明確和規范。

六、權利義務的特點不同

道德和法律都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都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配置而實現社會調控的。但法律主要是以權利為本位,道德主要是以義務為主體。

法律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定的,是以法律為根據和基礎的,是法律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一種實在形態,具有確定性、可預測性的特徵。

道德的權利和義務具有應然性,是一種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中主要體現為觀念形態、理想形態的。

拓展資料: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聯系

❽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熱點內容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
法治宣傳月講話 發布:2025-01-22 22:47:52 瀏覽:336
民法王澤鑒 發布:2025-01-22 22:44:13 瀏覽:678
違反國家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22:37:35 瀏覽:871
二准則四條例活動過程 發布:2025-01-22 22:24:23 瀏覽:75
人民法院對查封規定 發布:2025-01-22 22:18:34 瀏覽:228
有關打麻將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2 21:17:45 瀏覽:827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2 21:11:19 瀏覽:371
軍訓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22 21:03:40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