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書
㈠ 《道德經》與《老子》這兩本書是一樣的嗎
是同一本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1)老子的道德經書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㈡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專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屬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這部神奇寶典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㈢ 《老子》跟《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是同一本書 。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
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系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老子》一書,字數雖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之豐富,恐怕沒有幾本書能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說明,都只能是掛一漏萬。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對它百讀不厭。
(3)老子的道德經書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1、著書出關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2、死後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於公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公元666年(唐高宗乾封元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公元1013年(宋真宗祥符六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㈣ 「道德經」是本什麼書呢
《道德經》是一部什麼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知道老子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書。
又比如,如果統治者帶著去追求財富,那麼由於社會資源是有限的,那些能得到財富的社會成員形成為社會中富裕的階層,而那些無法獲得財富的社會成員便自然而然的成為該社會的貧窮的階層了。所以,由於統治者追求財富便使得社會分化成貧富兩個極端了。有了分化便有了對立,這些被人為分化了的兩組社會勢力,並不能夠長久地保持和諧相處,它們之間更多的是矛盾和斗爭,而且這個矛盾和斗爭往往就是導致社會組織解體的原因。所以,只要社會中有權力,有財富,有有權者與無權者的對立、有貧窮與富有的分化,那麼這個社會組織便總要有自我解體的那一天,社會便不可能長久保持太平清靜了。那麼相反的結論,人類只有消滅權力和財富這樣的事物才能使社會進入大同的結論便自然成立了。
㈤ 《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個朝代都給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特別是在百家爭鳴的時候,每個門派都積極表達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紛呈,後來也誕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兩大思想派別。但是人們對於道家思想總是有很多的誤解,認為它的思想是消極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認真讀透了《道德經》,就會發現這是一本終身受益的書。《道德經》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國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有其他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等等。
這本書中也有教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期,這句話就很好地鼓勵了面對困境的人們。還有治大國如烹小鮮。倘若人們能夠正確地解讀《道德經》,就足以過好這一生,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困惑,它總是在思想的制高點俯視著世間種種,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㈥ 《道德經》和《老子》,這兩本書里都寫了哪些內容呢
《老子》是先秦文獻之一,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老子五千文》,
共81章,5000餘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的生平
關於《老子》這部著作的思想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政治思想。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說: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烹小魚一樣,放在鍋里不要多動它,否則小魚就爛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令越明確,盜賊反而越多;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諸如此類.......
第二個方面,是經濟思想。
據說在我國古代,最先發現商品概念的人是老子,舉個例子,他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大概意思是,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一個車轂上,正是因為有了車轂中的空間,才有了車的作用;用泥土做成器皿,因為中間有空的地方,所以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窗戶建成房屋,因為中間有空的地方,所以才有房屋的作用。
也就是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一般認為這是說:車、器皿、房屋,這三樣實體之所以「便利」、「有用處」,主要是依賴它們「虛空」的部分。
但是有學者認為,這里的"有" 、"無" ,不是理解為" 物理的、自然的屬性,而是解釋為社會的屬性,由於有這樣的理解,所以同樣一件人類的勞動生產品,就具有了兩種價值。
還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即社會的積蓄雖然不富裕,以至於人們感到不夠用,但是人們勞動生產卻能努力,而又不隨便浪費積蓄,因而使用它還是不致於窮盡。
諸如此類..........
第三方面,哲學思想。
老子認為"道" 是世界萬物的本源。
舉例來說,
道是"視之而不見" 、"搏之而不得"的,即看不見摸不著的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即"道" 首先生出" 一" , 「一」再分為「二」,"二" 就是陰陽,"負陰而抱陽" ,即陰陽結合,以達到"沖氣以為和" ,即生萬物。
另外他說: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大意就是,一個人即使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看窗外就能認識"天道" ,走得越遠,知道的越少。所以,"聖人" 不用行動就有了知識,不用看就知道是什麼東西,不用做就能成功。
㈦ 哪本書是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經典
當代道教協會會長 任法融任道長的註解還是比較好的《道德經釋義》還可以參照 河上公本原文加釋文 比較好理解 現在道教公認的就是河上公本
㈧ 老子所著<<道德經>>的這個書的書名里的"道"是指什麼
是宇宙的主題
是自然的規律
是不可以名狀的
道德經 一開始便說
道可道 非常道
意思就是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
㈨ 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子》和《道德經》是同一本書嗎
是的。
叫《老子》是從作者角度,用主要撰著人的姓氏加「子」字來命名該書,就像墨子的書叫《墨子》、莊子的書叫《莊子》、孟子的書叫《孟子》,這是一種中國先秦古籍普遍使用的命名方式。
簡介
而《道德經》,則是從本書的內容角度來命名的。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見周王朝衰敗之勢不可挽回,就辭官離開中原西行。在他到達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為這樣一位大學者的隱退而惋惜,就極力勸他著書,將自己的思想留存下來、流傳下去,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這就是這部書被稱為《道德經》的由來。
實際上,在這部書流傳的早期,多稱《老子》《老子經》,甚至是《老子道德經》;而到魏晉以後,注釋者們多稱其為《道德經》,這兩種稱呼現在則共同存在,沒有區別。
㈩ 老子《道德經》一書
精華在於心靈的領悟,重要更多大多數人的是得到的生活的態度,讓你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社會現象。
至於閱讀和理解點感覺在於多讀和多看,對字句的理解 例如:空、色、玄等 ,我這里有很多資料,看你是初讀道德經,我這里有幾段視頻可以先看看對道德經簡單了解 土豆網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1464733i6973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