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l論文

法學l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3-25 02:07:33

1. 法學畢業論文

拜託作為一個法學專業學生,一個畢業論文都要上網要別人寫,別說你懸賞100分,就是專你懸賞1000分也不會幫你寫,你屬這是明顯的抄襲行為,別說拿去參考,別人這樣寫好的文章只會左右你的思想。你說需要什麼資料別人幫你找找可以,你說什麼不懂別人幫你解答也沒問題。可是你一上手就要別人幫你寫畢業論文,鄙視,完全的鄙視。我就想看看誰會去回答你的問題,收起你惡心的懸賞分好好去反思吧。MD,大學真是白讀了。

2. 金澤剛的法學論文

已發表法學論文百餘篇,其中CSSCI論文(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八篇)三十多篇。
主要論文如下(按時間順序,主要列舉1997年以來發表的論文):
*1.《論我國刑法中的聚眾犯罪》,載《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與人合作),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1998年第2期收載。
2.《論懲治黑社會犯罪的刑事立法》,載《法學評論》1997年第6期。
*3.《論轉化犯的構成及立法例分析》,載《山東法學》1998年第4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1998年第10期收載。
4、《論印度反腐敗的法制歷程及其啟迪》,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5.《若干個罪的罪過性質問題研究》,載《中國刑事法雜志》1998年第6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1999年第3期收載。
6.《城市化進程中的家庭與青少年犯罪》,載《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
7.《對犯罪目的與目的犯的探討》,載《山東法學》1999年第2期。
8.《法定刑的立法原則與新刑法中法定刑的立法缺陷探微》,載《法學評論》1999年第2期,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8年第3期部分轉載。
*9.《結果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態研究》,載《法律科學》1999年第3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1999年第7期收載。
*10.《行為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態研究》,載《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2000年第1期收載。
11.《論我國刑法中的情節和情節犯》,載《湖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
12.《沉默權的限制與限制的沉默權》,載《訴訟法論叢》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13.《論定罪情節與情節犯》,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刑法)2000年第5期收載。
14.《對沉默權的理性呼喚》,載《政治與法律》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
15.《對貪污罪的比較研究》,載《犯罪研究》2000年第1期。
16.《利用色相取得建築項目是否屬於商業賄賂》,載《經濟與法》2000年第2期。
17.《包更生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沒收假幣案》,載《判例與研究》2000年第3期。
18.《城市化進程中的網路犯罪及其防治》,載《犯罪研究》2000年第4期。該文在2000年第九屆中國犯罪學年會上獲得較高評價。
19.《搶劫殺人案的定性問題》,載《法律適用》2000年第9期。
20.《犯罪既遂的構成要件齊備說及其評述》,載《當代法學研究》2000年第2·3期。
21.《論死刑緩期執行的司法適用》,載《犯罪研究》2000年第6期。
22.《發回重審案件是否適用上訴不加刑原則》,載《法學》2001年第1期。
23.《關於懲治故意傳播艾滋病行為的立法建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1年第1期。
24.《行政案件之法律審與事實審辨析》,載《政治與法律》2001年第1期。
25.《張燁等強奸、強制猥褻婦女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主編的《刑事審判參考》2001年第9輯,法律出版社出版;
26.《陸某某、張某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載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主編的《刑事審判參考》2002年第5輯,法律出版社出版;
27.《操縱證券交易價格行為的認定及其法律責任》,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8.《結果加重犯的結構及其未遂形態問題》,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2期 。
29.《共同強奸和強制猥褻婦女案評析》,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
30.《網路犯罪及其防治對策前瞻》,載《犯罪研究》2002年第2期。
31.《法院變更指控罪名觀念誤區與合理選擇》,載2002年8月26日《人民法院報》(時代特稿)。
32.《操縱證券交易價格行為及法律責任》,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33.《內幕交易的經濟分析與法律規制》,載《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
34.《罪刑法定原則適用的基本問題》,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35.《對未遂犯處罰范圍的新思考》,載趙秉志主編的《刑事法實務疑難問題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內月出版;
36.《刑法中「委派從事公務」的學理分析與司法認定》,載《法學》2002年第9期;
37.《一起利用偽造觀光券實施的職務侵佔案》,載《人民司法》2002年第10期;
38.《應對有組織犯罪的刑事立法與防治對策思考》,載《法治論叢》2002年第4期;
39.《罪刑法定原則司法化的三個觀念問題》,載《法學》2003年第1期(合作);
40.《發回重審與上訴不加刑原則關系論》,載《法律科學》2003年第3 期;
41.《試論私分國有資產罪的司法認定》,載《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1期。
*42.《打擊證券犯罪的價值選擇和現實思考》,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並被人大報刊資料中心(刑學)2004年第12期轉載;
43.《日本行政犯性質的學說及其評析》,載《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6期;
44.《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監事會及其關系新論》,載《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45.《死罪原因與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第1期;
46.《補訴·補判·補刑——從訴訟期限制度看刑事法的謙抑精神》,載《法學》2005年第7期;
47.《有關賣淫犯罪的疑難問題新探》,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48.《行政犯立法構想新論》,載《政治與法律》2005年第6期。
49.《論共犯關系之脫離》,載《法學研究》2006年第2期;
50.A New Probe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for the Intentional Spread of AIDS ,CHINAN LEGAL SCIENCE,2005.(《中國法學》2005年海外版)。
51.《沉默權與如實回答義務的沖突與選擇》,載《華東刑事司法評論》第5期;
52.《司法權威:從理想到現實的回歸》,載上海市法學會編《專家學者談司法權威》,文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3.《死緩制度的中外淵源及歷史發展》,載《中西法律傳統》(第四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54.《讓地方執法的暴力沖動遠離和諧社會——法治視域下的「當場擊斃」》,《法學》2007年第7期
55.《對「紙箱餡包子」事件的刑法考量》,載《上海法學研究》2007年第5期。
56.《教師侵害未成年學生性犯罪案件的犯罪學思考》,載《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57.《貪污房產案件的定罪問題與思考》,載《法學論壇》2008年第1期。
58.《也談檢察監督制度為什麼受質疑》,載《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59.《西豐事件還需法律亮劍》,載《檢察風雲》2008年第3期「專家視點欄目」;
60.《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年第3期。
61.《論仇富引發犯罪的原因及對策思考》,載《東方法學》2008年第5期。
62.《艾滋病人犯罪與相關法律制度之完善》,載《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4期;
63.《貧困與犯罪問題——以農民工犯罪為視角》,載《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第5期;
64.《媒體誹謗與權力造罪》載《法學論壇》2009年第2期。
65.《公司高管犯罪的現狀、成因與對策思考——以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犯罪為例》,載《社會科學》2009年第9期。
66.《「尊龍名社」案之憂思——關注網路網羅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年第2期;
67.《上市公司高管犯罪問題研究》,載張育軍等主編:《證券法苑》(第2卷),201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68.《以刑制罪的學理闡釋》,載《政治與法律》2010年第7期。
69.《從國外立法看我國破產犯罪的修改完善》,載《經濟刑法》第9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70.《對刑訊逼供原因的再認識——兼論辦案人員素質不高導致刑訊逼供的命題》,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71.《商業賄賂犯罪的特徵、成因與防治對策新探》,載《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5期。
72.《網路游戲與青少年犯罪問題》,載《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6期。
73.《警察防衛新論》,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74.《為何同案不同判》,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載2011年第2期。
75.《酒駕犯罪的立法背景和構成要件分析》,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76.《論刑法中的多次犯罪》,載《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第7期(合作)。
77《論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幾個問題》,載《審判研究》2011年第2輯,法律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78-80.《法制日報》(北京)三篇(法制日報思想部落):
(1)《用法律破解「達芬奇之謎」》(2011年8月3日)(2600字);
(2)《對「牛」案的法律追問》(2011年11月2日)(2200字);
(3)《用法律溫暖「社會冷漠症」》(2011年11月16日)(2500字)
81.《民間網路反腐現象的法律思考》,載《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3. 求一篇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

論中國的死刑廢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廢除死刑,死刑的廢除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趨勢。既然如此,中國就應該順應這種歷史的潮流,那麼中國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
〔關鍵詞〕 中國 刑罰 死刑 廢除
從封建社會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刑罰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代的極不人道的刑罰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經逐漸被近現代西方的刑罰體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遲、梟首、車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盡量減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槍決、針刑、毒氣所代替,盡量減輕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對生命的尊重。
可是現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減少死刑乃至廢除死刑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與趨勢。 現在尊重人權的呼聲越來越烈,而生命權是人權的重要內容,因此許多國家都相繼廢除了死刑。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會重來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認為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中國應該廢除死刑。
早在清末時期,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廢除死刑的觀點,沈家本從傳統的「王道仁政」出發堅定地認為:「臣等竊維治國之道,以仁政為先,自來議刑法者,亦莫不謂裁之以義而推之以仁,然則刑法之改重為輕,固今日仁政之要務,而即修訂之宗旨也。」並且強調「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見廢除死刑的觀點是由來已久的,那麼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原因是什麼呢?在下文我將淺談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加入世界市場,並且中國國際化的程度也是越來越深。從2005年10月4日到現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上廢除了死刑。具體情況如下:對所有罪行都廢除死刑的國家有68個,普通罪行廢除死刑的國家有11個,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有24個,所以,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死刑的國家總計有121個,保留死刑的國家僅有75個。而且最近幾十年情況顯示,平均每年有三個國家在法律或實踐中廢除了死刑。可見廢除死刑在整個世界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因此,中國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現自己的魅力,贏得更多國家的尊重,就應該與世界接軌,廢除死刑。
其次,「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觀念從西漢就根植到了人的腦海中,或許現在這種觀念對人還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種觀念並不是成為中國廢除死刑的一個障礙。
很多時間若是問大家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應該對殺人的人怎麼辦,大家肯定會說應該給他判處死刑,但是如果情況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呢?比如,甲要強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繼而因為防衛過當將甲致死,這時候大家可能並不認為乙應該被處死,反而會因為乙的勇敢而稱贊乙。再比如,一個男人回家後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姦,然後火氣大發,用菜刀將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時,如果按照中國現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將會被處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數都會有一些同情該男人,認為他不應該被處死,任何男人遇到了這種情況都會一時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
可見,「殺人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條件的限制的,人們真想讓殺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惡極的,極度危害社會的罪犯。但是這種罪犯在社會上不是多數,為何不廢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並不比終身監禁具有更大的威懾力。迄今為止,並沒有研究表明重罪的發案率與死刑的存廢之間有必然的聯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後被判為死刑對社會的威懾力並不比終身監禁的威懾力大,而且如果被判處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從實踐中考察,死刑也從未對犯罪產生過有效的威懾力。 因為一個人若是明確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剛開始可能會恐懼,但是隨著他意識上的逐漸接受,到真正執行死刑時卻不是太害怕了,可見死刑的威懾力難以持久,而且威懾效果的鞏固期有明顯縮短的趨勢。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整日活在對自己死期的猜測之中,這時的威懾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廢除死刑的國家對重刑判罪時一判就會判個幾百年。中國完全可也借鑒這種刑罰,當人犯也被判幾百年後,即使該罪犯在獄中表現良好,獲得減刑,那麼他還是無法走出牢獄,對社會的危害也就無從談起。
第四,當談到一個人被判為死刑時,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想是不是該犯人殺了人。其實並不是僅僅殺了人才會被判為死刑的,一些經濟犯雖然並沒有犯殺人罪但是卻也會判為死刑的。經濟上的犯罪無非是官僚貪污了,企業逃稅了,盜騙了國家財產了,他們之所以會在經濟上犯罪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思想上一時出了差錯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執行死刑,便等於奪取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他們是完全有可能在經過改造後重新成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權都沒有了,還何談改過自新呢?還何談更好的建設祖國呢?從矯正論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夠改造呢?死刑剝奪了刑罰積極的、改造的價值。
第五,人無完人,只要是個人即使他再怎麼細心也是會犯錯的。古往今來,發生了許多的冤假錯案,中國古代的竇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證嗎?
冤假錯案並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儀器也有出差錯的時候。德國國際記者協會日前在歐洲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對象是歐洲各國的檢察官、法官等執法人員以及一些律師組織。調查的內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誤判比率。調查結果出人意料,這類案件的誤判率為0.5%,記協據此得出結論:歐洲每年至少有數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誤判現象。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代表,德國的冤假錯案並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那麼可以判斷出中國每年的冤假錯案的數量也是為數不少的。死刑之誤判率高,而冤獄之發現與平反又非常困難,所以生命刑應該廢止。 如果廢除了死刑,雖然嫌疑人被判了終身監禁,可一旦事實的真相被查明,那麼嫌疑人就會成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還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執行了死刑,不僅僅他被冤枉,而且會給他的家人,親屬帶來多麼大的傷痛,我相信那個判刑的法官也會一輩子無法安心。
有學者以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調寫道:生命一次性讓人對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為它感到傷感;死者親屬的傷痛使人同情;罪犯臨行前的恐懼讓人憐憫;一旦錯判難以糾正使人感到後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讓人寬宥的原因。
總之,生命是寶貴的,一旦一個人的生命被剝奪,一切就無從談起,所以從上面的五個方面我一一論述了我認為中國應該廢除死刑的理由。可是從現在中國的國情來看,中國廢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遠的。但是死刑已成為強弩之末,喪失了昔日的威風,廢除死刑是人類法制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刑罰改革的大方向。 廢除死刑是歷史的必然,因此我依舊會充滿信心,我相信死刑會走向它的終點,走進歷史博物館,終究有一天中國大地上不會再出現死刑!

[參考文獻]
1、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陳琴:《刑法中的事實錯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何顯兵:《死刑的適用及其價值取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黃曉亮:《暴力犯罪死刑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發:《簡論沈家本的廢除死刑觀》,載《現代法學》2005年版。
6、趙秉志主編:《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趙秉志主編:《死刑改革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 法學論文怎麼寫

不知道怎麼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看看法學或者爭議解決這兩本期刊啊

5. 法學論文

希望能幫到你 哪怕一點點

就業的門檻和物價一樣越來越高了,有的招聘單位居然要求女生乳房要對稱了!按此速度發展下去,不久的將來可能要求SIZE36以上的女生才可參加面試了

參加過應聘、艱辛地找過工作的人都有體會,沒找過工作,逛過街的人也知道。在用人單位「買方市場」的今天,求職者常常受到就業歧視,理由五花八門,甚至荒唐可笑,略加歸納,列舉如下:

身高歧視。這是司空見慣的,女營業員身高158厘米,外表秀氣,開朗活潑。。。要求類似選美。因為大家太常看到了,以至於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了!
姓氏歧視。據報道,有個女孩畢業後,准備當一名營業員。她與一位經營布料的老闆面談。這位老闆有意聘她,但一聽女孩姓裴,便馬上改變了主意。從此,先後十餘次求職均被拒之門外,只因女孩姓「裴」。
性別歧視。很多企業招用員工時將女性拒之門外。同等條件下,除非女性應聘者特別優秀才會考慮,而對男性並沒有這個要求,這就是傳說中的『寧要醜男武大郎,不要才女穆桂英』!!
經驗經歷歧視。在一些招聘廣告中,常常有對「經驗」的要求,這使一些根本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或無工作經驗的人才望而卻步。其實,有些職位對經驗的依賴並不多,只要經過短期的接觸或培訓就可勝任,試問剛跨出高校門檻的大學生怎麼會有兩年以上的銷售經驗(不排除個別情況)、*******經驗呢?對於應聘者來說,個人經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過犯罪前科或坐過牢的人,他們的就業道路將是處處碰壁、一片荊棘。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冷靜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走上不歸之路!!!

學歷學校歧視。有很多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對「學歷」的要求動輒以碩士、博士為硬性標准,但實際上所需人才的崗位有專科學歷就足以勝任,沒有必要高薪聘用碩士、博士,造成無謂的人力資源浪費現象;有的企業則對名牌大學情有獨鍾,非名牌畢業生不錄用;而有的企業則偏愛「海龜(歸)」,有句話叫:「海龜上岸,土鱉滾蛋」。
血型歧視。一家公司不惜重金聘請銷售總監和國內、國際市場銷售經理,除了要求高學歷、多年在大型企業的工作經驗、出類拔萃的管理開拓能力之外,還有一個條件:血型為O型或B型。在招聘時對血型有要求實屬少見。???難道企業也像女生一樣迷戀星座?
戶籍地域歧視。現在各大城市都有許多工種不允許外地人涉足,也就是戶籍歧視。北京就明文規定一些行業限制使用外地人員,如金融與保險業的各類管理員、業務員、會計、出納員、調度員、星級賓館前廳服務員、收銀員、話務員、核價員、計程車司機、辦公室文秘等,這些工作都不許沒有北京市戶口的外來人員從事。此外,地域歧視也相當嚴重,比如前一段時間炒得相當熱的《河南人惹誰了?》、《千萬別惹東北人》等書都反映了地域歧視的嚴重態勢。
類似的就業歧視現象不勝枚舉。按照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人人都應有機會憑其自由選擇和接受的工作來謀生的權利,並將採取適當步驟來保障這一權利,但公民平等的就業權利在現實中卻不斷被閹割。

針對上述就業歧視現象,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中國需要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明確確立就業平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原則,並由政府部門履行對就業市場歧視性行為的監管職能。其實,是我國立法滯後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禁止就業年齡歧視的法律,如美國有《僱傭年齡歧視法》,禁止任意的年齡歧視。而我國缺乏對個人就業權利和就業機會的法律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增加了社會就業成本,降低了社會總福利水平,造成人力資源的不當配置和嚴重浪費。

良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同時又促進人們形成理性的理念。如果繼續縱容如此明目張膽的就業歧視,忽視弱勢群體,那麼法律的公平價值、秩序價值又何以體現。在秉承『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國,沒有幾個人敢如此囂張的挑釁法律的威力!同樣因身高受歧視的案件,在我國公務員考試報考條件尚未修改時在重慶等地區也發生過,但是正是因為沒有一部明確的法律來保護這一弱勢群體,現實生活中,就業歧視的現象仍屢禁不止!因此,我認為,為保護就業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各類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勢在必行,以禁止在勞動力市場中出現的種族、性別、年齡、地域、戶籍、相貌、身高和學歷在內的任何形式的歧視。

禁止就業歧視的立法理由及其法律界定
近年來,隨著人權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就業歧視(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又稱職業歧視 )問題漸漸凸現,並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就現狀而言,我國立法上對於就業歧視的規定不夠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法學理論上對就業歧視也未能形成合理統一的觀點;而各地方法規、部門規章上所存在的歧視壁壘更是比比皆是。因此,亟需制定禁止就業歧視立法。本文僅對禁止就業歧視的立法理由和就業歧視的法律界定展開研究。

「歧視」在現在的一般含義是指根據階層或者群體而不是根據個人的特長或優勢加以區別對待和考慮 。雖然上述定義過於寬泛,但歧視本身的確是一個中性詞彙,在經濟學中更是如此。正是基於此,經濟學中甚至法學界中一直有著是否應當反歧視的爭論。關於其如何漸漸演化為貶義詞,有學者這樣描述:「歧」指岔道,「視」指看待,即白話文的「分別看待」。可惜「歧」字後來引申為專指若干條岔道中錯誤的那條,「歧視」一詞也跟著添上了貶義。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差別對待都不合理,因為對於個體的人而言,差異是存在的,這其中有自然屬性的差異也有後天努力所形成的差異。根據後天努力所形成的差異進行區別對待,比如根據技能,恰是促進人發展的動力。而只有以自然屬性差異為標准進行的差別對待才是歧視。即便做這樣嚴格的限定,這種一般意義上的歧視也遠遠超出了我們要討論的范圍。本文將僅圍繞「法律含義上的歧視」對「就業歧視」進行討論。

一、禁止就業歧視的立法理由

(一)反對立法禁止就業歧視的理由

1、經濟學上支持歧視的根據

最早關注歧視的是經濟學而不是法學。在經濟學上,有很多理論支持歧視。經濟學家認為「歧視」的根源在於資源的稀缺。由於資源稀缺,進而決定必須有競爭的市場才能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資源。而競爭必然意味著選擇和淘汰,這一過程也必然需要規則。根據競爭的各種規則,人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群體。經濟學家相信,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擁有眾多的賣者和買者,所有沒有一個買者或者賣者對價格有顯著的影響力。在經濟學家的眼中,不正確的歧視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不可能維持。因此我們可以也總是能夠觀察到這樣的現象:有錢的可以乘坐豪華轎車、漂亮的女孩可以參加選美大賽、學習好的可以就讀名牌大學、個子高的可以打籃球等等。上述種種,本身就是這個競爭的社會的一般規則。「可見,「競爭」和「歧視」,是形影不離的親兄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種現象的兩種說法。」因此,自由競爭就必然意味著歧視,只要我們需要競爭,就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消滅歧視。

2、企業用人自主權的需要

有學者認為,將「就業歧視」套在私營或獨資企業上,就回到了政府及社會在用人制度上直接干預其自主權的舊體制。企業追求的是贏利上的吹糠見米,而不是理論上的「道德關懷」。因此不能採用立法的方式反就業歧視。而就業歧視在所有企業都轉變人才觀念的時候,在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評判標准趨於理性化的時候,在勞動力再不極度過剩的時候,便可自然而然的迎刃而解。
更有學者進一步主張,人的一切選擇行為都是歧視的。而就業歧視行為都只是企業們在「取己所需」而已,這么做怎麼不會「增加社會的就業成本,降低社會福利水平」。甚至認為,正是「歧視行為」把人們配置到了他們各自最能勝任的職位。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並總結性的主張,「就業歧視」行為是沒有感情色彩的,是必需的,只有實行「就業歧視」企業才能找到合適的員工,才能發展,因此不應該立法反對就業歧視。

3、合同自由和保持立法權威

有學者在合同自由的基礎上認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有選擇是否簽約的權利,擇優錄取是行使這一權利的必然,因此「歧視」是雙向「擇優錄取」的特殊表現形式。況且合同自由決定了,只有雙方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時才會簽約,所以不能認為這是歧視。再者「立法是神聖而嚴肅的事情,不能因事立法。而且有法不依、有法不執就相當於沒有法。這也不是立法就能解決和杜絕的事,因為隱形標准難以約束」。

(二)制定反就業歧視立法的理由

盡管,對於是否立法禁止就業歧視尚存在爭議,但是多數學者都是持贊同的觀點。 我們認為前述反對觀點並不成熟也缺乏依據,在總結已有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四點立法理由。

1、 實現人類基本價值的需要

自由和公正是基本的人類價值,為了實現它們有多種制度可以選擇。傳統的經濟學鼓吹自由的競爭市場,而制度經濟學家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未必就能產生平等。權勢的個人或者集團的強制總是能夠打破競爭的自由。而這正是我們需要政府的一個主要理由:即要在這種情況下確保所有個人都能得到保護。既然自由和公正是基本的人類價值,我們就必須確定公正的標准,在「程序公正」和「社會公正」之間做出選擇。所謂程序公正意味著個人和權力機關應對同等情況下的他人一視同仁;而社會公正指結果平等,即社會地位和交往的結果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顯然社會公正與自由和繁榮的實現水火不相容,因此並非現代社會的適當選擇。而程序公正必然要求不分種族、宗教、貧富或親疏地保護同等的基本權利,換言之,程序公正就意味著實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此必須克服甚至消除歧視。

2、 「和諧社會」的訴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而和諧社會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 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如果不能夠在程序上保證各群體的包括平等就業在內的勞動權利,很有可能會造成某種社會動盪和不安。僅以受歧視的乙肝患者為例,除了已經爆發的周一超殺人案等惡性事件外,我們注意到種種激烈的言詞出現:比如「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因遭乙肝歧視殺人,周一超能否成為孫志剛」 等報道。而在著名的「肝膽相照網」論壇注冊的網民就已多達87,424人。 這些現象無一不在提醒著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上存在的歧視問題,而就業歧視涉及人的生存權更是首當其沖。

3、 立法反歧視是保障基本人權的途徑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歷來重視對人權的維護和保障。黨的十五大指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權」,黨的十六大重申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方針,同時提出了「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004年,憲法又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國家保障和尊重人權」。我國近年來參加的《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和文獻也已多達21個。而勞動權就是一項基本人權。雖然單位應當有自由的用人自主權,但是以同工作性質和需要無關的原因、隨意地進行聘任、給予區別待遇必然會侵害特殊群體的基本人權,況且「不歧視加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和法律不加歧視給予平等保護是保護人權的一項基本原則」,為此,有必要進行國家干預、通過立法以指引和矯正就業歧視的存在,這樣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權保障機制。

4、 完善現行法的必然選擇

關於禁止就業歧視的立法,在我國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卻失之抽象而缺乏可操作性。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且「公民有勞動的權利」。這兩條結合起來是禁止就業歧視在我國的憲法淵源。而具體到部門法,雖然《勞動法》也明確禁止就業的「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歧視,並進一步規定「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 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權利救濟程序和民事責任。事實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曾對62個定點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7%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性別限制,或明文規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懷孕生育。而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就是不僅要進一步明確就業平等、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原則,而且更要作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規定,並由政府部門履行對就業市場歧視性行為的監管職能。

二、就業歧視的法律界定

(一)、國際條約對就業歧視的界定

為實現反歧視的目的,在各國家、地區、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的國際條約得以訂立,力圖為在國家和地區內反歧視設定最低的標准和範例。這包括:反種族歧視方面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性別歧視方面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勞動權利方面的1951年國際勞工組織第100號公約《對男女工人同等價值的工作付予同等報酬公約》,就業方面的國際勞工組織第111號《勞動和職業歧視公約》等。

在這些公約里都對具體的歧視作了某種界定,雖然每個公約都限於其所旨在消除的具體歧視類型,但這些定義對於我們在法律上清楚界定就業歧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比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一條規定「……對婦女的歧視一詞指基於性別而做的任何區別、排除或者限制,其作用是為了妨礙或者破壞婦女基於男女平等、無論已婚還是未婚……享有的人權和基本自由」;而國際勞工組織第111號《勞動和職業歧視公約》認為歧視是基於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所做出的,後果是取消或損害勞動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的任何區別、排斥或者優待。但是,對於一項特定工作基於其內在需要的任何區別、排斥或者優待不構成歧視。「勞動」和「職業」包括獲得業務培訓、獲得工作和特別職業,以及勞動條款和條件。111號公約所提供的定義從歧視的原因、存在的領域、侵害的權利三個角度對就業歧視進行了比較完善全面的界定。同時又排除了正當的不平等對待。這種定義方式尤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不過,在借鑒國際公約對於歧視的界定時,我們不能忽略另外一個被視作是歧視的例外的相關概念,即積極行為(有時又稱為平權行動)。積極行為(affirmative action,positive action)是指為了糾正已經存在的歧視行為,法律強制或者用人單位自願給予某些法定人群優惠的行為。積極行為是實現事實上平等的工具。聯合國秘書長採取暫行特別措施將聯合國各級女性官員的男女比例提高到50/50的行政指示就是典型的例證。《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條第4款規定了這樣的特別措施「專為使若干必須予以必要保護的種族或民族團體或個人獲得充分發展而採取的特別措施,以確保此等團體或個人同等享受或行使人權或基本自由的,不得視為種族歧視」。

(二)、其他地區和國家對反就業歧視的界定

1、歐盟

在介紹歐盟關於就業歧視的界定時,我們首先要注意,歐盟在進行成文法化之前,判例法已經預先對於歧視的含義作了限定。歐盟的判例法清楚地闡明,並非任何區別對待都等於被禁止的歧視,只有那些沒有客觀或者合理理由的區別對待,即非追求合理目的或者手段和目的不相稱的區別對待才是被禁止的歧視。以此為前提,適用於歐盟成員國的《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的《第12議定書》規定,「鑒於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並有權受法律平等保護的基本原則」,「任何依法享有的權利應當得到保障,而不因任何諸如性別、種族、膚色、語言、增交、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出身、同少數民族的聯系、財產、出生或者其他身份等理由而受到歧視」。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對《議定書》的解釋報告,這一界定是一種非窮盡的列舉。之所以沒有將其他的類型,比如身體或者精神殘疾、性趨向以及年齡也加以列舉的原因,是為了同《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第14條保持一致性,以免使成員國誤以為不被列舉就不屬於保護的范圍。 而歐盟《建立勞動和職業平等待遇基本框架》指令 的第一條對就業歧視做出了更具體的規定。在該指令中,就業歧視包括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該指令先規定了歧視的類型限於宗教、或信仰、殘障、年齡或者性趨向。接著指出,直接歧視是指因前述的原因對於相似條件給予另外一人較差的待遇。而間接歧視指因為所屬群體不同而在適用表面中性的條件、標准或者實踐將導致某一類群體處於不利境況時的情形,但是如果有合法目的,並且為實現該目的所必需和恰當的情況除外。

2、其他國家和地區

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歧視的法律調控機制比較分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完善的平等法律制度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都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直接和間接歧視、建立了獨立的機構協助被歧視人、並規定了積極行為來保障平等的實現。在這一目錄下的典型國家包括荷蘭、愛爾蘭、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和瑞典。而其他國家則分散在多個法律中,且往往沒有健全的體制來保障個人訴訟。在此,僅以愛爾蘭為例介紹第一類國家的規定。

1998年愛爾蘭頒布了就業平等法,該法於1999年10月18日正式實施。 其第6條規定,在同勞動關系相關的任何方面禁止根據性別、婚姻狀態、家庭狀態、性趨向、宗教信仰、年齡、殘疾、種族、以及國別進行直接和間接歧視。此外,在職場根據以上原因對職員進行騷擾也是被禁止的。而僱主有義務採取合理措施避免出現職場騷擾現象。該法既適用於公共機構也適用於私人部門,包括貿易協會、專業協會、以及職業介紹機構。至於積極行為,在愛爾蘭只被允許針對性別、超過50歲的人、殘疾人以及外國人採取。為了確保平等勞動權的實現,愛爾蘭設立了兩個機構分別處理個人投訴以及開展促進平等的活動,即平等事務調查處(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Equality Investigations)和平等事務局(Equality Authority)。前者擁有調查權,並可以做出有約束力的裁決,其對歧視的補償裁決可以達到兩年的工資總額。而後者實際負責平權行動和起草相關法案。

(三)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含義的界定

由於對於就業歧視研究的匱乏,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的含義都有著不同的觀點。概括來看,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將就業歧視限定於狹義的就業過程或就業機會歧視

有學者緊緊圍繞勞動法的規定指出,「就業歧視是對平等就業權的侵害,所謂平等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達到法定年齡的勞動者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上選擇用人單位從而平等地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機會,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年齡、膚色、國籍、個人身體素質等不同而遭受歧視的權利。」 也有學者給出了類似的定義,認為就業歧視是指「條件相近的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由於某些與個人能力無關因素的影響,自己不能夠享有與他人平等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其平等就業權受到侵害的現象。」

2、採取列舉歧視表現的方法進行界定

有學者採取列舉方式表述了普通觀念中對就業歧視的理解,指出,勞動力就業中的歧視包含三種不同的意義:一是表現為心理上的不喜歡,這是以招聘考官的個人喜好而定的;二是不公平對待,即對應聘者以不同的方式對持;三是不公平待遇,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主要是指勞動者的就業權利、社會地位、工資、福利等方面,它使勞動者在進入市場時就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

3、根據歧視的類型進行界定

有學者根據歧視存在的不同類型,比如是基於性別還是年齡等,對就業歧視做出了如下的定義:「就業歧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和經濟過程,其根源在於社會習俗,並被那些剝奪弱勢群體的較好的教育與工作機會的體制所強化。它主要是指因種族、性別、年齡、地域、所受教育狀況等方面的不同而給予的不平等待遇。根據造成這種不平等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絕對不平等和相對不平等。」

(四)對國內學者定義的評價

1、定義狹隘

概括來看,以上定義具有兩個共同點。首先,定義都是以我國《勞動法》第三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以及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的規定為基礎,將勞動法上的歧視限於侵犯就業平等機會,從而就業歧視的定義被限定為就業過程歧視。其次,定義都認為就業歧視是對平等權的侵害。

我們認為,盡管以上定義基本上抓住了歧視本質上是對平等權的侵害這一核心,但卻囿於現行《勞動法》的規定、過分的限制了就業歧視的含義。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平等就業權是指勞動者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宗教的不同,均享有平等的獲得就業機會的權利。換言之,我國《勞動法》上的就業權是指「就業機會權」。平等就業機會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就業資格的平等,二是就業能力衡量尺度的平等。但是,平等就業機會權僅是勞動權的直接體現之一,是實現其他勞動權的前提,勞動權的內涵遠不止於此,還包括但不限於《勞動法》第三條規定的其他權利。盡管我國《勞動法》在條文中只明文宣示「就業平等」,並且在第二章「促進就業」中明文列舉了就業機會歧視的種類,但是,誠如上文所述,抽象勞動權下所有具體化的權利都理應平等獲得保障,這是平等權的應有之意。因此,我們認為歧視不應被限定在就業機會歧視上,應當涵蓋所有的具體勞動權。

有的學者意識到了「就業歧視」的廣泛含義,在定義「就業歧視」這一概念時指出:「所謂就業歧視,是指條件相等或者相近的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或者受雇者在就業時由於某些與個人工作能力無關的因素不能夠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以及工資、配置、升遷、培訓機會等就業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從而其平等就業機會受到損害的現象。」 盡管該學者在定義的最後又錯誤的把平等就業回歸到平等就業機會,但是,從其定義中可以看出,該學者所意指的「就業歧視」不僅限於對勞動法上「平等就業機會」的侵犯,而且包括對於就業安全保障的不平等對待。

基於以上,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區分就業權和就業機會權的基礎上,統一「就業歧視」的含義,避免將就業歧視進行不當的限制或者導致對於就業歧視的狹隘誤解。

2、忽視間接歧視的存在

在國內學者的定義中,幾乎都將視角限於就業的「直接」歧視上。我們認為,就業歧視不能僅限於直接的不平等對待。事實上,勞動過程中形式上的平等有時候會導致實踐或實質的不平等。如果用人單位的招聘測試不恰當,有可能會排除某一類群體的被聘用。比如,在美國著名的Griggs v Duke Power Co一案中,用人單位提出了高學歷的要求,而這個要求對於工作性質而言並非必要,並且在美國黑人這一人群往往學歷偏低,因此這種高學歷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黑人的錄用比例,被法院認為構成歧視。所謂間接歧視就是指這種對不同人群所採取的表面形式平等的對待。這種現象在我國也相當常見,但卻往往被忽視、甚至司空見慣。比如,用人單位追趕潮流式的用書面測試的方式進行招聘,而測試內容卻並不科學;還有對不同年齡段的人使用同樣的體能測試標准等等。一般而言,如果某人將一種條件或者要求?C

6. 法學論文如何降重啊

可以嘗試將重復欄位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另外就是同義詞替換、長短句互換(擴充、縮寫)等方法

7. 法律方面論文

你好,法律方面的論文大部分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寫的:
1.選題,你在生活中發現存內在容哪些法律問題,你對這個法律問題有看法。比如:論保險代位求償行使中的若干法律問題。
2.選好你要寫的論題後,就開始查找有關論題方面的資料,比如現行規定,學者們對這方面的定義,主流的觀點,這方面的案例等。
3.大概熟悉在你論題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對問題的認識後,就可以開始著手正文了。
4.各個學校都有對論文格式的要求,一定要嚴格按照學校要求的格式來完成論文。多和同學交流,不懂就問老師。
5.跟你說說正文怎麼寫。
本科論文可以分成三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是中文摘要,引言,相關概念特徵,立法現狀等;
第二部分,重點是第二部分,這一部分要求你提出在存在的問題,然後針對問題給出解決的辦法。
第三部分就是把你的參考文獻列出,再致謝就可以了。
謝謝,請採納!

8. 法律論文怎麼寫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9. 法學論文寫什麼

你好:不管啥專業,碩士論文基本框架都是一樣,基本包括緒論,核心理論或者方法,改進或完善理論原理和方法,具體的實際例子和結論展望幾個部分,其中不同專業可能有所區別和差別,一般情況下,工科理科實驗或者實例部分相對要求強,其他文科相對弱些而已。

10. 急~~!法學論文

商品房預售法律規制的經濟法視角 【摘要】市場機制對社會資源配笠的調節方式和調節過程存在著自身 無法克服的局限性,阻礙整體利益的實現,影響經濟生活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於「市場失靈」,國家不得不進行干預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在商 品房預售中買受人處於明顯的弱勢,出賣人也往往利用優勢地位損害 買受人的利益。本文力求以經濟法學的其本法律價值為指導,以利益 分析為線索,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實現利益的平衡,以及通過懲罰性賠償 對處於弱勢地位的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實現法律的公平之義。 【關鍵詞】商品房預售;市場失靈;國家干預;懲罰性賠償制度 L商品房預售與經濟法平衡性原理一缺陷矯正 商品房預售中常常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市場失靈」就需要 國家進行干預來矯正缺陷。國家干預是指國家基於公共利益,為 了實現實質公平而通過立法活動限制市場主體意思自由,並迫使 其服從的意志及表現。自由放任基礎之上的市場競爭機制,並非 在任何領域、任何狀態下都能夠充分展開,而在另外一些領域或場 合,市場機制即使能夠充分發揮,也無法達到符合整個社會要求的 正確資源配置效果。這些問題就是市場經濟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固 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經濟理論將它們統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 靈』是由市場機制調節的自身缺陷造成的。市場機制缺陷和失靈, 既不可能由市場機制本身克服,也不可能由商事主體的行為解決, 只能由政府出面進行適度干預。是因為政府有著糾正市場機制失 靈的特有優勢,如征稅、審批、處罰等,」政府是唯一有能力和社會 成員相平衡的組織」。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希望國家多負起 直接投資之責」。他主張對資本主義加以」明知管理」,在市場失靈 的情況下,國家應當積極的干預經濟,擴大政府職能,刺激投資和 消費,這為現代國家干預機制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極大地開發 利用了國家干預的力量。 法律是經濟的上層建築,國家干預正是以」市場失靈」作為其 存在根據的。並圍繞兩個目的進行,一是為了追求實質公平與實 現良好的市場秩序;二是規范立法層面以外的國家管制。其界限 應當是防止預售方這一利益集團損害預售方利益,即對預購方進 行事實上的管制,防止預售方之間的惡性競爭,保持公平的競爭環 境。 市場的真諦在於競爭,而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僅是一種假象, 是根本不存在的,即在現實的市場環境中僅靠當事人自治是不可 能保持有效的市場秩序的,這一點在商品房預售制度中表現尤為 突出。 商品房預售是我國目前房地產交易的主要方式,據有關資料 表明,載我國房地產開發資金中,預售款已佔房地產全部見者資金 5創毛左右。實踐證明,完全依靠市場機製作用的自動調節是不可 能實現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發展的,放任自流的商品房預售會引起 房地產交易中的過度投機、欺詐等違法行為,不僅會嚴重損害預購 方的利益,而且會造成經濟的動盪。而且,投資商品房預售市場具 有高利潤、高收益的特點,這種巨大的利益驅使完全可能促使以追 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事主體個體爭先恐後地進人這一行業,最後導 致社會資源過於集中,供大於求,惡性競爭的情況出現。因此,國 家需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這點在商品房 預售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近期央行不斷的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以 及多項國家政策法律的出台正是為了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干預,使 之回歸理性。 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結合,使得個人利益與全 局利益可以同時兼顧。通過國家在某些領域發布靈活的政策,可 以使市場體制外的經濟關系也能得到有效的調節。通過國家強有 力的監管,可以規范市場的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國家對經濟的統 籌安排輔助市場機制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合理配置。國家對市場主 體提供信息,保證了交易起點的公平。國家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保證了市場經濟的順利展開。國家縮小貧富差距,保障了市場競 爭中弱勢群體的利益。因此,國家作為」看不見的手」干預」市場失 靈」,將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和政府指導作用相結合。 2 . 商品房預售與經濟法傾斜性原理-一實質公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房預售是獨立平等主體之間就期房進 行等價交換,平等的預售房與預購方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但是這 種平等也只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和平等受法律的保護。但是契 約自由-一」其流弊使經濟上的強者利用契約為欺壓弱者的工 具,或契約自由為掩護而產生影響社會公序良俗的情事,所以契約 自由遂有其限制,大抵由個人契約趨向集體契約,由形式契約趨向 契約內容的限制」合同自由和國家干預是應交易中效率和公平者 兩個價值趨向而產生的。合同自由追求的是效率,國家干預則是 為了確保實質上的公平。在現代民法中,合同自由受到各個方面 的限制,國家處於社會利益的考慮,為維護交易安全、維護社會正 義、保護弱者(消費者)的目的,在強調合同自由的同時,兼顧合同 公正,允許國家適度干預。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正義即公 平」,從社會理論和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公平分為自然公平(普遍 公平、形式公平)和矯正公平(實質公平),前者是自然主義的基礎, 後者是國家干預的理由,而傾斜性成為矯正公平的內在要求。 市場經濟發展的萌芽階段,各市場主體之間經濟實力大致相 當,」意思自治』,也就自然成為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但隨著市場 經濟的發展,兩極分化愈演愈烈,強勢主體和弱勢主體之間的分歧 也越來越大,』意思自治」這一原則己成為強勢主體對弱勢主體進 行殘酷掠奪的絕佳理由。所以,預購方相對於預售方常常是處於 弱勢地位,雙方的交易實質不公平。自治法認為法律法意義上的 公平僅僅是指形式公平,它意味著機會平等,即社會資源平等地向 市場開放,競爭的起跑線均等,市場主體同等的不受歧視,市場主 體平等地擁有實現其經濟目的的手段。而國家管制所追求的公 平,是在承認經濟主體佔有社會資源的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 種結果上的公平,即實質公平。因為預購方和預售方懸殊的勢力 對比,往往造成預售方侵害預購方權益的後果,這就要通過國家干 預進行矯治,用以實現實質公平。商品房預售法律制度中國家干 預所追求的終極價值之一應當是實質公平。國家干預的方式是對 特定對象給與傾斜性的支持和保護。 房屋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屬於生存權的基本內容,應當 受到法律的優先保護。對公民個人消費的優先保護體現了現代民 法社會本位的發展趨勢,是現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引發對公民基 本生存權利予以特殊保護的客觀要求。公民個人與法人團體相 比,前者處於弱者地位,在經濟實力、聯合程度、消費認知能力等諸 多方面都很難與以法人形式出現的經營者相匹敵,因而法律維護 公平的宗旨要求在保護的取向上應對消費者有所傾斜。正是體現 了經濟法傾斜性原理。 3 . 商品房預購人利益的救助機制--一懲罰性賠償資任制 度 3 . 1懲罰性賠償責任體現著經濟法的價值 商品房預售由於交易周期長、可預測性差,房地產開發商在資 金、技術、信息或是社會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而 商品房預購人常常因欠缺交易經驗及足夠的交易信息和能力,很 難與開發商抗衡。預售人處於弱勢地位,保護弱者以維護社會利 益平衡是現代社會法治精神所要求的,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的 法律,維護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社會公共利益是經濟法的根本目的, 對預售商品房消費者權益的優先保護也體現了經濟法的社會本位 追求。 法的形式價值是指自身的價值。在全社會范圍內,經濟法責 任的形式在於維護經濟安全和實質正義。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的 形式價值也在於此。懲罰性賠償制度對正義價值的促動,在於實 質正義。法律責任的設定都是為了實現矯正正義,但現實生活中, 法律制度的不完備性和行為人的履行差錯,使法律責任並不能完 全矯正不正義,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產生是為了彌補這種矯正不足。 懲罰性賠償制度通過給受害人一筆額外的賠償金,來使受害人的 權利恢復至未被侵害之前的狀態。在實際的補償性賠償中,受害 人及其家屬為了伸張正義而花費的時間、精力,而受到的周折、辛 酸常被忽略,這與現實的高訴訟成本、艱難訴訟過程極不相符。回 到現實中,補償性賠償是不能夠充分有效地矯正不正義的,因此它 需要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補充,以維護實質公平。 商品房消費者權利作為消費者最基本的生存權利之一,懲罰 性賠償制度能夠更好的彌補消費者的損失,體現經濟法的實質公 平。 32我國商品房預售領域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制度及其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49 條即通常所說的」雙倍賠償」,自此建立了民法中的懲罰性賠償制 度,直接目的一是使受害消費者獲得合理補償;二是從社會公共利 益著眼,制裁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以減少欺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 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雖然明確了有限度的適用懲罰 性賠償,但卻沒有明確商品房作為商品的屬性,也沒有明確適用 《消法》規定的雙倍賠償條款。其中第8、9條分別對兩類惡意違約 行為和三類欺詐行為引人了限於購房款一倍以下的懲罰性損害賠 償制度;第14條在商品房面積誤差絕對值超出3%部分的房價款 及利息實行雙倍返還的規定也具有懲罰性賠償的性質。這三類欺 詐行為是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 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己經抵押的事實;故 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安置房屋的事實。 由此五種情形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 時,買受人除可以請求返還己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外,還可 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己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發布虛假 商品房銷售廣告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其符合上述情形的構成要 件,作為買受人的消費者可以主張懲罰性賠償。 該司法解釋的出台突破了傳統的補償性賠償的合同責任理 論,折中性地引人了懲罰性賠償責任,但是與《消法》第49條規定 的懲罰性賠償的嚴格責任還有較大距離,對於商品房是否屬於生 活消費品依然沒有定性,這樣對於遭受欺詐的購房消費者而言,仍 然不能直接援用《消法》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該司法解釋仍然 是一個對商品房開發商的不合理利益與購房消費者的合理利益之 間的折中妥協產物,實際上是一種」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筆者 認為,針對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應當旗幟鮮明地適用《消 法》,這樣,既規范了開發商的經營行為,又維護了購房消費者的合 法權益,同時又能促進我國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l]李昌麟 . 經濟法學附1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 [2]王澤鑒 . 民法學說與利例研究(第5冊)【MI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8年 . [3]王澤鑒 .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6冊)【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 社,1998年 . [』]符啟林.商品房預售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加1年. [5]邱本 . 自由競爭與秋序調控時].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網劉武元房地產交易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 閉高富平、黃武雙 . 房地產新論附].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咖年 . [81李昌麟、許明月.消費者保護法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 [9]斯蒂格利英.鄭秉文譯.政府為什麼干預經濟「M] .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 社,1998年 . [l0]金香愛 . 關於商品房」雙倍賠償」的經濟法理思考[Jl . 河南省政法管理 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2) 【川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 , ZOx)年,(4) . 〔12]劉楠.論公法、私法二元結構與中國市場經濟 . 民商法論叢第4卷[C1,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 . 【13]王立峰 . 論懲罰性損害賠償.民商法論叢第15卷匯C] . 北京:法律出版 社,2(期)年 . 【14]劉俊海 . 旗幟鮮明地適用消法第49條困1人民法院報2003年 . 〔151梁慧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解釋與適用 . 困1人民法院 報,2(X)l年3月29日 . 【l6]凱恩斯 .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附l商務印書館,1981年 .

熱點內容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
法治宣傳月講話 發布:2025-01-22 22:47:52 瀏覽:336
民法王澤鑒 發布:2025-01-22 22:44:13 瀏覽:678
違反國家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22:37:35 瀏覽:871
二准則四條例活動過程 發布:2025-01-22 22:24:23 瀏覽:75
人民法院對查封規定 發布:2025-01-22 22:18:34 瀏覽:228
有關打麻將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2 21:17:45 瀏覽:827
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22 21:11:19 瀏覽:371
軍訓條令條例 發布:2025-01-22 21:03:40 瀏覽: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