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農村基層法治建設

農村基層法治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3-25 07:01:52

1. 新農村法制建設需要建立和完善那些法律制度

新農村建設,首先是農村區域的改革,所以完善《農村基層自治法》;其次,《醫療保障制度》來完善農村的新型醫療保障;民主層次方面,《選舉法》等等、我想針對你的問題,我個人意見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考慮如何建設和完善法律和制度!

2. 如何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正確的教育指來導,自使他們的概念建立憲法和法律的最高權威,培養法治秩序和自由的概念統一,引導他們建立規則意識,權利和義務相一致,與實踐的行為准則,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2、加快普及素質教育。通過大規模的國家素質教育的普及,社會的所有成員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樣社會的成員有一個強壯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獲得知識和技能,有很強的能力獲得和運用法律知識

3、提高普法水平。普法工作應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提升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為目標,以現代法律的基本概念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訴訟意識和法治意識。

4、完善法制。完善法制,需要加強立法,提高立法水平,使法律更加嚴謹、具體、可操作性強,從而更有效地規范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行。

5、建設良好的法制環境。當今社會法律意識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普及的結果,而不是深層社會現實和文化的發展。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社會效應和公共性的作用,這也是提高法律意識的必要手段。

3. 當前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哪些法治問題以及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新農村法制建設需要建立和完善哪些法律制度

法制問題:1、垃圾亂倒污染問題 2、宅基地使用問題 3、迷信問題 4、計劃生育問題需專要的法規:如《屬合同法》、《計劃生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信訪條例》做法:要通過文化大院,媒體講座,法律夜校等培訓,教育手段以及實行全面廣泛的村民自治,引導農民在行使民主權利等方面沿著法制的軌道進行,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農民的基層組織可以利用各種機會宣傳國家關於農民的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

4. 如何在農村中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一、增強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黨中央、省委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等若乾重大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依法治省工作緊密結合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實現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互動,有利於夯實龍江法治建設的文化支撐,有利於創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良好的法治環境,有利於創造具有地域特色、體現當代法治建設方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公民普遍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意識,養成崇尚法治權威、依法辦事的習慣,使法治文化建設逐步成為全省廣大公民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維護法律權威和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組織及其辦事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做好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把這項工作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明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理念、推動法治實踐」為主旨,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注重特色,開拓創新,有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法治文化活動,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提供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主要目標:通過不斷拓展法治文化的覆蓋面,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逐步建設成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協調,與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建設相呼應,與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相傳承,集法律知識普及、觀念引導、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的教育、熏陶、引導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觀念。基本原則: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推進富強、文明、和諧、大美、幸福龍江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寓於法治建設各個環節,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植入各種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堅持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深化法治實踐,豐富法治文化形式,使公民自覺接受法治的熏陶。進一步加強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重點普法對象的學法用法,積極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堅持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努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品牌,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滲透力。堅持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規律和特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升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拓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有效途徑
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活動。組織多種形式的法治論壇、法治文化成果展,開展「法治人物」、「法制好新聞」評選,以及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法制故事宣講、法制文藝匯演、法制電影巡映、法制書畫展覽等法治文化活動,扶持和鼓勵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體、電影公司等文化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成果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單位、進軍營活動,開展優秀法治文化作品的宣傳、展示工作,擴大法治文化的引導力和影響面。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按照主題鮮明、格調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場館、法治畫廊、法治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等。力爭在3年之內,使法治文化陣地覆蓋每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居)。依託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等,逐步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公共設施體系,發揮其功效。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產品創作與傳播。把法治題材納入文學藝術創作,舞台藝術表演,電影、電視劇和動畫製作,以及報刊、圖書、音像電子與網路出版計劃,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深受群眾喜愛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引導文化企事業單位開發推廣優秀法治影視戲曲作品,組織創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法制文藝、法制故事、法制漫畫等作品,並適時組織作品徵集等主題活動。每兩年開展一次法治文化作品評獎表彰工作。努力打造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傳播平台,運用優秀文藝作品和優質文化服務感染人、熏陶人、影響人,促進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情感認同和心理認同。

5.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建設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法治進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法治社會是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地方法治建設是提升區域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社會治理轉型的必經路徑,是制度創新的樣本,標志著區域文明程度、綜合實力的高度,對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文化繁榮,引導區域社會有序、健康、快速發展和最終實現社會和諧、平安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重慶開展了打黑除惡、創建交巡警平台等亮點工作,為建設「平安重慶」、「和諧社會」創造了條件,為法治社會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其目標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法治社會,在社會法治建設道路上還存在諸多的問題。個人認為,要搞好法治建設,實現理想的法治社會,依法治國,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是法治建設的基礎 法治建設需要堅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基礎,而公民的法律素質則是其不可或缺的主體基礎。法律素質作為公民的內在觀念式和外在行為方式,不僅是公民作為「法律人」、「政治人」存在的標識,而且構成了公民作為依法治國主體的主體基礎。換言之,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公民的存在是其應當成為依法治國主體的直接依據,而公民法律素質的狀況則是其可以成為依法治國主體的基礎條件。這個基礎性條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性就越容易實現;公民主體性實現得越充分,依法治國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就越能夠得到體現和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法律素質的高低好壞,直接影響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制約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歷史進程。因此,大到一個國家,小到某個區域,要實實在在地推進法治建設這一偉大事業的進程,就應當高度重視並且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只有公民具備了較高的法律素質,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規范和制約公共權力,保護民眾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才能有效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才能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保證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才能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才能充分調動參與法治化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提高領導幹部的思想認識是法治建設的關鍵 領導幹部是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完成黨的歷史任務而奮斗的骨幹力量,是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領導者、管理者和組織者,決定著法治建設的方向,影響著法治建設的發展程度。要加強地方法治建設,關鍵要提高領導幹部的思想認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抓好領導幹部的法治意識,就要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推進領導幹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規范化;堅持和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法制度;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建立健全領導幹部法律培訓制度;完善領導幹部自學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項決策法律咨詢制度;加強對領導幹部法律知識的考試考核。通過這一系列學法用法制度的完善和實施,使廣大領導幹部深刻理解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和民族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然趨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一;使他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使他們充分認識加強法律知識學習,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轉變觀念,帶頭學習法律知識,成為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護法的楷模;使他們努力提高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依法執政和運用法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本領。 三、提高公職人員的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重點 法治政府的內在價值目標有賴於政府組織內的公職人員來共同實現,在這一意義上,公職人員的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質是推進地方法治建設、建設法治政府的決定性因素。 推進地方法治建設,提高公職人員的法治理念顯得尤為重要。以「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經驗,借鑒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所提出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規律、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和需要的先進法治理念,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因此,要提高公職人員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必須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使公職人員能深刻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並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忠實信仰者,能時時刻刻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既充分地利用國家權力促進和保障公民權利,又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腐敗,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真正實現法治的意義。 四、強化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是法治建設的重要載體 要推進區域法治建設進程,強化法治建設成效,就必須從基層的 村(社區)的民主法治建設抓起。因為基層是 社會的細胞,各種社會現象都通過基層反映出來,各種社會問題都在基層最先表現出來,各種思潮在此激盪,各種信息在此交流,各種矛盾在此匯集,只有有效地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才有可能實現全社會法治效果的提升。 「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是以憲法、法律和法規為依據,圍繞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目標,廣泛深入開展民主與法制的宣傳教育,保障村(居)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實行村(居)民自治,逐步實現農村基層民主的規范化、法治化,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作為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如:基層民主進一步健全,群眾權利進一步得到保障;基層法治進一步完備,依法管理逐步規范;幹部群眾學法意識進一步增強,法律素質明顯提高;基層不和諧因素得到有效解決,社會穩定得到進一步加強等等。因此,要大力推進法治建設進程,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入開展「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真正發揮其在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抓深抓實抓好。 五、強化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保證權利得以合法救濟的最後一道屏障,是實現、維護和爭取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只有保證司法公正,嚴格依法辦事,充分體現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只有保證司法公正,公民才會相信法律是限制、約束權力,保護權利和自由的,才會將糾紛訴諸法律,法治建設才能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要推進法治建設,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時,必須全面履行司法職能,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嚴格地適用法律,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依法辦事、正確、合理、及時,真正做到既合法,又公正,從而達到司法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司法機關還必須努力踐行司法為民的宗旨,完善方便人民群眾進行訴訟的各種制度,加大對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當事人的救助,逐步建立起以當事人自動履行為主、法院強制執行為輔的執行機制,認真做好裁判後的息訴工作,妥善處理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圍繞「公正與效率」的主題,穩步強化和推進司法公正,促成法治價值目標的實現。 六、強化法律服務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手段 法律服務是一個既屬於商業服務的范疇,又包括法律咨詢和出庭以及有關行使司法權力的行為的概念。根據現行法律體系櫃架,我國的法律服務是指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和基層法律服務等行業的法律服務人向社會提供的法律方面的有償服務。法律服務所承擔的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方面的職能作用,使其在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從立法層面看,法律服務的強化,能夠為加強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持,促進立法質量的提高;從司法層面看,法律服務的強化,能夠在司法活動中起到制衡作用,促進規范司法行為,實現司法公平正義;從執法層面看,法律服務的強化,能夠更好地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助手,促進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從守法層面看,法律服務的強化,能夠教育群眾知法、守法,有效地引導群眾依法提出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因此,要推進法治建設,就要強化法律服務,就是要加強律師隊伍建設,完善律師監管機制,規范律師執業活動,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要規范公證管理和公證服務,建立公證行業誠信保障體系,提高公證的公信力;要規范商事仲裁,提高仲裁水平;要完善司法鑒定管理制度,建立面向社會的統一的司法鑒定機制;要進一步規范城鄉基層法律服務,促進其健康發展。 七、強化人力、財力、物力保障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支撐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與推進都必須具備最基本的人、財、物的支持和保障。法治建設也不例外。法治建設的過程是一個大力普及法律知識、營造法治氛圍、建設法治環境、弘揚法治精神、展示法治權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哪個環節都離不開必要的人、財、物作後盾。具體來看,人作為最根本的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宏觀上,一個地區的法治建設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需要採取貫徹落實規劃的具體措施,需要不斷分析總結、完善提高法治建設的質效,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因素,所以必須為普法依法治理辦事機構設置一定的編制,配置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相適應的人員,明確職責任務,使工作人員的職能作用與依法治理的地位相適應;微觀上講,無論哪一類學法對象的學法,都必須有一去具備一定法律知識、能將法律正確地傳授給每一位有接受能力的學法者的專業普法隊伍,能真正把法治的精神傳播給廣大群眾;無論採取何種措施、如何營造氛圍、如何展示法治權威,也都必須要有具體的人員來操辦。法治建設點多、面廣、量大,所以人員的充分配置顯得十分關鍵和重要。同時,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財力和物力的保障也顯得尤為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法治建設,在確保了人員配置的同時,也必須投入一定的財力和物力。從法治建設的主體來看,必須不斷地學習法律知識、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提高普法工作的能力,這不僅要從實踐中獲取經驗,更要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學習新頒布的法律法規,接受一定的培訓和教育,這需要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從法治宣傳的載體來看,宣傳場地的建立、宣傳硬體設施的配備、宣傳資料的印刷發放、宣傳設備的配置無不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從法治建設本身來看,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監督、完善和考評、激勵機制,推動和促進建設進程及質量。與此同時,二十多年的普法實踐告訴我們,法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工程,法治建設的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法治建設的效果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其在現代化文明社會建設中的無形推動和促進作用卻非常強大,根本無法用財富和物質來衡量和替代。因此,在現階段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捨得投入,必須把 人、財、物三方面以最大程度的合理性結合起來、組織起來、調動起來,創造出盡可能大的社會效益。 加強法治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之舉,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探索的過程,貴在形成黨委領導,政府部門各負其責、各盡其能、齊抓共管,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貴在求真務實,貴在堅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齊心協力、不懈奮斗,法治建設必將為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6. 如何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農村是法治建設相對薄弱的領域,必須加快完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同步推進城鄉法治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同時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善於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1、健全農村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財產權的保護。抓緊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界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之間的權利關系,保障好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統籌推進與農村土地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和修改工作。抓緊研究起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2、健全農業市場規范運行法律制度。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交易,營造農產品流通法治化環境。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適時啟動相關立法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和生產經營行為。逐步完善覆蓋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方面的法律法規,適時修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3、健全「三農」支持保護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規范各級政府「三農」事權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支出責任。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依法推進耕地、水資源、森林草原、濕地灘塗等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制定完善生態補償和土壤、水、大氣等污染防治法律法規。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明確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支農責任,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健康發展。加快扶貧開發立法。
4、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加強農村改革決策與立法的銜接。農村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立法要主動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立法條件成熟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需要明確法律規定具體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的,要及時作出法律解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繼續推進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基層執法隊伍,合理配置執法力量,積極探索農林水利等領域內的綜合執法。健全涉農行政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4、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通過合法途徑維權,理性表達合理訴求。依法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依靠農民和基層的智慧,通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引導發揮村民民主協商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出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切實防止出現放鬆農業的傾向,勇於直面挑戰,敢於攻堅克難,努力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科學謀劃、統籌設計「十三五」時期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三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努力提高「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7.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法治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歷史任務,正在變化和發展中的中國農村,再次成了整個社會關注的新熱點。政法綜治工作在這一熱潮中必須做到拓展視野,創新思路,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以農村平安創建為目標,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努力開創政法綜治工作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駕護航。
一、提高認識,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方針,全面、科學地概括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豐富內涵,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把農業和農村工作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更加突出位置,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農村的小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保障農民的權利,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創建和諧農村,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斷提高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賦予了政法綜治工作光榮而神聖的使命。政法機關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穩定、保護人民利益、創建社會秩序的主要職能機關,在發揮法律保障與法律服務作用的同時,必須增加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的功能,擔負起維護穩定和捍衛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重任。

二、認清形勢,准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的新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的特點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富足,每一個方面都與政法綜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目前,我國正處於「十一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開局時期,這既是經濟體制轉型期、經濟結構調整期、加快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的高發期、社會問題的復雜期。當前農村基層出現了一些不利於穩定的因素和影響平安建設的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村土地問題。農村土地問題是近年來農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造成農村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幾方面:1、徵用地補償標准低,截留或移用土地補償款現象突出。2、征地程序透明度不高。3、非法使用土地問題突出。4、征地後對失地農民安置手段單一。二是農村集體經濟問題。三是社會治安問題。四是基層組織建設及幹部作風方面問題。五是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從近年泉州實際情況看,雖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呈下降趨勢,群眾滿意率不斷上升,但影響農村發展的不安定、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搶劫、搶奪、入室盜竊等侵財性犯罪案件仍居高不下;破壞農田基本設施、銷售假冒農用物資等案件仍然存在,因山林地界、拆遷改造和民間矛盾糾紛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阻礙了和諧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政法機關要深刻認識當前政法綜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准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要提升對政法工作的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政法綜治工作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認識。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看,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在城鄉之間,貧富之間差距拉大的情況下,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出來。可以說,沒有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和諧穩定,就不會有全國的和諧穩定;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會有全國的現代化。只有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

二是要拓展政法工作的視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把政法綜治工作的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穩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新形勢下的政法綜治工作任務和職能有新的思考、新的認識,自覺地把政法綜治工作置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這個總要求中來思考和謀劃,把促進新農村建設作為政法綜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是要創新政法工作的思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新」。政法機關必須團結「新農村」這一核心,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方法,將工作重心向農村傾斜,向一線傾斜。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進來,堅持專群結構、依靠群眾、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將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宏偉目標上來。

四是要提高政法工作的能力。為了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政法機關必須增強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分析判斷復雜形勢、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整合社會資源、進行社會管理的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疏導群眾的工作能力。提高「四個能力」是政法綜治工作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選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政法綜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三、發揮職能,全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政法機關的根本職能是維護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要更好地服從服務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偉大實踐,就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切入點放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上,把著力點放在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享受法律保護上,把落腳點放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上,全面發揮維護國家安全、化解矛盾糾紛、打擊預防犯罪、管理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服務改革發展的職能,緊緊圍繞農村平安創建工作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維護農村社會政治穩定擺在突出位置,著力化解農村各類矛盾糾紛,著力解決農村各類不和諧、不穩定問題,保障廣大農民群眾心平氣順、安居樂業。穩定的社會秩序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石。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並不是一個沒有矛盾、問題的社會,而一個能夠及時化解糾紛、緩解矛盾、疏導情緒、理順心氣,確保矛盾不積累、不膨脹、不激化的社會。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加快的特殊時期,農村滋生矛盾的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對農村常見的矛盾糾紛,政法綜治部門要注意研究其規律、特點,切實增強預見性、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對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善於用改革的思路和發展的辦法去解決,努力把握好維護群眾利益與維護社會穩定的結合點,做到既有效地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又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切實維護好農村社會治安、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集中整治突出治安問題,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安全感。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是一個和諧穩定社會的基本構成要件。從當前農村治安狀況看,農村的違法犯罪問題既有與城市違法犯罪問題的共同特徵,又有農村自身的特點。影響農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入室盜竊、搶劫、搶奪、地方流氓惡勢力、制假販假等侵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政法綜治部門對這些群眾深惡痛絕的違法犯罪問題,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予以嚴厲打擊、集中整治,切實把農村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高發的勢頭壓下來,確保刑事犯罪案件發案不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和震盪,始終保持農村社會治安的持續穩定。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激發農村社會的創造活力。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法制意識和民主訴求不斷增強,對政法工作最集中、最強烈的願望越來越傾向於要求政法機關公平地對待各類主體,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執行,在司法活動中體現社會主義法律的人文關懷。這就要求政法機關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一步強化對公民和社會的保護與服務意識,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政法工作的職能。不但要通過打擊犯罪、加強治安管理來維護好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受理群眾求助、提高司法效率、及時調節經濟社會關系、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等方面充分發揮政法工作的保護與服務職能。樹立起「執法為民」、「以人為本」、「執法平等」和「執法最佳效益」的理念,努力做到依法打擊與依法保護並重、辦案數量與辦案質量並重、嚴格執法與文明執法並重、堅持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並重。自覺地把政法綜治工作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中去思考,納入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使農村基層各項工作納入到法治化管理的軌道。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基層民主和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始終離不開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傳教育是實現和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律培訓,有效保障農村各項活動依法有序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和減少各種影響農村社會穩定事件的發展。要結合當前「五五」普法,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增強農民群眾依法辦事的意識。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行政執法隊伍,建立符合實際的農村行政執法體制,保證農村執法工作的順利實施。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法制建設,全面提升村級事務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協調發展,用法治來保證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重、責任大、要求高,政法機關必須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執法公正、一心為民」的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政法綜治工作,深化農村平安建設,共同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未來。

8. 關於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的研究成果(主要就是有哪些學者關於這一方面有些什麼著作)

《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研究》作者:袁達毅等
導 言

農村基層民主是基層民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已走過了50多年的路程。在這50多年的時間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圍繞著農村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進行的。基層民主建設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與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

50多年來,中國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國家民主政治建設一樣,走過的是一段曲折的路程。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村民自治制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這一制度經1982年憲法確認後,成為國家憲政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後,經過80年代前期的農村政治體制改革,全國農村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性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和小隊的基礎上建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不再是行政機關的下屬機構,而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廣泛深入地開展村民自治,已成為此後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主要任務。

北京市農村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始於1981年,完成於1984年。自20個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其它省市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

本項目研究由基本情況研究和對策研究兩大部分組成。

(一) 基本情況研究部分

這一部分是對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歷史和現狀的描述和分析,共11章。各章的基本內容是:

第一章,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的沿革。從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制度解體以前,北京市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走過了一段曲折的路程,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本章的任務和目的是:考察這一歷史時段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情況,分析、研究不同時期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實,更好地把握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未來。本章將這一時間段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即解放初期(1949-1950)、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1950-1958)、人民公社時期(1958-1983)。由於1983年以後的情況是本項目研究的重點,在後面的有關章節中要專門進行研究,因此,沒有列入本章討論的范圍。

對於解放初期的情況,主要介紹和分析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村基層政權的建立,介紹了摧毀偽保甲制度的基本做法以及建立鄉、鎮、行政村人民政府的具體過程,同時簡要敘述了自然村組織、農民協會、婦女聯合會的建立和它們的歷史作用。二是土地改革運動,介紹了北京市土改前的土地、階級狀況,土改政策的制定,土改運動的步驟、做法及成果,闡述了京郊土改的基本經驗和意義。

對於互助組及合作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這一時期北京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概況、農村基層組織體制、農村基層民主選舉、農村經濟組織的民主建設與民主管理、黨組織與農村基層民主的關系等。著重描述了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不斷探索、積累經驗、糾正偏差和逐步發育成熟的過程,總結了互助合作運動中農村經濟組織在民主建設、民主管理方面取得的有益經驗,並對互助合作運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合作化實現後在京郊農村普遍出現的深層次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

對於人民公社時期的情況,主要介紹並分析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人民公社產生的歷史背景,對北京農村的「大躍進」運動作了客觀描述;二是人民公社的初期形態,包括公社的規模、體制、所有制形式、分配製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狀態;三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後果,即浮誇風、瞎指揮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及其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影響;四是人民公社體制的調整和穩定;五是人民公社體制的特徵和弊端以及人民公社制度解體的歷史必然性。

第二章,農村基層組織。這一章的主要任務是,介紹北京市農村基層組織的設置情況和職責任務。北京市的農村基層組織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即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關於村級黨組織。北京市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主要有村黨委、村黨總支和村黨支部。在村級黨組織介紹中,介紹了全市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設置情況,村級黨委、黨總支和黨支部的人員設置、職責任務及其下設機構的情況。由於黨的文件和國家法律對村級基層黨組職責任務的規定,沒根據組織的建制形式分別進行規定,因此,在介紹村級黨組織職責任務時,也沒有分開進行介紹。從實際情況看,不管村級黨組織的建制形式如何,其職責任務基本相同。

關於村民自治組織。北京市村民自治組織的機構設置主要有: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委員會、民主監督理財小組和村民小組。在介紹村民自治組織時,對各種自治機構的設置和職責任務分別進行了介紹。

關於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村合作社。北京市和其它很多地方不同的是,村合作社是村級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村合作社主任一般由書記兼任,在村務決策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介紹村合作社的情況時,主要介紹了村合作社的性質、社員的權利義務、合作社的集體資產、職能和任務、機構設置及職責等方面的情況。

第三章,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本章討論的問題,部分與第四章的內容相同,但討論問題的角度不同。此外,不能納入第四章討論的制度建設問題,都將在本章予以討論,因此,討論問題的范圍也要寬些。本章對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討論,分中央、地方和基層3個層面進行。之所以叫「中央層面」而不叫「國家層面」,主要考慮是,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黨的中央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把黨的中央組織納入國家范圍之內,似有不合理之處。

在介紹和討論中央層面進行的制度建設時,對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歷史進程、基本特徵和主要作用等進行了研究分析。在歷史進程的介紹中,對每一階段的主要做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項目研究涉及的地方層面情況,是北京市的情況。對於北京市的情況,又分市和區縣兩級進行介紹和討論,主要內容是,市和區縣兩級制度建設的基本進程、與中央層面制度建設的關系、特點和作用等。同地方層面一樣,基層層面涉及的情況,都是北京市的情況。基層層面的情況分為鄉級和村級進行討論。其主要內容是,鄉村兩級進行制度建設的主要過程、制度建設的主要內容和作用等。

第四章,法律法規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主要探討國家和地方立法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立法的措施等。本章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國家法律法規、北京市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等。第二部分總結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中的經驗與成就。第三部分指出了北京市在村民自治法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第五章,村級規約與農村基層民主。本章對村級規約的涵義和基本特徵,北京市村級規約的制定、基本內容與功能,以及村級規約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加強村級規約建設的建議。

第六章,民主選舉。本章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在全國發展和改革開放後北京市村委會選舉的情況,並根據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情況,介紹了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的主要經驗,對村民委員會選舉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為了進一步探討選舉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本章還介紹和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

第七章,民主決策。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的決策主體作用,積極發揮農村兩委聯席會議制度的主導作用,同時大力倡導村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開展民主(議政)日活動,促進決策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是北京市農村基層民主決策活動的主要特色。本章主要對民主決策基本形式、主要程序、主要做法與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策建議。並選擇了祖村、常屯村、漁兒溝村、北庄村等村民主議事的案例,說明了北京市農村村級民主決策正在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第八章,民主管理。村級民主管理是現階段村民群眾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現代民主和法治精神。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農村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與經驗,重點探討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實施。通過萬泉寺村民主管理、以章治村的典型案例剖析了以制度治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只要是按照制度辦事,無論誰來具體辦理,都可以說是全體村民在行使管理權。

在研究中,我們將村級民主管理、村級財務管理、村級政務管理、村級事務管理以及印章管理、村級幹部管理分別進行了介紹和探討,既總結了這些民主管理活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完善民主管理的一些建議。

第九章,民主監督。北京市村級民主監督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和村委會報告制度來實現廣大村民群眾的監督權。本章主要介紹了北京市開展村級民主監督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並以柏崖廠村的公開辦事制度、南海村的亮相制度以及新房村的民主評定幹部報酬制度為例,考察了北京市農村在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方面的制度創新。最後,指出了民主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若干對策。

第十章,城市化與村民自治。本章討論的問題是,城鄉社會變遷與村民自治的興起和發展,村民自治主體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城市化與村民自治中「兩委」關系的建設,城市化對村民委員會和鄉鎮行政關系的影響,城市化進程中村民自治的變遷對立法的訴求,城市化發展與村民自治價值的實現。

第十一章,經濟全球化、北京城市功能建設與村民自治。這一章,考察和分析了3個問題。一是描述和分析了北京市由封建帝都轉變為人民首都後,首都北京城鄉功能的形成與變遷。二是從政治安全與城鄉社會穩定、「首都經濟」的發展與鄉村經濟的功能、文化多元化與首都文化建設3個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全球化對首都北京城鄉功能建設的影響。三是分析了國際化首都城市建設與村民自治的發展關系。

這樣安排上述各章的內容,與本項目研究的定位密切相關。在結構上的考慮是,從歷史到現實,先介紹和分析歷史過程,然後再進行現狀描述和現狀分析。在進行現狀描述和分析時,先介紹農村基層組織設置情況,然後再描述和分析制度建設和實施情況。第九章是村民自治中的特殊問題,第十章是北京專有的問題,這兩章在一定意義上講,屬於專題性研究,因此放在最後討論。

(二) 對策研究部分

這部分由4篇調查(研究)報告組成。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篇,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自治法」的建議與思考。這篇研究報告於2000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區建設司,後被收入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村民自治論叢》一書。該研究報告對制定「村民自治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村民自治法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了探討,同時,對村民自治及立法中的有關問題,諸如立法的思路、村民委員會同其它村民自治機構的關系、村民自治中的基層黨組織民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二篇,村民委員會選舉:經驗、價值、問題與對策—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查與思考。這篇調查報告於2001年下半年完成,並提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2001年上半年,應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辦公室邀請,參加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調研工作。這篇調查報告就是根據調查的情況寫出來的。該報告描述了北京市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的基本情況,介紹了換屆選舉的基本做法,總結了這次換屆選舉取得的經驗,分析了選舉的成就、價值和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立法和改進工作的建議。

第三篇,規范村民自治,發展農村基層民主——關於北京市村民自治情況的調查。這篇調查報告於2002年初完成。2001年下半年,參加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組織的調查研究工作。2002年初,完成了這篇研究報告,並提交給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有關部門。該報告總結了北京市在開展村民自治過程中的做法與經驗,指出了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第四篇,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完成於2002年下半年,並交給了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2002年上半年,是新一屆村委會工作的第一年。應北京市民政局政權處的邀請,參加了北京市第五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後的情況調查。這篇調查報告就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該報告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對新一屆村委會的工作成效進行了總結。對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存在的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民主程序建設相對滯後、村務公開不夠規范、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和分析,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9. 為什麼說農村是法制建設的薄弱環節

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處於較低水平,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學習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村普法宣傳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環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發展進程,在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於法律的了解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農民百姓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糾紛,促使其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農民接受法制學習教育的機會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少,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
,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制需求與落後的法制宣傳教育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二)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

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三、問題存在原因
(一)主觀原因: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於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經費缺乏。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擔負,
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另外由於普法經費的缺少也影響著普法宣傳工作。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

10. 簡述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措施

一是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工作主線,充分發揮綜治、司法、信訪等部門的協同作用,通過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強化細化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及刑滿釋放重點對象的管理,建立並落實了群防群治責任制。

二是以「法務網格工程」為依託,完善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五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建立結構合理、服務優質、運轉高效的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法律服務更好的惠及群眾,保證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和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

三是按照「人員本土化、隊伍專職化、職能多元化、管理規范化」的要求,為及時有效的掌握村民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管理交通和消防安全等工作,積極推進了「一村一警務主力」工作,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熱點內容
簽約個人法律顧問 發布:2025-01-22 20:27:38 瀏覽:514
民事訴訟法主管 發布:2025-01-22 20:00:28 瀏覽:625
2015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2 19:59:36 瀏覽:764
東南司法所 發布:2025-01-22 19:51:40 瀏覽:990
侵害姓名權法律責任股東 發布:2025-01-22 19:28:40 瀏覽:117
婚姻法中精神損害賠償 發布:2025-01-22 19:08:19 瀏覽:760
所謂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2 18:58:05 瀏覽:598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
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7:29:17 瀏覽:398
2017勞動法補貼 發布:2025-01-22 17:23:24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