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墨子的道德

墨子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3-25 09:30:24

A. 墨子強調的仁人君子的美德有哪些

(一)視「兼愛」和「義」為最高的道德理念。
《墨子》將「兼愛」視為仁德、認為倡導「兼愛」可以消滅戰亂與社會的混亂,可以為天下百姓創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墨子》的「兼愛」觀,有三個特點:其一是「愛無差等」,要求「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即使在愛他人和自己的父母上,也不應有先後、親疏的差別。這與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截然對立,是對孔子倡導的宗法道德教育的一大突破。其二是「兼以易別」。墨家認為彼此相「別」和對立,是造成社會混亂的原因,只有「兼以易別」,才能消除強劫弱,眾暴寡,富侮貧,貴傲戲。這種以「別」為非的思想,含有反對等級歧視的意義,與墨家「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尚賢思想是一致的。同時,也是墨家反對侵略戰爭的理論依據。其三,反對「殺彼以利我」。「殺彼以利我」是巫馬子根據儒家「親親有術(衰),尊賢有等」提出的個人利己主義道德觀。《墨子·耕柱》以兼愛觀為依據,對此進行了批駁,指出必須愛別人,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愛護,「殺彼」者,是不能「利我」的。墨家對個人利已主義的批駁,在道德教育史上是頗有價值的建樹。
《墨子》貴義,它所講的義,擺脫了儒家「義以禮出」的窠臼,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以不侵犯別人的利益和勞動果實為義。它認為偷竊、掠奪和侵略戰爭都是不義的行為,因為都是「不與勞而獲其食,以非其所有而取之」。這種以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反對不勞而獲為基礎的道德觀念,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良品德。其二以幫助他人為義。《墨子·尚賢下》指出:「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入,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這是說從人力、財力、道德上幫助和教育他人,都是行義。這種道德觀來源於古代勞動群眾困難相助的「義氣」思想。《墨子》「貴義」,將「義」視為最高的道德規范,認為「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 藉以教育人們「鼓而進於義」, 「率天下之百姓以從事於義」。
(二)以節儉為美德。
墨翟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以節儉為美德的教育家。《墨子》的《節用》、《節葬》和《非樂》等篇,集中闡述了這一理論。儒家也主張節用,但是「節用以禮」,這就為維持奢華的貴族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據。《墨子》倡導節儉則是從珍惜勞動成果,減輕勞動者的經濟負擔出發的。它對儒家厚葬久喪等禮樂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指出「厚葬」是浪費財富,「久喪」是破壞生產和生育,其結果是「國家必貧,人民必窮」,忠孝皆無以奉行,天下不得安寧。因此,厚葬久喪乃是非仁、非義的非禮行為。《墨子·非樂上》揭露貴族階級的弦歌鼓舞,使「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耗費了「民衣食之財」。墨翟非樂,是為反對揮霍無度的貴族生活,並非像道家那樣否定人類的藝術生活,即「子墨子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而是因為貴族所行之樂,「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在墨翟看來,「美」應從屬於「善」,凡是損害百姓利益的文娛活動,都應禁止。這種非樂觀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偏激之處。《墨子》還倡導節用,反對浪費,主張節省財政。以為人的衣食住行,都應有度,例如穿衣之道,在於禦寒,其它諸項也是如此。至於財政開支,「足以奉給民用則止」,同樣反對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墨子·辭過》鄭重指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將節儉的美德,提高到治國安邦的高度,開「儉以養廉」的政風,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B. 舉出老子、墨子、韓非子的思想主張

1、老子的思想主張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2、墨子的思想主張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3、韓非子的思想主張: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嚴刑峻法、以法治國。

(2)墨子的道德擴展閱讀

1、老子——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朴、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2、墨子——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3、韓非子——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C. 墨子的思想是什麼

墨子的學說思想共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編輯本段墨子的哲學政治思想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編輯本段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豐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對於弘揚東方管理文化、對於促進當分管理科學 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對於當今企業管理與行政管理亦具有相當的借鑒作用。
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 《墨子·修身》篇認為,君子作戰雖然有陣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喪雖然有喪禮,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雖然有學問,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樹時根基立得不安穩,就不要求得枝葉繁茂;連左右的人都不親近,就不要求遠方的人了;連親戚都不歸附,就不要談外交了;辦事沒有終與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種事業;列舉事物卻不明確.就不要求廣見博 聞了。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徠遠方賢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為就修好了;看見不修行或毀譽的人就反躬自問,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為就可 以修正了。讒言惡語不去聽它,攻擊斥責他人的言論,不要去說;殺傷人家孩子的念頭,心中不能產生。這樣即使有低毀的人,也將沒有所依賴的。 墨子的意思是說,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對於土人來說,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鑒,看見品行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聽讒言,不說惡語,不存害人之心,雖有惡人影響,也不會起作用。墨子之意在於君子要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修身。這是在講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義雲:"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其意為意志不堅強的人智力就不會發達,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會成功。擁有錢財不能分給他人者,不值得與其交友;不能忠實堅持為人之道、不能廣博認識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與其同游。《修身》篇還說:"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為,"源頭混濁,水流不能清澈;行為無信,名聲必然敗壞。"墨子在此著力強調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會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從修身做起,必須要鑄就高尚的品行。這才是一切事業的起點。此外,墨子還在《所染》篇中強調朋友的優劣對人的影響。 《兼愛中》雲:"於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其意為,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就也是說,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經上八》又雲:"義,利也。"可見,墨子所言的"興天下之利",就是要興天下之正義或公義。為此,仁人君子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正義感。這也是君了為人的根本 原則之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這一含義的延伸。 面對當時社會上"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許之謀愚、貴之敖賤"(《兼愛下》)的弱肉強食的丑惡現象,墨子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中》)其意思是,用所有的人都相互愛護同時相互給予利益的方法來改變丑惡的時弊。墨子認為"做有利他人之事,並不意味著只利於他人,其實利益是相互的,因而決不可做犧牲他人的事情。犧牲他人利益的同時亦將損害自己。……只有人們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並把兩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實現富國安民之願望。"墨子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為離開了整體的利益,個人利益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 《兼愛中》雲:"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現其身。'"其意即"兼相愛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別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別人的身體就象看自己的身體一樣。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一換位原則,"視人若己",就是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誤解、消除沖突。實現"兼相愛交相利",才能"諸侯相愛則下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兼愛中》)就是說,諸侯因相愛不再惡戰了,家主因為相愛不再相篡奪,人人相愛不再相殘害;君臣因相愛而仁惠忠誠,父子因相愛而慈愛孝順,兄弟因相愛而和諧協調。大下人都相愛,強者就不會控制弱者,人眾就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就不會欺侮貧 窮的,尊貴的就不會傲視低賤的,狡詐的就不會欺騙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禍害、篡奪、埋怨、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出現了,因此仁人之士贊譽它。 可見,只有"兼愛交利",社會上的一切禍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愛交利",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協調的群體組織。中國人注重維持和諧的局面,維護整體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強調了民本與人 和的重要性,無疑也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影響。"交相利"就是互相給予對方利益,就是利他人、為他人。在墨子那裡,"'為人'是'人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人為'所考慮的角度、所瞄準的方向、所遵循的規范。"其深刻含義就是人的行為要利於人民、利於國家。 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之實質,"是一種柔性管理,它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的相愛來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破壞性沖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既能'自愛'又能'愛人',從而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會道德法律規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認為"墨子的愛比孔子的愛更為現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內在Z理論中所推崇的日本企業文化,正是墨子這一思想的再現與復活,這對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無疑具有較大的作用。所以企業可以根據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業文化。"兼相愛交相利"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原則--一尊重、互惠的體現。 通常,將任何以人為中心的學說稱為"人本主義",而在哲學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而把人僅僅看作一種生物的人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費爾巴哈。所 謂人本管理,就是通過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一切活動。正因為墨子要求管理者愛護部下,為其著想,所以能充分調動 部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墨子從修身,到愛他人、利他人、為他人。終究其實質,是提出了管理學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梅奧(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實驗後,才開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視人的價值等。這已經比墨子晚了約二千多年了。 《論語·里仁》中說:"君了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對於"義"很明白並且看重,而小人對於"利"很明白並且看重。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揚棄,克服了君子只講"義"不講"利"的虛偽性,從而勇敢地正規"利",使"義"、"利"二者從對立走向了和諧統一。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這對於當代的管理實踐極富借鑒意義。管理者對下屬應該講究"義利統一",不能只空有口頭上的表彰與承諾;上司對下屬的嘉獎也應該精神與物質兩者並重齊舉。

D. 墨子生平事跡

墨子,約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魯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據孫詒讓考證,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可能是一個接近手工業勞動者的讀書人。因而養成了注重節儉、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他注重實踐,善於製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術,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創建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人們常把孔墨、儒墨並提。墨子在戰國時代乃是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並為之孜孜奮斗,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跡所及,則嘗北之齊,西使衛,又屢游楚,前至郢,後客魯陽,復欲適越而未果。」(孫詒讓《墨子傳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流傳著他止楚攻宋的傳說。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堅定和見義勇為博得了歷代人民尊敬。魯迅根據《公輸篇》寫成了著名小說《非攻》,再現了墨子的傳奇形象。

到了漢代,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墨家學派漸趨式微。但體現墨家思想精華的《墨子》一書得以保存下來,並一直流傳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①漢秘府藏簡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②漢魏間改寫古卷本(今不存);③隋唐卷子本(今藏於日本宮內省);④宋刊本;⑤明正統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於北京白雲觀);⑥明唐堯臣刊本;⑦清畢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書由歷代墨者薪盡火傳,一再加工整理或集體創作而成,時間跨度從戰國初至戰國末,即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決不可能成於一人之手,也非成於一時。因而內容比較復雜。據專家考訂,其中《尚賢》、《尚同》、《非攻》、《兼愛》等二十四篇是墨家專論城守防禦的著述,《耕柱》等篇記錄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經上》、《經下》等六篇是墨家後學著作,《親士》等篇內容混糅,有街於進一步考證。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一)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凶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倖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癒,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並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裡,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准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二)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御」,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准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准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斗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系,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E. 墨家認為道德的根本目得是什麼

墨家認為道德的目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守望相助,反對野蠻掠奪和戰爭,以仁愛為主

F. 墨家把什麼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

墨家把(仁愛和諧)即「兼愛」作為最高的道德理想。

G. 墨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強調「染不可不慎也」。從「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觸發,
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對所有人都能做到「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
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雖不叩必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說教。也不滿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強調「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與古代不同,必須重在創造。他重視實踐在教育中的作用,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他還注意到施教過程中應顧及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量力而行原則的教育家。與儒家教育異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許多合理的內容,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H.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具體為:

1、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絲說」,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2、墨子主張以「兼士」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

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思維論辯和高尚道德三項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不分彼此、親疏、貴賤和貧富。

3、在教育內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張進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識教育之外,還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培養思維能力的教育。

前者包括生產和軍事科學技術知識教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教育,目的在於訓練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於與人進行論辯,說服別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與儒家主張「六藝」教育相比,這是墨子在教育內容方面的一個重要創造。

4、在教育原則和方法上,墨子不贊同儒家的方法,而是提倡積極主動地去說教。

(8)墨子的道德擴展閱讀

墨子的教育教學方法:

1、不扣必鳴

墨子不贊同儒家即消極等待的教育方法,強調主動教育。他認為強調學生的知識和心理准備固然不錯,但未免太不主動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即使人們不來請教,教師也應該主動地上門去教。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

2、述而且作

墨子認為:對於過去好的東西要繼承,對現在有價值的就應當進行創造。這樣才能使全人類的知識不斷增進。由此可看出墨子認識到人類的創造繼承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提倡每代人和每個人都應當有所作為。

3、言行一致

墨子強調言行一致。墨子認為,凡是說話不守信用,心無誠意,在行動上必然不果斷。

在學術研究上,墨子同樣強調實踐,知識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感知得來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某個人的新發現,需要以過去或現在群眾已有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實踐為基礎。

墨子還創立了語義的科學實驗法,在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墨經中的小孔成像實驗,證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具有某種超越其時代的現代風格。對墨家吃苦耐勞、艱苦實踐的精神,當時和後來各家都十分嘆服。

4、量力而為

墨子在教學中還提出了量力性原則。他認為一個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難以同時進行幾個方面的學習,所以就應該量力而學。量力原則不但是對學生的提醒,同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對教師而言,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上的階段性特點和個體差異,從而對學生實施既因材又量力的教育。

在中國教育史上,墨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則的人,也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創這一原則的教育。它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則的提出早了兩千多年。

I. 墨子的思想主張


眾所周知,墨子曾習儒術,受過儒家思想影響,後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遂決然舉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見墨子最初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破舊立新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貫穿《墨子》全書之始終,與之相適應的,墨子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為墨家學派總的宗旨。可以說,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張,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等都是以這個宗旨為出發點和依據的。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進一步研讀《墨子》,我們發現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的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這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分歧的關鍵在 「愛有無差等」這個問題上,儒堅持有而墨以為無。平心而論,「兼愛」的理想味過濃了一點,非墨子這樣的大賢恐怕難以力行,我們讀《兼愛》中、下兩篇,看到墨子費了很大口舌回駁「兼愛」難行的指責,可終難教讀者心服。
墨子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理由中,有兩條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條來自現實層面。墨子說,你若不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親人。愛有「別」的結果只能是「交相惡」,因此必須行「兼愛」之道。這與墨子的一個觀念緊密相關,即「愛人者人必愛之,惡人者人必惡之」,愛、惡之行必有相應的報償。其實這是不確然的,但強調只有無私的愛才能召喚愛,只有整個社會樹立起互愛的風尚,人才能幸福地生活於其中,不能不說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條理由有很濃的宗教意味。與其它學派不同,墨家信仰一個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聖意志。這意志,據墨子說來,就是要人「兼相愛,交相利」。其論證方式很獨特,大意是說,上天一視同仁地撫育我們,說明他兼愛著人類,他必不願看到世人互相殘害,而是一心要人們相愛相利。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義,基於這一教義上的博愛理想與「兼愛」思想是相通的。
合觀這兩條理由,我們發現墨子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他是合極度實用主義與極度理想主義於一身的人物,而這兩種主義通常是不能並存的,它們在墨子的思想里構成了一種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高難度」的道德標准,又全身心地投入實踐。這不是件輕松的事,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完成它的,只有聖徒式的人物。

「非攻」大概是「兼愛」之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張。「非攻」直接源於「兼愛」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的困苦中。
墨子憤慨於某些高談仁義道德的戰爭辯護士,抨擊他們「明小物不明大物」。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除了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攻伐之事悖於天理外,墨子更列舉了歷史上窮兵黷武招致敗亡的實例說明侵略戰爭損人害己的實質。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但熱中於兼並各國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斗中煥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墨子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治國理論,這一理論在具體的行政層面上可以「尚賢」、「尚同」主張為代表。選賢任能其實是除道家外先秦諸家的一致主張,墨子的「尚賢」只不過在打破門第觀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徹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卻數「尚同」的主張。「尚同」,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出操列隊時一起向排頭看齊,排頭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個人看齊,如此遞進,最終使隊列整齊劃一。墨子要下一層的人向上一層的人「看齊」,上一層的人向再上一層的人「看齊」,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齊」。這種「看齊」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立身標准等無所不包。為什麼要如此急切的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致不避專制之嫌呢?是為了遏止「亂」。身處亂世的墨子目睹「亂」給百姓帶來的禍害,對此深惡痛疾,因此難免推出激進的主張,要對之下一付猛葯。這是我們可以理解卻無法苟同的。
從「尚賢」、「尚同」主張中我們還發現墨子思想的一個內在矛盾,即精英主義和平民立場的沖突。一方面,墨子幾乎是平民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全力為苦難的民眾鼓與呼,他的平等主義理想是非常顯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治國必須依賴精英分子,一個嚴密的等級制度是維持社會秩序之必須。看來這一矛盾的對立雙方在墨子思想中並未得到邏輯上的完善統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處,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義或歧視平民的立場。

實用主義精神在墨子思想中顯露得最直接的地方應是「節用」、「節葬」和「非樂」的主張。
「節用」的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場上不能不堅持這一主張。他把一切無實用的「巧且華」的東西都視作浪費,要求那些權貴們也和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且不論他的呼籲絕不會得到權貴的響應,我們細究一番,發現這種主張其實與一種認識密切相關。這種認識即是:天下物資本非十分充裕,必須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來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飽暖,任何奢侈的耗費都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的衣食為代價才可能的,必須堅決反對之。後來荀子試圖通過對這一認識的否定動搖墨子的整個立論,可見兩派理論上的分歧根源還在於不同階級的人對社會現實的迥異體認上。
「節葬」主張可以視為「節用」理念在喪儀方面的具體表現。但它似乎更觸怒了傳統派,因為在那個時代喪儀是整個禮儀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喪無異於對整個「禮治」傳統發出了挑戰。堅持這一主張是要承受不小的壓力的,墨子不屈於這種壓力而倡導「節葬」還是因為實用主義的考慮佔了上風。這是一種高尚的實用主義,墨子為消滅「糜財貧民」、「傷生害事」的時弊不惜向傳統勢力宣戰,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樂」的主張是實用主義由合理走向極端的一個例子。怎麼能把一切音樂美術一概廢棄呢?一直以來就有人以此詬病墨子,我亦以為墨子此處有些過分了。實用主義如果被囚禁在一個過於狹隘的空間里就會走向荒謬,最終失去大多數人的同情,這不能不看作這位偉大先賢的一個教訓。

在前面論述「兼愛」時,我們已觸及墨子思想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雖然主張敬天事鬼,卻極力反對命定論。在他看來,天與鬼的存在不是為了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是要對人們的善行惡舉加以公允的獎懲。命定論的最可怕的後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天」,讓人感到無可無不可,解除了對人的行為的約束(這約束本該是通過獎懲實現的),最終導致人禍肆虐、天下大亂。因此必須提倡「非命」思想,樹立起世人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為求善報而踐履善行的動力。
很顯然,這種「非命」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它要人用主體性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命」觀念,這實在是非常先進和健康的。

總的說來,墨子作為一個熱心的救世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倫理主張,他的思想順應平民的要求,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作了徹底的揭露和批判,盡管其中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諸種思潮中無愧為獨特而偉大的一家。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