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賞析
❶ 道體第一賞析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古人言道,君臣之道,父子之道,為名,功名榮譽。老子講究人之修生,萬物自然,陰陽之數,事有調和,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便開明心志,「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言道,但非所言之常道可以計,自古之道,有很多服務某個利益團體,切在王者更替之中,轉變著道之所載,正是非常道也。道之生,名之出。
「名可名,非常名!」古人重名節,但在服務對象更替里浮沉消亡,何為名,但名節之重,似乎為生之根本,不重名者,當不知為何,好名,惡名,誰能說清,自古以來,歷史評說,來到當今,更是名至不歸,多少人在那裡做著毀名滅道呢?名之變,事之變,推演及今,也不是世人所能理解,正應佛言性由心生,確也不是道由心生,名由心生,此正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當我們在嘲笑著古人可笑的君臣名節這時,老子已經在對此不屑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沒有名,皆因萬物之始,沒能有其名,待要有名之時,就如母生子女,取個名字作個辯別,或者也是分個清楚,誰歸於誰,不過是個記號。正是人生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節財富,也是隨風而去。名之一途,如財之一路,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留存世間,也為他人嫁人,添些談資,此敢名非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激。」此文言精妙,在於,妙與激,倘如嬰兒在胎中,生之妙便在這胎中一變化,生命孕育,萬物進化之妙,便在這成與不成之間,給你多少無到有之妙,有便得了,但觀其激,人生出來,長的很快,但在這世間激變生長,終要獨立於萬特之間,此名常有,便見其獨立於斯。無由其妙,有則其變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道與名,同出而異名,可以讓你摸不清頭腦,但事實上,道與名則也是常無,常有之妙,道生之時,無名,名之生道名,名服務道,道生出名,無名歸道,可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與名相生相依,相存相亡,常無則見其妙及生道,常有激其生名,分出萬物。
世間之事,福禍相依,好名惡名,正如佛家,色即是色,空即是空,似也同出其理,陰陽變化,萬物融和調生,不正也是道之始,名之激而消於道之始。
世間情事,感悟於天地之間,激發心,慨於世,而感於眾,觀其妙,觀其激,興衰便在其中,可有,可無,有到無,無到有,也正是萬物始終。
❷ 道德經第二章翻譯和賞析
道德經》原文譯文注釋評析及解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注釋]
①惡已:惡、丑。已,通「矣」。
②斯: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⑤盈:充實、補充、依存。
⑥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⑦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⑧作:興起、發生、創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意志、傾向。
[引語]
本章內容分兩層次。第一層集中鮮明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的永恆的、普遍的法則。
在前一層意思的基礎上,展開第二層意思:處於矛盾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則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助人們尋找順應自然、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他以聖人為例,教導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學術界有人認為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也有人認為前兩章是全書的引言,全書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評析]
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麼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本章所用「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比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對立概念使用的不同動詞。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現「無為」一詞。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的這一見解,恰好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具體運用。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在這里,老子並非誇大了人的被動性,而是主張發揮人的創造性,像「聖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顯然,在老子哲學中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的積極進取的因素。
[解讀] 樸素辯證法的閃光
樸素的辯證法,是老子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在中國的哲學史上,還從來沒有誰像他那樣深刻和系統地揭示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規律。老子認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的。對立著的雙方互相依存,互相聯結,並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而這種變化,他把它認為是自然的根本性質,「反者,道之動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辯證法是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綜合的概括,其目的在於找到一種合理的社會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對立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善惡、美醜、是非、強弱、成敗、禍福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原理。譬如說,如果人們沒有對美好事物的認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丑惡現象的唾棄;當你還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悅中時,或許一場災禍或不幸正悄悄臨近。
有個哲學家說過:人們講得最多的,卻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們對部分事物和表面現象的關注,常常會忽視整體的隱藏在深層次的、最本質的東西。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富於哲理的詩句。表述了對事物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現象與本質等諸種關系的領悟,這富於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與老子的辯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會發現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真理與謬誤、美與丑、進步與落後等矛盾斗爭中前進的。而辯證法的豐富內涵就包含在全部人類文明史中。
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傳統文學藝術中有不少體現辯證思維的范疇,就與之有明顯的淵源聯系。例如「有」與「無」,出自老莊哲學,「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實際也體現了藝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後世的作家、藝術家,他們逐步從老莊哲學中引申出了這樣一種思想: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而進入「無聲」、「無色」的藝術深層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與之相關,「虛」與「實」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而「虛實相生」理論也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獨具特色的理論。
「奇」與「正」這對范疇涉及藝術創作中整齊與變化相統一的創造、表現方法,為中國古代作家、藝術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規、正統、整齊、均衡,「奇」指反常、怪異、創新、參差、變化,二者在藝術創造中是「多樣統一」規律的具體表現之一。在創作者們看來,其意味著事物與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間既有對稱、均衡、整齊以有參差、矛盾、變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見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於是產生出和諧的、新穎的藝術美。倘若尋根究源,「奇」與「正」作為對立的哲學范疇,正始見於《老子》五八章:「正復為奇」。而將這對范疇移用於文學理論中,則始於劉勰《文心雕龍》。
不容否認,在中國哲學辯證法發展史上,老子的學說及其影響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❸ 《道德經》翻譯及賞析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維持,情勢未明朗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開始時就有所打算,要在禍亂未發作之前就早作預防。
合抱的大樹,長成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堆壘於土坯;千里的遠行, 開始於腳下。對於這些漸進的過程,如果妄逞權能而揠苗助長,就會導致失敗;如果執意於某一情態而加抗拒,就會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聖人不妄逞權能,所以不會失敗;不抗拒漸進的演變,所以不會使局面失控。人們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慎終如慎始,就不會有敗事。因此,聖人要別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貴資源的供應更形緊張;學別人之所不學,以便牽正人們的偏激過失。藉此以輔導萬物行於其自然而不強加干涉。
【評析】
本章緊承前章,是對如何保持系統化工程的合意穩態的論述。老子認為系統在穩態時容易維持,異變在微弱時容易散失,所以,他認為要以預防先於治療的原則來保證系統合意穩態的維持,並通過這種穩態的保持來求得工程目標的漸進實現。對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子既主張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漸,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張加以因順以保持平穩的演變,並要求聖人充分發揮他的調節指向作用以保證事態的勻稱自然發展。
在現代系統理論角度看,一些漸進的量變因素,特別是那些處於系統反饋盲區之中的細小量的積累,往往造成最難以避免的突變。對這種漸進的演變,如果執意於原先的穩態而人為地加以抗拒,就會導致系統勢能的蓄積,把系統推向高勢位使突變前景更不確定而增長了局面失控的危險。所以,老子的「執者失之」、「無執故無失」的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漸、或積少以求成、或順變以自保的處置方略不失為對漸變過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確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終如始」地「輔萬物之自然」說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過見微知著的「味無味」,並通過投身介入的「輔萬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構成了「為無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過審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閑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獨攬大權,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則。
❹ 求一篇古文加賞析(最好是 論語或孟子或老子的)
這個鏈接是中國老子網網站的鏈接,裡面有很多老子的傳說故事及老子道德經的解析,你可以看一下
http://www.chinalaozi.cn/index.asp
http://www.chinalaozi.cn/show.asp?id=77
我下面之復制了一個紫氣東來。
紫氣東來
顧名思義,「紫氣東來」就是紫氣自東而來。比喻祥瑞降臨。正是由於它的美好含義,所以在中國民間,當每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喜歡把它作為春聯的橫批,貼在門框上。
漢朝人劉向在《列仙傳》中寫道:「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這句成語就出典於此。此處所說的「關」是指函谷關,在河南省最西部的靈寶市北邊,是中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與山海關、武勝關等齊名,並稱為中國八大雄關。春秋時期開始建立,三千多年來,一直都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道,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關於「紫氣東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老子很有學問,在周王朝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天下大亂,諸侯之間爭奪地盤和權位的戰爭經常發生,老子預料到,將來會發生更大的戰亂,所以就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過晚年。一個清晨,函谷關善觀天象的關令尹喜突然看到東方紫氣氤氳,便出關相迎,果然見一長須如雪,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寫了一篇專門講「道」和「德」的文章,約五千字左右,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老子寫完文章後,騎著青牛繼續向西走,後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無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但卻留下了許多成語,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都出於此,被中華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進入函谷關風景點,就能感受到「紫氣東來」的文化氣息,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而至的石頭塑像、老子撰寫《道德經》的書案「靈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躍然眼前。由於函谷關散發出來的「紫氣東來」的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吸引著海外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領略這千古雄關的美麗風采。
❺ 道德經中強與弱的觀點賞析
柔弱勝剛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版之能守;富貴權而驕,自遺其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現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❻ 老子名句賞析
老子一個最著名的名字就是上善若水。
他把萬物的一切都溫柔體現在水的一個境界之中。因為人類的善良就像水一樣的溫柔。
❼ 《道德經》名句解析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❽ 老子道德經的作品鑒賞
中國歷代詩文,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多少詩人、才子,激揚文字,浮想聯翩,思如泉源,妙語如珠,為我們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傳世之作,留下了令人唇齒留香的千古絕唱。
《莊子》、《老子》、《三國演義》、《毛澤東詩詞》備受廣大讀者青睞。它們以廣博的文化內涵,陶冶了無數文學愛好者,堪稱中華文學瑰寶。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普及硬筆書法藝術,《中國硬筆書法網路全書系列字帖》編委會特邀國內硬筆書壇名家、金獎得主以多種書體,書寫了以上各書的精彩片斷。
字帖字體清新優美,筆精墨妙,自然天成;尺幅之中,顯方寸之華美;點畫之間,融神采之追求,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當代書家的神筆與古今文化巨匠們的智慧,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它是最佳習字法帖,是書法愛好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之門的金鑰匙,是硬筆書法愛好者的良師益友。
中國硬筆書壇名家,金獎得主親自執筆,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金鑰匙。
《道德真《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老子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❾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