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常靜
① 《道德》,請問有幾個人知道這兩個字的的真正含義
道德是規范人們的人際利害關系行為的重要手段。
1、人的行為分為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2、道德是調整人際關系的非暴力性的社會規范
道德要規范涉及人際利害關系的行為,不幹涉單純的個人生活行為。
② 真道德與偽道德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真道德抄的宣揚者和受教育者都同時遵守
並且真道德具有良性社會公益價值
偽道德的宣揚者自己並不遵守
甚至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說教
偽道德也無法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真道德與偽道德的根本區別在於
是否能夠產生真切實際的教育功能
③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是什麼意思
譯文:用清靜的真心照應外物,那麼外物就是清靜的,內外都獲得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真常應物,真常如鏡應物不二念、不分別。即是真常得性。常應而且常靜,恆常清靜。
出自《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3)道德真常靜擴展閱讀」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成書前皆為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直至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經文大旨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純正理論學說,無神話色彩。經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語。
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④ 真道德 偽道德作文800字
真道德與偽道德
在說明真道德與偽道德之前,我先說一下回什麼是真道德,答什麼是偽道德。
什麼是真道德呢?所謂是真道德,就是真正的道德觀,是建立在良知和追求人類美好未來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比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倡導人人平等、樂於奉獻等等。由於這些道德觀沒有任何力量的強制推廣,完全由人類自己良知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而自發產生的道德觀,所以這種道德觀稱為真道德。由於人類的良知和對未來的美好追求是相同的,所以真道德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相同的。
什麼是偽道德呢?所謂偽道德就是虛偽的,假的道德觀,是建立在宗教需求或者政治統治需求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道德觀。偽道德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又分為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
⑤ 真正的道德是什麼
說不清道不明
⑥ 常清靜經: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何解釋
譯文:用清靜的真心照應外物,那麼外物就是清靜的,內外都獲得清靜,才是真正的清靜。
真常應物,真常如鏡應物不二念、不分別。即是真常得性。常應而且常靜,恆常清靜。出自《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覺。真是指真實,常是指不變和常在。這個詞在魏晉時期的佛教、玄學中經常使用,所以譯自那個時代的經典或者寫於那個時代的論說中會有這樣的語句。
介紹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僅五百九十一字。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全經格調。
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
⑦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應時而動,常應常靜 是什麼意思
真常,大意是自性,也就是本覺。真是指真實,常是指不變和常在。
這個詞在魏晉時期的佛教、玄學中經常使用,所以譯自那個時代的經典或者寫於那個時代的論說中會有這樣的語句。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卷;成書前皆為口口相傳,不記文字,直至東漢年間,葛玄(164-244)筆錄而成書;道教經典之一。經文大旨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純正理論學說,無神話色彩。經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語。
⑧ 道德等於至善,等於完全的無私嗎道德真的存在嗎道德違背人的本性嗎
道德不等於至善,不等於無私,道德是人主觀認識的一個概念,是調整人與自己、他人的准則,某種程度上違背人性,但卻是有益的
⑨ 道德的淪喪完整的梗是什麼
「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出自中央十二套以前的一個節目《道德觀察》。道德的淪喪是指嚴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人性的扭曲是指人的自然、社會和精神屬性嚴重失常。這個節目播放的是一些關於倫理、道德、法理的案例討論,主持人在播報開場白和過場的時候說過這句話,後來便被一些網友用來搞笑和調侃。
道德: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⑩ 哪些道德是真實的哪些所謂道德是虛假的
這個沒有什麼真實和虛假,一般都是每一個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