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族法學的價值

民族法學的價值

發布時間: 2022-03-26 07:53:06

Ⅰ 讀法律的價值感800字

守法意招培養與和錯私會建設
摘要自1978年以來,我們國家法制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為和諧社會建設
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就我們國家的現實而言,民眾時現行法律體系的遵守距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民主法
治尚有一定的距離,其中的關健在於制定出來的法律沒有得到民眾的遵守.這無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產生較大的影
響.因此來說,培養民眾的守法意識,建立起民眾對法律的信仰,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守法意識法律信仰和諧社會
按照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十七大報告等文件
對和諧社會界定的內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
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
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這里就預設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即首先要
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在這個穩定的社會秩序內保證人與人之間、
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1978年以來,我們國家法制
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己經建立起相對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制體
系,為和諧社會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有些部門法律需要進
一步完善,但就目前的法律體系來說,己經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制定了一個初步的法律框架.然而,就我們國家的現實而言,民眾對
現行法律體系的遵守距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民主法治尚
有一定的距離,其中的關鍵在於制定出來的法律沒有得到民眾的遵
守,這無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來說,培
養民眾的守法意識,建立起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
社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守法意識的涵義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照法的規定,行使權
利(權力)和履行義務(職責)的活動.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
法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施.如果法制定出來了,卻不能在社會生活中
得到遵守和執行,那必將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權威和尊嚴.
正如我國清末法學家沈家本所說的:「法立而不行,與無法等,世未有
無法之國而長治久安也」.
在我們國家,不少人認為守法主要是甚至僅僅是履行法律義務.
「我們認為,守法所包含的內容要比許多人所理解的廣泛、深刻和豐富
的多.守法意味著一個國家和社會主體嚴格依法辦事的活動和狀態,
而依法辦事就自然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依法享有權利並行使權利,
二是依法承擔義務並履行義務.」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將守法理解為只
履行義務,它還包含著享有權利並正確行使權利.
(二)守法意識的內灑
守法意識是指守法主體行為的合法程度或者是對現行國家法律
的認可程度.守法意識包括守法的最低形態、守法的中層形態和守法
的高層形態這三種類型.
1.守法的最低形態.守法的最低形態是不違法犯罪.在這種形
態中,從守法的心理來說,守法主體對法的態度是否定的或模糊的,往
往把法看成是異己之物,是以消極的心理去守法,雖為守法主體,卻不
是法的主人,法並沒有自我內化,其之所以守法是因為法具有強制性.
是為了避罪遠罰.從守法的內容來說,守法者僅僅是或者主要是履行
法律義務,沒有充分行使法律權利.
2.守法的中層形態.守法的中層形態是依法辦事,形成統一的法
律秩序.在這種形態中,從守法的內容來說,守法主體既履行法律義
務,又行使法律權利.從守法的心理來說,守法主體對法的態度是基
本肯定的,但並未完全實現法的自我內化,守法主體還不是嚴格意義
上的法的主人.
3.守法的高級形態.守法的高級形態是守法主體不論是外在的
行為,還是內在的動機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嚴格履行法律義務,充
分行使法律權利,從而真正實現法律調整的目的.在這種狀態中,守
法主體對法的態度是完全肯定的,守法主體是以法的主人的姿態自覺
地、積極地、主動地去守法,已完全實現了法的自我內化.這個形態也
可成為主體對法律的信仰狀態.
二、守法意識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一)在社會袂序的維護方面
一個完整的社會秩序通常應包括主觀、客觀和形式三個要素.「客
觀要素是指任何社會秩序都是人們依據一定規則的互動行為為核心
內容.不管是自生自發的秩序,還是人造的秩序,社會領域中的秩序
總以人們的一定行為為核心內容.主觀方面是指人類社會的任何秩
序所凝結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行為,即使自生自發秩序中所凝結的行
為也帶有確保該秩序的維持、綿延的趨向.形式要素指任何秩序都外
在為一定的社會狀態,它是主客觀要素有機結合的外在表現形式,是
人們形象把握秩序存在的方式.」從社會秩序的三個要素看,社會秩序
的維護首先要存在穩定的行為規則,即法律:其次就是社會主體為了
實現自己預期利益遵守規則的意識,即守法意識:最後就是在前兩者
的結合下所達到的穩定社會狀態即是社會秩序.這其中,守法意識起
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中國目前己經具備了社會秩序的客觀要素,即
穩定的行為規則—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但社會主體的守法意識相
對還比較欠缺.因此,培養社會主體的守法意識,尤其是社會主體對
法律的信仰狀態,對社會秩序的維護,進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將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在人際和諧方面
人類社會之法律從一個方面來說就是為了界定人們之間的權利
義務關系,或者說是對社會利益作重新分配,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
關系即利益關系是通過人類社會制定的法律來調整.古典自然法學
家霍布斯就曾說過:「下面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人的行動出於他們的
意志,而他們的意志出於他們的希望和恐懼.因此,當遵守法律比不
遵守法律似乎給他們自己帶來更大好處或更小壞處時,他們才會願意
去遵守」.當代的經濟分析法學則視人為「經濟人」,「經濟人」總是從
行為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較中來決定選擇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其
代表人物波斯納認為:「服從法律更多的是一個利益刺激問題,而不是
敬重和尊重的問題.」因此,要達致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乎衡社會主體
之間的利益關系,就必須遵守人類社會制定的法律,即社會主體要認
真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從這個方面說,必須培養社會主
體的守法意識.
(三)人與社會和諧方面
根據社會契約論者的觀點,政府統治社會成員的正當性來源於社
會成員的同意.「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
意,不能把任何人置於這種狀態之外,使受制於另一個人的政治權
力.」為了擺脫自然狀態以進入社會狀態,人類選擇了社會契約的方式
聯合組成一個共同服從的共同體.盧梭指出,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
本問題是:「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
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
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
地自由」.法律是由建立在合意基礎上的政府遵照法定程序制定的,
而且法律與社會所認同的價值或道德即公平正義原則相符不悖.昂
格爾認為:「人們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在於,集體成員在信念上接受了
這些法律,並且能夠在行為上體現這些法律所表達的價值觀.」公民作
為社會契約的當事人,應該遵守契約的內容,遵守自己同意的政府和
法律,只有這樣才能達致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三、守法機制的生成
(一)遵守法律的正當性
社會主體遵守法律的正當性即社會主體遵守法律的理由或者說
為什麼遵守法律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西方法哲學界的一個重要理論命
題.在西方文明史的各個時期,尤其是近代以來,這一問題始終備受
關注.圍繞公民的守法理由問題,不同的法哲學流派分別提出了不同
的學說,丁以升、李清春在《公民為什麼遵守法律?—評析西方學者
關於公民守法理由的理論》里認為,這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學說主要有
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論、暴力威懾論和法律正當論四種.
社會契約論是古典自然法學派關於國家和法律的產生過程的一
種理論,其中也包含著有關公民守法理由問題的解釋.按照社會契約
論的邏輯,公民之所以具有遵守法律的道德義務,乃是因為他們都是
社會契約的當事人,作為這個契約的當事人,應該遵守契約的內容,遵
守自己同意的政府和法律.社會契約論為公民的守法理由提供了一
種具有相當說服力的解釋.它將公民的守法理由歸於自己的同意和
承諾,為法律的統治提供了道德_L的合法基礎.
功利主義法學及相關的法哲學流派從功利的角度解釋人的守法
動機.這種理論認為,當法律能給公民或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或者能
更好地防範風險並因此而減少可能的損失時,公民就遵守法律.公民
守法與否是由守法與不守法的比較結果決定的.功利主義論從功利
或利益的角度解釋公民的守法理由,這有相當的合理性.
暴力威懾論把公民的守法理由歸結於國家強制力的威懾和懲戒
作用.這種理論認為,公民之所以守法是因為畏俱國家暴力,為了避
免違反法律所招致的暴力制裁或經濟損失,公民才採取遵守法律的行
為.暴力威懾論的理論淵源是分析法學.分析法學的理論奠基人奧
斯丁認為,法律是主權者所發布的命令,而命令包含了「義務」和「強
制」這兩項基本要素.他指出:「命令或者義務,是以制裁為後盾的,是
以不斷發生不利後果的可能性作為強制實施條件的」.當然,奧斯丁
的分析法學與功利主義有著某種淵源關系,公民為了避免受到國家強
制力的制裁而遵守法律也可以看作是功利主義的表現,因為無論是人
身的制裁還是經濟的制裁,都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減少.但是,暴力威
懾守法論與功利主義守法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只涉及到公民的被
動守法,即不違反法律便不會使自身利益減少;後者在具有前者含義
的同時,還適用於公民為增加自身利益的積極守法.
法律正當論試圖從公民法律信仰的角度回答公民為什麼遵守法
律.這種理論認為,公民之所以守法.是因為法律具有形式合法和內
容合法的要件.法律是由具有合法性權威的國家機關或官員遵照法
定程序制定的,而且法律與社會所認同的價值或道德即公平正義原則
相符不悖.對於這樣的法律,公民就有服從的義務.法律正當論的理
論基礎是合法性理論.韋伯認為,「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起並維持對它
的『合法性』的信仰」.法律的統治也不例外,它試圖以自身的合法性
作為公民對其服從的正當性基礎.
如前所述,公民的守法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涉及習慣的、道德的、
利益的、暴力的等多方面的因素.對於不同公民的守法行為或同一公
民的不同守法行為而言,其中某一種或某幾種因素或許起到了較為重
要的作用.但是,在多樣化的守法理由背後,還存在著某種恆常的因
素,存在著某種更為根本的力量.它構成了法律得以有效實施的基
礎,構成了公民守法的前提.在近代的、民主的社會里,這種力量就是
公民的守法意識.
(二)法律的良法品格
法律自身的良法品格是生成公民守法意識的客觀要件.良法的
概念早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論中就有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其理論核
心是如何確立良法的標准.亞里士多德認為,良法的標准可以總結為
三點:是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某一階級或個人的利益;應該體現
人們所珍愛的道德價值(對古希臘而言就是自由);必須能夠維護合理
的城邦制度於久遠.亞里士多德將良法的概念與道德價值緊密地聯
系在一起,這為後世的良法理論確立了基本的論調.在西歐中世紀,
阿奎那否定惡法的效力,主張「惡法非法」.他說:「暴決的法律既然不
以健全的論斷為依據,嚴格地和真正地說來就根本不是法律,而寧可
說是法律的一種濫用.」自然法理論以某些道德原則作為良法的標准.
古典自然法理論認為,良法必須符合自然法,法律的效力來自其合乎
道德性;新自然法理論如富勒的程序自然法、德沃金的政治道德以及
羅爾斯的社會正義.都被視作法律應當遵循的道德標准.實證分析法
學雖然承認法律存在道德上的善惡之分,但否認具有客觀普遍意義的
良法標準的存在,認為任何價值判斷都涉及到主體的價值觀念和態
度,這不能被客觀地證實或確定.但是,二戰以來,實證分析法學的這
種觀點受到了嚴厲的批判,致使其對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的態度也發
生了某種調整,如哈特在堅持分析法學的傳統一主張法律與道德分離
的同時,並不否認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聯系,甚至提出法律應該其
備「自然法的最低限度的內容」.
綜合西方學者對良法理論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良法應該具備以
下條件:第一,良法在價值上必須符合正義的要求.法律是否體現正
義是衡量其是否為良法的關鍵.正義是法律所追求的倫理價值,它要
求社會公平地分配權利和義務.第二,良法在內容上必須反映客觀規
律.法律應該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發生關系的規
律.第三,良法在形式上要求立法過程的民主化、法律表達的規范化
和法律體系的科學化.霍布斯認為,「良法就是為人民利益所需而又
清晰明確的法律」.這表明法律的形式對良法的重要性.
(三)培養法律信仰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生成公民守法意識的主觀要件.法律信仰一
般是指人們對於法律的一種尊崇敬仰的態度,是對自願接受法律統治
的一種信仰的姿態,一種大眾對於法律的忠誠,是對法律之下生活的
德性的一種確信,表明人們願意熱忱地投入到捍衛法律尊嚴和權威的
斗爭中,並把參與這種斗爭視為自己的一個庄嚴的使命和責任.人們
從對法律的服從和信仰中獲得了心靈的歸屬感和家園之感.法律信
仰是個體的一種心靈狀態,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心靈軌跡,是民族法
律觀念的最突出、最生動的表現.它是把外在的規則內化為主體的內
在法律自覺性,是法治理念在一個民族生活中落地生根的具體體現.
一個社會普遍的、大眾的法律信仰是社會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標.事
實上,正是大眾的熱忱法律信仰才賦予法律以強大的生命力,使法律
深植於一個民族的日常生活,深植於一個民族的心靈深處,並成為這
個民族肌體的活的靈魂.法律信仰作為法治的基本要素,體現著規則
和其所承載的意義之間的連接關系,而最終信仰總是組含於特定的人
文類型,體現特定的人文價值和價值飯依.沒有哪一種社會秩序不是
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礎之上的,也沒有哪一種信仰是脫離特定的文化
背景而遺世獨立地超然生成的.文化斌予一個民族以生活的意義,為
其提供各種符號和價值.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莫定了一種特定法律
秩序的根基,是法律秩序成長的精神土壤.只有當規則與一個民族的
文化共生共榮,才會有規則的生命力.同樣,只有當法治作為一種制
度獲得該民族在文化上的認同的時候,在日常的法律生活中深刻體驗
的時候,才可能成為其生活的有機部分,成為一種現實的法律秩序.
中國至今沒有確立關於法律的信仰,這與傳統相關,與現實的法
哲學理念有關,更與我們的日常法律實踐有關.在中國,沒有如西方
一樣的宗教信仰,也顯然沒有法律信仰的固有傳統,這個事實深切地影
響到當代中國法律信仰的樹立.中國所信奉的世俗宗教倫理只是一種
內在的而不是如西方那樣外在的超越性的信仰.中國沒有產生那種突
出的、外在的高於國家制定法的更高的法律觀念,法律(下轉第35頁)
下:
1.對於被代理人而言,只要表見代理成立,就要對相對人承擔授
權人的責任,即要受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訂立的合同的約束,履行合
同中應承擔的權利義務.這一點與一般的有權代理相同.被代理人
不得以未授予代理人代理權、代理行為有違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等為理
由,拒絕承擔責任或要求法律確認代理行為無效.被代理人在對相對
人承擔責任後,對於表見代理對自己造成的損失,有權向代理人追償.
2.對於代理人而言,其實際上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因此,
對於給被代理人造成的損失,應負貴賠償.同時,若其行為觸犯了刑
法,也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3.對於相對人而言,因其與代理人簽訂的合同是在相信代理人有
代理權的前提下自主自願訂立的,不存在欺詐、脅迫等因素,若被代理
人堅持代理行為有效,即使該合同對相對人不利,相對人也不能單方
撤銷該合同.若被代理人不願意接受該合同,而該合同也對相對人不
利,相對人願意撤銷權合同,則可撤銷該合同,這屬於雙人合意解除已
達成的合同.若相對人確認合同有效,則相對人與被代理人均要受合
同約束,履行合同中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
三、表見代理制度的立法完善
我國的民事立法中沒有正式確立表見代理制度.雖然《民法通
則》中的個別條款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釋類似表見代理,但
並非真正的表見代理.
《民法通則》第65條第3款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
應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第66條第1款規定:
「本人知地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
意.」
合同法》第49條用極其簡潔的文字對表見代理作了規定:「行為
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
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似乎是
完全採用了「單一要件說」,但其只是規定了第三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
代理權之「有理由」,而並未確定第三人之「無過錯」.第三人「有理由」
是一種模糊用語,並非完全等同於「無過錯」.例如:與本人無任何關
系的無權代理人,利用偽造的專用章、合同書與第三人訂立合同,其偽
造的文件天衣無縫,第三人完全有可能無法判斷其真偽,第三人「有理
由』,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但第三人在與不存在任何信賴關系的
情況下,並未對虛假的代理憑證做出必要的審查,便與之簽訂合同,不
符合一般交易習慣,也未盡謹慎交易之注意,明顯「有過錯」,此種情形
就不應成立表見代理.另外《合同法》並未象德、日民法典一樣列舉規
定了成立表見代理的諸種法定事由,而是設富有彈性的原則性規定,
此種立法選擇雖然便利於法官依個案具體情形靈活做出裁判,但同時
也不利於法官正確的公平觀念及對立法意圖的把握,適用上難免出現
.偏差.因此,應對《合同法》中規定的表見代理做出適當的限制性解釋:1.僅僅「有理由」還不夠,應強調第三人對於表見代理的成立善意
且無過失.
2.對於第三人「有理由"的判斷.應借鑒他國立法規定所列舉的成
立表見代理的某些典型情形,建立判斷表見代理成立與否的客觀具體
標准.
在現今的社會生活中,符合表見代理的情形廣泛存在,隨著市場
經濟的蓬勃發展,代理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適用范圍越來
越廣,必然會出現更多、更新的代理糾紛,表見代理自然也是其中一種
常見的現象.這種現實經濟生活中的需求與當前立法滯後狀態的矛
盾會更加明顯、突出.因此,應當參照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立法經驗,在
民事立法中明確地、詳盡地規定表見代理制度,以提高代理制度的信
用程度以及交易的安全性,充分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
正常交易安全,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順利發展

Ⅱ 法學(不含政治學 民族學)是什麼意思

法學是一個學科的門類,括弧內的是指具體專業。
即是說:除了政治學和民族學以外的其他法學均可

Ⅲ 民族文化的意義價值

所謂民族文化的國家意義,是說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燦爛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於民族的延續,對於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從一般的認識來說,在中國古代史上,民族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觀念與精神因素對於鞏固和延續封建的國家秩序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自近代以來人們的強烈批判。然而,其中的精華部分所蘊涵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又都在培育民族的優秀精神品格方面起著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從上世紀以來,中國已經發生文化轉型的重大歷史演進,傳統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大有以西方文化取代傳統的民族文化的「革命」之勢。但是,經過一個歷史階段的劇烈動盪和時間淘汰之後,多數人還是清醒地認為,傳統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它的精華不僅凝結成了它的過去,也可以滋生出新的未來。尤其是其中所包涵的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精神品質,對於這個民族的發展,對於我們國家的進步,都是不能拒斥的。因而,它的國家意義、民族意義便得到了普遍認可。從文化本身來看,人們所主張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護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會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義的觀點,也同樣意味著民族文化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國家意義、民族意義。
所謂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首先,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其次,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Ⅳ 法學民族學專業考過司法考試就業前景怎樣

總的來說,從事律師、檢察官、公證員之類的工作是必須要通過司法考試的,通過了司專法考試是你最大的資本,屬也是擇業中的最大競爭力,但是過了司法考試成為了律師也是要依託於一個行業背景下的,比如本科學的是金融,做了律師以後就可以專門打金融方面的官司或者在金融公司做法務,配合投行上市等等,那麼你學的是本科是歷史學,研究生是民族學專業,以這個為背景,研究生學歷,英語再棒一點,通過司法考試,進一個大律所做律師,或者進一個大企業做法務基本沒問題的。總之,你先過司法考試吧!重中之重!你的背景沒問題的!很有幫助的!至於考試方面,司法考試報個網校就行。

Ⅳ 學習民族學的意義和價值

有利於促進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我們的社會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提升影響力。

Ⅵ 中央民族大學的法學專業怎麼樣

中央民族大學的法學專業不錯,中央民族大學自1979年即開始招收法學本科生,是全國較回早設立法學專業的答高校之一。

法學院2012年入選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首批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2003年設立民族法學博士學位授予點,2000年設立經濟法碩士學位授予點,2001年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2011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6)民族法學的價值擴展閱讀:

學院設有經濟法、憲法學與行政法、民族法學、法律史、法理學、民商法訴訟法刑法、國際法九個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點以及在職法律碩士、全日製法學法碩和非法學法碩專業學位授予點。本科設有法學、法學(法學與英語)、法學(藏語基地班)三個專業方向。

學院依託「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平台,配有全套多媒體設備的案例教室和一個可容納200人的大型模擬法庭;設有專門的法學圖書資料室,藏書極為豐富;購買了HeinOnline、Westlaw和北大法寶等居於國際國內領先地位的法律專業資料庫。

Ⅶ 簡述如何理解法學所具有的價值判斷屬性

1、人們對各種社會現象、問題,往往會作出好與壞或應該與否的判斷。由於這種判斷與人們的價值觀直接發生關系,所以被稱之為價值判斷。我國司法學界普遍認為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問題。

2、法律行為的成立之所以易被誤認為是事實判斷問題,其主要原因在於關於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規范屬於裁判規范、價值判斷語言表述的復雜性且法律行為成立與有效制度分工有異。類如法律行為的有效,法律行為的成立同樣也屬於價值判斷,並且屬於價值判斷中的規范判斷。

(7)民族法學的價值擴展閱讀

法的價值體系可以看成是一組組相關價值所組成的系統,它是由不同而又相聯系的幾種法的價值類型組成。按照不同的標准,從不同的角度,人們將法律價值進行以下分類:

1、個體價值、群體價值。法律的個體價值就是個體對法律的需求以及法律對個體的實際效應,一般包括個人自由、平等、權利、人格尊嚴等。所謂法律的群體價值是指某一社會群體對法律的需求以及法律對該群體的實際效應。

2、法律的正價值、無價值(或零價值)和負價值。這是按照法律價值追求與法律的實際效應關系來分的。廣義的價值包括法的正價值和法的負價值,其中負價值是指法對主體需要實現的阻礙和破壞作用,零價值是指法律對一定主體既無益也無害,而狹義的法的價值僅指法的正價值,即法的有益性、有用性。

3、除此之外,法律價值還可按功能和性質分為目的性法律價值和工具性法律價值,而按歷史階段分為奴隸製法律價值、封建製法律價值、資產階級法律價值和社會主義法律價值。按法律對主體的應用形式分為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等等不一而足。

Ⅷ 民族法和民族法學的性質有何不同

兩個不一樣,民主法它可以說是有關民族的法律文件,或者是有關民族一系列的法律而民主法學,它是研究民族法律,研究民族習慣這一類的科學,所以他們兩個詞語並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意識還有研究的對象都不一樣,他們有著一定的交集,但並不是完全一樣,所以他們的性質各不相同。

Ⅸ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對於國家有哪些重大意義和價值呢

對於擁有者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來講,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糧,是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面對傳統民族文化時,我們要用正確的觀念去對待,也正是這種正確的態度得以讓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好,國家發展便更有力量更有信念。

民族傳統文化在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後,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這與它自身的龐大魅力也是分不開的。在面對民族傳統文化時,我們應該深掘其價值,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的輝煌時刻。

Ⅹ 民族學專業的就業前景

民族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學,「民族學」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文, 由』γos(ethnos(族體民族))和 λγos(logos(科學))兩字組成,是指研究民族共同體的學問。英文的Ethnology、法文的Ethnologie、 德文的Vlkerkunde都是民族學的意思。 英國的「社會人類學」(Social Anthropology)、美國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和當前合稱的「社會文化人類學」(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在研究對象和范圍上與民族學相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民族學
外文名
Professional Ethnology
專業代碼
030401
授予學位
法學學士
學科門類
法學
展開全部
基本簡介
以民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把民族這一族體作為整體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發展以及消亡的過程,研究各族體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它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學科。屬於法學類,專業代碼:030401

民族學建立
19世紀中葉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世界各地區尋找原料和市場。為了擴大殖民地,統治當地的國家和民族,必須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會情況。在長期積累資料的基礎上,為適應當時的需要,民族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產生,並得到迅速發展的機會。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建立了專門從事民族學研究的組織,如1839年法國的「巴黎民族學學會」,1842年美國的「美國民族學學會」,1843年英國的「民族學學會」,1869年德國的「人類學、民族學和原始社會協會」等。這些機構陸續組織了一些考察隊或探險隊,到殖民地和邊遠地區的落後民族中進行調查研究,除了詳細記錄各族人民的現實社會現象、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等之外,還搜集了各種文物作為研究資料。此後,實地調查或田野工作逐漸成為民族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從搜集和展出民族文物發展到建立民族學博物館,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族學的產生

就在19世紀中葉,先後出現了一批專業民族學家,他們在以C.R.達爾文為代表的生物進化論的影響下,提出人類社會與文化的進化思想,從而被稱為進化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 美國的L.H.摩爾根、英國的E.B.泰勒、J.F.麥克倫南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他們認為各民族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程度盡管不同,但都遵循著相同的途徑前進,都經歷過或將經歷大體相同的發展階段。K.馬克思和F.恩格斯讀過這派學者的很多著述,對他們的立論題材有不同程度的褒或貶,但對其認為社會向前進化發展這一共同點,都採取了稱贊的態度。

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學的建立

民族學相關書籍
民族學相關書籍
理論基礎馬克思早在19世紀40年代,為了研究資本主義制度,闡明資本主義必定滅亡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將代之而起, 就著重探討了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時都考慮它的歷史起源和它的前提,這樣才能了解社會現象全面的發生發展過程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敘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證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還提出決定人類歷史關系的三個因素:第一,生產物質生活 資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第二,人類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所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第三,人類自身的生產,即增殖。後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第一版序言中,再次強調了這個理論,並將其歸納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兩種生產,即生活資料以及生產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亦即種的蕃衍的唯物主義原理,並在全書中貫串了這一根本觀點。馬克思在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下了經典性的定義。..列寧指出,在這篇序言中,馬克思對運用到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史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是建立科學的民族學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民族學的研究和著述

馬克思從創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天起,對於民族學的著述,特別對人類原始時代的歷史,就予以高度的重視。馬克思對受到侵略、壓迫和歧視的民族,如諸猶太人、波蘭人、愛爾蘭人、印度人、中國人等,都寄予無限的同情,並用階級觀點闡明了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實質。馬克思在1879~1882年間,發現了許多研究原始時代的有價值的民族學論著,經過他分析摘錄的目前已知的有摩爾根。J.B.菲爾、H.J.S.梅因、J.拉伯克、J.W.B.莫尼、R.梭姆、E.霍斯皮塔利爾和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馬克思最贊揚摩爾根的論述,認為《古代社會》(1877)一書尤為重要。摩爾根是進化學派的傑出人物。他把物質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看作人類社會進化的原因,指出了氏族制度(見原始公社制)在原始社會中的核心作用,它的共產制的性質,並談到了當時社會的未來改造,從而達到了自發的唯物主義的結論。馬克思將《古代社會》一書作了詳細摘要,調整了書的結構,補充了必要的材料,加上重要的批語和評注,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摩爾根著作的價值。馬克思的《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及馬克思若干篇民族學筆記(見荷蘭L.克拉德的《卡爾·馬克思民族學筆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光輝論著。

恩格斯發現了馬克思對摩爾根著作的十分詳細的摘錄,寫信給德國K.考茨基說:「摩爾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領域內獨立地重新發現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並且最後還對現代社會提出了直接的共產主義的要求。他根據野蠻人的、尤其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氏族組織,第一次充分地闡明了羅馬人和希臘人的氏族,從而為上古史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43頁)恩格斯認為有必要寫一部專門著作,聯系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得出的結論來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及其全部意義,並把這看做是執行馬克思的「遺言」,於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就在1884年問世。他根據馬克思的摘要和批語,摩爾根提供的事實資料,加上自己對歐洲古代一些民族歷史所作的研究和新補充的材料,對原始社會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做了透徹闡述,特別著重在經濟方面的論證。恩格斯所詳細論證的是原始時代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和崩潰的過程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的歷史,但他的主要目的卻在於指出當代階級社會必然將被改造成未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依據大量的民族學資料寫成的民族學論著,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留下了寶貴的民族學遺產,樹立了研究原始社會的光輝典範。恩格斯還著重提出:隨著奴隸制的出現,發生了社會大分裂,分為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而這種分裂繼續存在於整個文明時代,古代奴隸制、中世紀的奴隸制和近代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這些論述為民族學研究指出了方向,對不同時代的不同民族社會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比較研究應是民族學研究的任務。馬克思、恩格斯的學生和戰友、法國工運活動家P. 拉法格用大量事實所寫的《財產及其起源》(1895),是比較優秀的民族學作品。

流派
西方民族學流派

西方民族學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這一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是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

進化論學派是19世紀中葉西方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學流派。進化論學派主要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認為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物進化一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逐漸地發展。這種循序的進化過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發展規律,造成這種普遍性的原因在與人類心理的一致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賓塞(H.Spencer,1820-1903)、泰勒(E.B.Tylor,1832-1917)、摩爾根(L.Morgen,1818-1888)。他們都以各自的特點系統闡述了進化論思想,對民族學的初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西方民族學的大發展時期,整個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的流派有播化學派、歷史學派、社會學年刊學派、功能學派、心理學派等。

傳播學派

最初出現的是傳播學派,又分成德、奧文化圈學派和英國傳播學派。前者以德國的R.F.格雷布納、奧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人類的創造能力極其有限,每一種文化都是在一個中心地區一次產生,然後傳播開來。後者以英國的G.埃利奧特-史密斯及其學生 W.J.佩里為代表。他們宣稱各種高級文化因素都是從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和中心尼羅河傳播出去的,宣傳泛埃及主義。由於這種理論缺乏科學事實根據,後來沒有被人繼承下來。

歷史學派

熱點內容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