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人治結合

法治人治結合

發布時間: 2022-03-26 09:12:06

① 談談你對法治與人治的認識

人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是治國方式的不同。人治是領導人治國,法治是法律治國。
法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縱觀中國歷史,從奴隸制的夏朝到封建制的秦朝一直到清朝無一不是人治,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依法治國。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② 法治與人治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人治,就是按照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是人治的廣義概念。但人治有少數人的人治與多數人的人治之分。少數人的人治是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來行事的。這種人治,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人治。按照少數人的意志及其對利益的要求制定的制度,就稱之為少數人的法治,這種法制,類似我國封建社會的君主政治。

「法治」與「人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權力是否嚴格依法運作.法治國家要求樹立「法大於權」的觀念,創設「法大於權」的制度.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逐步清除「人治」和「權治」等遺留下來的不良影響。具體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法治」與民主相容,「人治」與專制相合。「法治」是與市場經濟、工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現代民主政治建立在法治基礎之上.法治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指標.
「人治」是與自然經濟、農業文明相適應的一種治國方式,君主專制是人治國家的主要統治形式.在人治國家中,一切人只服從擁有權力的人及其意志。

第二,「法治」強調「權自法出」,人治強調「法自權出」。「法治強調權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權力都應當具有合法性根據,沒有合法性基礎便不得行使任何權力,即使人們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關權力,也不發生法律效力.『合法性』這個概念可以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政治哲學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講,它與合理性概念有內在關聯;其二是法學上所使用的合法性概念,事實上,它所講的就是合法律性.」

第三,「法治」強調「法大於權」,「人治」強調「權大於法」。「法治」強調一切公權力都應當服從法律,法律是最高的公共理性,也是公權力的產出之所.沒有法律根據的一切權力均為非法.即便是緊急狀態下政治權力的運用也要遵循依法行使的原則.[vi]所以,以法律為治的治理活動服從既定的規則,而不取決於統治者頭腦的一時聰明或其他什麼智慧.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免受統治者個人的性情及好惡的影響,防止政治權力的濫用和個人獨裁的災難。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大於法律.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眾.在人治國家,官本位觀念盛行,人們普遍地崇拜權力,漠視法律.因為掌握政治權力是發財致富、光宗耀祖的一條捷徑.正所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中國古代自漢武帝以後的歷代皇朝尊崇儒學,倡導「以德治國」,隋唐以後還採用了科舉考試.但是,「人治」的「家天下」羅織了巨大而又嚴密的權力關系網,法律和道德在權力的沖擊下盪然無存,其結果是官場政治黑暗腐朽,貪官污吏大行其道.所以,中國古代歷代皇朝始終跳不出「政權興亡的周期率」。

第四,「法治」強調法律至上,「人治」強調領袖至上。「法治」強調法律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和任何其他規則相比較,法律在治理社會活動中,在規范人們交往行為中具有至上性和首選性;其二是與任何組織和個人相比較,法律是至上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要服從法律.」因此,法治國家要求執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普通公民一樣遵守法律.
「人治」強調的領袖至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領袖的意志高於法律,他可以一言立法,也可以一言廢法;其二是掌權國家權力的領袖決定國家的重大事務.他依靠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整個社會並使之得以執行。

③ 談談你對法治和人治的看法

人治是社會發展地下的標志,在人治的狀態下,人民不會得到真正的公平與正義。
法治是人治的進級專階段,是更高的形態。他的達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是根據法律強制性的轉變,法治階段我認為還能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低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法律中再也沒有人為的因素,初步體現出公平、正義的要求,是優秀的。人們在法律的規范下,自覺的進行著自己的社會行為。可以說,這個階段,法律的強制性仍然是從外部去規范人們的行為。
第二個是高級階段,法律已經融入道德之中,人們在進行社會行為時,自發的、下意識的從內心產生合法的評價。法屬律的強制性從外部規范人的行為轉變為了人們在實行行為前的帶有強制性質的內心評價。
個人粗淺看法,尚未成熟,請指證。

④ 如何實現法治與人治共同融合發展

法治應該是公理的制度化並與時俱進。有了法,就要有監察和執法的人,這就需要回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從中選答擇優秀的人來監察和執法。國人的道德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儒家注重人治,所謂「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忽視制度的建設。在道德方面注重人情,忽視公理,所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在社會建構中重視穩定,忽視進步。重視階級,忽視民族。所以要達到人治和法治的和諧,首要在於構建先進的文化,既要順應時勢以求穩定,又要革除弊端以求進步,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⑤ 法治和人治有什麼區別怎麼樣結合的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回的表示,全民意志答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⑥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崇尚人治與法治相結合

對,初三課本有。我國實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道路!

⑦ 法治與人治存在那些主要區別

(一)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治?所謂法治,最基本的特徵是法律能夠約束國家權力。即當法律與當權者個人的意志發生沖突時,法律高於當權者個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權力。「法律就是國王」。所謂人治,最基本的特徵是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力支配法律。「國王就是法律」。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法大於權,還是權大於法。
(二)「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有法則治,無法則亂,是不證自明的規律。縱觀當今世界,法治國家不斷增多,人治國家不斷減少,人類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的必然。正如古希臘法律思想家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所講:「如果一具國家的法律處於從屬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覆滅;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
(三)依法治國將是中國走向輝煌。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法治」的根本標志。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人治。「法自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從屬於皇權。這種封建專制,曾給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法治的建設沒有足夠的重視。再現過以政策代替法律,以領導人的言論代替法律,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怪現象。以致最終釀成了「文革」那場全國性的大動亂。歷史的經驗證明:如果實行權大於法,法律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和不幸;如果實行法大於權,國家和民族就會有希望。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政黨容易產生腐敗,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國家只會衰亡。黨中央曾強調指出:中國將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之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心願。這將是中國走向輝煌的一條光明之路。

⑧ 請各舉兩個關於『法治』和『人治』的有關事例!!!各位網友,謝謝啦!!!!!

前段時間,上海復旦大學學生因為登山遇險,被民警救下來,結果民警喪失了生命。那些大學生不僅不感恩,還說,救人是警察的責任。死了也是應該的。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用法律說,大學生並沒有說錯。但是,就我們人來說,我們不會感到憤怒嗎?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感情,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感恩的情懷。用法律講,父母養育子女是應該的,孩子不必感恩。當外國侵略中國時,我們不保衛祖國也是應該的,因為那是軍人的職責。如果純靠法律,中華民族遲早會被分解的,因為我們國家的基礎就是家庭,就是愛國情懷,就是感恩。如果是那個結局,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意義。
其實,法制和人治各有優劣。法治的有點就是什麼都明文規定,隨意性小。我不會因為厭惡你,就隨意的加重處罰。也不會因為喜愛你,你讓你連升三級。但是法治的缺點也很嚴重,因為社會是具有活性的,不斷變化,不斷進步的。而法律很難變,程序多不講,這種情況,你制定一部法律,那種情況,你又制定一部法律。結果是太過於繁雜,太多,到最後有自相矛盾。而且,完全依靠法制,很可能會造成社會沒有感情,造成社會的冷漠。

任職的有點是,如果有一個很有能力的領袖,那麼社會會進步的很快,他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治國才能。如果有法律的程序之約,什麼都要走法律程序,估計等法律批下來的時候,他也退休或者老死了。缺點是,他的隨意向太大,如果遇上昏庸得人,久違還不小。古代封建社會的皇帝就是這樣,第一代皇帝很有本事,社會也進步很快,朱元璋懲治腐敗的手段夠殘忍吧,但是後來的皇帝就笨多了,國家在他們的手裡也夠慘的。
人治不能持久,法制會逐漸墮落……

⑨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⑩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熱點內容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