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名詞解釋法治人生觀

名詞解釋法治人生觀

發布時間: 2022-03-26 10:24:51

『壹』 名詞解釋 法治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



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會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訂者和執行者本身。國家機關的行為必需是法律或法規許可的,而這些法律或法規本身是經過某一特定程序產生的。即,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沒有任何人或組織機構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1)名詞解釋法治人生觀擴展閱讀

現代大部份國家都認同法治的重要,雖然他們產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處在於能防止有特定的個人凌駕法律而傷害其他大多數人的利益。法治,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和目標,以嚴格依法辦事為理性原則,表現為良好的法律秩序,並包含著內在價值規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種治國方略。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貳』 名詞解釋:法治人生觀

形式法治觀和實質法治觀

195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國際法學家大會討論了法治問題,並在其報告的第一條中指出:「在一個自由的社會里,奉行法治的立法機構的職責是要創造和保持那些維護基於個人的人類尊嚴的條件,這種尊嚴不僅要求承認個人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而且要求促成對於充分發展其人格乃是必要的各種社會的、經濟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條件。」這份報告被看成是實質法治觀的代表,因為它不但堅持依法行使權力的原則,肯定個人自由的價值,而且對實現這些原則和價值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條件提出了一系列積極要求。相比之下,形式或者程序法治論者便顯得不夠「進步」,因為他們只強調法律應當具有的形式特徵,比如法律應具有一般性和公開性,法律不能溯及既往,法律規定應當清晰明了、前後一致,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之事,法律應具有穩定性,官員之所為應與公布的規則相一致,等等。

對形式或者程序法治論最常見的指責,是說它不分善惡,容忍惡法;說它不合我們時代的精神。難道我們追求法治竟包括了接受惡法之治?難道我們時代的法律不應以保護人權為其宗旨?倘若不辨善惡,法治又有什麼價值?這些批評聽上去很有力,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形式的法治論不一定那麼糟糕,實質的法治論也未必那麼高明。的確,要不要服從「惡法」,可不可以抵制「惡法」,發現法律與良知相沖突時如何自處,這些都是法理學思考的重要問題。然而,這種討論的一個背景是,守法本身也是一種美德。更何況,形式法治論者所謂的法並非不具有道德內涵,相反,在他們眼中,上面列舉的那些法的形式特徵正好表明了法的道德性。人們常常把納粹時期的德國法律做一個例子,來說明法律不問善惡是如何可怖。但是法律史家都同意說,納粹德國所實行的乃是所謂「實質法治國」,而非形式法治國。形式法治論者會說,堅持程序性的法治,就不會有納粹的暴政。而在我看來,在中國今天的特定條件下,選擇形式的而不是實質的法治觀,還有其他幾種考慮。 有點擦邊

『叄』 人生觀的名詞解釋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生死觀、榮辱觀、戀愛觀等.它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

『肆』 法治的名詞解釋

基礎工資指保障職工基本生活,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工資收入的基本部分內。勞動者基本工資是容根據勞動合同約定或國家及企業規章制度規定的工資標准計算的工資。例如工資總額組成中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就是基本工資。再具體些說,實行結構工資制的單位支付給職工的基礎工資和職務(崗位)工資均屬基本工資。

『伍』 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各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用好解放思想這個法
寶,自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到一切從實際專出發,實事屬
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使主觀認
識和客觀實踐保持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

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和引導人們掌握社
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積極投身於
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
分析和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各種社會現象;特別是要掌握

思政設計方案-就選廣州亞泰科技
廣告 亞泰科技與多家高校合作,提供思政設計方案,3D導游實訓室專業方案,虛擬模擬,身臨其境 查看詳情 >


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這一根本原理,重視意識形態領域
的工作和斗爭,自覺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樹立群眾觀點,
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永遠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

『陸』 名詞解釋 1.理想 2.信念 3.人生觀 4.道德

1、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也比喻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
2、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所相信事情(信仰)的堅定,可包括宗教與非宗教的信仰。
3、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
4、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柒』 人生觀的定義,(名詞解釋)

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觀的制約(通俗地說,一個人平時經常玩游戲,在他的世界裡只有游戲,他的世界是一個小世界)。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
每個人的人生觀在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外因是日益瘋狂的世界,導致很多人的直覺和感受發生變化,產生人生觀錯位等,也許這是人類世界發展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
在自然界中,人生觀無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階級社會里和制度下,人生觀有進步和落後之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觀。

『捌』 法制與法治的名詞解釋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專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屬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資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並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玖』 名詞解釋法治

名詞解釋法治?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歷史演變必要性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重要論述
顯而易見,我國公民越來越信奉法律、崇尚法治了。而在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人們曾只追求「人治」的完善,將治國理想寄託在「聖人」「明君」身上,但歷史的車輪卻一次次無情地碾碎了這一幻想……
中國土壤里並非沒有過法治的種子,我們有過「奉法者強則國強」的法治宣言,有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治原則,但同時也有「刑不上大夫」的法治缺憾。當西方已經大致勾勒出法治框架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法治在守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能發揮如此積極有效的作用。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中國政法大學生討論法治

『拾』 求「人生觀」的名詞解釋

【詞語】:人生觀

【注音】:rén shēng guān/guàn

【釋義】:對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榮辱觀、戀愛觀等。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人生的價值、目的和意義的不同觀點和態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在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人生觀的核心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一切從自我出發,以剝削他人和追求個人利益為人生的根本目的。無產階級人生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看待人生,以共產主義道德作為行為准則,堅持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把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為人生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此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又被稱為共產主義人生觀。

熱點內容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