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普遍性國際組織的產生與國際經濟立法的發展

普遍性國際組織的產生與國際經濟立法的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3-26 11:06:53

Ⅰ 論述題: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由於對於經濟法的概念眾說紛紜,而對經濟法的產生也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在展開本文的討論之前,我想先對本文中所稱的經濟法及經濟法的產生作一界定。所謂經濟法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及其政府為了修正市場運行的缺陷,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履行各種現代經濟管理職能時與各種市場主體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關系的總稱。 這以界定表明所謂經濟法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的,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是以市場規律為基礎,旨在修正市場缺陷而非取代市場的作用。關於經濟法產生的含義由三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及經濟法律規范的產生;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即經濟法的制定;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法的產生及經濟法律部門的形成。 本文所稱經濟法的產生是指經濟法律部門的形成。
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是法學史上令人矚目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中國經濟法學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它是隨著中國體制改革的推進而同步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是社會主客觀條件成熟和發展的結果。
一、 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一)、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經濟基礎。
法是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關系特別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人們各種物質利益關系及經濟關系,是法的本源。馬克思說:「無論是政治立法或是市民立法,都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經濟法是與現代市場經濟相對應的,缺少需要進行調控的市場經濟這一基礎,經濟法就沒有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和理由。在體制改革以前,我國對經濟主要依靠革命措施、執政黨和國家的政令、領袖及各級黨政領導人的權威和指示,實施組織管理。總的來說並不重視法律調整,即使制定了一些管理經濟的法律也帶有濃厚的行政法色彩,體現的是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中國在70年代末開始體制改革,雖然在體制改革的不同階段使用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及最終採用「市場經濟」的提法,中國改革在總的方向上一直是沿著減少國家計劃,增強市場作用前進的。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不斷得到發展,適應國家管理經濟需要的經濟法也就應運而生,並蓬勃發展。雖然改革開放已有二十多年,我國確定將「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有十多年,但我們還只能說初步形成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與此相適應,我國的經濟法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也只能說是在迅速的的完善之中。
(二)大量的經濟法律規范的制定是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規范基礎。
所謂法律部門是人們為了更好的研究和運用法律的學術分類,是指具有同一性質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任何法律部門的產生和獨立都必須以大量的同類法律規范為基礎。否則就失去了研究的對象和存在的價值。但是,一國的經濟立法與一國的經濟法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一國單有經濟法的立法並不足以產生本國的經濟法學,美國即是如此;沒有本國的經濟法立法也有可能產生以他國的經濟法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並無真正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法,卻產生了經濟法學。 盡管如此,如果沒有本國的經濟法立法,中國經濟法的發展將會因沒有本土性的資源而停滯。我們無法想像中國的經濟法學者能夠遠隔重洋很好的研究美國的問題,我們同樣無法想像,中國的學者對純粹的他國法律現象保持旺盛的熱情。法律規范的制定是中國經濟法學蓬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1979年到1992年是中國經濟法的產生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改革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的,重視以法律為手段調控經濟,這一時期頒布了大量管理經濟的法律法規,如不同所有制的工業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等,這一時期的經濟法立法總的來說與民商法、行政法的區分不明確,宏觀調控的計劃色彩明顯,並且經濟法中非常重要的市場秩序法立法缺位。從1992年至今是中國經濟法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正式提出了要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以來,國家圍繞推進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框架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以頒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起點,進入了制定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法的階段,出台了有關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以及有關市場規制的法律法規,《反壟斷法》的制定也擺上了議事日程。中國經濟法體系正在迅速形成。與此相適應,中國的經濟法部門也迅速發展起來。
二、 中國經濟法產生、發展的主客觀條件
對經濟與法律關系的認識以及對經濟法的認識的加深,是中國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主觀條件。從1979年起,「經濟法」一次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葉劍英同志早在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就曾提出「我們還需要各種經濟法」,這被很多學者認為是經濟法概念首次在領導層提出。當人們對經濟法的認識普遍是模糊的,隨意性大,與民商法和行政法的區別也不甚明確。隨著經濟法的發展,各種經濟法現象不斷豐富,層出不窮,壟斷問題,不正當競爭問題,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以及社會保障和宏觀調控問題等等,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促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同時,隨著對市場經濟認識的深化以及對國際經驗的借鑒,在經濟法的研究和實踐中越來越注重市場規律和國際慣例,經濟法的理論研究也擺脫了純粹的抽象爭論,經濟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

Ⅱ 國際組織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http://www.zhyg.org/zhyg/bbs/viewthread.php?tid=7223&extra=page%3D1

Ⅲ 國際組織的形成與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化趨勢的推進,國際組織快速擴張,它們不僅數量上數以萬計,而且覆蓋廣泛,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環境、安全、貧窮、人口、婦女兒童等等眾多人類生存和發展相關的領域,已成為左右世界局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了解國際組織的發展與現狀,就是了解國際社會的發展與現狀。
國際組織是為了適應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交往的領域和地區不斷擴大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最早在歐洲出現了如萊茵河、易北河等國際河流委員會。19世紀後半期,科學技術和交通工具的進步使國際交往逐步擴大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在通訊、公共衛生和經濟貿易等方面,出現了「國際行政聯盟」的組織形式,如國際電信聯盟(1865)、萬國郵政聯盟(1875)等。這種以專門業務和行政性的國際合作為目的的組織,成為現代國際組織的雛型。進入20世紀後,出現了以政治和國際安全為中心的綜合性的國際組織,其中有全球性的如國際聯盟和聯合國,也有地區性的如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國家統一組織等;還成立了各種專門業務性的國際合作機構,如聯合國專門機構。 關於國際組織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4世紀,思想家但丁(Dante Alighieri)就倡導成立「人類統一
體」、「聯合統一的世界各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組織思想植根於18世紀與19世紀一些智者的著作,如聖西門(Henride Saint Simon)倡導建立「歐洲議會」,本森(Jeremy Bentham)倡導建立「國際法庭」,康德(Immanual Kant)倡導「和平聯盟」等(J.Martin,p.780)。中國的康有為在其《大同書》中也發揮了中國古代「大同世界」的思想。1907年,國際協會聯盟(UIA)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成立,至今仍為匯集國際組織各類信息的中心。 國際組織在20世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自冷戰結束後至今,是國際組織處於全球化時代的發展階段,也是國際社會組織化程度大幅度增強的階段,主要表現於貿易、金融領域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貨物、服務、生產要素更加自由地跨界移動、合理配置、各國經濟更加互相依存的一體化進程,這一進程大大強化了國際組織的地位,要求他們在形成和實施普遍性原則、規則和制度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國家對國際社會整體的義務大大凸顯起來,國際社會日益要求加強對國家行為的規范機制,政府間組織更多地被用作制定和實施國際法的手段,從而推動國際法從一個軟法、弱法到強制實施的轉變。國際社會參與者的成分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在傳統主權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繼續佔主導地位的同時,涌現了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市民社會的形態呼之欲出,根據UIA統計,2004~2005年,包括其所有類型的各類國際組織共有58859個,比1991年多1倍以上,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數目為7350,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有51509,分別比1991年多61%和109%。國際社會的日益組織化不僅表現在國際組織數目的增長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國際組織范圍的擴大上,它早已沖破初創時期的地域、領域局限,活躍在當今人類社會的所有方面。

Ⅳ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對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作用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作用

1.促進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通過關稅與貿易協定使全世界的關稅水平大幅度下降,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范圍的貿易自由化。此外,WTO還在農業、紡織 品貿易、安全保障措施、反傾銷與反補貼、投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運作機制等方面都作出有利於貿易發展的規定,這些協定和協議都將改善世貿自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使世界性的分工向廣化與深化發展,為國際貿易的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礎,使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重要。

2.使傳統的貿易政策措施得到改觀世界貿易制度將進入協商管理貿易時代,各國的貿易政策將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貿易保護」和「貿易制裁」的作用與含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3.使世界市場的競爭方式與競爭手段改變在世貿組織的推動下,世界市場的競爭由單一式的競爭轉變為綜合式的競爭、由粗放式的競爭轉變為集約式的競爭;並且企業也由金字塔式的組織機構轉變為矩陣式的組織機構,及規模經濟轉變為規范經濟。

Ⅳ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發展

國際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國際經濟法,是泛指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它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法律規范的總稱。
何謂國際經濟關系?學者界說可分為兩大類。一說認為國際經濟關系專指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限於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在國際公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其他實體。另一說則認為國際經濟關系不僅包含上述內容,而且包含屬於不同國家的個人之間、法人之間、個人與法人之間以及他們與異國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由於經濟交往而產生的各種關系;其主體,包括在國際民商法、國際私法上具有獨立人格的個人或組織,即屬於不同國家的國民個人(自然人)及各種法人。
國際經濟法,就其廣義的內涵而言,是各國統治階級在國際經濟交往方面協調意志或個別意志的表現。各國的統治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總是盡力把自己所需要的各種秩序建立起來和固定下來,使它具有拘束力、強制力,於是就出現了各種法律規范。法律就是秩序創建的固定化和強制化。法律與秩序兩者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是具有普遍性的。為維護各個歷史時期的國際經濟秩序制訂了具有一定約束力或強制性的國際經濟行為規范,即國際經濟法。它是鞏固現存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變革舊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衡諸歷史事實,上述第二種見解是可以接受的。迄今為止,國際經濟法經歷了萌芽、發展、轉折更新三大階段,而每一個大階段又可劃分為若干個時期。 這一階段,大約在公元前數世紀到公元16世紀,其中包括:
(一)羅得法
公元以前,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現國際經濟往來和國際貿易活動。各國商人約定俗成,逐步形成了處理國際商務的種種習慣和制度,並逐步形成了有拘束力的商事法規或商事習慣法,實質上就是國際經濟法的最初萌芽。由於位於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是當時亞、歐、非海上交通要沖和國際貿易中心,長年實踐積累形成的商務習慣常為當地的商務法庭斷案時所援引適用,並且逐漸被匯輯為法典,這就是傳說中的「羅得法」。
(二)羅馬法中的「萬民法
在古代的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與「萬民法」之分,後者即是專門用來調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之間的貿易和其他關系的法律。羅馬法中有關國際商務往來的規定,在古代即已逐步推行於西歐大陸,後來對世界許多地區影響甚大。
(三)中世紀的國際性商事法典
公元10-15世紀間,歐洲許多自治城市國家各有立法的局面日益不能適應頻繁商務往業的需要。必須設法排除各地法律歧異,遵守共同的行動准則,於是逐漸形成獨立於東道城市或東道國立法的另外一套行為規范。行會組織設置自己的特殊法庭,或由本地商人與外國、外地商人組成混合法庭,依據商業習慣或共同的行為規范所作出的判決,往往被編纂為各種商事習慣法法典,成為日後處理同類案件的依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約編纂於13世紀的《康索拉多生活費商法典》。
(四)「漢薩聯盟式」的商務規約
歐洲中世紀時期城市國家之間締結條約以建立共同商法規則,其中某些重要的商約作為近現代國際商務條約的萌芽和先河具有一定的意義,最引人注目的是「漢薩聯盟」的商務規約,其目的在於互相保護它們的貿易利益和從事貿易的公民,並且共同對付聯盟以外的「商敵」。對於聯盟內部各盟員城市之間的商務爭端,則應當按有關規定交付仲裁。 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相應地,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條約、國際習慣和國內立法,大量出現,日益完備。
(一)雙邊國際商務條約
這個歷史階段的各種雙邊商務條約可以大體區分為兩類,即平等的和不平等的。如果締約國雙方都是主權完全獨立、國力大體相當的國家,締約時雙方都完全出於自願,條款內容是互利互惠的,這就是平等條約。反之則是不平等條約。
(二)近現代國際習慣
與雙邊國際商務條約並存的,還有許多用以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習慣,都貫串著強烈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精神。這是強者用以維持當年國際經濟秩序的一種「惡法」。
(三)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
除了雙邊性商務條約和協定之外,這個歷史階段的後期又陸續出現了多邊性的國際商務專題公約。各締約國對於專門針對某些常見的商務問題作出的統一規定都有遵循、執行的義務,其中影響較大的,如《關於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關於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關於商標國際注冊的馬德里協定》,等等。
(四)多邊國際專項商品協定
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使各利害沖突的有關國家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針對某些「商戰」激烈的專項商品,達成多邊性的國際協定。這就是國際卡特爾專項商品協定。早在19世紀末葉20世紀初期就已陸續出現,特別是經歷了1929年世界性的「生產過剩」和經濟危機以後,更是層出不窮。其獨特之處:第一,內容和范圍具有特定的專題性或專項性;第二,作用和效果實際上主要用來調整私人之間的涉外經濟關系;第三
,以國際公約的形式出現,對締約國政府具有法律拘束力。
(五)近現代國際商務慣例
為了減少和避免誤會和紛爭,提高國際商務活動的效率,有些國際組織或者學術團體,歸納和整理商務活動中的某些習慣做法,制訂和公布各種商務規則,供各國商事當事人自由選擇採用。一經採用,就成為對合同當事人具有拘束力的經濟行為規范。例如,1860年《格拉斯哥規則》;1928-1932年《華沙-牛津規則》;1933年,《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36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等等。其特色在於:第一,有關文本都是由國際性民間團體或非政府組織制訂的;第二,所定各項規則,本身並不具備法律上的拘束力或強制力,僅供各國商務當事人立約參考和自由選用,但當事人一旦採用並訂入正式合同條款,即產生法律約束力;第三,國家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如以一般法人身份參加國際商務活動,而且在有關經濟合同中明文規定選用某種國際民間商務條規,即同樣要受它約。
(六)近現代各國商事立法
近現代各個民族國家中商事立法逐漸完備,是因為:第一,近現代較大規模的商事活動向來具有越出一國國境的特性,各國國內商事立法大多參考和吸收了國際商務活動中所約定俗成的各種慣例;第二,由於主權國家享有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因此各國的商事法規也同時適用於該國商人涉外的商務活動或商事行為,從而成為國際經濟法規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在前述歷史階段時的許多事實表明:近現代各民族國家的商事法制中,不論是「民商分立」、「民商合一」,還是英美方式,其共同趨勢有二:第一,作為國內法的商事法規,內容日益豐富完備,並逐步走向國際統一化;第二,這些國內法同時被用來調整一定的國際經濟關系,成為此類涉外商務活動的行事准則或行為規范,從而大大豐富了國際經濟法的內容,推進了國際經濟法的發展。 自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40多年來,國際社會產生了並繼續產生著重大的變化,第三世界作為一支新興的、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舞台。它和第一、第二世界,既互相依存和合作,又互相抗衡和爭斗,異致國際經濟關系逐步發生重大轉折,出現機關報的格局,相應地,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出逐步進入「除舊布新」的重大轉折時期。
(一)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貿總協定
戰後「布雷頓森林體制」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在國際經濟關系領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44年7月,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在1945年12月分別正式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1947年10月,在日內瓦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關隨即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迄今為止,參加前兩項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78個以上,參加後一項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25個以上,從而使這三項協定及其相慶機構都具有全球性的影響。
國際社會開始進入以多邊國際商務條約調整重大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階段,具有不同於以往階段的新特點:第一,上述三個多邊協定所調整的對象,是國際貨幣金融、國際關稅壁壘和國際貿易往來等牽動整個體制的重大問題、要害問題,影響到各國經濟生活和國際經濟關系的全局和根本。第二,過去許多雙邊性的商務條約只簡略地涉及到關稅、貿易、貨幣匯兌問題,其有關規定的廣度和深度,遠遜於上述三個多邊專項協定。第三,過去這些雙邊性商務條約,規定不一,其適用范圍也只限於締約雙方,而上述三個多邊專項協定具有廣泛得多的國際統一性和普遍性。
但從本質上和整體上看,它是舊時代國際經濟舊秩序的延續,不能認為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創立國際經濟法新規范的斗爭
二戰結束50年來,全世界眾多弱小民族始終不渝地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廢除國際經濟法舊規范和創立國際經濟法新規范而進行斗爭,有幾個重大回合,是特別引人注目的:
1.第一次亞非會議(萬隆會議)
1955年4月,包括中國在內的28個擺脫殖民統治的亞洲和非洲國家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下,討論了弱小民族的切身利益問題,並以《亞非會議最後公報》,首先吹響了發展中國家共同為改造國際經濟舊秩序而團結戰斗的號角。
2. 《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
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的聯合斗爭下,聯合國大會於1960年底通過了《關於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庄嚴宣布「必須迅速和無條件地結束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在1962年底又通過了《關於自然資源永久主權的宣言》。它們為發展中國家徹底擺脫新、舊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控制,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提供了法理上的有力根據。
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在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倡議下和大力推動下,1964年底組成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逐步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亞非拉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南斯拉夫在1964年聯合組成了「77國集團」,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特別是在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問題上,都採取統一行動。
4.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以及《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
50年代和60年代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經濟法在除舊布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為70年代國際經濟法的重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70年代以來,南北矛盾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發展中國家開始要求對現存的國際經濟結構,從整體上逐步實行根本變革。
聯大於1974年4月召開了第6屆特別會議,圍繞著「原料和發展」這一主題,一致通過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宣言》和《行動綱領》。這是發展中國家戰後多年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各項基本要求的集其大成,其確立的基本法律觀念和基本法理原則,是新型的國際經濟法基本規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今後進一步建立新型國際經濟法規范體系的重要基石。
(三)多邊國際商務專題公約的發展
二戰結束以來,又增添了相當數量次要的、帶技術性的國際商務專題公約,體現了國際范圍內商事法規統一化日益加強的客觀趨勢。1952年簽訂了《世界版權公約》;1964年簽訂了《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以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1966年,聯大第21屆會議設立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並在其主持下,制訂通過了一系列國際商務專題公約,諸如1974年的《國際貨物銷售時效期限公約》、1978年的《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通常簡稱《漢堡規則》)、1980年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及《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等等。從此以後,國際商事法規的統一化和法典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四)區域性或專業性國際經濟公約的出現
二戰結束以來,形形色色的區域性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不斷出現,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第二類是以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基本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慶組織,第三類是以發展中國
家為締約國的國際經濟條約及其相應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1988年4月間,「77國集團」中的46個國家在南斯拉夫正式通過並簽署了《全球貿易優惠制協定》。這有助於它們在經濟上實現集體的自力更生,減少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在政治上也可以提高它們在南北談判中的地位。這將對世界多邊貿易體制和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並將推進整個世界貿易的健康發展。
(五)國際商務慣例的發展
二戰結束以來,國際商務慣例的編纂成文,不斷更新並日趨完備。例如,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歷經多次修訂補充,內容大為豐富發展,適用范圍也更加廣泛;1933年公布的《商業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歷經五度修訂,並自1962年起改名為《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又於1958年草擬、1967年修訂公布了一套《商業單據托收統一規則》,並於1978年再次修訂,並改名為《托收統一規則》。這對於減少國際商務紛爭、促進國際商務發展,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六)各國涉外經濟法的發展
各國分別制定的涉外經濟法也有重大的發展和轉折,主要表現是:
第一, 發達國家中,各國的經濟立法,包括涉外經濟法,層出不窮,日益細密;
第二, 戰後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互相滲透和逐步交融,內容和形式上常互相吸收和互相參照。歐洲共同體已進一步發展成為「歐洲聯盟」,今後聯盟內部兩系各成員國涉外經濟立法的互相滲透與交融,勢必更加廣泛和深化。
第三, 戰後各種區域或專業性的國際經濟組織的有關條約、規則和章程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促使這些國家各自對國內的經濟立法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這些成員國的涉外經濟法在有關地區或有關領域內漸趨一致或統一。
第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戰後相繼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眾多弱小民族,都極其注重創建自己的涉外經濟立法體系,在投資、貿易、金融、稅收等各個方面制定有關有法律和條例,藉以保衛國家經濟主權,維護民族經濟權益。

Ⅵ 影響國際經濟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國際經濟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國際條約、國際經濟管理、重要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專和國內涉外經法屬立法。
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指在國際經濟法律關系中能夠行使權利、承擔義務並具有法律人格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組織。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並貫穿於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類法律規范的主要精神和指導思想。 主要有:
(1)國家經濟主權原則;
(2)公平互利原則;
(3)國際合作以謀發展原則。

Ⅶ 國際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樓主你好~希望滿意 參考資料 http://bbs.zhyg.org/viewthread.php?tid=7223&extra=page%3D1 國際組織可以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國際組織(或稱國際民間組織)。無論政府間國際組織還是國際民間組織,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人們都需要國際性組織來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作為由國家或其政府所創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主權國家的集合體,其本質上是國家間多邊合作的一種有效的法律形式,一種常見的固定組織形態。全球化趨勢客觀上要求加強國際合作、妥協和協調,這就必須由政府間組織、尤其是普遍性國際組織大展身手。同時,全球化進程也是國際社會逐步走向法治、加強法治的過程。政府間組織則是國際社會法治的體現和象徵,它們在一定意義上充當了全球化進程中的造法者、執法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這是必不可少的。政府間組織是國家間多邊合作所需要的法律形式,而且它正在逐步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加強法治的重要手段。

Ⅷ 2、什麼是國際組織國際組織有哪些作用

一、國際組織的含義和類型 (一)國際組織的兩種含義 國際組織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第一,廣義的國際組織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與非政府的國際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是指若干國家為了特定目的以條約建立的一種常設組織。非政府國際組織是不同國家的個人或民間團體組成的組織。第二,狹義的國際組織僅指政府間國際組織。 (二)國際組織的分類 1.當代的各種國際組織,按其基本性質和活動范圍考察,大致可分一般政治性的與專門性的兩大類。一般政治性的國際組織有較廣泛的許可權,從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活動,如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等。非政府國際組織則只具有較專門的許可權,僅就某一特定業務進行活動,如萬國郵政聯盟、國際海事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組織迅速增長。依據《聯合國憲章》第57條,當前與聯合國發生關系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有17個,稱為「專門機構」。它們通過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協調機構同聯合國合作並彼此合作。 2.如果按其組織的地域特點來看,國際組織又可分為世界性的與區域性的兩類。世界性國際組織對一切國家開放,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區域性國際組織則是指由某一地區國家參加、並且其職權也以該地區為限的組織,如非洲統一組織、美洲國家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 3.國際組織中還有一種特殊類型,即國際經濟組織。它們是國家間經濟交流與合作的一種組織形式。西非經濟共同體、石油輸出國組織、可可生產者聯盟等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對協調各成員國間的經濟政策、維護民族經濟權益、保護國家資源以及對國際經濟法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際組織的發展歷程 國際組織的產生和發展與國際關系的演變密切相關。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際組織的萌芽和初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工業革命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國家間關系日益密切, 國際關系的內容不斷豐富。國家間開始通過國際會議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臨時性的雙邊和多邊協調已不能滿足國際關系發展的需要。國際組織邊應運而生。這一時期主要是以專門性的國際協作為職能,統稱為「國際行政聯盟」。除此之外,國際組織的其他形式也在19世紀中後期也開始出現。 第二階段,國際聯盟的建立和國際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誕生了一個全球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他標志著國際組織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這一時期各類國際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發展,政治性組織明顯增多。 第三階段,聯合國的成立與國際組織成熟發展新階段(「二戰」結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聯合國的建立標志著國際組織進入一個成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國際組織的發展還有以下特點:第一,數量猛增,類型多樣,活動遍及各個領域。第二,區域性和次區域性國際組織獲得很大發展,國際間經濟組織成為國家間合作的經常形式。第三,國際組織和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 三、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於國際組織的作用要全面地分析和認識。既要看到它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它的局限性。 國際組織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是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主體,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際組織可以促進主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首先,國際組織最常見的角色是被當作成員處理對外關系的工具。 其次,國際組織還經常被看作是多邊活動的舞台,它提供比較穩定的場所和渠道供成員聚集討論 另外,國際組織在國際關系中所扮演的第三個角色是作為獨立的參與者,這是指國際組織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而不是以任何成員的名義參與國際事物。但是,但這種獨立只能是相對的。 但是,國際組織作用的發揮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有其局限性。國際組織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他的作用和類別。由於國際組織與國際社會的密切關系,不同時代和世界格局背景下,國際組織的作用也就不同,發揮作用的領域也不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作用還受到成員國社會性質的制約,國際組織內部的成員關系也會影響國際組織的作用發揮。

Ⅸ 什麼是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該組織的主要使命是什麼

聯合國走過了風風雨雨60年,客觀地說,聯合國既取得過輝煌的業績和成就,也有挫折和不足.
首先,減少了局部戰爭和避免了世界大戰。正如聯合國改革名人小組在其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倘若沒有聯合國,1945年之後的世界可能更為血腥。20世紀下半葉,國家間戰爭少於上半葉。對此,聯合國功不可沒」。《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准則、維和行動、調停斡旋和強制措施對遏制沖突的爆發以及結束和緩解已經爆發的沖突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義制度。聯合國成立時只有51個成員國,如今增加到191個,新增成員國大多為原來被奴役和壓迫的殖民地,使聯合國真正成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延續了數百年的黑暗殖民統治,在20世紀下半葉被徹底打破。這無疑是曾把非殖民化作為重要工作的聯合國的偉大成就,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第三,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聯合國雖然存在著重安全、輕發展的現象,但它還是制訂了大量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人權保護等國際文件;提出和推廣了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新概念;召開了一系列有關發展的首腦會議;籌集了數量可觀的資金,用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這些都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促進了國際立法。在聯合國主持下頒布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和國際協議數量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所立國際法之總和,其內容從維護世界和平到促進發展,從保護兒童權利到防治艾滋病,從保護海底資源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無所不包。作為當代國際法基礎的《聯合國憲章》影響深遠,它所確立的諸如主權平等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關系准則,是聯合國60年來維繫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

熱點內容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