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治世

道德經的治世

發布時間: 2022-03-26 13:43:56

A.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修身治世的寶典

中國的歷史,三皇時期,「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萬物,天下百姓都不會違背他。「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蒙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斗等,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准。 因此「帝」便應運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後來,道德越來越下滑,「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說,九黎部胡作非為,人和神變得雜亂無章,辨不清事物。
後來,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一次大整頓,「絕地天通」,人神聯系隔斷。
三教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開悟後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國歷史上交相輝應。你所說的道德經,便是老子留下的傳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產生。
再後來,人離道更遠,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三教在說什麼了。有人開始信科學、馬教、進化論。原始正教進入末法時期。
物極必返,否極泰來。轉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普度眾生,開啟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據《韓國日報》2014年10月20日報道,韓國中源大學最近迎來了建校5周年紀念活動。20日,校園里的石像上被發現開了100多朵優曇婆羅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國內新華網等多家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

B. 老子的治國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本文選出《道德經》中有關治國的八個主要內容,逐個分析解釋,概括出老子治國的基本思想。

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君主如果不崇尚賢才,社會就不會出現為了領先別人而互相壓制爭搶的現象。君主如果不崇尚貴重的物品,人民也就不會崇尚貴重的物品,就沒有人去偷盜了。

不崇尚賢才,把賢才與普通人同等地看待,是一種徹底的人人平等思想。「不貴難得之貨」,就是把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與普通東西平等看待。這是對各種物品的平等思想。

這兩種平等思想,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高度文明時才能普及。

這兩種平等思想,只有不爭奪利益的人,才能做到。

八,「為無為,則無不治」。

領導者如果毫無作為,國家將會沒有任何治不了的事。

無為治國的基本思想就是權力下放。

國君不管理國家,權力下放給政府。政府少管理國家,不少權力下放給人民。讓人民有更多自主權,自主決定怎樣生活和發展。

老子的無為治國方法是超群的,是對人類和社會規律深刻洞察的結論。歷史上的君主從來沒有實行過真正的「無為而治」,只有將來人類社會達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的自覺工作能力後,國家領導者才能把權力下放,很少管理或不管理國家,實行真正的「無為而治」。

以上八條就是老子無為治國思想的主要內容。

C.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D.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E. 道德經的 核心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5)道德經的治世擴展閱讀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F. 道德經在國際上的地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西方《道德經》的銷量已經超越了《聖經》,躍居所有經典之上,現已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榜首之位。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老子是2500年中國歷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德國電視台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當代管理巨著《第五項修煉》風靡全球,他的作者「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彼得•聖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最推崇老子的管理哲學。在松下公司花園里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著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任時,曾在電視講話中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道德經》,可幫助人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2008國際論壇說:「俄羅斯應該用中國老子的智慧走出經濟危機。」

美國總統里根把《道德經》奉為寶典,在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釋他的治國理念。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最初正是根據伏羲黃老的陰陽學說提出了二進制思想。

黑格爾師承康德,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將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其哲學邏輯合理,充滿生氣,理論新奇,論述動人。黑格爾研究每一個命題,都完全按照太極圖的正(陽)反(陰)合(中)的三維形式,創立了三段式解讀法。

哲學家海德格爾更把老子的「道」視為人們思維得以推進的淵源。海德格爾認為老子與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將老子「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的字句掛於牆,懸於壁,是老子忠實信徒。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入汲桶,垂手可得。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說:「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達到的狀況。」

美國學者卡普拉驚奇地發現了道家哲理與高能物理現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欣賞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了當時他最喜愛的格言。

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煉的語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發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真諦。

參考鏈接搜狐客戶端:http://www.sohu.com/a/114862265_488530

參考鏈接騰訊:http://news.qq.com/a/20070510/001383.htm

參考鏈接中國網—國際道德經論壇: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gjddjlt/node_7017047.htm

G. 道德經·聖人之治的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H. 老子的道德經,大家是怎麼理解的,關於無為而治的治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無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I.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經》第幾章

修身齊家,治國平抄天下,這個是大學里襲面的內容。是儒家四書五經中大學的篇目。他告訴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為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為本。所以這是儒家經典大學裡面的內容跟道德經沒有關系,但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個基礎,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修心的話,那麼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經的。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熱點內容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